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散性血管内凝血医学ppt

播散性血管内凝血医学ppt

ID:8204803

大小:367.51 KB

页数:64页

时间:2018-03-08

播散性血管内凝血医学ppt_第1页
播散性血管内凝血医学ppt_第2页
播散性血管内凝血医学ppt_第3页
播散性血管内凝血医学ppt_第4页
播散性血管内凝血医学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播散性血管内凝血医学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播散性血管内凝血英文名称disseminatedintravascularcoagulation缩写DIC别名consumptioncoagulopathy;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去纤维蛋白原综合征;消耗性凝血病;defibrinationsyndrome;diffuseintravascularcoagulation;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去纤维蛋白综合征类别骨科/四肢损伤/骨与关节创伤的并发症ICD号D65概述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intravascularcoagulation,

2、DIC)是许多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病理状态,而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以皮肤和黏膜广泛的自发性出血、微循环障碍以及脏器功能障碍为特征。由于DIC发展过程中多有不同程度凝血因子水平消耗性下降,故有些学者称之为“消耗性凝血病”(consumptioncoagulopathy)。鉴于绝大多数DIC患者有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的下降,故有些学者称之为“去纤维蛋白原综合征”。流行病学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病因临床各科多种疾病均可导致DIC。常见者为感染、肿瘤、病理产科、手术及创伤。1.感染性疾病由感染所诱发的DIC

3、占总发病数的31%~43%。(1)细菌感染:革兰阴性菌感染为DIC的最常见病因,如脑膜炎球菌、大肠埃希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某些严重革兰阳性菌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等亦可导致DIC。偶有弥散性结核病并发DIC之报道。(2)病毒感染:流行性出血热,重症肝炎等病毒性疾病,多种多发疹性病毒,如风疹病毒、麻疹病毒等。病因(3)立克次体感染:如斑疹伤寒、姜片虫病等。(4)原虫感染:如脑型疟疾。(5)螺旋体感染:如钩端螺旋体病。(6)真菌感染:如组织胞浆菌病。2.恶性肿瘤发病占DIC患者的24%~34%

4、。常见者如各种类型的急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前列腺癌、胰腺癌、肝癌、肾癌、肺癌、脑肿瘤、恶性血管内皮瘤、神经母细胞瘤、平滑肌肉瘤等。3.病理产科发病占DIC患者的4%~12%。常见如羊水栓塞、感染性流产、死胎滞留、重症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子宫破裂、胎盘早剥、前置胎盘等。病因4.手术及创伤发病占DIC的1%~5%,亦有报道高达15%者。富含组织因子的器官如脑、前列腺、胰腺、子宫及胎盘等,可因手术及创伤等致其释放而诱发DIC。大面积烧伤、严重挤压伤、骨折及蛇咬伤亦有导致DIC的。5.医源性疾病发病占DI

5、C的4%~8%,其日趋升高的发病率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医源性DIC的发生常与下列因素有关:(1)药物:多种解热镇痛药、某些生物及酶制剂、纤维蛋白溶解抑制剂、皮质激素及少数抗生素等。病因(2)手术及其他医疗操作:某些大型手术及医疗操作可造成广泛性组织缺血、缺氧及损伤,导致组织凝血因子的释放、诱发DIC。(3)肿瘤治疗:多种肿瘤细胞富含组织凝血因子类物质,在手术、放射及化学治疗的过程中,随着肿瘤细胞的破坏,此类物质可大量释放,通过外源性途径引起凝血反应,导致DIC的发生。(4)不正常医疗过程:①溶

6、血性输血反应。②革兰阴性菌等污染性输入。③某些中药及大量非等渗性液体所致的严重溶血反应等。病因6.全身各系统疾病发病约占DIC的15%。(1)心血管系统:恶性高血压、肺源性心脏病、心肌梗死、主动脉瘤、巨大血管瘤、非感染性血栓性心内膜炎、发绀性先天性心脏病及高脂血症等,其中肺心病并发DIC最为多见。(2)呼吸系统:克雷伯肺炎、呼吸窘迫综合征、肺梗死及重症肺功能不全等。(3)消化系统:胆系感染、细菌性腹膜炎、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急性肝功能不全、重症肝硬化及假膜性肠炎等。病因(4)造

7、血系统:急性白血病、溶血性贫血、暴发性紫癜、大量或陈旧血液输注、血型不合的输血及多种原因引起的高黏滞综合征等。(5)泌尿系统:急进型肾炎、急性肾小管及皮质坏死、溶血尿毒症综合征等。(6)内分泌系统:糖尿病酮症酸中酮症酸中毒及某些内分泌危象等。(7)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动脉炎、急性脉管炎、脂膜炎等。(8)其他:一氧化化碳中化碳中毒、中暑、脂肪栓塞、新生儿硬肿症、巨大海绵状血管瘤、器官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癫痫持续状态及严重输液反应等。病因7.诱发因素可诱导或促进DIC的发生

8、、发展的因素主要有:①单核巨噬系统功能受抑,见于重症肝炎、脾切除、连续大剂量使用皮质激素等。②纤溶系统活性降低,主要见于抗纤溶药物使用不当或过量。③妊娠等高凝状态。④可使DIC“启动阈”下降的因素,如:缺氧、酸中毒、血流淤滞、脱水、休克等。发病机制DIC的发病机制甚为复杂,且可因基础疾病不同而异。现将其归纳如下:1.外源凝血系统激活在DIC的发病过程中,因子Ⅲ(组织因子)释入血流,通过外源性凝血系统触发凝血反应,导致微血栓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除组织因子外,人体许多组织、细胞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