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流行病学》教学大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预防医学专科教学大纲汇编1.流行病学教学大纲2.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3.微生物学及寄生虫学教学大纲《流行病学》教学大纲课程编码:C2707908课程名称:流行病学课程英文名称:EPIDEMIOLOGY总学时:140(讲课学时30,实验学时24,自学学时86)学分:9分开课单位: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教研室授课对象:预防医学函授专科前置课程:卫生统计学推荐教材:《流行病学》,王建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参考书:(1)《流行病学》,王建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2)《流行病学》,李立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流行病学是预防医学中的一门专业课程,本课程通过教学使学生既要掌握流行病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能,拓宽学生的思路,开阔学生的视野,以达到应用流行病学方法,在疾病的预防、健康促进、病因研究和预防效果评价等方面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又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科研中运用群体的观点、科学的方法独立进行现场调查的设计、资料收集、总结分析及科研论文的撰写。二、课程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4学时(1)掌握流行病学的概念及研究方法。(2)理解流行病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及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观点。(3)了解流行病学用途。第二章病因与病因推断4学时(1)了解病因概念的发展简史,掌握病因的概念。(2)了解流行病学病因研究的方法。(3)了解病因推断程序,掌握病因的判断标准。15
1第三章疾病的分布8学时(1)掌握疾病频率测定的常用指标及其意义。(2)了解描述疾病流行强度的指标。(3)了解疾病三间分布的描述及分布特征形式。第四章描述性研究12学时(1)掌握现况调查、普查和抽样调查的概念,了解现况调查的特点及用途,理解现况调查的设计要点和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掌握抽样调查的基本方法及抽样调查的样本估计。(2)掌握筛检的概念及筛检试验的评价方法,明确真实性、可靠性、灵敏度、特异度、假阳性率、假阴性率、符合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等概念,理解提高筛检指标效力的方法,了解评价筛检收益的方法。(3)了解生态学研究的概念、方法、应用及优缺点。(4)了解个案调查的概念、用途及调查方法。(5)掌握爆发及爆发调查的概念、爆发调查的步骤、内容和总结分析方法。了解爆发与流行的类型。第五章队列研究4学时(1)掌握队列研究的定义、特点及种类。(2)了解队列研究的研究步骤,理解暴露人群及非暴露人群的选择方法,以及影响队列研究样本大小的因素。(3)掌握队列研究数据资料的统计分析,包括率的计算、人时的计算、暴露与疾病关联强度的指标计算。(4)理解分层分析方法的原理及作用。(5)掌握队列研究的优缺点。第六章病例对照研究8学时(1)理解病例对照的基本原理,掌握病例对照研究的定义、特点及种类。(2)了解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的设计与实施,掌握匹配的概念及作用,理解病例与对照的选择方法。(3)掌握病例对照研究中的资料整理与分析方法。(4)掌握病例对照研究中的偏倚及控制。(5)理解病例对照研究的应用范围及优缺点。第七章流行病学实验研究4学时(1)理解流行病学实验的基本原则、特点及优缺点,掌握单盲、双盲及三盲的概念。(2)掌握流行病学现场实验的基本原理、设计与实施及其整个过程中的有关概念(如安慰剂、有效率、治愈率、生存率等),了解流行病学实验常见的偏倚。(3)了解类试验的概念及类型15
2(4)了解临床试验的特点及类型,掌握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原理、应用、优缺点及研究结果的分析方法。第八章偏倚及其控制4学时(1)掌握流行病学研究中常见偏倚的概念:选择偏倚、信息偏倚和混杂偏倚。(2)掌握选择偏倚的种类,了解控制选择偏倚的方法。(3)掌握信息偏倚的种类,了解控制信息偏倚的方法。(4)掌握混杂偏倚的种类,了解控制混杂偏倚的方法。第九章传染病流行病学4学时(1)了解国际国内传染病的形势,认识新发现的传染病。(2)掌握传染过程、流行过程、传染源、传染期、潜伏期、传播途径、垂直传播及人群易感性的概念。了解潜伏期的意义、各种传播途径的特点及影响人群易感性升高和降低的因素。(3)掌握医学观察、留验、消毒、疫源地的概念及疫源地消灭条件。了解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第十章疾病预防和疾病监测8学时(1)了解预防疾病的策略和措施。(2)掌握慢性疾病的三级预防的内容。(3)了解预防与控制传染病的策略及预防性措施、国境卫生检疫的概念及我国国境卫生检疫的病种。了解预防接种的种类及实施,学会计划免疫效果的评价及工作考核。掌握计划免疫、扩大计划免疫规划的概念,掌握我国儿童基础免疫的内容。(4)了解传染病的防疫措施。掌握法定传染病报告的种类及甲类传染病的病种。(5)掌握疾病监测、被动监测、主动监测的概念。了解常规报告与哨点监测、监测病例与实际病例、静态人群与动态人群的概念。了解疾病监测的种类、监测的组织和监测系统。第十一章医院感染4学时(1)掌握医院感染的概念,了解医院感染的种类、特征及危害性。(2)掌握医院感染发生的原因。(3)了解医院感染的状况及诊断标准,理解控制和管理医院感染的方法,掌握医院感染发病率、医院感染患病率、漏抱率的概念。第十二章心脑血管疾病流行病学4学时(1)了解心血管疾病的流行概况、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和死因顺位。(2)了解心血管疾病的三间分布。(3)掌握高血压、脑卒中及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4)熟悉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策略和措施。第十三章肿瘤流行病学4学时(1)了解恶性肿瘤的流行特征:地区分布、时间趋势及人间分布特点。(2)掌握恶性肿瘤的主要危险因素。(3)了解恶性肿瘤的三级预防。15
3第十四章消毒、杀虫、灭鼠的常用方法及其效果评价4学时(1)了解消毒的种类、方法及疫源地各种对象的消毒方法,掌握消毒、随时消毒、终末消毒的概念和消毒效果评价方法。(2)掌握杀虫的概念及杀虫的评价方法,了解杀虫的方法和常见害虫的杀灭方法。(3)了解灭鼠的方法,掌握灭鼠效果的评价方法。第十五章肺癌4学时(1)了解肺癌的临床和流行特征:地区分布、时间趋势及人间分布特点。(2)了解肺癌分子标记物,掌握肺癌的主要危险因素。(3)掌握肺癌的主要防制措施。第十六章糖尿病流行病学4学时(1)了解糖尿病的临床分类及诊断标准。(2)了解糖尿病尤其NIDDM的三间分布。(3)理解糖尿病IDDM和NIDDM的主要危险因素。(4)掌握糖尿病的防治策略和措施。第十七章病毒性肝炎8学时(1)掌握甲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了解甲型肝炎不同传染源的作用、易感人群的特征、流行特征、预防措施及疫苗的应用。(2)掌握乙型肝炎的病原体及抗原抗体系统、主要的传播途径,了解乙型肝炎主要的传染源、流行特征,熟练了解乙型肝炎的预防措施及疫苗的作用。(3)了解丙型肝炎、戊型肝炎的病原体特性、主要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流行特征和预防措施。第十八章感染性腹泻4学时(1)了解感染性腹泻的危害及主要病原体的种类、特征。(2)了解感染性腹泻的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流行特征和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3)了解感染性腹泻的防治原则、防制策略和措施。熟悉几种重要的感染性腹泻的流行概况、诊断原则和防治要点。第十九章结核病4学时(1)了解结核病病原体、检测方法及结核病特点。(2)掌握结核病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特征。(3)了解结核病流行特征及评价流行状况的指标,掌握控制结核病的策略与措施。第二十章性传播疾病4学时(1)了解性传播疾病的种类、病原学及流行概况。(2)熟悉性传播疾病的传染源种类、高危人群及人群易感性。(3)重点了解性传播疾病的传播途径及流行因素。15
4(4)掌握性传播疾病特别是艾滋病的流行特征、危害、预防措施和策略。第二十一章血吸虫病4学时(1)了解血吸虫病在我国的流行与危害及血吸虫病的临床特点。(2)了解血吸虫病的流行特征。(3)掌握血吸虫病的流行因素与防制措施。第二十二章肾综合征出血热4学时(1)了解汉坦病毒的形态学特征、血清学分类、宿主和传染源。(2)熟悉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传播途径及人群易感性。(3)了解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特征及预防措施。第二十三章碘缺乏病4学时(1)明确碘缺乏病的概念,了解碘缺乏的危害及碘缺乏病的病因。(2)了解碘缺乏病的流行状况及流行特征。(3)掌握预防控制碘缺乏病的方法。三、课程的其它教学环节实习内容与基本要求:1、疾病频率测量2学时掌握流行病学常用疾病频率测量指标的概念,了解频率测量指标的应用条件,学会其具体计算方法。理解发病率、患病率和病程的关系;病死率与发病率、死亡率的关系。2、疾病的分布2学时掌握疾病按时间、地点及人群分布的流行病学描述方法;学会认识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形式及其特点,熟悉资料的整理及分析方法。了解移民研究和出生队列分析的基本原理和资料的分析方法。3、现况研究2学时了解现况调查的原理、用途、设计的主要内容,掌握抽样调查样本量确定方法,以及抽样调查的优缺点,学会现况研究资料的统计及分析方法。4、筛检方法的评价2学时掌握评价筛检试验的指标极其计算方法,熟悉各项指标间的相互关系,了解影响可靠性的因素,学会提高筛检收益的方法,掌握影响预测值的因素。5、爆发调查4学时掌握爆发调查的基本方法和步骤,熟悉传染病爆发调查资料分析和总结方法。学会在实践中应用流行病学方法处理疾病爆发事件。6、病例对照研究6学时掌握病例对照研究常用指标的计算:暴露率检验、OR、OR%可信区间。学会成组、配对病例对照研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方法。了解病例对照研究的常见偏倚的类型及测量,学会控制常见偏倚的方法尤其分层调整分析方法。熟悉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的格式和内容。7、队列研究4学时15
5深入理解队列研究的基本原理,学会队列研究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掌握队列研究资料的基本分析方法:包括率的计算、SMR、RR与AR、ARP与PARP的计算及意义。8、流行病学实验研究2学时了解流行病学实验研究的基本概念、现场实验方法及注意事项;掌握预防接种效果评价的常用指标,学会预防接种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方案的设计。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课堂讲授辅之以多媒体事例教学。在讲授的过程中安排适当的模拟现场实习课程,使学生在实践中加深理解。自学的章节于面授后留讨论题目和作业题,通过面授开展课堂讨论和批改作业。五、必要的说明1、本课程必须安排在学完卫生统计学后进行。2、本课程的教学环境最好为多功能教室。3、建议本课程考试权重平时成绩占10%,实验报告占10%,考试成绩占80%。教学大纲编者:刘雅文学院主审:学院院长:二OO二年六月二十日《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15
6课程编码:C2607906课程名称:医学免疫学课程英文名称:MedicalImmunology总学时:60(面授20,实验4,自学36)学分:4开课单位:公共卫生学院流病教研室授课对象:预防医学专业函授专科推荐教材:《医学免疫学》(第四版),杨贵贞主编,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9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医学免疫学是研究人体免疫现象的原理和应用的一门基础和应用基础科学。现已广泛渗透到医学、生物学的方方面面,通过医学免疫学的学习应掌握免疫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相关的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并为深层次的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二.课程的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1学时⑴了解免疫学的概念⑵了解免疫学科的形成过程和当代免疫学的特点第二章抗原3学时⑴熟练掌握抗原的概念和特性⑵熟练掌握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⑶掌握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各种因素⑷掌握抗原决定簇、半抗原、交叉反应的概念⑸理解B细胞表位和T细胞表位⑹了解佐剂的概念及用途第三章免疫球蛋白及抗体4学时⑴熟练掌握抗体、免疫球蛋白的概念及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和功能⑵掌握抗体的生物学活性⑶掌握单克隆抗体和基因工程抗体的概念;了解单克隆抗体和基因工程抗体的制备及种类⑷了解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及水解片段⑸了解Ig的生物合成及抗体产生过程第四章免疫器官与细胞4学时⑴熟练掌握中枢性免疫器官的种类及作用,了解其形成过程⑵熟练掌握外周免疫器官的种类及作用15
7⑶掌握T细胞、B细胞、NK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的概念及免疫学功能⑷掌握T细胞、B细胞的表面受体;了解NK细胞对抗原的识别⑸了解树突细胞的免疫功能第五章细胞因子4学时⑴掌握细胞因子的种类和主要功能⑵了解细胞因子受体的家族、信号传递及细胞因子拮抗剂的作用⑶了解细胞因子及有关疾病的产生及治疗第六章补体系统4学时⑴熟练掌握补体的概念、激活的途径及生物学功能⑵了解补体激活的调控过程⑶了解补体受体的概念及主要功能第七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4学时⑴熟练掌握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人类HLA复合体的概念⑵了解HLAⅠ类分子和Ⅱ类分子的分布、结构及功能⑶了解HLA多态性的遗传基础⑷掌握HLA在医学上的意义第八章免疫应答6学时⑴掌握免疫应答的基本类型、生物学意义及特点⑵掌握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⑶掌握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⑷理解免疫应答过程中的分子生物学过程第九章免疫调节2学时⑴了解抗原与抗体的调节过程⑵了解细胞与细胞因子的调节过程⑶了解网络调节过程⑷了解遗传因素的调节过程第十章超敏反应2学时⑴熟练掌握变态反应的概念及Ⅰ、Ⅱ、Ⅲ型超敏反应的临床常见疾病⑵掌握Ⅰ、Ⅱ、Ⅲ型超敏反应的特点⑶了解Ⅰ、Ⅱ、Ⅲ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理第十一章免疫检测技术4学时⑴熟练掌握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⑵掌握沉淀反应、凝集反应的相关概念及种类⑶掌握免疫酶技术的概念及原理⑷掌握同位素标记技术的原理⑸掌握淋巴细胞转化实验的原理及应用;了解T细胞、B细胞酶检测技术⑹了解细胞因子活性的检测方法及其它生物学技术第十二章免疫防御4学时⑴掌握机体的非特异性防御作用⑵掌握机体的特异性防御作用15
8⑶了解机体对各类病原体特异性免疫防御特征第十三章免疫耐受和自身免疫病4学时⑴掌握免疫耐受的概念及形成的条件;了解免疫耐受发生的机制⑵掌握自身免疫的概念,自身免疫病的种类及临床特征;了解其发生的机理⑶了解自身免疫病的诊断方法及治疗措施第十四章免疫缺陷4学时⑴掌握免疫缺陷、原发性免疫缺陷的概念;了解原发性免疫缺陷的种类⑵掌握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概念、传播途径⑶了解HIV所致的免疫异常及机制⑷了解HIV感染的基因预防及治疗⑸了解免疫缺陷病的免疫学检查方法及治疗原则第十五章肿瘤免疫2学时⑴掌握肿瘤抗原的种类及肿瘤生物治疗方法⑵了解机体抗肿瘤免疫的机制第十六章移植免疫学2学时⑴掌握移植排斥的概念及移植排斥反应的类型(宿主抗移植物反应及骨髓移植抗宿主反应)⑵了解移植排斥的细胞基础及损伤机制⑶掌握组织相容性抗原的概念⑷了解器官移植的组织配型⑸了解延长移植物存活的方法第十七章免疫防治2学时⑴掌握人工自动免疫的概念及相应的生物制品种类⑵掌握人工被动免疫的概念及相应的生物制品种类⑶了解免疫治疗的方法三.实验课4学时实验内容㈠单向免疫扩散实验目的要求:⒈掌握用已知抗血清测定未知相应抗原的方法⒉学会琼脂板的制备和标准曲线的制备实验内容㈡乳胶凝集试验目的要求:⒈掌握间接凝集试验的方法⒉学会应用乳胶凝集试验检测标本中的未知抗原或抗体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课堂讲授为主,开展课堂讨论和不定期课堂测验。自学章节预留复习题15
9五.必要说明建议本课程平时成绩占20%,期末成绩占80%教学大纲编者:学院主审:学院院长:二○○二年六月十六日《微生物学及寄生虫学》教学大纲课程编码:C2607918课程名称:微生物学及寄生虫学课程英文名称:MicrobiologyandParasitology总学时:68(讲课学时22,实验学时8,自学学时38)学分:5开课单位: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教研室授课对象:预防医学专业(专科)前置课程:推荐教材:《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刘晶星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人体寄生虫学》,胡昌仁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年参考书:(1)《医学微生物学》,陆德源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医学微生物学是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基础医学课程。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感染与免疫机制,以及特异性诊断和防治措施,以控制和消灭传染性疾病和与之有关的免疫性疾病,达到保障和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目的。15
10人体寄生虫学是研究人体寄生虫的形态、生活史、致病、实验诊断、流行因素及预防措施的科学,是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础课程。通过人体寄生虫学这门课的学习,将为寄生虫病的防治奠定坚实的基础。二、课程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医学微生物学部分:第1章细菌的基本性状(2学时)(1)了解细菌的基本形态与结构,掌握质粒、荚膜、芽胞的概念。(2)熟练掌握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理解细菌生长四期的特点。(4)了解与医学相关的细菌代谢产物及其意义,掌握热原质、细菌素的概念。(5)掌握噬菌体的概念,了解噬菌体与宿主菌细胞的关系。第2章细菌的感染与检查方法(2学时)(1)理解正常菌群的概念,了解正常菌群的主要生理学意义。(2)掌握条件致病菌致病的机制。(3)理解构成细菌致病性的因素,掌握内毒素、外毒素的概念及两者的主要区别。(4)了解感染的传播方式与感染的类型,掌握菌血症、败血症、带菌者的概念。(5)了解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掌握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方法的步骤、结果及主要意义。第3章消毒与灭菌(2学时)(1)掌握消毒、灭菌的概念。(2)了解常用的物理消毒灭菌的方法。(3)了解消毒剂的杀菌机制及影响消毒剂作用的因素。第4章呼吸道传播的细菌(2学时)(1)了解结核分枝杆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掌握结核菌素试验的概念,理解结核菌素试验的结果与意义。(2)了解脑膜炎奈瑟菌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的病原菌及主要生物学特性。(3)了解白喉棒状杆菌的致病物质及免疫性。(4)了解支原体的特点。(5)了解其他呼吸道传播的细菌第5章消化道传播的细菌(3学时)(1)理解大肠埃希菌为肠道中的正常菌群,某些血清型能引起肠道或泌尿道感染,称致病性大肠埃希菌。(2)掌握引起肠道感染的大肠埃希菌按致病机制不同分为五组(EPEC、ETEC、EIEC、EHEC、EAggEC)(3)了解志贺菌属的分类(痢疾、福氏、鲍氏、宋内氏),掌握其主要的致病因素。(4)了解沙门菌属中的250015
11多个血清型大多只感染动物,对人致病的主要有伤寒沙门菌、甲型副伤寒及肖氏沙门菌,还有部分对人和动物均有致病性的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菌、猪霍乱沙门菌等。(5)了解引起霍乱的血清群为O1群(两个生物型:古典生物型和ElTor生物型)和O139群,了解其主要生物学性状和致病因素。第6章创伤感染病原菌(3学时)(1)了解葡萄球菌属的主要生物学性状,掌握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主要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2)了解链球菌属的主要生物学性状及分类情况,掌握A群链球菌的主要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3)了解破伤风梭菌的生物学性状,理解其防止原则。(4)了解产气荚膜梭菌所致疾病。(5)了解无芽胞厌氧菌的主要种类、致病性及所致疾病。第7章食物中毒病原菌(2学时)(1)掌握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概念,了解常见的食物中毒病原菌种类。(2)了解副溶血性弧菌的主要生物学性状,该菌为沿海地区食物中毒中最常见的一种病原菌。(3)了解肉毒梭菌的主要生物学性状,掌握肉毒毒素的特性。(4)了解引起沙门菌食物中毒的原因、原因食品、主要临床症状。(5)了解引起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的病原菌为产生肠毒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掌握该肠毒素的特点及主要临床症状。第8章性传播细菌(2学时)(1)了解淋病奈瑟菌的形态特征和主要致病因素。(2)掌握梅毒螺旋体为梅毒的病原体,以及其传播途径。了解梅毒病程三期的传染性及其免疫性。(3)了解沙眼衣原体为STD的重要病原体,为专性细胞内寄生物,了解其所致疾病种类。(4)了解溶脲脲原体所致泌尿生殖道感染已列为STD。第9章人畜共患病原菌(2学时)(1)了解钩端螺旋体引起的勾体病是分布最广泛的人畜共患病,其中鼠类和猪是钩体重要宿主,肾脏中可长期带钩体,可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侵入机体。(2)了解鼠疫耶尔森菌是人类鼠疫的病原体,是由带菌鼠蚤叮咬而被感染。掌握其主要生物学性状。(3)了解立克次体是一类营严格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以及其共同特点。了解其所致疾病种类。(4)了解炭疽芽胞杆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主要见于牛、羊等草食动物,也可传染给人和肉食动物。了解人类炭疽病的临床类型(皮肤炭疽、肺炭疽、肠炭疽)。(5)了解布鲁杆菌属是人类、家畜布鲁菌病的病原体,我国流行的主要是羊布鲁杆菌、牛布鲁杆菌和猪布鲁杆菌。人类感染是因接触病畜及其分泌物,经皮肤、结膜、消化道、呼吸道等途径感染人类。15
12第10章病毒的基本性状(2学时)(1)了解病毒的基本特性,掌握病毒的核酸类型。(2)掌握病毒增殖的5个阶段。(3)了解病毒变异的机制,掌握影响病毒的理化因素。第11章病毒的感染与检查方法(2学时)(1)掌握人类病毒的感染途径及病毒感染的类型,了解病毒的致病机制。(2)了解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第12章呼吸道病毒(1学时)(1)掌握流行性感冒病毒的主要生物学性状。(2)了解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是麻疹晚期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3)了解其他呼吸道病毒的主要危害。第13章肠道病毒(1学时)(1)掌握人类肠道病毒包括的主要类型,了解其主要生物学性状及所致疾病。第14章虫媒病毒(1学时)(1)了解在我国流行的虫媒病毒性疾病有流行性乙型脑炎、森林脑炎及登革热,均属黄热病毒。第15章出血热病毒(1学时)(1)了解出血热病毒分别属于5个病毒科,由节肢动物或啮齿类动物等传播,我国已发现汉坦病毒、新疆出血热病毒。(2)了解汉坦病毒的致病性。第16章逆转录病毒(2学时)(1)了解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病原体,主要有两型。掌握其传播途径。了解其致病机制。第17章肝炎病毒(4学时)(1)了解甲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性状,掌握其传播途径。(2)掌握乙型肝炎病毒的抗原组成及传播途径。(3)了解丙型肝炎病毒主要经血或血制品传播,占目前输血后肝炎的80~90%。(4)了解丁型肝炎病毒是一种缺陷病毒,必须依赖于HBV才能复制。(5)了解戊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第18章疱疹病毒(1学时)(1)了解单纯疱疹病毒的致病性。(2)了解带状疱疹是由于感染水痘,潜伏后再发则表现为带状疱疹。(3)了解巨细胞病毒感染是导致先天性感染的最常见病毒第19章其他病毒(1学时)(1)了解狂犬病毒的致病性和防治原则。(2)了解与胃肠炎有关的病毒包括轮状病毒、肠道腺病毒、典型杯状病毒及小圆形结构化病毒等。(3)了解人乳头瘤病毒的致病性。15
13第20章真菌学总论(2学时)(1)了解真菌的形态结构,掌握其培养特性。(2)掌握真菌所致疾病种类。第21章主要病原性真菌(2学时)(1)了解皮肤癣真菌是一类浅部感染性真菌,包括毛癣菌、表皮癣菌和小孢子癣菌三个属。了解其致病性。(2)了解白假丝酵母菌的生物学性状,该菌是最常见的条件致病性真菌。(3)了解新生隐球菌是主要致病菌之一,主要分布于鸽粪中,可侵犯人体多种部位,引起隐球菌病。(4)了解曲霉所致的疾病有感染性疾病、超敏反应性疾病和曲霉毒素中毒性疾病。(5)了解荚膜组织胞浆菌是一种双相性真菌。引起的疾病为组织荚膜胞浆菌病。寄生虫学部分:第一篇总论(4学时)(1)掌握寄生、寄生虫、终宿主、中间宿主、感染阶段等概念。(2)理解寄生虫的生活史及流行。第二篇医学原虫学(6学时)(1)掌握溶组织内阿米巴的形态、生活史、致病、实验室诊断及防治措施。(2)掌握弓形虫的形态、生活史、致病、实验室诊断及防治措施。(3)掌握人毛滴虫。第三篇医学蠕虫学(6学时)(1)掌握华支睾吸虫的形态、生活史、致病、实验室诊断及防治措施,了解流行情况。(2)了解布氏姜片虫的形态、生活史、致病、实验室诊断及防治措施,了解流行情况。(3)掌握卫氏并殖吸虫的形态、生活史、致病、实验室诊断及防治措施,了解流行情况。(4)掌握肥胖带绦虫、链状带绦虫形态、生活史、致病、实验室诊断及防治措施,了解其流行情况。(5)掌握十二指肠钩口线虫的形态、生活史、致病、实验室诊断,了解流行情况。第四篇医学节肢动物学(4学时)(1)掌握蚊、蝇、蚤、虱的生活史,与疾病的关系及防治,了解其生态与种类。(2)掌握蜱、螨的生活史与形态、致病与防治。三、课程的其他教学环节15
14实验内容与基本要求:1、观察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4学时)了解培养基的种类,培养基配制的基本方法以及高压灭菌锅的使用。学会细菌划线接种于固体培养基表面、半固体培养基穿刺及接种于液体培养基的方法,掌握细菌于上述培养基中生长的现象。2、细菌的革兰染色(4学时)了解病原菌的常用检查方法,掌握细菌革兰染色的方法和结果判定。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课堂讲授辅之以多媒体案例教学。自学的章节于课前留讨论题目,开展课堂讨论。五、本版教学大纲与前版大纲的比较六、必要的说明1、本课程必须安排在第一学年第二学期进行。2、本课程的教学环境最好为多功能教室。3、建议本课程考试权重平时成绩占10%,实验占10%,期末成绩占80%。教学大纲编者:甄清黎明兰学院主审:学院院长:(公章)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