第二章 连锁遗传规律.pptx

第二章 连锁遗传规律.pptx

ID:82326247

大小:2.35 MB

页数:79页

时间:2024-08-29

上传者:L.M
第二章   连锁遗传规律.pptx_第1页
第二章   连锁遗传规律.pptx_第2页
第二章   连锁遗传规律.pptx_第3页
第二章   连锁遗传规律.pptx_第4页
第二章   连锁遗传规律.pptx_第5页
第二章   连锁遗传规律.pptx_第6页
第二章   连锁遗传规律.pptx_第7页
第二章   连锁遗传规律.pptx_第8页
第二章   连锁遗传规律.pptx_第9页
第二章   连锁遗传规律.pptx_第10页
资源描述:

《第二章 连锁遗传规律.ppt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PPT专区-天天文库

遗传学第二章 第二章连锁遗传规律第一节性状连锁遗传一、连锁遗传的表现性状连锁遗传的现象是贝特生和潘奈特等人于1906年在香豌豆的两对性状杂交试验中首先发现的。该试验如下: 试验一P紫花、长花粉粒×红花、圆花粉粒PPLLppll↓F1紫长PpLl↓F2紫长紫圆红长红圆总数P_L_P_llppL_ppll实际值483139039313386952理论值3910.51303.51303.5434.56952(按9:3:3:1推算) 从试验结果可看到三个特点:①F2与独立遗传一样,出现了四种表型。②F2群体不符合9:3:3:1的比例,其实际值与理论值相差很大。③亲组合(紫长和红圆)的实际值多于理论值,而重组合(紫圆和红长)的实际值少于理论值。 试验二P紫圆×红长PPllppLL↓F1紫长PpLl↓F2紫长紫圆红长红圆总数P_L_P_llppL_ppll实际值22695971419理论值235.878.578.526.2419(按9:3:3:1推算) 在这个试验里,同样可以看到上述三个特点。相引组:甲乙二个显性性状连系在一起遗传,甲乙两个隐性性状连系在一起遗传的杂交组合(如试验一)。相斥组:甲显性和乙隐性连系在一起遗传,乙显性和甲隐性连系在一起遗传的杂交组合(如试验二)。 将F2群体按一对相对性状进行分析:相引组:紫:红=(4831+390):(1338+393)=3.02:1≈3:1长:圆=(4831+393):(1338+390)=3.02:1≈3:1相斥组:紫:红=(226+95):(97+1)=3.28:1≈3:1长:圆=(226+97):(95+1)=3.36:1≈3:1可见,每对相对性状仍是受分离规律支配的。 二、连锁遗传的解释在独立遗传的情况下,F2的四种表型之所以呈现9:3:3:1的分离比例,乃是以F1个体通过减数分裂形成了四种同等数量的配子(1:1:1:1)为前提的。可以设想,如果F1个体形成的四种配子数量不相等,F2就不可能获得9:3:3:1的比例。 因此,我们可以推论:在连锁遗传中,F2不表现出独立遗传的典型比例(9:3:3:1),可能是F1形成的四种配子数量不相等的缘故。这一推论正确与否可通过测交法加以验证。 三、连锁遗传的验证这里,我们选用玉米为试验材料。其好处是:①很多性状可以在种子上看到,种子虽然长在母株的果穗上,但已是下一代了。②同一果穗上有几百粒种子,便于记数分析。③雌雄蕊长在不同花序上,去雄容易,杂交也方便。④玉米是一种经济作物,有些试验结果可以直接用在生产上。 ㈠相引组P有色、饱满×无色、凹陷CCShShccshsh↓测交F1有饱CcShsh×无凹ccshsh配子CShCshcShcshcsh总数Ft有饱有凹无饱无凹CcShshCcshshccShshccshsh粒数403214915240358368比例48.21.81.848.2100(%) 测交后代中:亲组合(%)=(4032+4035)/8368=96.4%重组合(%)=(149+152)/8368=3.6%测交结果证实F1虽然形成了四种配子,但数目是不等的,其比例不是独立遗传的1:1:1:1,而是48.2:1.8:1.8:48.2。这表明原来亲本具有的两对非等位基因(Cc和Shsh)不是独立遗传的,而常常连系在一起遗传。 在本例中,F1细胞内属于有色饱满亲本的C和Sh两个非等位基因有连系在一起遗传的倾向,属于无色凹陷亲本的c和sh两个非等位基因有连系在一起遗传的倾向。因而在F1形成的配子中总是亲型配子(CSh和csh)数偏多,重组型配子(Csh和cSh)数偏少。 重组率:重组型配子数占总配子数的百分率。㈡、相斥组相斥组的测交试验如下: P有色、凹陷×无色、饱满CCshshccShSh↓测交F1有饱CcShsh×无凹ccshsh配子CShCshcShcshcsh总数Ft有饱有凹无饱无凹CcShshCcshshccShshccshsh粒数638213792109667243785比例1.548.848.21.5100(%) 测交后代中:亲组合(%)=(21379+21096)/43785=97.0%重组合(%)=(638+672)/43758=3.0%可以看出,相斥组的测交试验结果与相引组的基本一致,同样证实了F1的四种配子数目不相等,亲型配子(Csh和cSh)数偏多,重组型配子(CSh和csh)数偏少。 四、连锁和交换的遗传机理贝特生发现连锁遗传现象不久,摩尔根用果蝇为材料,证明具有连锁遗传关系的基因是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因为生物的基因有成千上万,而染色体只有几十条,所以一条染色体必然载荷许多基因。 ㈠、完全连锁和不完全连锁设A、a和B、b是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非等位基因,则PAB//AB×ab//ab↓↓ABabF1AB//ab 完全连锁:F1只产生亲型配子(AB和ab)。不完全连锁:F1不仅产生亲型配子,也产生重组型配子(Ab和aB)。如果A、a和B、b完全连锁,则它们的遗传行为就如同一对基因(C、c)一样。 PABab×ABab↓F1ABab↓♂ABabF2♀ABABABABabABababababABABab基因型比例1:2:1ABabab表型比例3AB:1ab 完全连锁非常罕见,常见的是不完全连锁。如玉米的C、c和Sh、sh就是第九对染色体上的两对非等位基因。相引相的F1(CSh//csh)产生了四种配子:配子CShCshcShcsh(%)48.21.81.848.2 这里有两个问题:①重组型配子(Csh和cSh)是如何产生的?②为什么重组型配子数总比亲型配子数少(重组率<50%)? ㈡、交换与不完全连锁的形成在减数分裂的粗线期阶段,每个二价体的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都难免要发生交换。除着丝点外,交换可发生在非姊妹染色单体的任何地方。图解如下: ShCshc二分体ShCShCShCShCShCshcshcshcshcshcshCShcCShCShCShcShCshcshcshcsh四分体全部亲型1/2亲型1/2重组型F1交换交换F1新新 由上图可知,当两对非等位基因为不完全连锁时,重组型配子的产生是一对同源染色体的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在连锁基因相连区段之内发生交换的结果。 F1植株内,一部分孢母细胞染色体之间的交换发生在连锁基因的相连区段内,产生的配子1/2亲型,1/2重组型;而另一部分孢母细胞在该区段内不发生交换,产生的配子全部亲型。所以就整个F1植株而言,重组型配子当然就比亲型配子少了。 第二节交换值及其测定一、交换值的概念交换值(Rf)即重组率,是指重组型配子数占总配子数的百分率。Rf=×100%测定交换值可用测交法和自交法。二、交换值的测定㈠、测交法用F1与隐性纯合体交配,然后将重组型个体数除以总个体数即得。重组型配子数总配子数 如上述玉米测交试验:相引组:P有饱×无凹↓测交F1有饱×无凹↓Ft有饱有凹无饱无凹总数403214915240358368Rf=×100%=3.6%149+1528368 用同样的方法,可求得相斥组Rf=3.0%。测交法适用于玉米之类的异花授粉植物(授粉方便,一次授粉可得大量种子),但水稻、小麦等自花授粉植物由于去雄困难,一次授粉只能得到少量种子,所以最好用自交法测定交换值。 ㈡、自交法1、相引组PAABB×aabbF1AaBb雌雄配子ABAbaBab配子比例1/2q1/2p1/2p1/2qp+q=1F2ABAbbaaBaabb表型比例1/4q2即1/4q2=双隐性个体数/F2个体总数 q=2双隐性个体数/F2个体总数Rf=1-2双隐性个体数/F2个体总数如上述香豌豆相引组试验:Rf=1-21338/6952=12.3%2、相斥组在相斥组中,AB和ab为重组型配子,故Rf=2双隐性个体数/F2个体总数如上述香豌豆相斥组试验:Rf=21/419=9.8% 交换值在0-50%之间变动,交换值越接近0,连锁强度越大,两个连锁的非等位基因之间发生交换越少。反之,连锁强度越小,发生交换越多。交换值的大小因外界条件和内在条件而会发生变化。如性别(雄果蝇、雌蚕未发现染色体片断发生交换)、年龄和温度等条件都会影响。但交换值还是相对稳定的。 交换值是相对稳定的,所以通常以交换值表示两个基因在同一染色体的相对距离,即遗传距离(图距)。将1%的交换值定义为一个遗传距离单位,也称作一个厘摩(cM)。交换值越大,连锁基因间的遗传距离就越远;反之则越近。 第三节基因定位和连锁遗传图一、基因定位就是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即确定基因间的距离和顺序。常用的方法有两点测验和三点测验。㈠、两点测验两点测验是通过一次杂交和一次测交来确定两对基因是否连锁,再根据其交换值确定它们在同一染色体上的位置。每确定三对连锁基因的位置,就要做三组这样的测验。 例如,有Aa、Bb、Cc三对基因,要确定它们在染色体上的位置,采用两点测验的具体方法是:通过一次杂交(AABB×aabb→F1)和一次测交(F1×aabb),判断Aa、Bb两对基因是否连锁,若连锁则求出其交换值。依同样方法求出Bb与Cc、Aa与Cc间的交换值。根据三个交换值的大小,进一步确定这三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设:a与b的Rf=4%,b与c的Rf=20%则三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可能为:第一种420abc20第二种4bac究竟是哪一种呢?若a与c的Rf=16.2%,则这三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为第二种排列。 ㈡、三点测验这是基因定位中最常用的方法。它通过一次杂交和一次测交,同时确定三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一次三点测验就等于三次两点测验。与两点测验相比,它还有两个优点:①三个交换值更为准确。②可以得到双交换资料。下面以玉米为例说明其方法。 玉米基因sh、wx、c的三点测验测交资料F1配子种类数目交换类别+wxc2708sh++2538++c626shwx+601sh+c113+wx+116+++4shwxc2Σ6708亲型单交换单交换双交换 第一步:判断三对基因是否连锁三对基因的三种关系:①独立②连锁③有独立亦有连锁基因间的关系测交后代的表现①独立8种表型比例相等。②连锁每2种表型比例一样,共有4类比例值。③独立亦连锁每4种表型比例一样,共有2类比例值。 从试验结果看,这三对基因是连锁的,即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第二步: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排列顺序。①找出两种亲型配子和两种双交换配子:亲型配子数量最多,双交换配子数量最少。本例中,亲型为+wxc、sh++,双交换为+++、shwxc。 ②F1三对基因的三种可能排列中,哪种能产生双交换配子,则该种排列即为基因的排列顺序。本例中,三种排列为:+wxcwx+c+cwxsh+++sh+sh++由于只有第二种排列才能产生+++、shwxc两种双交换配子,因此,sh位于wx和c之间。×××××× 第三步:计算交换值,确定基因间的距离并作图。由于每个双交换都包括两个单交换,故在计算单交换值时,应分别加上双交换值。双Rf=(4+2)/6708=0.09%wx、sh间:单Rf=(626+601)/6708+0.09%=18.4%sh、c间:单Rf=(113+116)/6708+0.09%=3.5% 因此,这三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可确定为:18.43.5wxshc用同样方法,可将第四、五对乃至更多对基因定位在染色体上。... ㈢、干扰和符合系数在染色体的邻近区域,一个单交换的发生是否会影响到另一个单交换的发生呢?如果两个单交换是独立发生的,根据概率定理:理论双Rf=单Rf1×单Rf2上例中,理论双Rf=18.4%×3.5%=0.64%,而实际双Rf为0.09%。可见: 一个单交换发生后,在它邻近发生第二个单交换的机会就会减少,这种现象叫干扰。受到干扰的程度用符合系数(C)或干扰值(I)表示。C=实际双Rf/理论双Rf。I=1–C上例中,C=0.09%/0.64%=0.14,I=0.86C在0–1之间变动,当C=1时,表示无干扰,两个单交换独立发生;当C=0时,表示完全干扰,即一点发生交换后,其临近一点就不会再发生交换。 二、连锁遗传图一条染色体上有很多基因,存在于同一染色体的基因组成一个连锁群。一种生物连锁群的数目与染色体的对数是一致的,即有n对染色体就有n个连锁群。如水稻有12对染色体,就有12个连锁群。 把连锁群上各个基因间的顺序、距离标志出来,绘制成图,即为连锁遗传图。下图就是玉米的连锁遗传图。 第四节连锁遗传规律的应用在杂交育种工作中,如果所涉及的基因具有连锁遗传的关系,就要根据连锁遗传规律来安排工作。杂交育种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利用基因重组来综合亲本优良性状,育成新的品种。当基因连锁遗传时,重组基因型出现的频率因交换值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交换值大,重组基因型出现的频率高,获得理想类型的机会就大;反之就小。因此,要想在杂交育种工作中得到足够多的理想类型,就需要慎重考虑有关基因的连锁强度,以安排适当的育种规模。 例:已知水稻的抗稻瘟病基因P与晚熟基因L都是显性,且是连锁遗传的,Rf为2.4%。若用抗病晚熟材料与感病早熟材料杂交,计划在F3选出抗病早熟(PPll)的5个纯合株系,那么F2群体至少应多大? 解:已知Rf=2.4%,则F1(PL//pl)的两种重组型配子(Pl和pL)各占1.2%,两种亲型配子(PL和pl)各占48.8%。因此,F2可能出现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 ♂PLPlpLpl♀48.81.21.248.8PL48.8PlPPllPpll1.21.4458.56pL1.2plPpll48.858.56 由上表可知,F2群体中出现抗病早熟(Pll)类型的频率为118.56/10000,其中属于纯合体(PPll)的仅有1.44/10000。10000:1.44=x:5x=35000(株)即F2群体至少要种3.5万株,才能满足原计划的要求。 第五节性别决定和性连锁一、性别的决定㈠、性染色体及其类别生物体内有许多成对的染色体,其中直接与性别有关的一对或一条染色体叫性染色体。其余各对染色体叫常染色体,以A表示。 类别雄个体雄配子雌个体雌配子常见种类①XY型AA+XYA+XAA+XXA+X大多数动物A+Y(人、果蝇等)例X0型AA+XAAA+XXA+X蝗虫外A+X②ZW型AA+ZZA+ZAA+ZWA+Z鸟类、鳞翅目A+W昆虫例Z0型AA+ZZA+ZAA+ZA鸡、鸭等家禽外A+Z③染色体单倍体n二倍体n蜜蜂、蚂蚁倍数性(n)(2n) 人类有23对染色体,其中常染色体22对,性染色体1对。女性为AA+XX,男性为AA+XY。 女性染色体46,XX 男性染色体46,XY 附:人类染色体分组根据着丝粒位置和染色体大小,将22对常染色体由大到小依次命名为1至22号,并将人类染色体分为7组,分别用大写字母A-G表示。A组:包括1-3号染色体,1号和3号为中央着丝粒染色体,2号为亚中着丝粒染色体;B组:包括4-5号染色体,均为亚中着丝粒染色体;C组:包括6-12号和X染色体,均为亚中着丝粒染色体,X染色体大小界于7号和8号染色体之间;D组:包括13-15号染色体,为近端着丝粒染色体,可以有随体;E组:包括16-18号染色体,16号为中央着丝粒染色体,17和18号为亚中着丝粒染色体;F组:包括19-20号染色体,为中央着丝粒染色体;G组:包括21-22号和Y染色体,为近端着丝粒染色体,21、22号染色体可以有随体。Y染色体的大小变异较大,大于21和22号染色体,其长臂常常平行靠拢。 ㈡、性别决定的畸变性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常常可以引起性别的畸变,这主要是性染色体与常染色体之间的平衡关系受到破坏。性指数(X:A):性染色体与常染色体间的比值。以果蝇为例:AA+XX:X:A=2:2=1雌性AA+XY:X:A=1:2=0.5雄性AA+XXXX:A=3:2=1.5超雌性AAA+XY:X:A=1:3=0.33超雄性AAA+XX:X:A=2:3=0.67中间性 人类也有性别畸形现象:①克氏(Klinefelter)综合症:外貌男性,较高,睾丸发育不全,无生育能力,智能稍差。2n=47,XXY。 ②唐氏(Turner)综合症:外貌女性,较矮,卵巢发育不良,无生育能力,智力低下,少正常。2n=45,X。 ③XYY综合症:外貌男性,症状类似“克氏”,智能稍差或正常,据说有反社会行为,但无定论(美国检查了4224例精神病、在押犯,发现74例XYY个体,是正常人的36倍),有生育能力。2n=47,XYY。 ④多X综合征:70%患者青春期第二性征发育正常,并可生育;另外30%患者的卵巢功能低下,乳房发育不良。2n=47,XXX。 ㈢、植物性别的决定植物的性别不象动物那么明显。种子植物有雌雄性的不同,但大多数是雌雄同花、雌雄同株异花的,只有少数是雌雄异株的,如大麻、菠菜、蛇麻、银杏、香榧、千年桐、猕猴桃、石刁柏等。大麻、蛇麻属于雌性XX型和雄性XY型。石刁柏的性别受基因控制:Mn(雄株),mn(雌株)。 ㈣、性别分化与环境条件性别除决定于染色体的组成和基因的作用外,也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如蜜蜂:单倍体(n)—雄峰二倍体(2n)—雌蜂受精卵(2n)吃5天蜂王浆,成为蜂王,可育。孵化后吃2-3天蜂王浆,成为工蜂,不育。这里,环境条件(蜂王浆)对雌蜂的育性(性别分化)有决定性的影响。 二、性连锁性染色体(指X或Z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某些性状总是伴随性别遗传的现象叫性连锁,也叫伴性遗传。㈠果蝇的白眼遗传性连锁是摩尔根等首先发现的。1910年,摩尔根等人在纯种红眼果蝇群体中发现了一只白眼雄果蝇(突变而来),他们做了以下试验: P♀红眼×白眼♂↓F1红眼(♀♂)↓F2红眼(♀♂)白眼(♂)3:1从杂交结果可以看出,白眼性状是与雄性联系在一起的。杂交结果的合理解释是:果蝇的白眼基因(w)存在于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上不含它的等位基因。 P♀红眼×白眼♂X+X+XwY配子X+XwYF1X+XwX+Y♀红眼红眼♂F2X+YX+X+X+X+Y♀红眼♂红眼XwX+XwXwY♀红眼♂白眼 ㈡、人类的色盲遗传人类的色盲是性连锁的,最常见的是红绿色盲。通过社会调查和家系分析可知,患色盲的男性比女性多(在中国,男性约为7%,女性约为0.5%)。色盲的遗传与果蝇的白眼遗传在机理上是一致的,即:色盲基因是隐性的c,位于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上不含它的等位基因。 男性女性X+Y:正常X+X+:正常XcY:色盲X+Xc:携带者(表型正常)XcXc:色盲(正常X+X+)×(色盲XcY)↓(正常X+Y)(携带者X+Xc)×(正常X+Y)↓X+X+X+XcX+YXcY正常携带者正常色盲 三、限性遗传和从性遗传㈠、限性遗传限性遗传是指某种性状只在一种性别(♀或♂)中出现,其基因位于常染色体或性染色体上。如单睾、隐睾只在男性出现。再如子宫阴道积水是常染色体隐性基因控制的,隐性纯合体的女性可发病,男性虽有这种基因,但却不表现该性状。限性遗传可能主要是由于解剖学结构上的性别差异造成的,也可能是性激素分泌的性别差异造成的。 ㈡、从性遗传从性遗传是指由于内分泌等因素的影响,某种性状只在一种性别中出现;或在一性别为显性,在另一性别为隐性,其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如某些绵羊角的遗传就是从性遗传。绵羊的有角无角受常染色体上的基因H、h控制: H:有角h:无角PHH(有角)×hh(无角)↓F1Hh(♀无角、♂有角)↓F21HH2Hh1hh♀有角无角无角(1:3)♂有角有角无角(3:1) 再如遗传性早秃也属从性遗传。AAAaaa男性早秃早秃正常女性早秃正常正常作业三P104之5、补充2 5、a、b、c3个基因都位于同一染色体上,其三点测验测交资料为:F1配子种类数目+++74++c382+b+3+bc98a++106a+c5ab+364abc66 求:①这3个基因的排列顺序、距离(作图)和符合系数。②假设F1来自纯系亲本的杂交,写出亲本的基因型。(补充) 补充2一个双因子杂合体AaBb自交得到如下F2代:AB198Abb97aaB101aabb1基因A与B是否连锁?如果连锁,遗传距离是多少?写出亲本的基因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