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2205911
大小:240.5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23-06-14
《血栓性微血管病》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王霞血栓性微血管病
1血栓性微血管病Thromboticmicroangiopathies,TMA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瘫(TTP)溶血尿毒综合征(HUS)HELLP综合征急性妊娠脂肪肝(AFLP)其他:恶性高血压、硬皮病肾危象、移植相关TMA、妊娠相关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TMA。抗磷脂综合征相关TMA
2临床特征微血管病性溶血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相应的脏器损害
3病因根据病因不同可将TMA分为两大类:(1)病因明确(2)病因不确切,与临床症状相关
4血栓性微血管病的分类病因明确感染诱发大肠杆菌,志贺毒素Verotoxin相关肺炎链球菌补体调节功能障碍遗传性 补体H因子,I因子,膜共同因子蛋白获得性 如抗H因子抗体VWF裂解酶ADAMTS13缺乏家族性ADAMTS13缺乏获得性ADAMTS13缺乏:自身免疫性 药物诱导维生素B12代谢缺陷奎宁
5血栓性微血管病的分类病因不确切,与临床症状相关HIV感染肿瘤及肿瘤化疗和放疗移植和神经钙蛋白抑制剂妊娠、HELLP综合征、口服避孕药系统性红斑狼疮,抗磷脂抗体综合征肾小球肾炎家族性(不包括病因明确)未分类
6发病机制(一)、TTP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vWF)活性缺乏有关vWF(vonwillebrandfacter)多数由内皮细胞合成,存于内皮细胞胞质的weibel-Palade小体中,受刺激后释放入血,并存于血小板α颗粒内。其具有两种功能:(1)发挥Ⅷ因子载体蛋白的作用;(2)在受损毛细血管壁内皮下组织介导血小板粘附,并在高切变应力条件下介导血小板聚集,形成血小板血栓。1982年证实慢性复发性TTP患者血浆中聚集了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的超大分子的VWF多聚体(UL-VWF)。它与血小板膜上GPIb受体发生强烈的相互作用,从而激活血小板,形成血小板-超大分子VWF多聚体-纤维蛋白原微聚集,导致血小板迅速减少。
7发病机制正常情况下VWF多聚体一旦分泌入血,迅速被血浆VWF多聚体裂解蛋白ADAMTS13裂解成140kD、176kD的同型异构体。正常人ADAMTS13血浆活性为79%~127%。TTP患者由于家族性ADAMTS13基因突变或获得性ADAMTS13缺乏(90%以上),血浆活性明显下降(通常为5%以下),UL-vWF从内皮细胞分泌后不被裂解,而是粘附于细胞表面,流经此处的血小板与UL-vWF粘附,通过血小板活化糖蛋白IIb/IIIa复合体聚集,形成血小板栓子,致使血管阻塞诱发TTP。
8发病机制(二)、HUS发病与志贺毒素作用及血浆因子H缺乏有关
9
10病理生理共同的病理损害为:血管壁增厚(主要为动脉和毛细血管)伴肿胀或内皮细胞从基底膜脱落,内皮下绒毛物质沉积,血管腔血小板栓塞或完全阻塞。
11病理生理TTP与HUS有所不同TTP的微血栓发生于大多数组织器官,血栓由血小板聚集而成,含有丰富的vWP,不含或含很少纤维蛋白。HUS的微血栓主要发生于肾脏,血栓由血小板、纤维蛋白构成,很少有vWP,内皮细胞有肿胀脱落坏死表现。
12
13
14
15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