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拌料沥青混合料路面施工标准化工艺细则

热拌料沥青混合料路面施工标准化工艺细则

ID:82079576

大小:159.09 KB

页数:24页

时间:2022-07-08

上传者:万里一叶飘
热拌料沥青混合料路面施工标准化工艺细则_第1页
热拌料沥青混合料路面施工标准化工艺细则_第2页
热拌料沥青混合料路面施工标准化工艺细则_第3页
热拌料沥青混合料路面施工标准化工艺细则_第4页
热拌料沥青混合料路面施工标准化工艺细则_第5页
热拌料沥青混合料路面施工标准化工艺细则_第6页
热拌料沥青混合料路面施工标准化工艺细则_第7页
热拌料沥青混合料路面施工标准化工艺细则_第8页
热拌料沥青混合料路面施工标准化工艺细则_第9页
热拌料沥青混合料路面施工标准化工艺细则_第10页
资源描述:

《热拌料沥青混合料路面施工标准化工艺细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热拌料沥青混合料路面施工标准化工艺细则3.5.1一般规定3.5.1.1沥青路面应加强施工过程质量控制,实行动态质量管理。3.5.1.2所有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原始记录、试验检测及计算数据、汇总表格,必须如实记录和保存。对已经采取措施进行返工和补救的项目,可在原始记录和数据上注明,但不得销毁。3.5.1.3施工前必须检查各种材料的来源和质量。对经招标程序购进的沥青、集料等重要材料,供货单位必须提交最新检测的的正式试验报告。从国外进口的材料应提供该批材料的船运单。3.5.1.4工程开始前,必须对材料的存放场地、防雨和排水措施进行确认。进场的各种材料的来源、品种、质量应与招标时提供的样品一致,不符要求的材料严禁使用。3.5.1.5施工前应对沥青拌和楼、摊铺机、压路机等各种施工机械和设备进行调试,对机械设备的配套情况、技术性能、传感器计量精度等进行认真检查、标定,并得到监理的认可。3.5.1.6正式开工前,各种原材料的试验结果,及据此进行的目标配合比设计和生产配合比设计结果,应在规定的期限内向业主及监理工程师提出正式报告,待取得正式认可后,方可使用。3.5.1.7沥青面层宜连续施工,避免与可能污染沥青层的其他工序交叉干扰,以杜绝施工和运输污染。中央分隔带的回填土应在沥青层施工前完成。

13.5.1.8青面层应在不低于10℃气温下进行施工,同时严禁雨天、路面潮湿的情况下施工。施工期间,应注意天气变化,已摊铺的沥青层因遇雨未进行压实的应予以铲除。雨天过后,等下卧层完全干燥后方可进行沥青面层的施工。3.5.2材料要求3.5.2.1沥青结合料1道路石油沥青(1)应满足表7.2.1中道路石油沥青70号的各项技术指标要求。应测定其相对密度。(2)沥青必须按品种、标号分开存放。除长期不使用的沥青可放在自然温度下存储外,沥青在储罐中的贮存温度不宜低于130℃,并不高于170℃。桶装沥青应直立堆放,加盖苫布。(3)道路石油沥青在贮运、使用及存放过程中应有良好的防水措施,避免雨水或加热管道蒸气进入沥青中。70号道路石油沥青技术要求表7.2.1试验项目技术要求针入度(25℃,100g,5s)(0.1mm)60~80针入度指数PI不小于-1.3~+1.0延度(10℃,5cm/min)不小于(cm)30延度(15℃,5cm/min)不小于(cm)100

2软化点(环球法)不小于(℃)4660℃动力粘度不小于Pa·s180闪点(COC)不小于(℃)260含蜡量(蒸馏法)不大于(%)2.0密度(15℃)(g/cm3)实测记录溶解度(三氯乙烯)不小于(%)99.5TFOT或RTFOT质量变化不大于(%)±1.0针入度比不小于(%)65残留延度(5℃)不小于(cm)15SHRP性能等级PG76-222改性沥青(1)应满足表7.2.2中改性沥青I-D级的各项技术指标要求。应测定其相对密度。并检验改性沥青的热储存特性,要求在使用时满足上述各项技术指标要求。(2)制造改性沥青的基质沥青应与改性剂有良好的配伍性。供应商在提供改性沥青的质量报告时应提供基质沥青的质量检验报告或沥青样品。(3)改性沥青宜在固定式工厂或在现场设厂集中制作,改性沥青的加工温度不宜超过180℃。I-D级SBS改性沥青技术要求表7.2.2试验项目技术指标针入度(25℃,100g,5s)(0.1mm)30~60

3针入度指数PI不小于0延度(5cm/min,5℃)不小于(cm)25软化点(环球法)不小于(℃)7560℃动力粘度(pa.s)不大于5000135℃动力粘度(pa.s)不大于3闪点(COC)不小于(℃)230溶解度(三氯乙烯)不小于(%)99储存稳定性离析,48h软化点差不大于(℃)2.5弹性恢复(25℃)不小于(%)75TFOT或RTFOT质量变化不大于(%)±1.0残留针入度比(25℃)不小于(%)65延度(5℃)不小于(cm)15SHRP性能等级PG76-22(4)现场制造的改性沥青宜随配随用,需作短时间保存,或运送到附近的工地时,使用前必须搅拌均匀,在不发生离析的状态下使用。改性沥青制作设备必须设有随机采集样品的取样口,采集的试样宜立即在现场灌模。(5)工厂制作的成品改性沥青到达施工现场后存贮在改性沥青罐中,改性沥青罐中必须加设搅拌设备并进行搅拌,使用前改性沥青必须搅拌均匀。在施工过程中应定期取样检验产品质量,发现离析等质量不符要求的改性沥青不得使用。3.5.2.2矿料1粗集料

4粗集料采用具有足够强度和耐磨性的碎石,其表面应清洁、无风化、无杂质。沥青面层粗集料质量要求表7.2.3混合料类型石料压碎值(%)洛杉矶磨耗损失表观相对密度吸水率(%)坚固性(%)针片状颗粒含量水洗法<0.075mm软石含量磨光值(PSV)与沥青粘附性AC-13≤26≤24%≥2.6≤2.0≤12%≤12%≤1%≤3%≥425级其他面层≤28≤30%≥2.5≤2.0≤12%≤12%≤1%≤5%4级2细集料细集料是指天然砂、人工机制砂和石屑等。细集料的洁净程度,天然砂以小于0.075mm含量的百分数表示,石屑和机制砂以砂当量(适用于0~4.75mm)或亚甲蓝值(适用于0~2.36或0~0.15mm)表示。

5沥青混合料用细集料质量技术要求表观相对密度坚固性(>0.3mm部分)含泥量(小于0.075mm的含量)砂当量亚甲蓝值棱角性≥2.5≤12%≤3%≥60%≤25g/kg≥30s沥青混合料用机制砂规格表规格公称粒径水洗法通过各孔筛的质量百分率(%)9.54.752.361.180.60.30.150.075S160-3-10080~10050~8025~608~450~250~153填料矿粉必须采用石灰岩或岩浆岩中的强基性岩石等憎水性石料经磨细得到,要求干燥,不含泥土,其质量应符合规范要求。为改善石料与沥青的粘附性,要求在矿粉中掺加矿粉总量20%的一级消石灰。沥青混合料用矿粉质量要求表观相对密度≥2.5含水量(%)≤1<0.6mm(%)100

6粒度范围<0.15rnIn(%)<0.075mm(%)90~10075~100外观无团粒结块亲水系数<1塑性指数<4加热安定性实测记录3.5.2.3抗剥落剂当沥青混合料的粘附性达不到要求时,可以采用掺加消石灰代替部分矿粉来改善沥青与石料的粘附性,剂量应通过试验确定,总量不得超过矿质集料总量的2%。适宜的外掺剂为普通硅酸盐水泥或消石灰。消石灰应采用工厂化方式生产,不得采用自行消解石灰。以氢氧化钙(消石灰)替代。未消解氧化钙小于1%CaO+Mg0大于66%含水量(%)不大于1细度(%)(下列筛孔通过率)<0.6mm<0.15mm<0.075mm10090~10090~100外观无团粒结块加热安定性合格

73.5.3配合比设计3.5.3.1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应严格按目标配合比设计、生产配合比设计及生产配合比验证三阶段进行。3.5.3.2目标配合比设计1目的:目标配合比初步确定可行的级配和沥青用量,确定冷料仓的上料比例。2依照《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规定的方法进行目标配合比设计,各项技术指标均应满足要求。宣城广德属于高温多雨地区,所设计的沥青混合料中的粗集料应能形成骨架结构,具有较好的抗车辙能力。3设计中混合料的最大理论密度:对于道路石油沥青应采用最大理论密度仪进行测定,理论计算值进行校核;对于改性沥青应采用理论计算方法,实测值进行校核。470号沥青的混合料拌和与压实温度按粘温曲线的规定粘度确定。对于改性沥青,应按施工经验及改性沥青供应商提供的参考温度进行综合确定。5水稳定性检验(1)采用48小时浸水马歇尔试验。残留稳定度:普通沥青混合料≥80%,改性沥青混合料≥85%。(2)采用冻融劈裂试验。残留强度比:普通沥青混合料≥75%,改性沥青混合料≥80%。6热稳性评价

8采用T0717沥青混合料车辙试验的动稳定度DS对热稳性评价。要求:普通沥青混合料DS≥1000次/mm改性沥青混合料DS≥3000次/mm7渗水性能检验采用T0728试验方法,要求密级配沥青混凝土渗水系数不大于120ml/min。8目标配合设计报告应包括如下内容:(1)总说明:包括工程概况、材料性能汇总表、合成级配一览表、马歇尔试验技术指标汇总表、最佳用油量的确定、以及其它说明等。(2)附相关材料试验的数据与表格。(3)附混合料试验过程的数据及表格,设计混合料性能检验结果。(4)附中心试验室的配合比检验报告(包括旋转压实检验等)。9目标配合比报告的审批施工单位完成的目标配合比报告应在规定期限内向监理工程师及项目业主提出正式报告,并经监理工程师及中心试验室复核,取得正式批复后,方可进行生产配合比设计,并作为生产配合比的设计依据。在目标配合比设计过程中中心试验室可提供一定的技术指导。3.5.3.3生产配合比的设计

91目的:(1)确定热料仓的筛网尺寸、各料仓的比例。(2)确定混合料的拌和温度及拌和时间。(3)检验混合料的技术指标是否满足要求。(4)检验拌和设备的技术性能是否稳定可靠。2为了确保料堆集料送料的准确,对沥青拌和楼冷料仓的送料速度与电机转速的关系应进行标定,并根据形成的关系曲线,选定相应的电机转速进行送料。3根据目标配合比设计确定的各冷料仓比例进行上料,采用试配法使合成级配最大限度地与设计级配相一致。关键筛孔4.75mm、2.36mm与0.075mm的通过率的偏差不得大于1%。4采用目标配合比设计的沥青用量及沥青用量±0.3%对混合料进行试拌,确定适合的拌和温度与拌和时间,并进行马歇尔试验。检验混合料级配组成、沥青含量与马歇尔特性。5根据试拌结果确定生产配合比的级配及最佳沥青用量。由此确定的最佳沥青用量与目标配合比设计的结果的差值不宜大于±0.2%。3.5.3.4生产配合比的验证拌和机按生产配合比结果进行试拌,并取样进行马歇尔试验,由此确定生产用的配合比。生产配合比的矿料合成级配中,至少应包括0.075mm、2.36mm、4.75mm及公称最大粒径筛孔的通过率接近优选的工程设计级配范围的中值,并避免在0.3~0.6mm处出现“驼峰”。生产配合设计报告应包括如下内容:

101总说明:生产配合比设计的过程的简要介绍及结论,其中至少应包括所确定的热料仓筛网尺寸、各热料仓的比例、混合料的拌和时间及其马歇尔试验的关键数据等;2附件:相关的试验表格,其中应包括各热料仓的筛分试验、合成级配、马歇尔击实试验、抽提试验、以及水稳定性检验等。3应附经批准的目标配合比设计报告(可不附材料试验及混合料试验过程数据)。3.5.3.5生产配合比报告的审批施工单位完成的生产配合比报告及试验路段铺筑方案应在规定期限内向监理工程师及项目业主提出正式报告,并经监理工程师及业主中心试验室复核,取得正式批复后,方可进行试验路段的铺筑。3.5.4铺筑试验路段3.5.4.1试验路段铺筑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及项目业主应共同进行技术交底。3.5.4.2试验路段的长度宜为200~300m,宜选在正线上铺筑。3.5.4.3试验段的铺筑,应达到如下目的:1确定大面积施工的标准配合比,必要时可对生产配合比进行适当调整。2确定合理的施工机械配置,包括机械数量及组合方式。3确定标准施工方法:

11(1)摊铺机的摊铺温度、摊铺速度、摊铺宽度、自动找平方式等;(2)压路机的压实顺序、碾压温度、碾压组合方式及压实效果;(3)松铺系数、接缝方法等。4确定每一作业段的合适长度。3.5.4.4试验段检验合格后,写出详细的总结报告,报告应包括如下内容:1总说明:就试验路的全过程进行简要介绍,试验路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推荐的混合料施工温度、摊铺及碾压工艺、松铺系数等,并应有试验路抽检的主要数据。2附试验表格:混合料的马歇尔试验、抽提试验、所取芯样的试验及试验路的其它相关数据。3附:经批准的目标配合比及生产配合比试验报告。4附:中心试验室的试验路抽检报告。3.5.4.5若试验路未达到预期的目的,则应查明原因后重新铺筑试验段。若试验段的质量未达到相关的技术标准,则应由施工单位自费予以铲除。3.5.4.6试验段总结报告报监理工程师及项目业主审批后,方可作为大面积施工的指导方案,并在具备以下完整的技术资料和得到项目业主的开工令后主可进行正式施工:1总监办对沥青混凝土配合比的批复2施工单位的试验路总结报告

123中心试验室的试验路抽检报告4施工单位生产配合比设计报告5施工单位目标配合比设计报告6中心试验室的配合比验证报告3.5.4.7对确定的标准配合比,宜再次进行车辙试验和水稳定性检验。以上完整的技术资料应报备项目办。在取得项目办的认可后方可进行大面积的施工。3.5.4.1注意事项1经设计确定的标准配合经在施工过程中不得随意变更。2生产过程中,如遇进场材料发生变化并经检测沥青混合料的矿料级配、马歇尔技术指标不符合要求时,应及时调整配合比,使沥青混合料质量符合要求并保持稳定,必要时重新进行配合比设计。3.5.5施工工序3.5.5.1混合料的拌制1沥青混合料必须在沥青拌和厂(场、站)采用拌和机械拌制。拌和厂的设置必须符合国家有关环境保护、安全等规定。拌和厂和工地现场距离应充分考虑交通堵塞的可能,且不致因颠簸造成混合料离析。2拌和场应具有完备的排水设施。各种集料必须分隔贮存,细集料场必须设防雨顶棚,料场及场内道路应作硬化处理,严禁泥土污染集料。

133沥青拌和场应有不低于240t/h的拌和能力。冷料仓的数量满足配合比需要,通常不宜少于5~6个。中、下面层拌和应至少使用5个以上热料仓,上面层应至少使用4个以上热料仓。4集料进场宜在料堆顶部平台卸料,经推土机推平后,铲运机从底部按顺序竖直装料,减小集料离析。5间歇式拌和机必须配备计算机设备,拌和过程中逐盘采集并打印各个传感器测定的材料用量和沥青混合料拌和量、拌和温度等各种参数。每个台班结束时打印出一个台班的统计量,进行沥青混合料生产质量及铺筑厚度的总量检验。总量检验的数据有异常波动时,应立即停止生产,分析原因。6沥青混合料的拌和应保证沥青结合料先于矿粉进入搅拌仓。7沥青混合料的拌和时间由试验确定,普通沥青混合料每盘拌和时间不宜少于45秒(其中干拌时间不少于5~10秒),改性沥青混合料每盘拌和时间宜为60秒左右(其中干拌时间不少于10秒),以使混合料拌和均匀,无花白料。8在施工过程中,每工作日必须至少取样2次进行混合料检验。9间歇式拌和机宜备有保温性能好的成品储料仓,贮存过程中混合料温降不得大于10℃,且不能有沥青滴漏。普通沥青混合料的贮存时间不得超过72h;改性沥青混合料的贮存时间不宜超过24h。3.5.5.2混合料的运输

141在运料车装载时,采用三次或多次卸料法,以减小混合料发生粗细集料的离析,即第1、2次卸料分别位于车厢两端,第三次卸料位于车厢中部。2在运输时,为防混合料粘在车厢底板上,可采取涂刷一薄层油水(柴油:水为1:3)混合液来避免。但不得有余液积聚在车厢底部。3每辆自卸车都应具有大小适宜的覆盖篷布,运输时覆盖在车顶上,并覆盖密实,以起到保温、防雨、防污染的作用。4自卸车要采用大吨位的自卸车,数量应根据运距、拌和能力、摊铺能力及速度确定。一般情况下,摊铺机前的运料车不少于5辆,对一套拌和性能良好的拌和楼,运输车不应少于20辆,以满足拌和设备及摊铺机连续作业为准。要尽量避免停机待料情况。5运送沥青混合料车辆的车厢底板面及侧板必须清洁,不得沾有有机物质,对不符合温度要求或已经结成团块、已遭雨淋湿的混合料做废弃处理。及时清理车厢内的残余料,保持车厢整洁。运料车进入摊铺现场时,轮胎上不得沾有泥土等可能污染路面的脏物,否则应设水池少洗净轮胎后进入工程现场。3.5.5.3混合料的摊铺

151在沥青混合料摊铺前一天,如是沥青下面层施工应对透层表面浮动的矿料进行清扫,灰尘使用森林灭火器吹干净,污染严重的路段用水车提前冲洗,风吹干净。对于局部基层外露和透层两侧宽度不足部分按照透层施工要求进行补洒。如是沥青中、上面层施工时应将下承层清洗干净、风干后喷洒改性乳化沥青粘层油,并在上承层施工之前封闭交通。2在沥青混合料正式开始摊铺前,现场必须保证5辆以上的料车,以确保摊铺的连续进行,避免停机待料现象的发生。开始摊铺时,最先到现场的两车混合料先到入摊铺机前面的沥青混凝土摊铺机中。卸料时应有专人指挥车辆倒车,运料车在摊铺机前10-30cm处停住,不得撞击摊铺机而对平整度产生影响。卸料过程中,运料车挂空档,靠摊铺机推动前进。3沥青中、下面层应采用双机联合作业,两幅搭接位置宜躲开车道的轮迹带,前后两台摊铺机轨道重叠30~60mm,上下两层的搭接位置宜错开200mm以上,(其中一台摊铺机可以自动调整宽度),两台摊铺机前后的距离一般为10~20m以确保混合料不发生离析和纵向接缝是热接缝。纵向接缝应分别紧挨路面标线两侧。除非监理工程师及业主同意,上面层也应采用双机联合作业,纵向接缝应位于标线处。4摊铺机开工前应提前0.5~1h预热熨平板不低于100℃。铺筑过程中应选择熨平板的振捣或夯锤压实装置具有适宜的振动频率和振幅,以提高路面的初始压实度。熨平板加宽连接应仔细调节至摊铺的混合料没有明显的离析痕迹。

165摊铺机铺筑下面层宜采用挂线法施工,中、上面层宜采用非接触平衡梁或浮动基准梁装置施工,但在桥头过渡段应采用挂线法施工。在路面狭窄部分、平曲线半径过小的匝道或加宽部分,以及小规模工程不能采用摊铺机铺筑时可用人工摊铺混合料。6沥青路面不得在气温低于10℃的情况下施工。热拌沥青混合料的最低摊铺温度根据铺筑层厚度、气温、风速及下卧层表面温度按《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5.2.2条执行,且不得低于规范表5.6.6的要求。7沥青混合料的摊铺速度控制在2~6m/min为宜,以使其摊铺用料量和拌合机的产量相适应,同时为保证连续摊铺,摊铺机前至少应保证有5辆以上料车在等候卸料。8弯道超高段,当弯道超高段内合成纵坡较小时,上面层摊铺采用移动路脊法施工,以利于路面排水,具体施工方法如下:(1)采用移动路脊法施工的路段长度一般不大于100m,路段过长会加大施工难度,过短则会造成行车不适,路面外观差。路脊的横坡,一般应控制在2%左右,以免造成路面变形过大。(2)确定施工板块根据拟采用移动路脊法施工的路段长度,在路段的起始端的两侧取对角线,划分两个板块施工。

17摊铺方向摊铺方向第一块板(阴影部分为铣刨面)二块板(阴影部分为人工补齐面)(3)施工机械选择及工艺采用摊铺机和铣刨机配合作业,第一板块施工时,摊铺机根据路面宽度,采用不同宽度多幅摊铺,每幅铺筑均采用钢丝控制标高,每幅在铺至对角线时停止,另起一幅摊铺,直至一个板块全部铺完为止,用铣刨机沿对角线主向进行铣刨,另一幅也采用多幅铺筑,摊铺机不足部分由人工补齐。3.5.5.4混合料的压实及成型1沥青混凝土的压实层最大厚度不宜大于100mm。2沥青路面施工应配备足够数量的压路机,选择合理的压路机组合方式。铺筑双车道沥青路面的压路机数量不宜少于5台。施工气温低、风大、碾压层薄时,压路机数量应适当增加,轮胎压路机轮胎外围宜加设围裙保温。3压路机的碾压温度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5.2.2条的要求,并根据混合料种类、压路机、气温、层厚等情况经试压确定。

184沥青混合料的压实应分初压、复压和终压。(1)初压。初压应紧跟摊铺机后碾压,并保持较短的初压长度。宜采用钢轮压路机静压1~2遍。对摊铺后初始压实度较大,经实践证明采用振动压路机或轮胎压路机直接碾压无严重推移而有良好效果时,可免去初压,直接进入复压工序。(2)复压。密级配沥青混凝土的复压宜优先采用2台25t以上重型的轮胎压路机进行搓揉碾压,碾压的总长度应不超过60~80m,压实遍数应达4~6遍。相邻碾压带应重叠1/3~1/2的碾压轮宽度。对粗集料为主的较大粒径的混合料,宜优先采用振动压路机复压。(3)终压。终压应紧接在复压后进行,如经复压已无明显轮迹可免去终压。终压可选用双轮钢筒压路机或关闭振动的振动压路机碾压不宜少于2遍,至无明显轮迹为止。最后用1台钢轮压路机在终压温度以上完成消迹碾压。5碾压过程注意事项:(1)碾压过程中不得在碾压区内转向、调头、左右移动位置、中途停留、变速或突然刹车。(2)碾压不到之处,用手扶振动压路机振压密实,消除碾压死角。(3)在超高路段施工时,应先从低的一边开始碾压,逐步向高的一边碾压。(4)碾压要做到“紧跟、慢碾、高频、低幅”的方法。沥青路面成功与否碾压是关键,必须控制好碾压过程各工艺环节。

19(5)路面温度低于50℃后方可开放交通。因改性沥青的特性,改性沥青路面,一般施工三天以后才能开放交通。3.5.5.5接缝处理1上、下层的横向接缝应错位1m以上。各层横向接缝均应采用垂直的平接缝。每天摊铺混合料收工时用3米直尺在碾压好的端头处检查平整度,选择合格的横断面,画上直线,然后用切缝机切出立茬,多余的料弃掉,并清理干净。切割时留下的泥水必须冲洗干净,待干燥后涂刷粘层油。2接缝处摊铺沥青混合料时,熨平板放到已碾压好的路面上,在路面和熨平板之间应垫钢板,其厚度为压实厚度与虚铺厚度之差。3横向缝接续施工前应涂刷粘层油并用熨平板预热。4为了保证横向接缝处的平顺,摊铺后即用三米直尺检查平整度,去高补低,之后用双驱双振(不振动)压路机沿路横向碾压,碾压时压路机的滚筒大部分应在已铺好的路面上,仅有10~15厘米的宽度压到新摊铺的混合料上,然后逐渐移动跨过横向接缝。5摊铺机采用梯队作业的纵缝严禁产生冷接缝。对于特殊段落不可避免地出现冷接缝时,冷接缝处理方案应报监理工程师批准。3.5.6质量管理及检查验收

203.5.6.1沥青路面的施工质量管理要重视过程控制。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及项目业主应严格进行施工质量的检查与试验,严把四道质量关,即材料、混合料的设计、混合料的生产、混合料的铺筑,控制三个关键因素,即:混合料的级配、沥青用量、路面空隙率。3.5.6.2沥青混合料生产过程中,必须按《公路工程试验检测管理办法》规定的检查项目与频率,对各种原材料进行抽样试验,其质量应符合本指南规定的技术要求。3.5.6.3沥青拌和厂必须按《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规定的步骤对沥青混合料生产过程进行质量控制,并按规范表11.4.4规定的项目和频度检查沥青混合料产品的质量,如实计算产品的合格率。3.5.6.4沥青路面铺筑过程中必须随时对铺筑质量进行评定,质量检查的内容、频度、允许差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表11.4.5-1的规定。3.5.6.5施工过程控制的返工标准1工作面不清洁。在沥青摊铺施工作业中,当监理、业主、中心试验室任何一方检查发现作业面不清洁,将影响到沥青路面的层间粘结力和耐久性时,则责令当天已施工的全部铲除,重新清理工作面。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罚。2混合料配合比偏离。当施工单位、监理或中心试验室的混合料抽提试验显示配合比严重偏离标准配合比,则按如下原则处理:(1)当关键筛孔的通过率及沥青用量偏差如下:0.075mm≥±1.5%≤2.36mm≥±4.0%

21≥4.75mm≥±5.0%沥青用量≥±0.20%,应及时分析查找原因,将偏差及时纠正,必要时应停工整改。(2)当关键筛孔的通过率及沥青用量偏差如下:0.075mm≥±2.0%≤2.36mm≥±5.0%≥4.75mm≥±6.0%沥青用量≥±0.30%,应立即进行停工整改,查明原因及应返工的范围及长度,及时作返工处理,经监理同意方可继续施工。(3)当关键筛孔的通过率及沥青用量偏差如下:0.075mm≥±2.5%≤2.36mm≥±6.0%≥4.75mm≥±7.0%沥青用量≥±0.35%,应将当天施工沥青面层全部无条件做返工处理,并停工查找原因,直至所采取的措施能确保混合料的配合比得以有效控制,经业主同意方可继续施工。(4)凡是由中心试验室抽检发现上述配合比偏离现象,则整改过程和结果均应向业主进行书面反馈。3.5.6.6压实度要求1压实度检测按《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附录E的规定执行。并应满足实验室标准密度的97%以上,理论最大密度的93%以上。如果现场空隙率<3%,应查找原因。

222沥青路面的压实度采取重点对碾压工艺进行过程控制,适度钻孔抽检压实度的方法。各方应合作进行钻孔检测,为减少钻孔数量,施工、监理、中心试验室监督随机选点取样,以避免重复钻孔。钻孔后应及时将孔中灰浆捣净,吸净余水,待干燥后用相同的沥青混合料分层填充夯实。3.5.6.7压实度的动态控制1当沥青路面的施工质量持续稳定,则可按《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中11.4.7的有关规定进入压实度取芯检验的动态控制。质量的持续稳定是指:(1)抽提结果显示,沥青混合料的级配及用油量保持稳定;(2)从已施工路段显示,无明显的拉条和离析现象;(3)从取芯检验显示,压实度没有出现离散太大或不合格现象。2压实度取芯检验以三个试件为一组,取芯频率分为四个等级(以标准四车道的单幅延长米计):A级每3000m取一组,B级每1000m取一组,C级每500m取一组,D级每200m取一组。取芯的位置应在出发前抽取随机数进行确定,不得在现场临时确定。3当所有试验检测的结果显示其管理措施严格有效、施工质量稳定,压实度持续五个正常工作日稳定并符合要求时,钻孔取芯的控制可提升一级。但应经监理工程师和业主认可,最高的等级为A级。

234当中心试验室抽检结果显示其材料、配合比或压实度任何一项有不合格的现象时,则取芯的控制等级将下降一级。一个合同段在同一层施工过程中若出现三次抽检不合格现象,则该层的压实度取芯不再实行动态控制,全部按D级频率控制。施工过程中钻孔的试件应编号贴上标签予以保存,以备工程交工验收时使用。3.5.6.8沥青路面的施工应按《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附录F的方法,利用计算机实行动态质量管理,并计算平均值、极差、标准差及变异系数以及各项指标的合格率。拌和楼的所有数据必须打印并存档备查。3.5.6.9公路施工的关键工序或重要部位宜拍摄照片或进行录像,作为实态记录及保存资料的一部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