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和氏璧玉质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和氏璧玉质研究引言玉是自然界美丽的石头,赏玉者信奉美玉是天地之灵。若从地学角度看,玉石应为地球岩石演变之精华。这个意义上讲,玉与大地共存、与日月同辉,是真正承载了天地灵气的世间圣物。玉在中国人眼里是至高无上的宝物,因为玉具备了人们所向往的所有美好品性,温文、宁静、含蓄、纯净、坚贞和正气。“君子比德于玉”,是中国人与玉一见倾心的真情流露。和氏璧在中国玉文化发展史中更是占据着独尊的地位。因为和氏璧之谜一直未被揭开,析宝、探宝者考证、论争至今未定论。独山玉文化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经过多年科学系统的论证,试图解开这一千古迷团。1关于和氏璧和氏璧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玉,在它流传的数百年间,被奉为“无价之宝”的“天下所共传之宝”,又称和氏之璧、荆玉、荆虹、荆璧、和璧、和璞。与随侯珠齐名,共为天下两大奇宝。在我国历史上很多重大的政治事件都与这块美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其中许多故事流传至今。1.1和氏璧关于和氏璧的最早记载,见于《韩非子》、《新序》等书,并且情节大致相像。楚人和氏得璞于楚山中,奉而献之于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诸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第17页(共17页)
1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玉也,遂命名曰“和氏璧”。除此之外,历朝历代关于和氏璧的记载数不胜数,比如:战国刘向《战国策》载:“周有砥厄,宋有结绿,梁有悬愁,楚有和璞。”秦李斯《谏逐客书》中提到:“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西晋傅咸《玉赋》说:“当其潜光荆野,抱璞未理,众视之以为石、独见知于卞子。”五代时前蜀道士杜光庭《录异记》卷七“异石”中记:“岁星之精,坠于荆山,化而为玉,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卞和得之献楚王,后入赵献秦。始皇一统,琢为受命之玺,李斯小篆其文,历世传之”。唐代李白《古风》三十六便有“抱玉入楚国,见疑古所闻。良宝终见弃,徒劳三献君。”1.2完璧归赵依中国正史《史记》记载公元前3世纪时期,和氏璧被战国时期赵国君主赵惠文王所有。与赵惠文王同一时期的秦国君主秦昭襄王在得知和氏璧归属赵国王室后,于前283年向赵国派遣使者,希望以15座城市来换取和氏璧,这便是成语“价值连城”的由来。赵国出于对秦国的不信任并未立即答应交换和氏璧,赵国政府在商议后派遣蔺相如为代表携和氏璧出使秦国。蔺相如经过两次对秦王的试探后认定秦国是想借其强大的国力为后盾,强取玉璧而拒绝向赵国割让城池。于是蔺相如派他的副手穿上平民的服饰,走小路带和氏璧回到赵国。而蔺相如本人凭借在秦朝朝廷上不卑不亢的表现也平安回到赵国。此即成语“完璧归赵”的来源。1.3将相之和廉颇是战国后期赵国的名将。赵惠文王时封为上卿,屡次战胜齐、魏等国,为赵国立了大功。长平之战时,坚壁固守三年。后来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将,遭致惨败。燕国乘机攻赵。赵孝成王重新起用廉颇,战胜燕军。赵王封廉颇为信平君,任相国。赵悼襄王时,廉颇不得志,投奔魏国。魏国不太信任,一直不重用。又奔楚,任楚将。最后老死在楚国。蔺相如,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赵惠文王时得到世上稀有的宝玉第17页(共17页)
2——楚国和氏璧,秦国强以15座城换取“和氏璧”,蔺相如奉命带璧出使秦国,与秦争辩并威胁他要把璧摔了,完璧归赵。赵王封相如为上大夫。公元前279年,他又随赵惠文王到渑池(今河南渑池西)与秦王相会,使赵王未受辱于秦,归国后因功封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廉颇愤愤不平,蔺相如以国家安危为重,对廉颇容忍谦让。使廉颇愧悟,负荆请罪,二人成为至交。将相和的故事传为美谈。1.4受命于天前228年,秦国吞并赵国,和氏璧最终为秦国所有。前221年,秦灭亡了周朝的六个最大的诸侯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朝代。作为秦朝国威的象征,据说以和氏璧被雕琢成为传国玺,并由玉工孙寿刻上了由秦帝国丞相李斯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8个虫鸟篆字。自此和氏璧成了皇帝的宝印和天授皇权的象征。在秦朝之后的数百年间,拥有传国玺成为中国历史上被承认为正统帝国的条件之一,即使改朝换代时也不例外。从秦朝开始,共传了1000多年。1.5王莽篡汉王莽权势滔天,据说在他篡汉前夕,他进入后宫参见其姑母王太后,先告知废帝自立,取而代之的意图。继而好言温慰,请太后交出玉玺,太后不从,他便以暴力相迫。最后太后虽妥协,仍愤愤将玉玺一摔,玉玺碎了一角,王莽将它拾走后,找工匠用金子镶补,隔日便逼迫小皇帝禅位于他,改国号为新。2玉质假说和氏璧,有着天下第一美玉之称,它代表的美无与伦比,它代表的财富价值连城,它代表的权利至高无上。正因为它的独特地位,自古至今关于它的故事世代相传,围绕它的疑问萦绕人们心间。和氏璧产自哪里?什么质地?下落如何?人们一直在试图揭开这些谜底。和氏璧到底是由什么矿物构成的玉石?这一直是困扰我国矿物学界和珠宝界的难题。多年来地质专家、珠宝鉴赏专家一直致力于这个问题的探索,试图揭开这个谜底。通过严谨的调查探究得出自己的结论,大家各执己见提出多种观点,至今尚无定论。笔者以下略举数例:第17页(共17页)
32.1月光石说图1月光石和氏璧是不是就是月光石?对此,著名地质学家章鸿钊先生在《石雕•玉石》中分析指出:“其内有无数平行结晶薄片,相互映射而放蓝白或真珠光彩,又如秋月清辉,湛然莹结,故名月光石。此亦惟一面而言,他面则随石之本色而异。假曰和璧即此。”这与唐末五代文学家杜光庭在《录异记》中有如下记述:“岁星之精,坠于荆山,化而为玉,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卞和得之,献其王,后入赵,献秦,始皇一统天下,琢为受命玺”。中“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的特点相同。月光石属长石类矿物,拉长石是斜长石族最重要的宝石,它的诱人之处是透过宝石面可以见到彩斑状的颜色。大块拉长石显示这种效应最佳,称为闪光变彩,拉长石是硅酸盐长石族斜长石的一种,一般为白色,玻璃光泽,在表面上沿一定方向看,有时可见到蓝绿、紫红、金黄等色调,这是由于层状结构引起的。国外,于18世纪发现它才用作宝石。南漳县板桥镇雷坪董家台一带所产的一种石头即为拉长石,采掘此石后经加工,呈透明状,光泽好,有史书中关于和氏璧描述的直感。第17页(共17页)
4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宝玉石协会会员,地质考古学家郝用威通过研究也提出了和氏璧是月光石的说法。1986年,他在全国地学史学术会上以《和氏璧探源》为题宣布了这一发现:“和氏璧为月光石,产于神农架南漳西部沮水之源的板仓坪、阴峪河一带,那里是当年卞和抱璞之处……”这一发现不仅获得了我国地质、考古、宝石界学者专家的肯定和好评,而且在海内外引起很大轰动。在1998年《中国宝玉石》上也有《和氏璧始末》专文介绍。已故国际著名地质学家、宝玉石和观赏石专家袁奎荣教授经多年研究以变彩拉长石为原料复制了一个和氏璧,重现了千年古玺的本来面目。2.2绿松石说图2绿松石唐代杜光庭在《录异记》中说:“藏星之精,坠入荆山,化而为玉,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元代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称:“传国玉玺色彩青绿而玄,光彩照人。”中国著名地质学家章鸿钊,根据杜光庭杜光庭的《录异记》和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对和氏璧颜色现象的描述,认为产自湖北荆州地界的“和氏璧”,可以解释为绿松石岩,俗名“襄阳甸子”。因为绿松石是湖北特产的玉石,正在古代所谓荆州地界之内,而且,绿松石通常有一层外皮。专家们通过史实记载进行推论得出结论认为和氏璧是绿松石是第17页(共17页)
5极有可能的,理由如下:第一,“和氏璧”产自荆山,在湖北西部,武当山东南,汉汀西岸。绿松石王产于这个地区的竹山县,郧县等地,绿松石的产地与“和氏璧”的出处基本相符。第二,绿松石的颜色是青绿色的,但是它的外表。常粘附一些白色矿物,因此,当绿松石尚未加工成玉器以前,拿在手中从不同角度观看,的确是“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的现象,这种外观特征与“和氏璧”的外观特征,也基本相符。第三,秦王愿以十五座城池与“和氏璧”相换,由此可见“和氏璧”是具有相当高的观赏价值与收藏价值的,正所谓“价值连城”,引起“众王相争”,蔺相如冒死“完璧归赵”,而从当时到现在,在楚国地区,即现在的湖北境地,尚未发现其观赏价值可与绿松石相媲美的玉石,由此可见,“和氏璧”是一块绿松石,有着很大的可能性。宝石专家李强和李海负也都主张这一观点。李强在《和氏璧是绿松石》一文,李海负在《和氏璧不是拉长石而是绿松石》一文中,经过考证,都认为和氏璧就是绿松石。2.3和田玉说图3和田玉很多人会说,“和氏璧”既然带“和”字,当然就是新疆和田玉。这是典型的“望文生义”证据不足。有学者通过仔细推论认为最早的《韩非子.何氏篇》说和氏璧是“璞”,璞就是藏有玉的石头,外面是石头,美玉藏中间,故而“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宋代科学家宋应星著《天工开物》在描述和田玉时说:“凡璞藏玉,其外皮曰玉皮,取为砚托之类,其价无几。璞中之玉,有纵横尺余无暇者,古帝王取以为玺,所谓连城之璧,也不易得”。他认为,“所谓连城之璧”就是昆仑山之“第17页(共17页)
6璞中之玉”。璞玉在和田玉中有多种,有的是一层很薄呈多种颜色的外皮,称为皮子(有色皮、石皮之分);有的外皮很厚,是糖色(有外包和内渗之分)和石头,称石包玉。这种“石包玉”就是美玉被包在石头中,正符合和氏璧“玉璞”的特点。相反,拉长石、绿松石等都没有这一特点。加之蔺相如提到和氏璧“有瑕”,这瑕就专指玉。那个时代的玉德说多次提到和田玉的“瑕”问题。秦李斯《谏逐客书》中提到:“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联系前后史实“昆仑之玉”就是指和氏璧。因此,和氏璧有可能是和田玉。2.4玛瑙说图4玛瑙2011年,作家唐伟在中国作家网发表文章《和氏璧传国玉玺与阜新玛瑙》中认为和氏璧可能是玛瑙,即和氏璧是一块珍稀罕见的夹胎草绿玛瑙。此观点得到一些学者的支持。他们认为《韩非子•和氏》载: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第17页(共17页)
7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知道和氏璧原是楚国人和氏在楚山中发现的一块外表为石头的所谓“璞”,两次都被宫廷的玉石专家鉴定为石头,和氏因而被当成骗子,受到严酷刑罚而失去双足。通过对《韩非子•和氏》一文中的记载分析,和氏璧共有四项特征:产于荆楚:和氏璧出自楚国山中,楚国即今天的湖南、湖北全部、重庆、河南、安徽、江苏、江西部分地方。符合出产地条件的准和氏璧,只有独山玉、拉长石、绿松石和荆楚玛瑙。玉石难辨:它最初的状态酷似石头,需要“理其璞”才能确定其价值,因此和氏璧是拉长石及月光石的说法也受到质疑,理由是它们非“玉璞”,并且过于普通。楚人不识:宫廷玉人先后两次错误裁定和氏璧为石头,据此和氏璧是绿松石也遭到质疑,鄂西北的荆山山脉自古就是绿松石主要产地;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国人广泛用绿松石作玉器,遍布全国的古文化遗址中都有绿松石随葬品,如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出土了锒有绿松石的骨筒,甘肃齐家山文化遗址中大量的绿松石随葬品,江汉流域大溪文化遗址中出土绿松石制品重达十几千克,河南安阳殷墟五号墓出土绿松石珠文物一千余件,寿县蔡侯墓中出土绿松石珠1518粒,湖北江陵楚墓中出土的越王勾践的青铜剑背面镶嵌有绿松石的美丽花纹。与绿松石一样,独山玉开采历史也非常之早,1959年1月独山以南约5公里的黄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琢玉工具石砣、完整的独玉铲、独玉凿、独玉璜、独玉簮、未加工的玉料及未成形的玉镯、玉璧、玉环等半成品,已经形成以独山为基辐射中原的玉文化中心。荆楚之地的玉人对绿松石和独山玉,不可能不认识。前所未有:和氏璧被整理出来时,就是一件楚王都不曾拥有过的宝物。钻石说倒是附合这个特征,但却颠覆和氏璧的玉石类属性,而且荆山中至今没有发现钻石。第17页(共17页)
8东北作家唐伟依循章鸿钊先生和氏璧材质可能为玛瑙的说法,并比照《韩非子》一文提到的四大特征,提出和氏璧的“绿玛瑙说”:首先,荆楚之地出产玛瑙: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湖北宜黄高速公路开山凿石时,发现大量优质玛瑙,确定了和氏璧产地蕴藏玛瑙,为和氏璧“玛瑙说”提供了基本条件;其次,玛瑙的成因是火山岩浆喷发后散落在地上,再经过地球物质的长期硅化和造山运动的反复演变,才可能成为玛瑙。火山喷发时炽热的熔岩掉在地上,释放出大量的热量,与周围物质融合,并被裹上厚厚的尘沙,因而冷却后的玛瑙,其表皮必然产生质变,决定了它表面具有与一般岩石几乎相同的外壳,没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人,凭借肉眼自然无法从外部区别石头和玛瑙;并且玛瑙属于广义的玉类,但不符合玉之“五德”,即不是真玉。玛瑙是玉还是石,从古至今仍在争议中,魏文帝曹丕《马脑勒赋》称“马脑,玉属也”;魏人张揖《广雅》称“码碯,石次玉”;东晋王嘉《拾遗记•卷一•高辛》称“码瑙,石类也”;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则称“凡玛瑙非石非玉”。当然也正因为身份难定,才自成一类,从这个方面来看,楚国宫廷玉人两次裁决和氏璧为石头,极可能也是依照“五德”之类的标准,包括“润泽以温”;“解理自外,可以知中”;“其声舒扬,专以远闻”;“不挠而折”;“锐廉而不忮”。玛瑙不具传统玉德,楚玉人自然不敢裁定为“美玉”或“宝玉”,也只能曰“石也”,如此两次鉴定为石,遂造成卞和先后被砍去了左右双足。第三,玛瑙当时属于珍贵而不见于荆楚的奇丽瑰宝,尽管许多身份极高的王候将相的墓中出土有许多玛瑙杯、球之类,但对卞和时代的荆楚之地,却是非常陌生,荆楚玛瑙既不像内蒙戈壁玛瑙经历过风沙的天然磨砺,也不像南京雨花石那样经过河床的搬运和冲刷洗涤,因为埋于深山,所以不会“一目了然”被发现,如果不是近年的开山施工,当地人甚至不知道家乡长满荆条的山峦中蕴藏着许多美丽优质的玛瑙石。第四,绿玛瑙为稀罕品种:荆楚玛瑙与辽宁阜新玛瑙接近,尤其是一种草绿夹胎玛瑙,与阜新特产水草玛瑙品质非常一致。唐末道士杜光庭《录异记》卷七“异石”篇中曾描述和氏璧“正而视之色白,侧而视之色碧”第17页(共17页)
9,草绿夹胎玛瑙和阜新水草玛瑙有这种特性,这两种玛瑙直视有荧白光彩,换角度则碧色莹莹,具有色变特性。因此唐伟认为“和氏璧”就是这种在当时足以引起各路诸候垂涎的天然绿玛瑙,并提出和氏璧当为“和氏碧”。2.5钻石说图5钻石和氏璧研究既没有考古实物,又没有现场目击证人,还没有直接实物描述,只有一些历史学者作出的间接描述和研究心得,于是历史文献就成了和氏璧研究唯一所能依赖的资料了。王春云博士研究发现:春秋战国时期有关和氏璧的记载最靠谱,因而对学术研究来说价值最大,比如《晏子春秋》、《墨子》、《楚辞》、《战国策》、《上秦昭王书》、《吕氏春秋》、《荀子》、《韩非子》、《谏逐客书》等都有关于和氏璧的论述,其中特别是战国韩非所著《韩非子·和氏》首次详细记载了“和璧三献”,堪称经典文献。韩非子文中的“璞”、“玉”、“宝”、“理”、“璧”五个汉字与“和氏”、“玉璞”、“玉人”、“楚山”、“宝玉”五个词语构成了差不多全部的“和氏璧密码”。通过挖掘与和氏璧有关的全部历史文献证据,王春云建立了一个个科学严密的证据链条。的确,也只有依靠这些证据链条,才可能在进行详细的矿物学和宝石学解释的基础上,通过“假设——验证”和“样本——归纳”第17页(共17页)
10的逻辑论证方法来构筑一个个逻辑体系,求解和氏璧玉璞、形状、硬度、颜色、光性、瑕疵、宝玉属性、玉石分类地位、价值、大小、稀有性、专名性和是否经过琢磨等十三个肢命题,并在这十三个肢命题都得到求解的基础上,最终得出主命题——和氏璧宝玉材质的最可能的研究结论。经过评判证据和论证命题,王博士最终确定和氏璧是一颗超级大钻,一颗千古美钻。3独山玉独山玉,独山玉产玉的制品。西汉时曾称独山为“玉山”。独山玉由于色泽鲜艳、透明度好等优点,跻身中国“四大名玉”之列。于河南省南阳市的独山,也称“南阳玉”或“河南玉”,简称独玉。早在6000年以前,古人已开采独山玉,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器中,有不少独山3.1独玉特征图6独山玉3.1.1化学特征1.矿物成分主要为基性斜长石(斜长石牌号An>50,拉长石─培长石─钙长石)、辉石,少量橄榄石、角闪石、黑云母,可有微量钾长石、石英出现。独山玉化学成分属钙铝硅酸盐岩类,Si02含量45~52%,称基性岩,富TiO2,一般含量>1%。第17页(共17页)
112.化学成分主要特点:Si02为41~45%左右;A1203为30~34%左右;Ca0为18~20%士。这表明独山玉由钙铝硅酸盐类矿物组成。独山玉石矿还含有微量的铜、铬、镍、钛、钒、锰等。以钙铝硅酸盐类矿物(即钙长石类)为主。3.1.2物理特征晶体形态:以细粒结晶为主;颗粒比较细,粒径小于0.05mm,隐晶质,质地细腻,坚硬致密;硬度:6.0-6.5比重:2.73-3.18g/cm3颜色:独山玉多是由2~3种以上颜色组成的多色玉系,常见的颜色有白、绿、紫、黄、红、黑色等透明度:透明至半透明光泽:玻璃或油脂光泽显微镜下:有黑色色斑,颜色不鲜艳,可见多种矿物包体独山玉独山玉是致密块状。已知开采出最大块度达1500公斤。3.1.3颜色由于所含有色矿物和多种色素离子,使独山玉的颜色复杂和变化多端,归纳起来共有绿、白、紫、黄、杂色五个色系。其中50%以上为杂色玉,30%为绿色玉,10%为白色玉。玉石成份中含铬时呈绿色翠绿色。含钒时呈黄色,同时含铁、锰、铜时,呈淡红色。同时含钛、铁、铬、锰、镍、钴、锡时,多呈紫色。从所含有色矿物角度看,独山玉的绿色直接同阳起石,透辉石,绿帘有关;淡红色与黝帘石有关,白色与斜长石有关。3.2独玉文化地位独山玉(Dushanjade)因产于中国河南省南阳市郊独山而得名,又名"南阳玉"(Nanyangjade)。独山玉色泽鲜艳,质地细腻、硬度高,优质者可同翡翠媲美。法国学者称其为"南阳翡翠";独山玉是一种"蚀变斜长岩"类型的玉石,组成矿物除斜长石外,还有黝帘石、绿帘石、透闪石、绢云母、黑云母和榍石等多种矿物,故优质者可称南阳翠。缘于独山玉的独特性,南阳的玉雕文化更是蓬勃发展,如日中天,形成了独特的地方经济和玉雕文化,被誉为"玉雕之乡",用独山玉制作的"奔马"、"一帆风顺"摆放在人民大会堂内,展示我国美伦美奂独山玉雕风采。第17页(共17页)
121999年,河南省政府赠送澳门特别行政区礼品《九龙晷》,更是做工精湛,寓意深刻。总之,南阳独玉小至挂件图章,大至厅堂摆件,无不显示南阳玉的独特性:"一石一风景、一雕一故事"。中国玉学会会长杨伯达先生(原北京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曾在今年3月对南阳独山玉作过这样的评价:"独翠、独厚、独秀、独步",说的是南阳独山玉为天下美玉,得天独厚,一支独秀,可以独步天下。南阳独山玉是河南省人民的骄傲,也是中国人民的富贵财富。关于独山玉的历史地位,过去没有引起重视。其实,它不仅在现代是一种较好的玉料,同时在中国古代早已被开采和利用。据《南阳县志》记载"玉山在县东北十五里,又曰独山"。"山出碧玉,其上多蕨"。民间相传,独山玉开采始于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代。《汉书》中称独山玉为玉山。今独山东南山脚下,有汉代"玉街寺"旧址,相传是汉代利用独山玉制作玉器或销售玉器的地方。独山之上,遗存有古代采玉的矿坑达千余个,可见古代采玉之盛况。据文字记载,独山玉早在汉代已开采无疑。从近来考古实物资料又得知,独山玉在商晚时期以前已采矿。1952年,李济在《殷墟有刃石器图说》中指出殷墟有刃石器444件,其中有玉器7件,而这7件玉器的质料,全是南阳玉。另有资料证实,在南阳黄山出土一件独玉玉铲,经鉴定是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产物,距今有六千多年的历史。4和氏璧与独山玉1988年,江富建教授发表在《南都学坛》第一期发表文章“试论中原古玉业的产生与发展”一文中,提出了和氏璧是独山玉的观点。这一观点得到国内很多学者的赞同,并与时任中国宝玉石协会秘书长李劲松先生的看法不谋而合。至此以后,在全国各类玉文化研讨会上,江教授多次提出了“和氏璧可能是独山玉”的观点并加以阐述。首先,和氏璧可能是独山玉,发现和氏璧的卞和可能是南阳人。其次,和氏璧是玉石而不是玉器。璧有两种含意,一是指玉,二是指古代呈扁平状中空外圆的玉器。卞和所发现的“和氏璧”第17页(共17页)
13不是指加工形成的圆形璧,而是指和氏发现的璞玉原石。其缘由是:文献记载卞和献玉后,玉人理其璞,这说明和氏璧是块玉料;卞和是卑微之人,不可能将加工了的玉器用其名字命名;由一般玉器常识可知,玉器璧是不可能再改制为玉玺的。因此,秦国将和氏璧琢成传国玺,也只能是和氏璞石才有可能做成传国玺。江教授认为,和氏璧可能是独山玉,其主要观点与论据如下:第一,《说文解字》曰:“楚,木也。”荆又叫楚,是一种灌木。王筠《句读》:“谓荆一名楚也”。以字从艸,故云木。蓋此物不大,故从艸。好野生,故楚从木。”《说文解字》又曰:“楚,野木。从林,疋声。”一名荆也。即:楚,野生的树木。另一名称是荆树。《段注》作“一曰”。段氏曰:“艸部‘荆’下曰:‘楚木也。’此云:‘荆也’。则异名同实。”显然,汉语中的楚,为形声。从林。木名。即牡荆。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枝干坚劲,可以作杖,编制箩筐。《诗•周南•汉广》:“言刈其楚。”也就是说,春秋时期的楚地,也即荆地,楚国也即荆国,楚山也即荆山。因此,楚人(荆人)卞和所发现的璞玉也就只能是指楚国(荆国)所产之玉了。第二,我们知道,发现和氏璧的人是卞和,而卞和是楚国人,这是没有任何争议的实事。无论是史书记载还是现代勘查都表明,当时卞和生活的楚国疆域,除南阳独山玉外,尚无发现任何地方产玉,特别是有名玉产出。那么楚人卞和的璞玉和氏璧可能性最大的应是他居住之地,因而得到独山玉也就顺理成章了。第三,卞和生活的春秋时期,天下纷争,疆界森严,卞和是普通的老百姓,他怎能有本事跑到疆域之外而得和氏璧呢?怎能千里迢迢跑到新疆寻到和田白玉,或到辽宁岫岩寻到岫玉呢?惟有疆域之内的独山玉是卞和可得之宝。第四,卞和两次献宝都被“玉人”识为石,因欺君之罪而被先后刖去左右脚。连“玉人”第17页(共17页)
14都未识别的宝玉,卞和如何会是识宝之人呢?想必卞和是一个开采玉石的人或是一个加工玉器的人,要不一定是一个生活在玉山附近的人。而南阳市特别是镇平县自古以来就是开采、加工玉器的中心之一,卞和就是一个经常与玉打交道的南阳或镇平人,所以可以识玉得宝。第五,南阳师范学院独山玉文化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表明,早在7000年前生活于南阳黄山的先民们就开发利用独山玉,之后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屈家岭文化时期“黄山人”都在应用独山玉于生产生活之中。在南阳十里庙遗址也出土了商代的独山玉器。同时,早在夏代的镇平地先民也开始利用了,安国城遗址出土了独山玉铲;镇平赵河所产红砂(石榴子石、钾长石等)自古就成为当地人们理玉的解玉砂,甚至还供给扬州的玉工们使用。这一切都说明,南阳有悠久的用玉制玉历史,独山玉具有悠久的开发利用历史,早在春秋以前,独山玉就已经成为古人心目中的美玉了,卞和得到独山玉就是情理之中的事。第六,卞和将发现的宝玉先后献给俩位楚王两次未被“玉人”(识玉之人)认出,说明和氏璧外表有“璞”(玉皮)在作怪。从科学角度来讲,独山玉在成矿过程中的蚀变作用,可形成高岭石化或方解石化,由此而形成一层包裹在独山玉外表一层石皮——玉璞。而今,我们可以在独山玉矿中寻找到带“璞”的玉石。这种有“璞”的独山玉料外皮被一层高岭石的物质所包裹,大多呈白、褐色等。因而,不识玉或稍不太懂独山玉的人很容易将带有玉璞的独山玉误认为是石。卞和惨遭刖去双脚之悲就可能是所谓的“玉人”走了眼而将独山玉识为石的结果。第七,史书及地质学前辈所言:和氏璧“正而视之色白,侧面视之色碧”,这在独山玉中也可见到。独山玉的产出形态往往是以色带(即不同颜色的玉脉)出现,绿色、白色独山玉可呈带状平行接触产出,这与独山玉的地质成因有关。因而正面看独山玉为绿色时,而侧面看时则出现绿色和白色。“正绿、侧白”问题则迎刃而解。第17页(共17页)
15第八,我们认为,发现和氏璧的卞和可能是南阳人,其论据有四:(1)南阳是楚国重镇,卞和又为楚人,有居南阳之可能;(2)卞和可能得璞玉和氏璧,定是识玉之人,而南阳自古以来就是加工销售玉器之地,卞和可能就是经常与玉打交道的南阳人;(3)目前所知,楚国产玉之地只有独山,南阳人卞和到独山得玉有近便之利;(4)卞和姓卞,得宝玉被命名为和氏璧,至今,在独山附近仍有和庄、边(可能与“卞”有紧密联系)庄两个自然村,卞和可能是现今南阳独山附近卞氏、和氏村民的先祖。5结论和氏璧,由于实物遗失,关于它玉质的讨论一直不曾间断。如今人们的探究和讨论大都是依据参考古代文献资料和当代的科研技术再加之以学者们自己的推论提出的观点。各领域专家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以及自身所掌握的学科理论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且观点不甚一致,各自都有各自的道理。笔者认为:无论是从时间、地域还是从文献所述和氏璧之特征,和氏璧是独山玉的可能性相对较大。参考文献[1]陈启天.韩非子参考书辑要[M].北京:中华图书局,1945.[2]刘世洁.战国策故事[M].北京:中华书局,2012.[3]李斯.谏逐客书[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74.[4]王庆会.中国古代散文助读[M].吉林: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85.[5]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3.[6]潘吉星.天工开物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7]章鸿钊.石雅[M].百花文艺出版社,2010:11-13.[8]郝用威.和氏璧探源[R].1986:4(1):29.[9]唐伟.和氏璧传国玉玺与阜新玛瑙[J].中华奇石,2011:12(6):38-41.[10]王春云.和氏璧是金刚石[N].南方日报,2011.[11]江富建.和氏璧可能是独山玉[J].中国宝玉石,2007(4).qualitystudyofTheHeShiBijadeAbstract:Thejade,hasonekindofspecialplotregardingChinesenationChinadescendants,itsrepresentativealreadyisnotmerelyoneutensil,onekindofwealthandthestatussymbol,isabrandmark,amark,onedifferentkindculture.Alongwitheconomicaldevelopment,thepeoplematerialculturelifeenhances,thejadelivesintheordinarypeoplereceivesthefavorgradually,jadeculturealsoingraduallypopularization.WiththejadeisintheChinesehistorythefamousbeautifuljade,spreadsinitduringseveralhundredyears,arepresentedis“thepricelesstreasure”“theworldinstitutealtogethertopassonthetreasure”.CarvesthejadenottoknowthetraceaftertheimperialsealinTangHou,althoughnowthelatergenerationmightseetheelegantdemeanorintheancienttimesliteraturesketchytospyonits12,butitsrealappearancestillwasanunsolvedmystery.Thereforetheauthorbelieved,notonlytowiththejadeinquisitionistoourcountry'shistoricalcultureinquisition,moreoveralsocanhavetheverybigimpetusfunctiontothe第17页(共17页)
16contemporaryeconomicaldevelopment.Thepresentpaperisforthepurposeofthroughtoanalyzingriddleofitstruelifeexperiencewiththejaderiddleofeachhypothesisjadenaturediscussion,speciallyandthemostimpossibleDushanjadecarriesoncomparestoinquiredinto.Keywords:HEShibi;Dushanjade;Nanyang第17页(共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