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知识点汇总-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大全

初级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知识点汇总-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大全

ID:82015977

大小:12.32 MB

页数:298页

时间:2022-11-02

上传者:胜利的果实
初级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知识点汇总-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大全_第1页
初级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知识点汇总-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大全_第2页
初级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知识点汇总-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大全_第3页
初级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知识点汇总-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大全_第4页
初级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知识点汇总-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大全_第5页
初级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知识点汇总-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大全_第6页
初级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知识点汇总-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大全_第7页
初级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知识点汇总-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大全_第8页
初级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知识点汇总-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大全_第9页
初级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知识点汇总-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大全_第10页
资源描述:

《初级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知识点汇总-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大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前言前言课程结构考前问题串串烧一、教材结构分析

1章节次序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中学课程中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心理中学生发展心理中学生心理辅导中学德育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2整本教材概括为四个关键词教材结构的重新拆分事实上,目前教育知识与能力的八章,可以简单整合为:教育学(一(主打章)、二、八章)+心理学(四(主打章)五、六章)+德育(第七章)(重要)+教学(第三章)(重要)。其中,从考试的角度看,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则+中学教学+学习心理+中学德育是考试的重点。二、考情分析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历年真题试卷结构:21道选择题,42分(较为分散)。4道辨析,32分(难点)。4道辨析,40分(难点)。2道材料分析,36分(较为灵活)。21道选择题,42分重点考察教育学及心理学常识,其他各个章节均有涉及,

3且规律性较强。重中之重是: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中学发展心理、学习心理。真题范例【例2019年上】传统教育派代表人物赫尔巴特主张的“三中心”是指()。A.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B.儿童中心、经验中心和活动中心C.管理中心、活动中心和教学中心D.管理中心、服务中心和教学中心【例】人的发展既体现出量的积累,又体现出质的飞跃。当某代表新质要素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质的飞跃,出现新的年龄特征。这表明人的发展具有()。A.顺序性B.不平衡性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例】“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体现的德育原则是()。A.思想性原则B.疏导性原则C.连贯性原则D.一致性原则【例】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人独立研究结合在一起,并采用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划一的上课时间,以大约20分钟为一个课时,这种出现于美国20世纪50年代的教学组织形式是()。A.文纳特卡制B.活动课时制C.道尔顿制D.特朗普制

44道辨析题,32分(难点)4道辨析题主要出题点在:教育基础和基本原理;中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心理、发展心理及德育部分。(教育1道,心理1道,教学1道,德育1道)这种出题方式概率较高。换言之:中学课程;中学生心理辅导;以及教师发展一般不考辨析。真题范例辨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因此教育没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2)教学评价就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3)心理定势对问题解决只有消极影响。4)德育过程即品德形成过程。网校答案:1)错误。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但是教育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而且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还具有反作用。题干的描述过于片面,因而是错误的。2)错误。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教学评价一般包括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管理诸因素的评价。题干只体现了教学评价的一个方面,因而是错误的。3)错误。心理定势对问题解决有消极影响的同时还有积极影响,心理定势的固定性有助于人们应用已经获取的知识和经验,迅速地确定思维的方向,这样或者可以使问题迅速获得解决,或者可以引导人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心理定势的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的影响都应该被认识到,因而题中的说法是错误的。4)错误。德育过程不仅仅是学生的品德形成过程。它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及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对受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过程。题干是对德育过程的片面理解,因而是错误的。简答题,40分

5侧重于中学课程(课改)、发展心理、心理辅导、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规律:中学的学习心理侧重于辨析,而发展心理侧重于简答,不过有时两者也可以互换。简述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运用锻炼法的基本要求有哪些?简述如何有效地组织复习。简述富勒等人提出的教师成长的三个阶段。网校答案: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主要有四方面:(1)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3)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不仅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的重要内容。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发展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信息素养。(4)劳动与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这是一个开放性的学习领域,它强调学生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从事操作性学习,强调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并倡导以项目为载体从事学习活动。德育锻炼法的基本要求包括:(1)坚持严格要求。有效地锻炼有赖于严格要求,进行任何一种锻炼,如果不严格遵守一定的规范和要求,而是马马虎虎,不可能使学生得到锻炼和提高。(2)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只有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他们内心感到锻炼是必要的、有益的、有价值的,他们才能自强不息,自觉严格要求自己,获得最大的锻炼效果。

6(3)注意检查和坚持。良好的习惯与品德的形成必须经历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锻炼过程,贵在持之以恒。(4)适当指导。教师应视学生的能力对学生的道德行为方式给予适当的提示、指导,或同他们共同分析、共同选择行为方式,培养学生的行动能力。有效组织复习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复习要及时。遗忘规律指出,识记后最初遗忘得较快,之后逐渐减慢。(2)识记与尝试回忆交替进行。识记与尝试回忆交替进行比连续识记(诵读)效果好。(3)复习过程要尽量多样化。单调机械的重复,会使人倍感枯燥乏味,使大脑皮层产生抑制,复习效果差。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复习,能维持学习者兴趣,增强主动性、积极性,复习效果好。(4)重视对记忆品质的培养。良好的记忆品质包括记忆的敏捷性、持久性、正确性和准备性。(5)注意用脑卫生。脑的健康状况是影响记忆好坏的重要生理条件,它与学习和记忆有密切的关系。富勒等人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关注生存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一般是新教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2)关注情境阶段。当教师感到自己完全能够适应的时候,便把关注的焦点投向提高学生的成绩上,即进入了关注情境阶段。(3)关注学生阶段。教师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需要,某些教学材料和方式不一定适合所有学生。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长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材料分析,36分材料分析题有一道出教学或者德育。另外一道出在心理学。常问的问题:如教学原则是什么?教学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7运用了哪些德育方法?哪些因素对人的身心发展有影响?请简述材料中的人的气质类型等。材料:《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堂片段王老师:词的上阕重在写景,而下阕引用了周瑜这个人物,有何用意?学生甲:苏轼在上阕已经提到“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里塑造周瑜这一形象是为了照应上阕,因为周瑜就是一个英雄豪杰。另外,把周瑜这一英雄豪杰与自己做对比“早生华发”与“人生如梦”可看出是苏轼对自己的哀叹。学生乙:我读过周瑜的传记,周瑜指挥赤壁之战时,是他娶小乔十年以后的事,而词中“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也许是为了显示周瑜的年轻。与苏轼的“早生华发”相对比。后面“羽扇纶巾,樯橹间灰飞烟灭”则是写出了周瑜儒雅的打扮,从容的姿态与功业之大。而苏轼却功业无期。学过杜牧的《赤壁》,大家还记得吗?学生:记得!王老师:好,我们一起背诵一遍。学生: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王老师:杜牧在这首诗中强调赤壁之战的关键是什么?学生:东风。王老师:为什么同样是写赤壁之战,战争的关键却不同呢?是不是有位作者搞错了呢?学生丙:我认为他们没有搞错,苏轼塑造周瑜这个人物形象,主要写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重要作用,是为了用周瑜的年轻有为与自己的光阴虚度、壮志未酬作比较。杜牧的诗却把赤壁之战的关键归于东风,假设没有东风之力,周瑜将会一败涂地,可能是突出他自己的雄才伟略吧。

8王老师:的确是这样。苏轼的词与杜牧的诗都是为了要表现作者的思想,他们所要歌咏的史实内容的不同,是因为他们要表达自己不同的抱负。苏轼要借用周瑜来抒发自己有志国,但是壮志未酬的感慨。杜牧有经时济世之才,通晓兵法军事,但是一直没有得到施展才华的机会,所以他感史伤怀,把赤壁之战的功绩归于东风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问题:(1)这个教学片断主要体现哪些教学原则(6分)?(2)贯彻该原则应该遵循哪些基本要求(12分)?网校答案:(1)教学原则主要包括: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等。材料中体现的教学原则是启发性原则。教师在讲这首词的过程中通过提问题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提问题时具有逻辑性,带着学生逐步深入地理解词中所表达的意境。(2)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要善于机智地运用各种方法,使学生一时的欲望和兴趣,汇集和发展为推动学习的持久动力。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教师要注意提问,激励、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在启发学生思考过程中要有耐心,给学生以思考时间,要有重点。要启发学生理解学习的过程,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③启发学生将知识创造性用于实际,启发不仅要引导学生动脑,而且要引导学生动手,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别出心裁地完成作业,以便发展其创造才能。小明和小罗今年高三,是一对好朋友。两人在处理问题的认知风格方面有较大差异。小明在学习上遇到问题时,常常利用个人经验独立的对其进行判断,喜欢用概况与逻辑的方式分析问题,很少受到同学与老师建议的影响。而小罗遇到问题时常常表现与小明相反,他更愿意倾听老师和同学们的建议,并以他们的建议作为分析问题的依据。另外,他还善于观察言观色,关注社会问题。问题:(1)结合材料分析小明和小罗的认知风格差异。(2)假如你是他们的老师,如何根据认知风格差异展开教学?

9三、备考要求结束语:备考要求知识储备:2013年上-2019年下历年真题必做。简答:已出过简答,不会考原题。从现在开始到考前,复习时间不得间断。第一章-中外教育思想概述(一)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本章整体分值在20-30分之间,以5-8个单选、1个辨析及个别年份1道简答为主要的考察方式。幻灯结构以华东师大教材为依据,听课主要以教师讲解及幻灯内容为主。第一节中外教育思想概述一、我国古代的教育思想(重要)二、我国近代教育思想(一般)三、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重要)四、西方近代教育思想(重要)五、当代教育理论的发展(一般)一、我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孔子(重要)墨子庄子《学记》(重要)朱熹

10(一)孔子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者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言论记载《论语》中有充分的反映。补充内容:孔子:《论语》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论语》一书中。孔子的学说是以“仁”为核心的最高道德标准;继承西周六艺教育传统,教学纲领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二)墨子墨子以“兼爱”和“非攻”为基本主张,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墨子认为获得知识的途径是“亲知”“闻知”和“说知”,其中“说知”是依靠推理的方法来追求理性知识,是获得知识的可靠途径。不分等级、不分阶级的爱所有人。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三)老庄学派(略)老子全盘否定文化教育的价值,其有关教育思想的主要论点是文化堕落论,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庄子则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四)《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1)“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2)“建国君民,教学为先”阐述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3)“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阐释了启发式教学;

11(4)“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要求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循序渐进。(5)“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藏息相辅”指出了课内和课外相结合。【例-单选题】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理论著作是()。A.《礼记》B.《学记》C.《论语》D.《老子》网校答案:B网校解析: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著作是学记。(五)朱熹的教育思想(略)朱熹是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朱熹的哲学体系以程颢兄弟的理本论为基础,并吸取周敦颐太极说、张载的气本论以及佛教、道教的思想而形成。这一体系的核心范畴是“理”,或称“道”、“太极”。朱熹所谓的理,有几方面互相联系的含义。教育思想::一是关于“小学”、“大学”的论述,二是提出了朱子读书法。二、我国近代教育思想蔡元培(重要)黄炎培晏阳初陶行知(重要)陈鹤琴(一)蔡元培的教育思想1912年2月,蔡元培发表了著名的教育论文《对于新教育之意见》,比较系统地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思想,即: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

12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汉族,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原籍浙江诸暨。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民主进步人士,国民党中央执委、国民政府委员兼监察院院长。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他早年参加反清朝帝制的斗争,民国初年主持制定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第一个法令——《大学令》。补充:蔡元培,被毛泽东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蔡元培先生,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民主斗士和教育家,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提倡学术民主,教学自由。提出了“五育”(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和“尚自然,展个性”的儿童教育主张。蔡元培为了切实落实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延伸阅读:朱光潜谈《美感教育》吴冠中:文盲不可怕,美盲才可怕。(二)黄炎培的教育思想黄炎培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和爱国主义者,也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先驱。他提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著名职业教育理论。他主张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等。(三)晏阳初的教育思想晏阳初是享誉国内外的平民教育家、乡村改造运动的倡导者与实践家。在乡村教育实践中,提出了“四大教育”(即文艺教育、生机教育、卫生教育和公民教育)、“三大方式”(即学校式、家庭式和社会式)他认为,要解决四大教育必须采用三大方式。(四)陶行知,被毛泽东誉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陶行知一生教育思想和实践的表达,他以这样的赤子之心,为中国教育探寻新路。第一章-中外教育思想概述(二)

13第一节中外教育思想概述(五)陈鹤琴的教育思想陈鹤琴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事业的开拓者,著名的儿童教育家“活教育”是陈鹤琴教育思想的核心“活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目的论、课程论、教学论大部分“活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活教育”课程论指导原则是把书本知识与儿童的直接经验相结合,“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陈鹤琴指出”活教育“的课程形式应该符合儿童活动和生活方式,符合儿童与自然、与社会环境的交往方式。三、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古希腊三哲)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助产术)。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这种问答法分为三步:第一步是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是定义,在问答过程中归纳;第三步是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柏拉图的《理想国》。柏拉图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提倡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这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提倡对学生进行和谐全面发展的教育,在历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古罗马的昆体良。他的《论演说家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被认为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在这一著作中昆体良将学习过程概括为“模仿—理论—练习”三阶段。康德(德国)康德是第一个在大学里讲授教育学的学者,康德的《教育论》一书,他认为,人的所有自然禀赋都有待于发展才能生存。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四、西方近代教育思想(二)创立阶段

14续表续表

15英国斯宾塞:①教育是为完美生活做准备;实证主义。②实质教育论。(五)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1)克鲁普斯卡娅著有《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一书,她是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问题的教育家。(2)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总结了苏联社会主义教育的经验,构建了新的教育学理论体系,论述了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他极其重视智育即教养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一套比较严格和严密的教学理论。这本书对我国建国初期的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3)马卡连柯著有《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他在流浪儿童和违法者的改造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其核心教育思想是集体主义教育。【例-单选题】核心思想是集体主义的教育学家是()。A.凯洛夫B.马卡连柯C.加里宁

16D.克鲁普斯卡娅网校答案:B网校解析:作者是马卡连柯。补充内容:我国教育家及主要思想我国教育家杨贤江(化名李浩吾)是中国最早用马克思主义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写的《新教育大纲》则是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这本著作阐述了教育的本质和作用,批判了教育超政治、超阶级的观点和教育万能论。(六)当代教育理论的发展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即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布鲁纳的《教育过程》强调学科结构,提出了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倡导发现教学法。瓦根舍因创立范例教学理论:范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选择真正基础的本质的知识作为教学内容,通过“范例”内容的讲授,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掌握同一类知识的规律的方法。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夫雷什中学》等著作中,系统论述了他的全面和谐教育思想。他的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布鲁姆著有《教学目标分类学》等著作,提出了掌握学习理论。皮亚杰(后续章节会讲到)补充: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例-单选题】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高度评价了教师的作用,他把教师赞誉为()。A.人类灵魂的工程师B.心灵的建筑师C.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D.辛勤的园丁网校答案:C网校解析:夸美纽斯将教师赞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斯大林最初对作家的称谓,后来被教育家加里宁引用到教育界。

17第一章-教育概述(一)第二节教育概述一、教育的含义补充内容:(一)“教育”的词源“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孟子曰:“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第一次将“教”与“育”连在一起使用的便是孟子。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二)教育的概念(考点,选择题、辨析题)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例-单选题】一般而言,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A.学校教育B.家庭教育C.社会教育D.社区教育网校答案:A网校解析:狭义的教育特指学校教育。【例2013年上-辨析题】凡是能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网校答案:错误。网校解析:

18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和质的规定性。如果失去了这一质的规定性,那就不能称之为教育了。影响人的发展的活动可能是有目的的,也可能是自发的,只有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才是教育。因此,题干的描述是不正确的。二、教育的构成要素(了解)1.教育者(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教育者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教的责任,施加教育影响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发挥着主导者的作用。2.受教育者(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是教育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既包括在学校中学习的儿童、青少年,也包括接受各种成人教育的学生。3.教育影响(中介、桥梁、纽带)是连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纽带或者说中介。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其中教育内容包括教科书、教学参考书以及相关的电视影像资料、报刊、广播等信息载体以及教育环境等;教育手段包括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师的语言等等【例-模拟题】试简述教育的三个构成要素。【例-单选题】以下属于教育主体的是()。A.教育中介B.教育影响C.受教育者D.教育桥梁网校答案:C网校解析: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互为主客体。

19三、教育的属性(重要)(一)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具有以下四方面特点:1.独特性——人类社会所独有。2.目的性、意识性——动物界的本能活动非教育。3.社会性——只在人类社会存在。4.矛盾性——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例-单选题】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教育现象的是()。A.妈妈教孩子洗衣服B.初生婴儿吸奶C.成人学开车D.木匠教徒弟手艺网校答案:B网校解析:B选项属于本能。【例-单选题】教育的本质特点是()。A.影响人的身心发展B.促进社会发展C.有目的地培养人D.完善人的自身生产网校答案:C网校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的本质。【例2012年上-辨析题】动物界也存在教育。网校答案:错误。

20网校解析: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由此可知,教育是人类所独有的社会现象,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的过程。动物界所谓的“教育现象”只是动物的一种生存本能,不符合教育的本质,所以动物界不存在教育。(二)教育的社会属性(重要)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例-单选题】教育是新生一代成长的与社会生活延续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手段,为一切人和一切社会所必须,并与人类社会始终,它表明教育具有()。A.永恒性B.历史性C.阶段性D.生产性网校答案:A网校解析:教育伴随人类始终属于永恒性的概念。【例-单选题】教育具有自身特点和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这说明教育具有()。A.历史性B.阶级性C.社会生产性D.相对独立性网校答案:D网校解析: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包括与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具有历史继承性等。四、教育的起源和教育的发展历史(选择题,高频考点)1.神话起源说

21神话起源说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所有的宗教都持有这种观点。2.生物起源说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教育的生物起源论者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为指导,把教育的起源归于动物的本能行为,教育过程即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过程,完全否认了人和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桑代克、沛西·能。3.心理起源说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把全部教育都归于无意识状态下的模仿行为。代表人物:孟禄。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这两种学说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教育的起源,共同缺陷了都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否认了教育是一种自觉有意识的活动,把动物的本能和儿童无意识的模仿同有意识的教育混为一谈,都是不正确的。4.劳动起源说劳动起源说的直接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基础是恩格斯的著作《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劳动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代表人物:米丁斯基、凯洛夫。【例-单选题】著名生态学家、生物学家洛伦兹发现,刚出生的小鸭子会发生印刻,即模仿第一眼看到的动物进行学习,这一观点支持了教育的()学说。A.神话起源学说B.生物起源学说

22C.劳动起源说D.心理起源说网校答案:B网校解析:小鸭子的印刻效应属于生物起源。【例-单选题】美国学者孟禄根据原始社会没有学校、没有教师的史实,断定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这种观点被称为()。A.交往起源论B.生物起源论C.心理起源论D.劳动起源论网校答案:C网校解析:孟禄的观点属于心理起源论。五、教育的发展历史(低频选择题,比较琐碎,把握要点)可把教育划分为原始形态的教育、古代教育和现代教育。重点考察的是古代教育。1.原始形态的教育(略,了解。)(此处与教材略有不同,以幻灯为准。)特点:(1)无阶级性、公平性。(2)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4)教育与原始宗教和仪式有着紧密的联系。原始宗教和仪式本身承担着一定的教育功能.对于传递原始社会的生产和生活经验,约束和塑造人们的社会行为起到重要作用。2.古代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两个时期。

23续表

24第一章-教育概述(二)第二节教育概述六艺:六艺由六门课程组成:一是礼,包括政治、历史和以“孝”为根本的伦理道德教育;二是乐,包括音乐、诗歌、舞蹈教育;三是射,射技教育;四是御,以驾兵车为主的军事技术教育;五是书,学字习写的书写教育;六是数,简单数量计算教育。最早的学校:世界上最早的学校产生于公元前2500年前古埃及的宫廷学校,原为法老培养自己的机构。中国古代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夏朝。教会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而且各科都贯穿神学。骑士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例-单选题】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两种著名的封建教育体系,即教会教育和()。A.武士教育B.绅士教育C.僧侣教育

25D.骑士教育网校答案:D网校解析:西方教育的骑士教育与教会教育。【例-单选题】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是()。A.四书五经B.六艺C.自然科学D.生产技能网校答案:B网校解析:我国奴隶社会主要教育内容是六艺。【例-单选题】我国先秦时期,主张“有教无类”,倡导“因材施教”的教育家是()。A.孔子B.孟子C.荀子D.庄子网校答案:A网校解析: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学家是孔子。3.近现代社会的教育(略)近现代教育萌芽于“文艺复兴”时期,包括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近代教育的特点:(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3)教育的世俗化;(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264.20世纪以后的教育(略)(1)20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第一,教育的终身化;第二,教育的全民化;第三,教育的民主化;第四,教育的多元化;第五,教育技术的现代化。五、教育的基本功能(选择题)教育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活动,教育活动直接作用的对象是人,即受教育者或学生教育的基本功能一一育人功能,就是教育对受教育者的发生、发展的作用或影响。育人功能表现为教育通过个体的社会化和个体的个性化,促成个体由生物体的自然人成为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具体的人。(注:此处不按照教材内容处理,以老师课上幻灯为主。)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划分——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功能教育的功能(理解,能辨别即可)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指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它由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特征所决定,发生于教育活动内部,也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指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教育作为社会结构的子系统,通过对人的培养进而影响社会的生存与发展。现代教育的社会功能包括:人口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科技功能等。2.按教育作用的性质划分——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3.按教育功能呈现的形式划分——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表1-1教育的功能

27【例-单选题】教育具有人口功能、文化功能、经济功能,这些是教育的()。A.社会遗传功能B.人的培养功能C.本体功能D.社会功能网校答案:D网校解析:政治、经济、文化等属于社会功能。【例-单选题】马克思认为,复杂劳动等于倍加的简单劳动,这主要说明教育具有哪种功能()。A.经济功能B.政治功能C.文化功能D.人口功能网校答案:A网校解析:劳动力属于经济功能。六、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人口(人口功能)

28生产力(经济功能)政治经济制度(考过简答)文化(校园文化),教育与文化关系已考过简答。促进与制约,唯物辩证的关系。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考察方式:选择题、简答题)(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教育的政治功能)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通过培养人才实现对政治经济的影响,这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古往今来,任何一种政治经济制度,要想得到维持、巩固和发展都需要有继承者和接班人。而这些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来实现的。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学校自古以来就肩负着宣传、灌输、传播一定阶级的思想体系、道德规范、政策路线的有效阵地。学校通过教育和受教育者的言论和行动以及编写教材、出版刊物等方式,传播一定的思想,从而影响社会舆论、政治思潮和道德风尚。教育能够通过传播先进的思想理念、弘扬优良的道德传统来促进社会政治的变革。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一个国家的政体直接决定了其民主程度的高低,然而民主程度又间接地受国民的文化程度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水平的制约。教育的普及程度越高,人的知识越丰富,人民的民主意识就越强。民主意识、民主观念的养成,必须依靠教育。人们一旦认识到民主的价值,就会推崇民主的政策,从而推动政治的改革和进步。(三)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29虽然政治经济制度对学校教育有比较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但这并不是说学校可以忽视自身的办学目的和办学规律,更不是说学校要放弃自己的教育任务而参加具体的政治运动或执行具体的政治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在分析研究教育问题时,不能简单地照搬解决政治、经济问题等的方法或仅仅从社会的政治、经济等方面去思考,必须从教育内在的、特有的规律入手来解决教育问题。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考点,宏观的关系)教育与经济的关系(考察方式:选择题、简答题)(一)经济(或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和制约作用1.经济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兴办教育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任何社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都受两方面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一方面,物质资料的生产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怎样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再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程度如何,包括劳动力总体需求数量和各种劳动力的比例。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有着直接和最终的决定性作用。从世界教育发展的历程看,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被提出来;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普及初级中等教育的要求被提出来;第三次工业革命后,普及高级中等教育的要求被提出来;信息革命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被提出来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教育结构是指包括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在内的多层次、多类型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及社会经济结构,对教育结构具有制约作用。生产力的发展会引起产业结构、技术结构、消费结构和分配结构的变革,这就要求教育结构也必须随之做出新的调整。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促使人们的认识能力和思维水平也必须不断提高,这就要求学校的课程结构与内容也要不断地更新,以适应这种变化和需要。教育发展的历史表明,许多国家的重大教育改革都是以课程改革、教学内容的改革为核心的,而每次重大的课程教学内容改革,都反映了当时一定历史时期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水平和新要求。(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

30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通过教育,可以使人掌握一定的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从而形成新的劳动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生产力发展。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承担着教学与科研双重任务,通过科学研究产生许多新的科学知识,把这些新的科学知识转化为技术应用到生产生活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三)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尽管生产力对教育有制约作用,但从历史发展来看,教育与生产力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同步的,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人们的思想意识落后于较为先进的生产力,表现在教育上则是教育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等也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另一种情况是,虽然生产力处于较低水平,但是由于文化交流、社会转型或者是先进思想的影响,教育的思想内容和方法也可能超越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教育与文化(一)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教育目的的确立,除了取决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外,还受文化的影响。例如,我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文化是以儒学为核心的伦理型文化,反映在人才培养上,强调教育目的是“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内容就是人类的文化,不同时期的文化和不同国家与民族的文化,影响着教育内容的不同选择。3.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不同文化影响着人们对知识及其来源的认识,在教育上影响着人们对师生关系的认识,由此决定了人们对教育教学方法的不同应用。(二)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31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3.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补充: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例-单选题】社会发展与教育是相互作用的,其关系可以概括为()。A.培养与推动B.促进与制约C.共性与个性D.影响与干预网校答案:B网校解析:彼此之间相互促进与制约。【例-单选题】我国中小学的语文教材中能够选取唐诗、宋词、元曲等名篇进行学习,这体现了教育对文化发展的()。A.传递和保存B.传播和交流C.选择和提升D.更新和创造网校答案:A网校解析:体现了教育对文化的传承作用。教育与人口发展的关系(人口功能)教育有助于控制人口增长教育有助于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有助于改善人口结构人口对教育的制约(1)人口增长率对教育的影响(2)人口质量对教育的影响

32(3)人口结构对教育的影响七、教育与人的发展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理论(外烁轮,内发论,多因素论。)(选择题)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因素(先天遗传、后天环境、所受教育、个人主观能动性。)(简答已经考过)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性(差异性、不均衡性、互补性、阶段性、顺序性。)(选择题)六、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重要)(一)遗传1.概念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肤色、体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这些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2.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每个人的先天素质中还有与父母不同的独特因素。如果没有这些自然条件,个体的发展便无法实现。健康的身体是一名优秀运动员的生理前提,正常的智力是一名科学家的基本心理素质要求。但遗传素质是人的先天素质的构成部分,不是全部。遗传素质并不会直接转变为个体的知识、才能、态度、道德品质等。如果离开了后天的社会生活和教育,遗传素质所给予人的发展便不能成为现实。(2)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个体的遗传素质是有差异的。个体遗传素质的差异不仅表现在体态、感觉器官方面,也表现在神经活动的类型上。婴儿一出生,就会有不同的表现,有的安静,有的大哭大闹;一两岁的儿童对外部世界的反应就有快有慢,有的敏感,有的迟钝。(3)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

33遗传素质有一定的发展过程,其生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及其阶段。所谓的生理成熟程度是指受遗传素质的制约,个体的生理机能和构造的变化在一定年龄阶段所达到的一般程度。也就是说,个体到了某一个年龄阶段,就应该出现某一个年龄阶段应该出现的年龄特征。例如,人们常说的“三翻、六坐、八爬叉,十个月会喊大(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随着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作用,人的遗传素质在逐渐发生变化,这就是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的一个有力证据。就如当今青少年较旧中国的青少年来说,在身高、体重上都有所增加,智力方面的发展也有所增强。(二)环境1.概念环境泛指个体生活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人生活在不同的小环境中,这些环境所提供的条件并不相同,对个体发展的意义也不相同,因而不同环境中人的发展有很大区别。但个体对环境的作用也不是消极的,处在同一小环境中的个体,其发展水平也不会完全相同的。(2)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条件,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在改造环境的实践中发展着自身。因此,夸大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特别是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三)学校教育1.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有明确的目的性是教育与其他社会环境对人的作用相区别的重要标志(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4教师不仅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而且熟悉儿童心理,懂得采取恰当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进行教学。(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学校能在一定程度上协调各种因素,汲取积极因素,排除消极因素,让学生处于最佳的发展环境之下。(4)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2.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的表现(特殊作用)(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社会对个体的要求或期望有体质、思想道德、知识、能力等多方面,并提出一系列规范。学校根据这些要求,针对不同年龄、不同的培养目标而作相应的调整,并有意识地以教育目的和目标的形式去规范学校的其他工作,通过各种教育活动促使学生达到规范的目标。(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目标明确,时间相对集中,有专人指导并进行专门组织的教育活动。此外,学校教育使个体处于一定的学习群体中,个体之间发展水平有差异,这也有助于个体的发展。(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学校教育的内容大部分具有普遍性和基础性,即使是专门学校的教育内容,也属该领域普遍和基础的部分,因而对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具有长远的价值。此外,学校教育提高了人的需求水平、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这对人的发展来说更具有长远的意义。(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在开发特殊才能方面,普通学校教育内容的多面性和同一学生集体中学生间表现出的差异性,有助于个体特殊才能的表现与发现。在个性发展方面,学校教师和领导具有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素养,这有助于他们发现学生的个性,并尊重和注意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同时,学生在群体中的生活也有助于从其他人的身上吸取闪光点,丰富自己的个性。(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1.个体主观能动性的概念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35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从过程结构的角度看,包括活动主体的需要与动机,指向的客体对象,活动的目的、内容、手段与工具,行为程序、结果及调控机制等基本要素。2.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层次从活动水平的角度看,由生理、心理和社会三种不同层次和内容的活动构成。第一层次的活动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第二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其中最基本的是认识活动;最高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它具有鲜明的目的性、指向性和程序性,体现了人的主动选择。续表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36个体的身心发展遵循着某些共同的规律,这些规律制约着教育工作。遵循并利用这些规律,可以使教育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反之,则可能事倍功半,甚至影响学生的发展。(一)顺序性个体身心的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例如,身体的发展遵循着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从骨骼到肌肉的顺序,心理的发展总是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由喜怒哀乐等一般情感到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等复杂情感。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关于发生认识论的研究,揭示了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即按照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的顺序发展的特征。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研究证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在个体的道德认知过程中,也具有普遍的推广意义。他认为,人的道德认知遵循着从前习俗水平到习俗水平,再到后习俗水平的发展过程。个体身心发展的这个特点要求教育活动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无论是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还是品德的养成,都应由简入繁、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地进行。(二)阶段性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前后相邻的阶段是有规律地更替的,在一段时期内,发展主要表现为数量的变化,经过一段时间后,发展由量变到质变,从而发展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阶段。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是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当然,不同发展阶段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上一阶段影响着下一阶段发展方向的选择,所以,人生的每一阶段对于人的发展来说,不仅具有本阶段的意义,而且具有人生全程性的意义。个体身心发展的这个特点要求教育要有针对性,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要制定不同的教育目标,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做到有的放矢。(三)不平衡性

37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并不总是按相同的速度直线发展,而是体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种是同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中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例如,人的身高体重有两个生长的高峰:第一个高峰出现在人出生后的第一年,第二个高峰则在青春期;另外一种是不同方面在不同发展时期的不平衡性。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已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方面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如在心理方面,感知成熟在先,思维成熟在后,情感成熟则更靠后。(四)互补性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如失明者通过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补偿。机体各部分存在互补的可能,人在自身某方面缺失的情况下依然能与环境协调一致,从而为人的继续生存与发展提供了条件。(五)个别差异性个别差异性在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层次上存在着。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它不仅是自然性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例如,人们常说,有的人早慧,有的人大器晚成;有的儿童四五岁时运算能力就很强,有的人则对数字一直不够敏感。需要说明的是,个体发展水平的差异不仅是由于个人的先天素质、内在机能的差异造成的,它还受到环境及发展主体在发展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和自我意识的水平、自我选择的方向的影响。【例-单选题】少年早慧,大器晚成,体现的是()。A.顺序性B.阶段性C.差异性D.不均衡性网校答案:C网校解析:根据题干,体现的是差异性。【例-单选题】

38对童年期的学生来说,在教学内容上应多讲一些比较具体的、浅显的知识,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直观教具,这体现了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哪一个特点?()A.稳定性B.阶段性C.不平衡性D.个别差异性网校答案:B网校解析:针对儿童期,是阶段性的体现。美国加德纳的多元智能论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Gardner)在1983年提出。1.语言(Verbal/Linguistic)2.数理逻辑(Logical/Mathematical)3.空间(Visual/Spatial)4.身体-运动(Bodily/Kinesthetic)5.音乐(Musical/Rhythmic)6.人际(Inter-personal/Social)7.内省(Intra-personal/Introspective)8.自然探索(Naturalist,加德纳在1995年补充。)9.存在(ExistentialistIntelligence,加德纳后来又补充。)第一章-学制与义务教育、教育目的(一)第三节学制与义务教育重点把握西方的单轨制、双轨制、分支制。重点把握国内近代的四种典型学制。对义务教育有一定的了解。

39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衔接关系。其中学校教育制度处于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和主体地位,体现了一个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例2013年上-单选题】通常把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称为()。A.国民教育制度B.学校教育制度C.教育管理体制D.学校教育结构网校答案:B网校解析:题干即狭义的学校教育制度的定义。西方现代学制的类型世界典型学制学校教育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三种典型学制类型:(1)双轨制:19世纪欧洲(英国、西德)把学校分为两个互不相同的轨道:一轨是为资产阶级子女设立的,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另一轨是为劳动人民子女设立的,从小学到中等职业学校,是为培养劳动者服务的。(阶级性)(2)单轨制: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形成的一种学制,其特点是所有的学生在同样的学校系统中学习,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各级各类学校相互衔接。(3)分支制:是20世纪上半叶前苏联建立的一种学制。这是一种在初等教育阶段强调共同的基础性教育,到中等教育阶段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两个分支的学制。我国学制(选择题)

40续表(二)新中国的学制发展1.1958年学制(表1-13)表1-13《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2.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表1-14)表1-14《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41(三)我国现行学制及其改革1.我国现行学制——学前、初等、中等、高等学校教育制度2.我国现行学制的改革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规定,我国近期学制改革的发展方向是:(1)积极发展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2)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水平,实现区域均衡发展。(3)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4)大力发展职业教育。(5)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纲要》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学制方面,《纲要》按照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形成终身教育体系的要求,明确我国学制方面的发展任务主要内容有:(1)积极发展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学前教育;(2)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重点推进均衡发展;(3)普及高中段教育;(4)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5)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6)发展继续教育,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7)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五、影响教育制度的因素(建立学制的依据)

42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学校类型单一,规模较小。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出现了近代学制。当前社会学校类型更加多样化,这些都是生产力发展的反映。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学制中关于学校专业的设置,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目的,学制年限,入学条件等,要直接受统治阶级的有关方针、政策的制约,反映着统治阶级的愿望和要求。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学制的建立与改革必须遵循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否则就有可能贻误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最佳时机。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各国在建立新学制时,既不能脱离本国学制的历史沿革,也会吸收其他国家学制改革的有益经验,或多或少地根据国情加以改革。六、义务教育制度1.概念义务教育是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2.特点(1)强制性。一是适龄儿童必须接受教育;二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这是义务教育的最本质的特征。(2)普及性。原则上义务教育覆盖我国所有适龄儿童、少年,也包括具有接受教育能力的盲、聋、哑、弱智和肢残的儿童、少年。(3)免费性。《义务教育法》第二条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进一步明确了义务教育免费的原则。3.义务教育在中国的发展1986年4月全国六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国家立法形式正式确立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标志着中国义务教育制度的确立。

43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学制年限实行小学六年、初中三年的“六三制”,或小学五年、初中四年的“五四制”,以及不划分为两个阶段的“九年一贯制”。总体来看,学制年限是多种形式并存。第四节教育目的教育目的(高频考点,知识点较多)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可以说是人们对于教育活动的一种设计。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国家和社会的教育机构、学生的家长和亲友、学校的教师等,都对新一代寄予这样那样的期望,这些期望都可以理解为广义的教育目的。(一)概念狭义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在国家对受教育者培养的总的要求指导下,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上的具体要求。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二)教育目的的意义与作用教育目的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同时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对一切教育工作都具有指导意义。(三)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教育方针是国家教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和指导思想,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它包括教育工作的服务方向、教育目的、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教育目的强调教育活动要达到的最终结果,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织部分。由此可见,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既有联系又有所不同。

44从二者的联系看,它们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哪个阶级、哪个社会)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在其性质和方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从二者的区别来看,一方面教育方针所含的内容比教育目的更多些。教育目的一般只包含“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而教育方针除此之外,还含有“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而教育方针则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方面显得更为突出。二、教育目的的功能(考察方式:选择题)(一)导向作用教育政策的制定、教育制度的确立、教育效果的评价,都是以教育目的为依据和前提的。教育目的无论对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有目标导向作用。(二)激励作用教育目的具有保持教育作用的统一性与一贯性的作用,即在不同的时间、地点进行的教育实践,具有师生双边性的教育活动,以及教育中起作用的众多因(素要保证在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过程中前后连贯,并协调整合到一个方向上来。(三)评价作用三、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教育目的的层次性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1.国家的教育目的国家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3.教师的教学目标(1)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预期变化。(2)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微观层次的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具体化的培养目标,它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课程是为实现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

45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他们彼此相关,但相互不能取代。目的与目标根本不同,目标能测量,但目的不能测量。我们可以把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理解为教育意志,它们落实在一系列实现教学目标的行动上。教学目标有次序的渐进和积累是向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接近。四、教育目的的理论(高频选择题)(一)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有:荀子、赫尔巴特、凯兴斯坦纳、孔德、涂尔干、巴格莱等。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观点是: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社会需要是确定教育目的的唯一依据。(二)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有:孟子、卢梭、罗杰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等。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的观点是:从人的本性、本能需要出发,使人的本性和本能得到高度的发展。(三)教育无目的论由杜威提出来的。他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指出“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杜威所否定的是教育的一般的、抽象的目的,强调的是教育过程内有的目的,即每一次教育活动的具体目的,并非主张教育完全无目的。(四)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历史、具体的统一。第一章-教育目的(二)、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第四节教育目的补充:(五)知识本位论

46知识本位论是以传授为主要目的或唯一目的的教育观,即指把教育的知识目的等同于全部教育目的的一种教育观念。“知识本位”是一种知识选择方式,指在知识选择上特别重视学科本身的逻辑和结构。(六)社会需要与人的自身发展的辩证统一论教育目的的制定要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的自身发展需要两方面出发。【例-单选题】德国教育学家凯兴斯坦纳认为,国家的教育制度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造就公民,这种教育目的观的价值取向是()。A.社会本位B.科学本位C.伦理本位D.个人本位网校答案:A网校解析:为国家培养公民属于社会本位论的观点。五、制定教育目的确立依据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教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要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六、我国的教育目的(一)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及基本精神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基本特征)上述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体现了时代的特点,反映了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47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方面的和谐发展。3.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七、全面发展教育(一)全面发展的内涵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全面发展是指人的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二)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全面发展的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德育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德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具有道德评价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2.智育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智育的主要任务包括: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培养训练学生形成基本技能和技巧;发展学生的智力。3.体育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体育为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提供了重要物质基础。体育的主要任务包括:指导学生锻炼身体,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和技能的发展,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身体的基本活动能力;使学生掌握体育的科学知识和正确的体育锻炼技能技巧,学会科学锻炼的方法,养成经常锻炼的良好习惯;使学生掌握卫生保健知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保健的习惯。

484.美育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美育不等于艺术教育,也不仅仅是“美学”的学习,它的内容要比艺术教育和“美学”学习宽阔很多。美育的主要任务包括: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使他们具有感受美、理解美和鉴赏美的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艺术活动的技能,发展艺术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和文明行为习惯。5.劳动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向学生传授现代生理劳动知识和生产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劳动习惯的教育。劳动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包括: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品质;使学生掌握现代生产基本原理与基本生产技术知识和某种职业技术知识;通过劳动技术教育实践,增强体质,陶冶审美的情趣,促使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并注意在劳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思维、想象的能力和创造精神。第五节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选择题)含义、意义(略)基本方法:观察法教育法实验法行动研究法教育叙事法历史法补充:个案研究(一)观察法

49观察法是教育研究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方法,是指研究者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一种研究方法。观察法的步骤:(1)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制订观察计划。(2)按计划进行实际观察,并做好记录。(3)及时整理和分析观察记录,得出结论。(1)根据对观察的环境条件是否进行控制和改变,观察法可以分为自然情境下的观察和实验室中的观察。(2)根据观察时是否借助仪器设备,观察法可以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3)根据观察者是否直接参与被观察者所从事的活动,观察法可以分为参与性观察和非参与性观察。(4)按照时间取样和按照事件取样。(5)系统性观察法和非系统观察法。(6)结构化观察法和非结构化观察法。(二)调查法调查法是指研究者通过问卷、访谈、测验等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收集研究对象的有关资料,对取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的研究方法。调查法的步骤:(1)根据研究课题的性质、目的、任务,确定调查的对象、调查的地点,选择适当的调查类型和调查方式。(2)拟订调查计划。(3)做好调查人员培训和调查资料、器材等准备工作。(4)进行试探性调查。(5)实施调查。(6)整理分析调查资料,写出调查研究报告。

50调查法的分类(1)普遍调查普遍调查也叫全面调查,是对某一范围内所有被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如当前学生厌学情绪的情况调查。这种类型的调查的优点是具有普遍性,能全面地反映教育的许多现象及其变化发展情况,搜集的资料比较全面。但是调查所得到的材料往往比较肤浅和简单,有些问题无法深入了解,同时由于调查范围广,往往耗资大、费时长。(2)抽样调查即从被调查对象的全体范围(总体)中,抽取一部分单位(样本)进行调查,并以样本特征值推断总体特征值的一种调查方法。(3)个案调查个案调查即在对被调查的教育现象或教育对象进行具体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从其中选择某个教育现象或教育对象进行调查与描述。(三)历史法历史研究法是指通过收集某种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事实,并加以系统客观地分析研究,从而认识教育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历史研究法的实质在于探求研究对象本身的发展过程和人类认识该事物的历史发展过程,而不是单纯地描述具体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活动。历史研究法的步骤:(1)确定研究问题。(2)收集和评价历史材料。(3)将所得的史料加以综合整理。(4)形成结论。(四)实验法实验法是指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人为地影响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条件和教育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51实验法的步骤:(1)实验的准备阶段。选定实验研究的课题,决定实验的形式,确定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选择实验对象,制订实验计划。(2)实验的实施阶段。根据实验设计进行初试、编组、控制实验情境、后测、记录实验情况。(3)实验结果的总结评价阶段。整理和分析实验数据、确定误差范围,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得出实验结论并编制报告。(五)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是指将研究者和实践者、研究过程与实践过程结合起来,在现实情境中通过自主的反思性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研究活动。行动研究的步骤:(1)确定研究课题。发现教育问题,选定研究主题,并尽可能地明确研究问题的种类、范围、性质、形成过程及可能影响,使要研究的课题变得更具体、更清晰。(2)拟订研究计划。明确课题研究的总目标,并围绕总目标设计研究的方法、程序、监控手段等。(3)实施行动研究。收集资料、拟订并实施有效的教育措施。(4)处理实验结果,进行结果的总结评价。对行动的过程和结果做出判断评价,根据各种信息反馈修正行动计划,再实施新一轮行动研究,直至实现研究总目标。(六)教育叙事研究法教育叙事研究是指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开展的教育研究,教师通过对有意义事件的描述与分析,从而发现教育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1.方式:教育传记、自传、教育故事等。2.根本特征:反思。3.载体:故事。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例-单选题】在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诸因素中,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

52A.决定作用B.动力作用C.主导作用D.基础作用网校答案:C网校解析:学校教育是主导作用。【例-辨析题】凡是能影响人身心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网校答案:错误。网校解析:本题考查广义教育的概念,题干将广义教育的概念外延扩大了,因此有误。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各类活动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之分,只有起积极影响的活动我们才称之为教育。因此,这句话是片面的【例-单选题】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A.《论语》B.《大学》C.《学记》D.《孟子》网校答案:C网校解析:《学记》是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比西方的《论演说家的教育》还要早几百年。【例-单选题】最早在大学里讲授教育学的学者是()。A.梅伊曼B.赫尔巴特C.洛克D.康德网校答案:D网校解析:最早在大学里教授教育学的学者是康德,他于1776年在德国柯尼斯堡大学开始教授教育学。【例-单选题】人的身心发展有不同的阶段,“心理断乳期”一般发生在()。A.幼儿阶级

53B.青少年阶级C.成年阶级D.老年阶级网校答案:B网校解析:心理断乳期是指青春期到青年初期这一年龄阶段,所以答案应该是青少年阶段。【例-辨析题】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因此教育没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网校答案:错误。网校解析: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但是教育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而且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还具有反作用。题干的描述过于片面,因而是错误的。【例-单选题】人类的教育活动与动物的教育活动存在本质区别,这主要表现为人类的教育具有()。A.延续性B.模仿性C.社会性D.永恒性网校答案:C网校解析:人类的教育具有社会性,这与动物的本能教育有本质区别。【例-单选题】教育可以“简化”文化,吸取其基本内容;教育可以“净化”文化,清除其不良因素。这体现了教育对文化具有()。A选择功能B发展功能C传递功能D保护功能网校答案:A网校解析:体现选择功能。【例-单选题】在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上,存在的两种典型对立的理论主张是()。A.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

54B.国家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C.全面发展论与个性发展论D.国家本位论与个人本位论网校答案:A网校解析: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是相对立的。【例-单选题】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任何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这表明教育具有()。A.永恒性B.依附性C.时代性D.独立性网校答案:A网校解析:体现永恒性。【例-单选题】在影响教育事业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制约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的根本因素是()。A.人口分布B.生产关系C.政治制度D.生产力水平网校答案:D网校解析:生产力决定教育规模与速度。【例-辨析题】目前,我国普通高中不属于基础教育。网校答案:错误。网校解析:我国的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普通中等教育,所以普通高中属于基础教育。

55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1)连续性和阶段性心理发展过程中,当某些代表新特征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取代旧的特征占据主导地位,表现为阶段性的间断现象。但后一阶段的发展总是以前一阶段的发展为前提,并孕育下一阶段的新特征,这即是心理发展的连续性。(2)定向性和顺序性在正常条件下,心理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尽管发展的速度有个别差异,会加速或延缓,但发展是不可逆的,阶段之间也是不可逾越的。(3)不平衡性心理的发展可以因进行的速度、到达的时间和最终达到的高度而表现出不同的发展模式。一方面表现为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的速度上、起讫时间与到达成熟时期上的不同,另一方面也表现为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4)差异性任何一个正常学生的心理发展总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在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往往不尽相同,表现出个体之间的差异性。(5)互补性【例-单选题】在近代教育史上,反对思辨,主张用实证方法研究知识价值,提出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们为完美生活做准备的教育家是()。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斯宾塞D.卢梭网校答案:C网校解析:斯宾塞主张实证主义。

56【例-单选题】在当代,教育被人们视为一种投资,一种人力资本,这是因为教育具有()。A.政治功能B.经济功能C.文化功能D.人口功能网校答案:B网校解析:人力资本投资体现经济功能。【例-辨析题】教肓目的和培养目标是统一概念。网校答案:错误。网校解析: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对其各级各类学校总体要求,即不论初等、中等、高等教育,还是理、工、农、医、师等,都要按照这个总的要求培养人。而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或某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总体教育目的在不同教育阶段或不同类型学校,不同专业的具体化,二者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例-单选题】在教育史上,提出著名的”白板说”和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的学者是()。A.夸美纽斯B.洛克C.裴斯泰洛齐D.赫尔巴特网校答案:B网校解析:洛克提出白板说和绅士教育。【例-单选题】在教育目标的分类中,美国教育学心理学家布鲁姆就学生学习结果划分的三大领域是()。A.知识,技能和技巧B.知识,理解和应用技能C.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

57D.认知、应用和评价功能网校答案:C网校解析:三维目标分类是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提出的。【例-单选题】在教学理论著述中,强调学科的基本结构要与儿童认知结构相适应,重视学生能力培养,主张发现学习的专著是()。A.普通教育学B.大教学论C.教育过程D.论教学过程最优化网校答案:C网校解析:《教育过程》一书是由布鲁纳所写,被誉为“现代最主要的、影响最大的教育著作之一”。【例-单选题】如果让六个月婴儿学走路,不但徒劳而且无益,同理,让四岁的儿童学高等数学,也难以成功。说明()。A.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B.遗产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影响C.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D.遗传素质觉得论人发展的最终结果网校答案:A网校解析:只有当一个人的遗传素质达到成熟之后,再对其进行教育才能发挥作用,因而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例-单选题】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A.素质教育理论

58B.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C.创新教育理论D.生活教育理论网校答案:B网校解析: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考点】我国教育目的确定的依据。【例-单选题】英国政府1870年颁布的《初等教育法》中,一方面保持原有的专为资产阶级子女服务的学校系统,另一方面为劳动人民的子女设立国民小学、执业学校。这种学制属于()。A.双轨学制B.单轨学制C.中间型学制D.分支型学制网校答案:A网校解析:符合双轨的表述。【例-单选题】否定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割裂教育的历史传承,把教育全做完政治、经济的附庸。这样的观念违背了教育的哪一特征?()A.生产性B.永恒性C.相对独立性D.工具性网校答案:C网校解析:教育不是附庸,有相对独立性。【例-辨析题】教育既然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就只能按照人的发展需求确定。网校答案:错误。网校解析:

59教育目的的确定除了人自身的发展需求这个因素以外,还要考虑社会的需求,此外,不同教育者的教育思想也应该作为教育目的确定的依据。【例-单选题】西方教育史上,提出“泛智教育”和普及初等教育的主张,并对班级授课制做出系统阐述的著作是()。A.柏拉图的《理想国》B.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C.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D.赫尔巴特的《教育学》网校答案:C网校解析:泛智教育是夸美纽斯提出的。【例-单选题】18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认为,“儿童的自然”决定教育目的。这种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属于()。A.个人本位论B.社会本位论C.国家本位论D.生活本位论网校答案:A【例-单选题】近年来我国对农村中小学的布局结构进行了调整。这主要反映了下列哪一因素对教育的影响?()A.政治制度B.经济制度C.人口变化D.文化传统网校答案:C第二章-课程流派与课程开发第二章中学课程本章分值大概在2-14之间,以单选与简答居多。第二章中学课程

60分值比重:2分或者2+2+10=14分章节安排第一节课程流派与课程开发第二节课程类型及其特征第三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第四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第一节课程流派与课程开发一、课程概念(什么是课程)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1.广义的课程:指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涉及教学过程中老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它包括各门学科和课外活动。2.狭义的课程:指某一门学科。如:语文、英语、数学。补充内容:“课程”指课业及其进程。在西方,“课程”一词源自拉丁语,意为跑马道,指学生要沿着学习的“跑道”进行学习。二、现代课程流派的基本观点(考察方式:选择题)(一)学科中心课程论1.代表人物: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等。2.主要观点:(1)知识是课程的核心;(2)学校课程应该以学科分类为基础;(3)学校教学以分科教学为核心;

61(4)以学科基本结构的掌握为目标。(二)活动中心课程论1.代表人物:美国的杜威和其学生克伯屈。2.主要观点:第一,主张一切学习都来自于经验,而学习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第二,主张学习必须和个人的特殊经验发生联系,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第三,主张打破严格的学科界限,有步骤地扩充学习单元和组织教材,强调在活动中学习,而教师从中发挥协助作用。(三)社会中心课程论1.代表人物:布拉梅尔德,批判理论的代表金蒂斯、布厄迪尔等。2.主要观点:社会中心课程理论认为,教育的根本价值是社会发展,学校应该致力于社会的改造而不是个人的发展。为此,该理论批判儿童中心课程理论过于注重学生的个人需要、兴趣、自由及活动而忽视了社会的需要,主张课程的最终价值是社会价值,课程是实现未来理想社会的运载工具。补充内容:(四)课程层次理论美国著名课程专家古德莱德认为课程分五个层次:一是理想的课程,即由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的应该开设的课程。二是正式的课程,即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我们平时在课程表中看到的课程即属此类。三是领悟的课程,即任课教师所领悟的课程,这种领悟的课程可能与正式课程之间会产生一定的距离,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四是运作的课程,即在课堂上实际实施的课程,在实施中,教师常常会根据学生的反应随时进行调整(这就是所谓的互动吧)。五是经验的课程,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实实在在体验到的东西,也即课程经验。

62【例-单选题】经验主义课程理论是当代影响较大的课程理论流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是()。A.赫尔巴特B.社威C.夸美纽斯D.涂尔干网校答案:B网校解析:杜威是经验主义的代表人物。【例-单选题】在西方主要课程理论流派中,布拉梅尔德的理论属于()。A.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B.活动中心课程理论C.学科结构理论D.多元智能理论网校答案:A网校解析:布拉梅尔德属于社会中心论的代表人物。【例-单选题】按照美国学者古德莱德的课程层次理论,由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的课程属于()。A.理想的课程B.正式的课程C.领悟的课程D.运作的课程网校答案:A网校解析:认为存在五种不同的课程:(1)理想的课程;(2)正式的课程;(3)领悟的课程;

63(4)实行的课程;(5)经验的课程。其中理想的课程是指由一些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的应该开设的课程。故本题选A。三、影响课程开发的因素(一)儿童(二)社会(三)学科特征第二章-课程分类及其特征第二节课程分类及其特征二、课程的分类(单选或者简答题)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综合课程

64学科课程又称“分科课程”,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其课程的主导价值是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例清晰的文化知识,如六艺。综合课程又叫广域课程、统合课程,主张实行分科教学但又要克服学科课程分科过细的缺点,采用合并相关或相邻领域的学科,以减少教学科目,把几门学科的教材组织在一门综合的学科中。如自然课;社会课。【例-单选题】目前我国中小学开设的语文、数学、英语课程属于()。A.融合课程B.综合课程C.活动课程D.分科课程网校答案:D网校解析:本题考查活动课程、综合课程、学科课程、融合课程的概念区分。语文、数学、英语是根据相应科学领域中选取知识编排课程、进行教学,应属于学科课程,故选D。【例-单选题】综合课程打破了学科界限和知识体系,按照学生发展的阶段,以社会和个人最关心的问题为依据组织内容。这种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是()。A.垂直组织B.横向组织C.纵向组织D.螺旋式组织网校答案:B网校解析:综合课程是把不同领域的知识整合到一起,打破学科的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正是横向组织的表现,故选B。补充知识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1)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

65纵向组织是按照一定准则以先后顺序排列课程内容。古今中外大多数教育家都强调学习内容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近年来,也有些教育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家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新的序列组织的原则。横向组织就是要求打破学科的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以便让学生有机会更好地探索社会和个性最关心的问题。课程内容的横向组织存在的问题:1)对教师的要求较高;2)学校的条件“硬件”跟不上;3)学生的应试问题解决不了。(2)直线式与螺旋式直线式就是把一门课程的内容组织成一条逻辑上相互联系的直线,前后内容基本上不重复。螺旋式是指用某一学科知识结构的“概念结构”配合学生的“认知结构”以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的一种课程发展与设计。直线式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螺旋式则容易照顾到学生认识的特点。根据学生学习选择的自由度(1)必修课程,是指国家、地方或学校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公共课程,是为了保证所有学生的基础学习而开发的课程。其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体现对学生基本的要求。(2)选修课程,是指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与发展方向,容许个人选择的课程,是为了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开发的课程。其主导价值在于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活动课程又称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它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其思想萌芽于卢梭,代表人物是杜威与克伯屈。根据课程开发设计主体,划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

66校本课程(学校课程)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中央级教育机关。它编订的宗旨是保证国家确定的普通教育的培养目标达到普通教育的世界先进水准,规定学生应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地方课程是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订的课程,属二级课程。学校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根据课程存在形式:(重要)显性课程隐性课程1.显性课程显性课程也叫公开课程。或者显在课程、正规课程、官方课程,指的是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2.隐性课程亦称潜在课程、自发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如师生关系、校风、学风等。隐性课程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和态度的非正式课程。隐形课程分为三类:一是物质性隐性课程,如校园环境的特征等;二是制度性隐性课程,如人际关系准则;三是心理性隐性课程,如师生特有的心态、行为方式等。【例-单选题】从课程论的视角来看,教室座位安排、图书角布置等属于()。A.隐性课程

67B.显性课程C.活动课程D.综合课程网校答案:A网校解析:环境布置属于隐性课程。【例-单选题】学校中的“三风”是指校风、教风和学风,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其课程类型而言,它主要属于()。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C.显性课程D.隐性课程网校答案:D网校解析:本题考查课程的分类。隐性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如师生关系、校风、学风等。故选D。第二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第三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一、课程目标(略)(一)课程目标的概念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它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发展品德、智力、体力、体质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内容和课程方法的基础。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最为关键的,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它有四个方面的规定性。第一,时限性;第二,具体性,

68第三,预测性;第四,操作性。二、课程内容(简答、单选)中小学课程由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三个层次组成,或者说是其文本表现形式。1.课程计划教学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教学计划在基本内容上,主要包括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及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开设哪些科目是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课程计划是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组织学校活动的基本纲领和重要依据。2.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也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课程目标是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3.教材(1)教材概述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故人们常把教科书与讲义简称为教材。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2)教科书的作用①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②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为教师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学习成绩检查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

69③根据教学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④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基本途径和最佳方式,对各教学阶段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做出统筹安排。(3)教材编写的基本方式①直线式教科书结构,就是指把一门学科的课程内容或其中一个课题的内容按照知识本身的逻辑结构来展开呈现在教科书中,使各种知识在内容上均不重复的编排形式。②螺旋式教科书结构,就是把同一课题内容按深度、广度的不同层次安排在教科书的不同阶段重复出现,使得每一次重复都将原有的知识、方法、经验进一步加深拓广,逐级深化。③分支平行式分支平行式是把内容分为若个平行的单元,针对这些平行单元分别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逐一开展教学活动,最后进行总结。④综合式综合式是上述几个方式的综合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是教师进行教学主要依据。教科书编的基本原则包括:(1)在内容上要做到科学性、思想性、效用性的统一。(2)教材的编排上,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3)教科书的编排要利于学生的学习。(4)编写教材的要求(简答)第一,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在内容上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第二,强调内容的基础性。第三,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材还要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适用性。第四,在教材的编排上,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70第五,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教科书的内容阐述要层次分明,文字表述要精练、生动、流畅;篇幅要详略得当。标题和结论要用不同的字体和符号标出,使之鲜明、醒目。第六,教科书的编排要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例2018年上-简答题】简述教材编写的基本要求。网校答案:第一,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在内容上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第二,强调内容的基础性。第三,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材还要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适用性。第四,在教材的编排上,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第五,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教科书的内容阐述要层次分明,文字表述要精练、生动、流畅;篇幅要详略得当。标题和结论要用不同的字体和符号标出,使之鲜明、醒目。第六,教科书的编排要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三、课程评价(一)课程评价的概念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补充:背景知识:泰勒泰勒,美国著名的课程理论家,被誉为教育史上的“课程理论之父”。1944年泰勒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即“泰勒原理”。可概括为:目标、内容、方法、评价。(1)确定目标: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2)选择经验: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71(3)组织经验: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4)评价结果: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真正得到实现?(二)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1.目标评价模式这一评价模式是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的,是针对20世纪初形成并流行的常模参照测验的不足而提出的,是在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目标模式既便于操作又容易见效,所以在很长时间里在课程领域占据主导地位,但它只关注预期的目标,忽视了其他因素。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该评价模式是由美国学者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病而提出来的。即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主张评价除了要关注预期的结果之外,还应关注非预期的结果。评价的指向不应该只是课程计划满足目标的程度,而且更应该考虑课程计划满足实际需要的程度。3.CIPP评价模式CIPP是背景评价(contentevaluation)、输入评价(inputevaluation)、过程评价(processevaluation)、成果评价(productevaluation)这几种评价名称的英文第一个字母的缩略语。该模式包括四个步骤:第一,背景评价,即要确定课程计划实施机构的背景;明确评价对象及其需要;明确满足需要的机会,诊断需要的基本问题,判断目标是否已反映了这些需要。背景评价强调,首先应根据评价对象的需要对课程目标本身作出判断,看两者是否一致。第二,输入评价,主要是为了帮助决策者选择达到目标的最佳手段,而对各种可供选择的课程计划进行评价。第三,过程评价,主要是通过描述实际过程来确定或预测课程计划本身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决策者提供如何修正课程计划的有效信息。

72第四,成果评价,即要测量、解释和评判课程计划的成绩。它要收集与结果有关的各种描述与判断,把它们与目标以及背景、输入和过程方面的信息联系起来,并对它们的价值和优点作出解释。补充:4.CSE评价模式CSE即美国加利福亚大学洛杉矶分校评价研究中心(CenterforStudyofEvaluation)的简称。该模式包括下面四个步骤:第一,需要评定;第二,方案计划;第三,形成性评价;第四,总结性评价。补充内容四、课程开发(一)课程开发的概念课程开发是指通过社会和学习者需求分析,确定课程目标,在根据这一目标选择某一个学科的教育内容和相关的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实施、评价、修订,以最终达到课程目标的整个工作过程。(二)影响课程(开发)的因素学生、社会及学科特征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1.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第一,学生的学习发展需要制约着课程开发的方向。第二,课程的门类、深度和广度、编排形式等设计和开发,要考虑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程度和水平,受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第一,经济的发展影响着学校课程的门类,制度的发展影响着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阶级意识决定着课程的管理和课程的方向。第二,科学技术的进步、学科知识的进步直接影响着课程的内容、种类和结构,文化中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影响着课程的内容及其表达方式。

73(三)课程开发的模式1.经典目标模式—泰勒模式目标模式是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围绕课程目标的确定及其实现、评价而进行课程开发的模式。课程开发目标模式的代表人物是美国课程论专家拉尔夫·泰勒。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指出,开发任何课程的教学计划都必须回答四个基本问题:第一,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第二,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第三,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第四,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这四个基本问题——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学习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即构成著名的“泰勒原理”。【例-单选题】泰勒《课程与教学过程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提出的课程开发模式为()。A.任务分析模式B.过程导向C.工作分析D.目标导向网校答案:D网校解析:本题考查课程开发模式。美国课程专家泰勒(Tyler)在《课程与教学过程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提出的课程开发模式为目标导向,泰勒所提出的课程开发模式为目标模式。故选D。(二)斯滕豪斯(LawrenceStenhouse)的过程模式“过程模式”是斯滕豪斯在对泰勒“目标模式”批评的基础上提出的。过程模式的特征是不以事先确定好的、由仔细分解一般目的而得出的目标系统作为课程编制的依据,而是关注整个课程(包括教学)展开过程的基本规范,使之与宽泛的目的保持一致。

74(三)情境模式情境模式被视为既能包含目标模式,又能包含过程模式的综合化课程开发模式,是一种灵活的、适应性较强的课程开发模式。该模式的理论基础是英国著名课程理论家劳顿提出的“文化分析”理论。补充:课程资源(类型,选择题)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编制、实施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课程资源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理解:广义的课程资源泛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一切因素,如生态环境、人文景观、国际互联网络、教师的知识等;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教学内容的直接来源,典型的如教材、学科知识等。【例-单选题】课程资源指的是()。A.教师和学生B.课程标准和教科书C.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D.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网校答案:D网校解析:本题考查课程资源的概念。课程资源指的是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课程资源的结构包括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校内课程资源,除了教科书以外,还有教师、学生,师生本身不同的经历、生活经验和不同的简历、学习方式、教学策略都是非常宝贵的非常直接的课程资源,校内各种专用教室和校内各种活动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乡土资源、家庭资源等。故选D。1.从课程资源的空间分布区分:校外课程资源、校内课程资源。2.按课程资源的存在形式区分: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显性课程资源指看得见摸得着,可以直接用于教育教学的课程资源,如教材、计算机网络等。隐性课程资源指以潜在方式对教育教学活动施加影响的课程资源,如学校风气,社会风气,师生关系,家庭氛围等。具有间接性和隐蔽性的特点。

753.按课程资源的存在形态区分:有物质形态的课程资源和精神形态的课程资源。物质形态的课程资源如风景名胜、文物古迹等;精神形态的课程资源如社会生活方式、价值规范、人际关系等。4.根据资源属性区分:社会资源与自然资源。5.根据物理特性和呈现方式,课程资源可分为文字资源、非文字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和信息化资源)。6.根据资源的载体形态,可将课程资源分为以人为载体、以物为载体、以活动为载体三类。第二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第四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本节应当结合综合素质模块一职业理念内容进行学习。一、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一)基本理念第一,三维目标观,即教学的目标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第二,综合课程观,课程的设置要更加综合,体现整体性、开放性、动态性,培养学生综合的视角和综合的能力,以适应科学技术既分化又综合的现实。第三,内容联系观,即课程内容的教学,要努力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与学生已有的经验相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使学习更有意义。第四,学习方式观,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创造性,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第五,发展评价观,重视学习的过程评价,通过评价发挥促进学习的作用,而不是检查验收的作用。第六,校本发展观,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76出发,开发校本课程,增强学生的选择性,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特色发展。(二)核心理念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就是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二、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观考察方式(简答题、单选题)(一)学生观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1.学生是发展的人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第三,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77(二)学习方式1.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即主动地自觉自愿地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或不情愿地学习。学习的“自主性”具体表现为“自立”“自为”“自律”三个特性,这三个特性构成了“自主学习”的三大支柱及所显示出的基本特征。2.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3.探究学习探究学习是在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具有主动性、问题性、开放性、生成性和创造性。(三)教师观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具体来说,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四)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78(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补充内容:(一)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二)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三)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五)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79四、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状况(一)课程结构(选择题)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六)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必修课程,自小学3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3课时。与其他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具有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等特性。)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二)综合实践活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例-单选题】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特征是()。A.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B.学生学习习惯的矫正C.学生学习目标的确定D.学生学习内容的优化网校答案:A网校解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80【例-单选题】编写小学教科书的直接依据是()。A.课程目标B.课程标准C.课程计划D.课程方案网校答案:B网校解析:本题考查课程标准的含义。课程标准即教学大纲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检查和评定学生学业成绩和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故选B。【例-单选题】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课程目标具有三个维度,它们是()。①知识与技能②知识与兴趣③过程与方法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网校答案:C网校解析:本题考查新课程改革。为了实现学生多元化的发展目标,新课程制定了三大课程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故选C。【例-单选题】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通过课时比例调整使其保持适当的比重关系。这强调了课程结构的()。A.均衡性B.综合性C.选择性D.统一性网校答案:A网校解析:适当的比重关系体现的是均衡性。

81【例-单选题】某沿海城市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全面开设海洋教育课程,这种课程属于()。A.国家课程B.地方课程C.校本课程D.生本课程网校答案:B网校解析:因地制宜属于地方课程。【例-简答题】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有哪些?网校答案: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提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的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例-单选题】围绕着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以活动为组织形式的课程类型个属于()。A.学科课程 B.经验课程 C.综合课程 D.融合课程网校答案:B【例-简答题】简述活动课程的特点。网校答案:①直接经验的形式实现对现实生活文化的吸收、综合运用和创造。②强调学生在实际活动中的经历、体验、感受和实际操作。③经验课程是以各种活动为组织方式。④经验课程的评价主体是多元的,不仅有教师还有学生。

82【例-单选题】主张课程的内容和组织应以儿童的兴趣或需要为基础,鼓励学生”做中学”,通过手脑并用以获得直接经验,这反映的课程类型是()。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C.分科课程D.综合课程网校答案:B网校解析:强调实践属于活动课程。【例-单选题】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规定,我国初中阶段课程设置主要是()。A.分科课程B.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结合C.综合课程D.活动课程和综合课程结合网校答案:B网校解析:初中是分科和综合相结合。【例-单选题】目前我国普通高中课程设置的主要课程是()。A.分科课程B.综合课程C.活动课程D.探究课程网校答案:A网校解析:高中阶段是以分科课为主。【例-简答题】简述学科中心课程论的主要观点。网校答案:学科中心课程论的主要观点包括:

83(1)学校课程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2)学校教学以分科教学为核心。(3)以学科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技能的掌握为目标。(4)知识是课程的核心。(5)学科专家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例-简答题】简述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网校答案: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主要有四方面:(1)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3)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不仅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的重要内容。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发展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信息素养。(4)劳动与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这是一个开放性的学习领域,它强调学生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从事操作性学习,强调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并倡导以项目为载体从事学习活动。【例-单选题】我国古代教育内容中的“六艺”、欧洲古代教育内容中的“七艺”和工业革命以后出现的物理、化学等课程属于()。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C.综合课程D.融合课程网校答案:A

84【例-单选题】2001年我国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刚要(试行)》明确规定,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实行()。A.国家一级管理B.国家、地方二级管理C.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D.国家、地方、学校、教研室四级管理网校答案:C第三章-教学第三章中学教学分值在20-30分之间以单选、简答、材料分析居多。第一节教学第二节教学过程的规律第三节教学实施第四节教学评价第五节教学改革第一节教学一、教学的内涵(一)教学的含义

85教学是指在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补充内容:(二)教学与教育、智育的关系1.教学与教育的关系教学与教育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两者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育包括教学,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教学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除教学外,学校还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途径向学生进行教育。2.教学与智育的关系智育是指向受教育者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专门发展受教育者智力的教育活动。教学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但却不是唯一途径,智育也需要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生产劳动等途径才能全面实现。智育是教学的首要任务,但不是唯一任务,教学也要完成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若把教学等同于智育,就使教学走向唯智主义,背离全面发展的方向;并使智育局限于课堂教学,就易忽视与脱离广阔的社会生活实际二、教学的意义(略)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不仅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德育、体育、美育的基本途径,在学校整个教育系统中居于中心地位,发挥着核心作用。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1.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3.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工作。三、教学的任务1.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

86形式教育形成于17世纪,代表人物主要有英国教育家洛克和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形式教育论者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通过开设希腊文、拉丁文、逻辑、文法和数学等学科发展学生的智力,至于学科内容的实用意义则是无关紧要的,形式教育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实质教育是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出现的,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和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是其主要代表。实质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传授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知识,至于学生的智力则无须进行特别的培养和训练,实质教育以联想主义心理学为基础。2.教学的任务(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教学的首要任务。(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四、教学过程的本质(一)关于教学过程的各种本质观1.特殊认识过程说2.认识发展说3.实践说4.认识-实践说5.双边活动说6.交往说7.多本质说(二)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一)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一般来讲,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是学生与其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具体体现在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同学生完成这些任务的需要、实际水平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实际上是学生认识过程的矛盾,因此,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认识过程。(二)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871.认识的间接性学生认识的客体是教材,教材是对客观世界的间接反映,即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已知的间接经验。学生是通过认识教材来最终达到认识客观世界的目的。2.认识的引导性3.认识的教育性教学中学生的认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认识是发展的,认识中追求与实现着学生的知、情、行、意的协调发展与完全人格的养成。4认识的简捷性教学过程的简捷性主要体现在最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走的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捷径。(三)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第三章-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教学实施(一)第二节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重要)(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1.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3.防止忽视知识系统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二)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1.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2.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3.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88(三)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3.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4.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四)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2.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动力。3.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在教学中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脱离知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会使思想品德教育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仅不利于学生品德的提高,而且还影响系统知识的教学。二是只强调传授知识,忽视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教育性必须要经过教师给学生施加积极影响,必须通过启发、激励,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积极的态度时,教学的教育性才能得以实现。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五、中学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略)(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流于形式;2.教师讲课语言不规范;3.教师课程教学散漫、不严谨。(二)解决中学实际教学中的问题,应以创新学习为核心教师教学工作包括五个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

89第三节教学实施一、备课备课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备课要做好如下方面的工作: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案。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1.备教材首先,要钻研课程标准,把握本学科的目的与要求,掌握课程的深度与广度,规划内容的序列安排,明确教学的大致进度。其次,要钻研教科书,能够熟悉掌握课本的基本原理与知识体系,准确把握各章节的重点、难点及课本的前后联系。再次,广泛阅读教学参考资料,选取合适材料以充实教学内容。2.备学生备课主要是了解学生学习新任务的先决条件或预备状态,主要指学生在认知、情感态度、心理动作等方面是否已做好了准备工作;了解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情感态度,主要涉及学生的学习愿望、毅力、动机、兴趣等;了解学生对完成新任务的自我监控能力,主要涉及学生的学习习惯、学法、策略和风格等。3.备教案教案,即教学方案的简称,是教师经过备课,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具体教学计划和方案。从广义上讲,学期、学年教学进度计划,课题、单元计划也属于教案。但教学实践中的教案多指课时计划。二、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学校的中心环节是教学工作]1.课的结构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1)组织教学;

90(2)检查复习;(3)讲授新教材;(4)巩固新教材;(5)布置课外作业。2.上好课的具体要求[★★★](2019年简答题)(1)目的明确[教学目标]:一是目标制定得当,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二是课堂上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教学目的来进行。(2)内容正确: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3)方法得当:指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较佳的方法进行教学,力求使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4)结构合理[即教学过程]:要有严密的计划性和组织性。是指课的进程次序分明、有条不紊,课的进行紧凑,不同任务变换时过渡自然,课堂秩序良好。(5)语言艺术:讲普通话,要清楚、注意抑扬顿挫等。(6)气氛热烈:指课应该自始至终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注意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动脑、动手、动口,课堂内充满民主的气氛,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7)板书有序:形式上字迹规范、清楚、位置适宜;内容上重点突出,条理清晰。(8)态度从容:充满自信,适当应用肢体语言。第三章-教学实施(二)第三节教学实施(三)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1.课外作业形式

91课外作业的主要形式包括: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各种口头作业和口头问答;各种书面作业;各种实际作业。2.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第一,内容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第二,分量适宜,难易适度;第三,规定完成时间。3.及时批改作业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知识掌握和技能发展的情况,作为改进教学的依据。(四)课外辅导课外辅导是在课堂教学规定时间以外,教师对学生的辅导。课外辅导任务:一是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使他们能够独自计划学习和自我监督学习,并养成良好的习惯;二是做好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工作。课外辅导是上课必要的补充。其形式一般有个别辅导、小组辅导和集体辅导三种。课外辅导注意事项:首先,要从学生实际需要与问题出发,有的放矢的进行;其次,要区别对待,因材施教;第三,处理好课堂教学与课外辅导的关系,防止本末倒置,更不能变相搞有偿辅导。(五)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1.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方法(1)主要方法:测验法、观察法、调查法、自我评价法。其中,测验法是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基本方法。测验有口试、笔试、操作测验等多种具体方法,其中,笔试是考核、测定学生成绩的基本方法。(2)根据测验题目的性质,可以将测验划分为论文式测验、客观性测验、问题情境测验和标准化测验等类型。①论文式测验,也称主观性测验,是通过出少量的论述题要求学生系统回答以测定他们的知识与能力水平的测验。

92②客观性测验,是通过出一系列客观性试题要求学生回答来测定他们的知识与能力水平的测验。③问题情境测验,是通过设计出一种问题情境或提供一定条件要求学生完成具有一定任务的作业来测定学生知识与能力水平的测验。④标准化测验,是一种具有统一标准、对误差做了严格控制的测验。(3)衡量测验题目的质量指标主要有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①信度:是指测验结果的稳定性或可靠性,即某一测验在多次施测后所得到的分数的稳定、一致程度。它既包括在时间上的一致性,也包括内容和不同评分者之间的一致性。例如,采用性格量表测量学生,如果他们这次测量得到的结果与六个月前、三个月前的结果基本相当,那么我们就认为测验的信度较高。②效度:是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效度考虑的问题是:测验测量什么?测验对测量目标的测量精确性和真实性有多大?就一个测验的优劣而言。③难度:是指测验包含的试题难易程度。试题过难或过易都不能准确测出学生的真实成绩,所以,一张试卷总的来说,它的试题既要有较难的题,又要有较易的题,做到难易适中。④区分度:是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区分度与难度有关,只有在试卷中包含有不同难度的试题,才能提高区分度,拉开考生得分的差距。2.学生学业评价的方式(略)(1)考查:包括口头提问、检查书面作业和书面测验等。(2)考试:期中、期末和毕业时进行。考试的方式有口试、笔试(开卷、闭卷)和实践考核三种。(3)考查与考试的结果,常用的记分方法有:①百分制记分法。②等级制记分法(优、良、中、差;甲、乙、丙、丁;及格、不及格;或者是评语)。

93拓展:课程教学情境的创设基本方法:借助语言创设教学情境;借助问题创设教学情境;借助实物、图形创设教学情境;借助儿歌游戏创设教学情境课程教学情境创设的基本原则:形象性;学科性;问题性;情感性;针对性。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高频单选)一、直观性原则(一)基本涵义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这一原则是在总结中外教育遗产的基础上,根据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教学规律而提出的,它的提出也是由学生的年龄特征所决定的。(二)直观手段种类繁多直观手段种类繁多,一般分为三大类:实物直观,指通过各种实物进行的,包括观察各种实物、标本、实验、教学性参观等。模象直观,指通过各种实物的模拟形象而进行的,包括各种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录像带等。语言直观,是通过教师对学生作形象化的语言描述而起到直观的作用。(三)贯彻此原则的要求1.要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教师在直观手段的使用上,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必要性,直观材料要有典型性。一般来说,选择直观手段主要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教学的目的和内容来进行。自然学科较多地使用实物、标本、实验;社会学科较多采用图片、图表等。低年级应多提供具体的直接的感性材料:高年级则可用描述或图表、照片等。值得注意的是,直观是教学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过多的直观不仅会浪费教学时问,分散学生的注意。而且也会影响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942.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结合教学中的直观并不是让学生随意地看,而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地进行的。在展示直观教具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在演示过程中,教师必须进行必要的补充讲解和说明。演示之后,教师还要进行总结,帮助学生从观察分析具体事物和现象中。得出科学的结论。3.要重视运用语言直观在教学中,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进行讲解,能够给学生以感性认识,唤起想象,形成表象。语言直观可以摆脱实物直观和模拟直观所需设备和条件的限制,但它必须借助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教师用语言使学生的知识经验重新组合,构成新的表象或想象,以使教学顺利进行。二、启发性原则1.基本含义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主动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外教育家都很重视启发教学。孔子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著名教学要求,这是。启发一词的来源。《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要求,阐明了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激励、启发,而不是牵着学生走,强迫和代替学生学习。在西方,苏格拉底在教学中重视启发,他善于用启发式来激发和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正确答案,即著名的“产婆术”,教师在引导学生探求知识过程中起着助产的作用。2.观察启发性的基本要求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主动性是启发的首要问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受许多因素影响,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以推动学生学习。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养成善疑、善问、多思。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95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将知识创造性地用于实际,向他们布置由易到难的各种作业,或提供素材、情境、条件和提出要求,让他们去独立探索,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发展创造才能。4.发扬教学民主它包括: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三、巩固性原则(一)基本涵义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地呈现出来,以便于知识技能的运用。历代许多教育家都很重视掌握知识的巩固问题。孔子要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二)贯彻此原则的要求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理解知识是巩固知识的基础。要使学生对知识掌握得牢固,首先在传授时要使学生深刻理解,留下极深的印象。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理解知识和巩固、记忆知识联系起来,当然,强调理解记忆,并不否定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对一些知识作机械记忆。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为了组织好复习,教师要向学生提出复习与记忆的任务,要安排好复习的时间,要注意复习方法的多样化。要指导学生掌握记忆方法,学会通过整理编排知识、写成提纲、口诀帮助记忆。3.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努力学习新知识。扩大加深改组原有知识和积极运用所学知识于实际来巩固知识。它不是要求学生原地踏步,反复温习,而是在前进中巩固,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不断联系、复习已有知识,在运用知识中不断巩固和深化已有的知识与技能。四、循序渐进原则(一)基本涵义

96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师要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我国古代教学注重按一定顺序进行。《学记》要求“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提出“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如果教学不按一定顺序,杂乱无章地进行,学生就会陷入紊乱而没有收获。朱熹进一步提出“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明确提出了循序渐进的教育要求。在国外,夸美纽斯主张“应当循序渐进地来学习一切,在一段时间内只应当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另外,乌申斯基、布鲁纳等都强调系统知识的学习。(二)贯彻此原则的要求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按课程标准、教科书的体系进行教学。教师要深入地钻研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掌握其结构和体系。明确教学的目的和要求,了解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然后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指导教学的具体进程。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循序渐进并不意味着教学要面面俱到,平均使用力量,而是要求区别主次、分清难易、有详有略地教学。注意重点,就是注意要把基本概念、基本技能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把较多时间和精力放在重点上,围绕重点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以保证学生正确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这是循序渐进应遵循的一般要求,是行之有效的宝贵经验,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不可违反。学生的基础打好了,认识能力提高了,学习进度就会加快,效率就会提高。五、因材施教原则(一)基本涵义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97(二)贯彻此原则的要求1.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我国的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对学生德、智、体等方面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体现在要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品德素质,扎实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必备的基本能力和健康的身体素质等。教学必须努力实现这些要求。这是学生发展的必要基础。2.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个人的能力、兴趣和爱好,这是实施因材施教的前提。只有了解了自己的教育对象,才能确定教学的起点、要求和方法。在了解的基础上,教师要面向中间,兼顾两头。即在教学的速度、难度等方面应以中等学生的水平和能力为依据。同时,对优等生和后进生给予个别指导。第三章-教学实施(三)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六、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一)基本涵义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二)贯彻此原则的要求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只有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才能生动活泼,使抽象的书本知识易于被学生理解。吸收转化为对他们有用的精神财富。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的需要,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参加一些课外学科或科技小组的实际操作活动或从事一些科学观察、实验与发明以及生产活动等。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98在教学中,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学生才能深刻理解知识,掌握技能。达到学以致用。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各方面的差异很大,为了使教学不脱离实际,必须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七)发展性原则(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但又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便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贯彻发展性原则的要求(1)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2)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八)科学性和思想性(教育性)统一原则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教育。贯彻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的要求(1)保证教学的科学性;(2)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3)要重视补充有价值的资料、事例或录像;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一、教学方法的定义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以达到教学目的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的方法。二、国外常用的教学方法1.纲要图式教学法

99这是沙塔洛夫在自己30年的教学实践基础上创立的。所谓纲要图式是一种由字母、单词、数学或其他信号组成的直观性很强的图表,是教学辅助工具。它通过各种“信号”提纲挈领、简明扼要地把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表现出来,帮助学生更快更深刻地理解课文。2.暗示教学法暗示教学法(又称启发教学法)是由保加利亚精神病疗法心理学家乔治·洛扎诺夫(也叫格奥尔基·洛扎诺夫)于20世纪60年代首创的,被称为是一种“开发人类智能,加速学习进程”的教学方法。洛扎诺夫给暗示教学法下的定义是:“创造高度的动机,建立激发个人潜力的心理倾向,从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这个角度出发,在学习交流过程中,力求把各种无意识结合起来。”3.非指导教学法非指导教学是由人本主义代表人物罗杰斯提出的重要教学方法。传统指导教学法是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和技能,采取比较固定的步骤;而非指导教学则以学生为中心,不重视技术,只重视态度,主要是移情性理解,无条件尊重和真诚学生。【例2018年上-单选题】美国学者罗杰斯认为,人皆具有先天的优良潜能,教育的的作用在于使之实现。由此,他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发学习”的教学模式,该模式称为()。A.指导性教学B.情境教学C.非指导性教学D.程序教学网校答案:C网校解析:人本主义学者罗杰斯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即非指导性教学模式。非指导性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情感为基调、教师是促进者、学生自我发起的学习与教学模式。这一模式着眼于教学的长期、间接的效果、倾向、变化和整个人格的发展,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三、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重点)(一)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1.讲授法

100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讲授法可分为讲读、讲述、讲解和讲演等方式。讲述是教师向学生描绘学习的对象、介绍学习材料、叙述事物产生变化的过程。讲解是教师对概念、原理、规律、公式等进行解释说明和论证。讲述讲解各有侧重,但在教学中常结合使用。讲演则是系统全面地描述事实,深入分析和论证事实并归纳、概括科学的结论。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1.讲授既要重视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同时又要应尽可能的与学生的认知基础发生联系。2.讲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3.讲授应具有启发性。在讲授中善于提问并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问题,使他们的认识活动积极开展,自觉地领悟知识。4.讲授要讲究语言艺术。讲授法的优点是教师容易控制教学进程,能够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但如果运用不好,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易发挥,就会出现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局面。2.谈话法谈话法也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谈话法特别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述的能力。谈话法可分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复习谈话是根据学生已学教材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通过师生问答形式以帮助学生复习、深化、系统化已学的知识。启发谈话则是通过向学生提出未思考过的问题,一步一步引导他们去深入思考和探索新知识。谈话法的基本要求是:第一,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教师要对谈话的中心和提问的内容做好充足的准备。在上课之前,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准备好谈话的问题、顺序,如何从一个问题引出和过渡到另一个问题。第二,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具体。能引起思维兴奋,即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问题的难易要因人而异,符合学生的已有知识程度和经验。

101第三,要善于启发诱导。当问题提出后,要善于启发学生利用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或对直观教具观察获得的感性认识进行分析、思考,研究问题或矛盾的所在。因势利导,让学生一步一步地去获取新知。第四,要做好归纳、小结。这样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科学化,并注意纠正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帮助他们准确地掌握知识。3.讨论法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其优点在于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讨论法的基本要求是:第一,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选好问题是讨论的前提,问题要有吸引力,能激起他们的兴趣,有讨论、钻研的价值。第二,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启发他们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围绕中心议题发言。第三,做好讨论小结。讨论结束前,教师要简要概括讨论情况,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观点和系统的知识,纠正错误、片面或模糊的认识。对疑难和争论的问题,教师要尽力阐明自己的看法,但要允许学生保留意见。4.读书指导法(1)定义读书指导法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其他参考书,以获得知识、巩固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方法。指导学生读书,包括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和阅读课外书籍两个方面。(2)运用读书指导法的基本要求①教师要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和思考题;②教会学生使用工具书;③帮助学生逐步学会阅读的方法;④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阅读。

102第三章-教学实施(四)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二)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直接性和真实性的特点,主要有演示法和参观法两种。1.演示法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现代化视听手段,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演示的特点在于加强教学的直观性,不仅是帮助学生感知、理解基本知识的手段,也是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重要来源。演示所使用的工具可分为以下四大类:实物、标本、模型、图片的演示;图表、示意图、地图的演示:实验演示;幻灯、电影、录像的演示。演示的基本要求是:第一,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主动、积极、自觉地投入观察与思考。让他们知道要看什么。怎么看,需要考虑什么问题。第二,注意持续性和引导性。演示前,教师要明确演示的目的和关键,选择好演示的教具,演示时,教师要结合讲授进行,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演示必须精确可靠、操作规范,演示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观察到的结果以及各种变化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对比、归纳、综合得出正确结论。第三,通过演示,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清楚、准确地感知演示对象,并引导他们在感知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第四。尽量排除次要因素或减小次要因素的影响,以使目的明确,现象明显。2.参观法(1)定义参观法又称现场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研究,使学生获取新知识,巩固、验证旧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103参观法的优点在于能够使教学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兴趣,扩大学生的视野;能够使学生接触社会,并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和习惯。(2)运用参观法的基本要求①参观前,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做好准备工作;②参观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收集资料,做好必要记录,也可以请有关人员进行讲解或指导;③参观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及时进行小结。(三)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有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四种。1.练习法(1)定义练习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巩固知识,培养各种技能和技巧的基本教学方法。练习法是中小学各科教学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练习法的优点在于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各种技能技巧,对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也有重要作用。(2)运用练习法的基本要求①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与要求,掌握练习的原理和方法。这样能防止练习中可能产生的盲目性,从而提高练习的自觉性。②精选练习材料,适当分配分量、次数和时间。③严格要求。无论是口头练习、书面练习还是操作练习,都要严肃认真。要求学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达到高的水平,具有创造性。④练习的方式要多样化,循序渐进,逐步提高。2.实验法(1)定义实验法是指教师引导学生使用一定的仪器和设备,进行独立操作,引起某些事物和现象产生变化,从而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培养学生技能和技巧的教学方法。实验法常用于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学科的教学。

104实验法的优点在于可以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使用仪器进行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扎实的作风。(2)运用实验法的基本要求认真编写试验计划,加强实验指导,做好实验总结。3.实习作业法(1)定义实习作业法是指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要求,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在课上或课外进行实际操作,将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在自然学科的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数学课的测量练习、生物课的植物栽培和动物饲养等。实习作业法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培养学生运用书本知识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有重要的意义。(2)运用实习作业法的基本要求实习作业法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实习中,教师要加强指导;实习结束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写出实习报告或体会,并进行评阅和评定。4.实践活动法实践活动法是指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多方面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在实践活动法中,学生是中心,教师是学生的参谋或顾问,教师必须保证学生的主动参与,决不能越俎代庖。(四)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发现法1.定义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是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通过独立的探究和研究活动而获得知识的方法,主要是发现法。发现法又称探索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所提出的课题和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特点在于关注学习过程甚于关注学习结果,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去。发现法的优点在于能够使学生的独立性、探索能力、活动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探索解决过程中得到高度发挥。

1052.运用发现法的基本要求(1)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探究发现的课题和过程;(2)严密组织教学,积极引导学生的发现活动;(3)努力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发现的良好情境。(五)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要求,有计划地使学生处于一种类似真实的活动情境之中,利用其中的教育因素综合地对学生施加影响的一种教学方法。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的优点在于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只重认知,忽视情感的弊端,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丰富学生的各种生活体验,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和审美情感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缺点是其应用的范围有限,有些抽象的知识不能用此法来掌握。因此,它更多的是作为一类辅助性的教学方法来使用的。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欣赏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1.欣赏教学法欣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体验客观事物的真善美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寓教学内容于各种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的、有趣的活动之中,以唤起学生的想象。加深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和情感上的体验。欣赏教学法一般也包括对自然的欣赏、人生的欣赏和艺术的欣赏等。2.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以形象为主体的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特点在于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认知与情感、活动与环境、学习与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创设的情境一般包括生活展现的情境、图画再现的情境、实物演示的情境、音乐渲染的情境、言语描述的情境等。五、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方法的应该根据教学情境的变化而灵活运用。1.教学目标和任务的要求。根据每一堂课具体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师可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传授新知识,可采用讲授法;复习和巩固知识,可采用练习法。

1062.课程的性质和特点。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不同,选择的教学方法也不同,如物理、化学、生物等,教师会经常采用演示法和实验法;语文、外语、思想政治等课多采用讲授法。  3.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不同,在知识准备程度和个性发展特点上也不同。因此,必须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有些方法需要较长时间,有些方法对教学设备的要求比较高,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5.教师的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教师要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确保教学过程的优化。教学组织形式(高频单选)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重点,选择题)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个别教学制古代中国、埃及和希腊的学校大都采用个别教学形式。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布置检查和批改作业都是个别进行的,即教师对学生一个一个轮流地教;教师在教某个学生时,其余学生均按教师要求进行复习或作业。个别教学制最显著的优点在于教师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使教学内容、进度适合于每一个学生的接受能力。所以,在个别教学中,由于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努力的程度不同,即使是同时上学的学生。他们各自的学习进度也会有很大差别。但采用个别教学,一个教师所能教的学生数量是很有限的。这种个别教学形式在古代学校中普遍推行是与古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的状况相适应的。班级授课制(重点)(辅助形式:个别辅导、现场教学;特殊形式:复式教学)(一)概念

107班级授课制是把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产生标志: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首次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作了论述,奠定了理论基础。(2)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征1.把学生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分别编成固定的班级,即同一个教学班学生的年龄和程度大致相同,并且人数固定。2.有统一和固定的教学内容,教师按规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进行教学。3.把教学内容以及实现这种内容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展开的教学活动,按学科和学年分成许多小的部分,分量不大,大致平衡,彼此连续而又相对完整,这每一小部分内容和教学活动,就叫做“一课”,一课接着一课地进行教学。4.把每一“课”规定在统一而固定的单位时间里进行。单位时间可以是50分钟、45分钟或是30分钟,但都是统一的和固定的。课与课之间有一定的间歇和休息。从各学科总体而言,可能是单科独进,也可能多科并进,轮流交替。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和局限性1.优越性第一,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由于班级是按年龄、程度编排,由教师根据统一的教材。第二,对全班进行教学,各门学科均按照一定的教学时间表有计划地、轮流交替地进行,因此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来看,它都是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能系统的学习人类丰富知识体系的一种比较经济有效的形式。第三,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班级授课制是分班进行教育的一种集体组织形式。由于学生的学习内容相同、程度相近,因此集体成员彼此之间在学习上、思想上遇到困难和问题时,有利于开展讨论,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108第四,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开设了德、智、体等方面的课程,由具有专业知识的教师进行讲授。学生可以受到完整的教育,学到系统的知识,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局限性第一,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第二,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现成的知识,动手机会少,不利于培养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第三,教学面向全班学生,强调的是统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第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有限。补充内容:复式教学——班级授课制的特殊形式把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的教材,在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主要是在偏远的人口稀少的农村,或者其他人口少、师资缺乏,交通又不方便的地区实施。复式教学是班级教学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保持了班级教学的一切本质特征。其差别在于:当教师给一个年级上课时,其它年级的学生根据教师的指示进行预习、复习、练习或做其他作业。复式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是直接教学和自动做作业的合理搭配。复式教学的特点是:直接教学和学生自学或做作业交替进行。由于学科头绪多、讲课时间少、教学任务重、备课复杂,对教学过程的组织、教学时间的分配和教学秩序的处理等有更多的要求。分组教学制分组教学是按学生能力或学生成绩把他们分成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按学生能力、成绩进行编班的教学组织形式。目前,美、英、法、德等国家实行的分组教学,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外部分组和内部分组。外部分组是指打乱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而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班。外部分组主要有两种形式:学科能力分组和跨学科能力分组。内部分组是指在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班级内,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组。

109分组教学最显著的优点在于它比班级上课更切合学生个人的水平和特点,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但是,它仍存在一些较严重的问题,一是很难科学地鉴别学生的能力和水平。二是在对待分组教学上,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意愿常常与学校的要求相矛盾。三是分组后造成的副作用很大,往往使高水平组学生容易产生骄傲,使低水平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降低。分组教学注意以下几方面:第一,充分了解学生。对同一年招收编班的学生必须充分调查摸底,不要以片面的主观印象匆忙分组,学生个体之间在道德情感、行为习惯、智力状况、年龄身体等方面都不尽相同,因此,教师要综合分析,观察其发展情况。第二,制订个体教学计划。为了保证某学科中的“分组教学”有计划地进行,事先要对每个学生确一个较为具体的教学计划,以使在教学中按照各组要求的共同点进行集体教学和各组要求的不同点安排分组学习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可设置弹性要求,但必须保证基本要求的完成。第三,保证教学井然有序。实施“分组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教学品质,既要做到爱心和责任心并存,同时又要有过硬的教学技能。例如,备课要面向各类学生,各组活动都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思路,因此,在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时间分配、教学方法和练习形式上也都要有区别、有讲究。第四,钻研教材教法。“分组教学”为了兼顾不同类型的学生,无形中增加了教师教的难度。所以,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材,做到根据教材采取适当的教学组织形式。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设计教学法是美国教育家克伯屈于191B年创立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在自己设计、自己负责任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的知识和能力。道尔顿制是美国教育家柏克赫斯特于1920年提出的,指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

110它们的优点在于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才能,但不利于系统知识的掌握,且对教学设施和条件要求较高。特朗普制特朗普制又称“灵活的课程表”,它是美国教育学教授劳伊德·特朗普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这种教学形式把大班上课、小班研究和个别教学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特朗普制的组织形式]大班是所有学生一起上课;小班是把大班的学生分为20人左右的小组,研究和讨论大班授课材料;个别教学是由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特朗普制具有班级授课制的优点,也有个别教学的长处,但管理起来比较麻烦。(六)文纳特卡制文纳特卡制是由美国教育家华虚朋在芝加哥文纳特卡镇公立中学创建的种教学组织形式。文纳特卡制将课程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按照学科进行,由学生个人自学读、写、算和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技能;另部分通过音乐、艺术、运动、集会等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社会意识”前者通过个别教学进行,有利于发挥其主体作用;后者通过团体活动进行,能让学生充分交流互动。导生制(补充)导生制(Monitorialsystem)又叫贝尔—兰喀斯特制,是由英国国教会的贝尔(AndrewBell,1753—1832)和公益会的教师兰喀斯特(JosephLancaster,1778—1838)所开创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曾在英国和美国流行过数十年,为英、美两国普及初等教育做出过重大贡献。导生制的组织形式:教师上课时先选择一些年龄较大或较优秀的学生进行教学,然后,由这些学生做“导生”,每个导生负责把自己刚学的内容教给一组学生。导生不但负责教学,而且还负责检查和考试,完全是教师的助手。有了导生的帮助,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大大减轻了,因而能够教育更多的学生。四、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1.引发学习动机这是教学的起始阶段。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它往往跟兴趣、求知欲和责任感联系在一起。教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启发学生的责任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112.领会知识这是教学的中心环节。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1)学生感知的来源包括:已有的知识经验,直观教具的演示、参观或实验,教师形象而生动的语言描述和学生的再造想像以及社会生产生活实践。(2)理解教材,形成科学概念。理解教材可以有两种思维途径:一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二是从已知到未知,不必都从感知具体事物开始。3.巩固知识巩固知识就是学生通过各种各样的复习,对学习过的材料进行再记忆并在头脑中形成巩固的联系。巩固知识往往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不一定是一个独立的环节。4.运用知识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通过联系或有组织的实践,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第三章-教学评价、教学改革(一)第四节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内部评价外部评价相对评价绝对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定量定性诊断性形成性终结性一、教学评价的概念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二、教学评价的功能

112(一)诊断教学问题通过教学评价,教师可以了解自己的教学目标确定得是否合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得当,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否讲清,也可以了解学生在知识、技能和能力等方面已经达到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分析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从而调整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措施。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二)提供反馈信息教学评价的结果,不仅可以为教师判定教学状况提供大量的反馈信息,而且也可以为学生了解自己学习的好坏优劣提供直接的反馈信息。对于教师而言,教学评价提供的反馈信息,可以帮助他们及时获得有关教学过程各个方面的详细情况,发现自己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在此基础上修正、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对于学生而言,一般说来,肯定的评价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否定的评价则可以帮助学生看到自己的差距,发现错误及其“症结”之所在,以便在教师的指导下“对症下药”,及时纠正。(三)调控教学方向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评价的内容和标准往往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容和标准,从而左右学生学习的方向、学习的重点以及学习时间的分配,教师的教学方向、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的确定,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也要受到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制约。如果教学评价的标准和内容能够全面反映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对学生的要求,充分体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方向,那么,教学评价发挥的导向作用就是积极的、有益的,就会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否则,就有可能使教学活动偏离正确的方向。(四)检验教学效果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预定的教学目标是否实现,这些都必须通过教学评价加以检查和验证。对于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尤其是某一课程或某一段教程结束之后进行的终结性评价。可以作为证明学生知识掌握程度、能力发展水平的证据。同时,对于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也可以作为教育行政部门评价教师教学工作质量的重要依据。三、教学评价的种类(单选题)(一)根据实施功能的不同,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1.诊断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是指在学期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进行的评价。它包括各种通常所称的摸底考试,以查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

113能力发展情况以及学习上的特点、优点与不足之处,从而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以便对症下药、因材施教。2.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它包括在一节课或一个课题的教学中对学生的口头提问和书面测验。这种评价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从而更好地促使教师改进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3.总结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也叫终结性评价,是指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也称为终结性评价。(二)根据运用的标准不同,可以分为相对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1.相对性评价相对性评价又称为常模参照性评价,是运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它主要依据学生个人的学习成绩在该班学生成绩序列或常模中所处的位置来评价和决定他的成绩的优劣,而不考虑他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相对性评价具有甄选性强的特点,因而可以作为选拔人才、分类排队的依据。它的缺点是不能明确表示学生的真正水平,不能表明他在学业上是否达到了特定的标准,对于个人的努力状况和进步的程度也不够重视。2.绝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又称为目标参照性评价,是运用目标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它主要依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编制试题来测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而不以评定学生之间的差异为目的。绝对性评价可以衡量学生的实际水平,了解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它关心的是学生掌握了什么、能做什么或没掌握什么、不能做什么,宜用于毕业考试和合格考试。它的缺点是不适用于甄选人才。3.个体内差异评价这种评价是对被评价者的过去和现在进行比较,或将评价对象的不同方面进行比较。

114其他评价类型定量定性内部外部四、教学评价的原则(一)客观性原则客观性是教学评价的基本要求。因为进行教学评价,目的在于给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以客观的价值判定。如果缺乏客观性,就会完全失去意义,还会提供虚假信息,导致错误的教学决策。(二)发展性原则教学评价应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进步、动态发展,着眼于教师的教学改进和能力提高,以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教学评价应是鼓励师生、促进教学的手段,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三)整体性原则教学评价应树立全面观点,从教学工作的整体出发,进行多方面的检查和评定,防止以偏概全,以局部代替整体。(四)指导性原则教学评价应在指出教师和学生的长处、不足的基础上,提出建设性意见,使被评价者能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不断前进。教学评价应经常给师生以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为教学指明方向和增添前进的动力。第五节教学改革不作为考试内容,作为背景信息,了解即可。教学设计补充内容:教学设计

115教学设计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主体)导入→新授→练习→总结→布置作业/课后思考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设计【例】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上《秋天的图画》知识与技能目标:会认8个生字,会写8个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课堂活动,发现秋天的特征。情感态度价值观:喜欢秋天,体会对秋天的景象和勤劳的人们的喜爱、赞美之情。愿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秋天。练习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下《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

116练习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下《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说出相似三角形的三个判定定理及其证明方法。2.能运用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进行简单的证明。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类比、猜想、论证,探索相似三角形的如何判定。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数学探索的乐趣。第三章-教学改革(二)教学设计练习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下《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说出相似三角形的三个判定定理及其证明方法。2.能运用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进行简单的证明。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类比、猜想、论证,探索相似三角形的如何判定。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数学探索的乐趣。教学重点所谓教学重点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及由内容所反映的思想方法,也可以称之为学科教学的核心知识。教学难点所谓教学难点是指教学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或不易掌握的技能技巧。一是教材本身内容的难度大。

117二是由学生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决定的难点。【例】数学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图形的变换》教学重点: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学会画出轴对称图形。教学难点: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1.知识准备搜集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教师角度)、学生知识储备(学生角度)。2.物质准备教具准备实验用具、演示用具(挂图、图片、小黑板)、体育器材、音乐乐器、美术用具、多媒体教学用具(课件、视频)等。学具准备学具袋、练习本、算盘、计数器、圆规、直尺、三角板、量角器。3.空间准备(场地)教学/活动过程——直线型

118例——直线型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的要求:主板书与副板书

119例

120教学(活动)反思课题教学目标:(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主体)导入→新授→练习→总结→布置作业/课后思考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活动反思注意:教学(活动)反思这一环节必须体现在教学设计中,有教学反思才算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但因教学设计中的教学反思是课后反思,需上完课才能写出具体内容。在考试写教案时,还没有进行上课,所以不用写出反思的具体内容,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出这一部分即可。

121

122

123

124

125

126教案范例赏析教学内容:海底世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认识xxx生字(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文章大意,并能够有感情的朗诵课文。】/【通过查字典理解注音字的含义,会用“窃窃私语”、“景色奇异”等词语造句,流利地朗读课文。】

127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的阅读方式,提高了分析文章的能力,能够提炼文章中所表达的中心思想。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通过学习,学生感受到了海底世界的美以及物质丰富,更加的喜爱海底世界喜爱大自然,同时懂的保护大自然。教学重点:对海底世界的一个认识,了解(掌握)文章所表达的意思(中心思想)。教学难点:喜爱保护我们的海底世界丰富的物资,保护大自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VCR。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环节:导入:播放一段海底世界的VCR,引发学生讨论。同学们你们喜欢大海吗?那同学们知不知道海里面都有些什么东西呢?那今天同学们我们一起走入海的世界,学习海底世界。【板书:海底世界】讲授新课:一、整体感知,理清思路(初读课文)1.同学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一找课文哪句话回答了这个问题?(媒体显示:海底是一个怎样的世界?)2.学生回答后,(媒体演示:“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3.课文围绕着哪两个方面来描写海底世界的?(板书:景色奇异、物产丰富。)二、精读课文,理解内容学习二、三自然段:1.为什么说海底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解决,好吗?请大家一起自由读读第二、三自然段,把你觉得奇异的景色划出来。2.师生交流学习:(1)“海面上波涛澎湃时,海底依然宁静”,写出了海底奇异。体味句子(课件出示句子)

128a.你能给“依然”换个词吗?但要意思不变。(依旧、仍旧、仍然。)b.海底为什么是宁静的呢?(因为最大的风浪也只影响海面以下几十米深。)(板书:宁静)(2)“阳光射不到海底,水越深光线越暗,五百米以下就全黑了,在这一片黑暗的深海里,却有许多光点像闪烁的星星,那是有发光器官的深水鱼在游动。”这景色也很奇异。a.你觉得奇异在哪里?(3)“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这一句也写出了海底的奇异。你们都听到了什么声音?a.指名读、评读,这声音能响亮吗?为什么?(因为它们在窃窃私语)教师模拟让学生理解“窃窃私语”,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窃窃私语”。(媒体显示:播放各种声音)b.“它们吃东西的时候发出一种声音,行进的时候发出另一种声音,遇到危险还会发出警报。”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师:同学们,海底的景色是如此奇特、美丽,那物产又是怎样?请同学自由读第四自然段,找出你最喜欢的动物的运动方式读一读。学习四、五、六自然段:(1)学生自由读、交流(2)海底动物就这四种吗?(板书:动物种类繁多)指导学生读好这一段。3.海底除了动物,物产还有什么?(1)学生交流,在书中找出描写植物的句子。生读句子(课件:各种色彩的植物)(板书:植物多种多样)(2)指导朗读。4.海底除了有动物、植物,还藏着什么?那么有哪些矿物?(指名说)这些矿物都对人们的生产有着很大的作用。(板书:矿物蕴藏丰富)

129三、欣赏品味,深入理解四、总结:海底景色光怪陆离、千奇百怪,令人向往,你们想看看吗?现在,我们就来轻松一下,欣赏丰富多彩的海底世界。(课件:“海底世界”视频。)作业布置:海底真是个迷人的世界,同学们,想把它深深的记在脑海里吗?喜欢绘画的你,可以画一画海底。奇异的景象,喜欢朗读的你,可以读一读优美的文章,喜欢写作的你,可以写一写你想对大海说的话,喜欢探索的你,可以查一查大海的秘密。课后来完成。彩线连彩点-美术教案

130教学内容:彩线连彩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用点、线大胆组合成一张完整的画面。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运用不同的点线,自由表达自己想象中的画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平面美术游戏,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教学重点:用各种绘画工具创造并感受各种不同的点和线。教学难点:合理运用点和线创造出一幅作品。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绒线、纸条、绳子、纽扣、糖果、珠子、彩色水笔、油画棒。学生:彩色水笔、油画棒等。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演示法。教学过程:导入:1.我给大家带来几种生活物品,你认识它们吗?师生互动,教师归纳:在美术中我们把这种细长感觉的造型叫做线。2.大家看这是什么?(出示:糖果、扣子、小石头。)我们可以把这些相对比较小的形状叫做点。那你们觉得还有什么能叫做点呢?

1313.现在老师考考大家,当老师站直时是点还是线?(线)当老师蹲下时是点还是线?(点)老师再考考大家,教师出示贝壳项链,同学们帮我想一想,这是点呢?还是线呢?学生归纳出,一颗珍珠就是点,一串珍珠就是线。点排列起来就会形成线的感觉。线是由点连成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彩线连彩点。(板书:彩线连彩点)讲授新课:1.请同学们看PPT上的图片。第一幅作品是吴冠中的《春如线》,小朋友仔细找找看都有哪些元素组成,这些元素组成了什么图形?(黑色的弯曲的线条,绿色、黄色、红色的点组成的一颗春天里的大树。)我们的一年中有四个季节,春夏秋冬。左边的四幅图中你认为哪一副是春天、夏天、秋天、冬天。(第一幅是春天,绿色代表的是嫩嫩的叶子,红色代表的是盛开的花朵;第二幅是夏天,由线组成了田地、太阳高高挂起;第三幅是秋天,黄色的线和点代表秋天的落叶;第四幅是冬天,黑和白组成了冰雪的世界。)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颜色的点和线可以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2.学生创作现在咱们一起用彩线和彩点来组成一幅画。首先老师想让彩点先出场,你们想见到哪些点呢?(学生回答各种各样的点,教师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示范。)接下里出场的是彩线,你们想让哪些彩线出场呢?我们用这些彩线把刚才的彩点连接起来。(学生回答各种线条,教师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示范)好老师的故事讲完了,也完成了一幅画,现在由小朋友用不同颜色的点和线来创作出一幅画来,我们来比比谁画的最棒!总结:【作品展示与讲评】

1321.通过欣赏同学们的画,评价同学们哪里好,哪里还不够和画画的学习态度。2.说说自己创造了些什么样的点和线。讲讲自己的画?作业:回去找找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物品是由彩线连彩点的,下节课一起和小朋友一起分享。

133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歌曲的曲式结构,能够参与演唱活动中的即兴表演。过程与方法:在参与、表演的过程中,能够感受,体验《桑塔·露琪亚》的音乐情绪和风格,分辨男高音的音色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主动探索与其相关的音乐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进而感知欧洲民间音乐的艺术风格。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来演唱歌曲《桑塔·露琪亚》。

134【难点】演唱歌曲时音乐记号的处理。三、教学教具钢琴、多媒体课件、打击乐器。四、教学方法演示法、谈论法、练习法。五、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展示欧洲和意大利的版图,了解意大利的美丽风光。(以《桑塔·露琪亚》背景音乐)(二)新课学习1.初次欣赏音乐老师播放《桑塔·露琪亚》,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情绪(抒情)。2.再次欣赏音乐,学生感受音乐的节拍师:歌曲采用几拍子写成?歌曲分为几段体?演唱家演唱时有什么变化?(《桑塔·露琪亚》是一首3/8拍的二部曲式,第一乐段比较抒情。第二乐段热情与豪爽,富有激情。)师:同学们有没有坐过船的?坐船时有什么感觉?(给人摇晃荡漾感觉的,是船歌形式。)3.学唱歌曲(1)欣赏歌曲,学生用三拍子指挥随歌曲轻轻划拍子,体会三拍子的强弱规律。(2)学生随琴轻声的用录音轻声模唱,教师指导学生用圆润的声音哼唱出自己的感受。①师示范,学生找气流从鼻孔中出来的感觉。②随海水边摇晃边唱,体会三拍子的韵律感。③老师再次范唱,学生听辨两种旋律有什么不同?师生互动讨论

135④视唱乐谱,找出难点,大家一起解决(临时升记号、还原记号、重音、顿音、跳音)。⑤用“噜”和“啦”模唱。分别表达第一部分的抒情悠闲,第二部分的热情豪放的情绪。⑥加入歌词完整演唱,老师引导(用不同的情绪演唱,注意口型、气息与声音的结合)。⑦学生用优美、自然、圆润的声音完整的演唱歌曲。(三)巩固提高欣赏《威尼斯船歌》,体会意大利威尼斯河上迷人的夜景。(四)教师小结意大利的船歌久久的回荡在我们教室里,相信同学们已经深深地爱上了意大利的船歌,爱上了。《桑塔露琪亚》,我们这节课先上到这里,课下可以欣赏其他有关意大利船歌的歌曲,再次感受它的魅力。七、教学反思六、板书设计第三章-教学改革(三)教案范例赏析

136英语1.试讲题目:阅读教学试讲2.基本要求:①朗读所给段落。②配合教学内容适当的板书。③针对该段落中的划线部分,设计相应的阅读后教学活动。④试讲时间:约10分钟。⑤用英文试讲。内容:Oneday,amancalledthetaxicompanytogetataxitogototheairport,butafteraverylongtime,thetaxididnotcome.Hecalledthegirlinthetaxicompanyagain.Thegirlinthetaxicompanysaid,“thetaxihasnotcome,butyouneednottoworryaboutitastheairplaneisalwayslate.”themananswered,“certainly,theairplanewillbelatethismorning,becauseIhappentobeflyingit.”有一天,一个叫出租车公司叫一辆出租车去机场,但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后,出租车没有来。他又叫出租车公司的女孩。出租车公司的女孩说:“出租车还没有来,但你不需要担心它作为飞机老是迟到。”那人回答说:“当然,飞机今天早上会迟到,因为我碰巧飞行。”TeachingPlanTeachingAims:(教学目标)knowledgeandskillsaim:letstudentsmastertheusefulwordandexpressionsinthereadingmaterial.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阅读材料中的有用的单词和短语。processandmethodaim:letthestudentslearnhowtocommunicatewithotherpersonsinamorepoliteway.Learnthereadingskillsofskimandscan.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学习在人际交往中怎么才能更加得体。学习略读,快速阅读技巧。Emotionalattitudesandvaluesaim:letthestudentstoknowtheimportanceofrespecting

137otherpeopleandcommunicatewithotherpeopleinagoodmanner.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知道尊重他人的重要性,是与他人交流的一种很好的方式。Teachingimportantpoints(教学重点)Word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Sentence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Teachingdifficultpoints(教学难点)MasterthegrammarUsethewordsintheirlivesTeachingaids(教具)Cards、projectors投影仪、_________teachingmethod(教学方法)诵读法Repetition、谈话法dialogisticalmethod、情景教学Situationalteaching.TeachingProcedures(教学过程):Stepone:lead-in第一步:导入Showthestudentssomepicturesaboutthevehiclessuchasbike,taxi,andairplaneandletthemmatchthenameswiththepictures.给学生展示一些图片关于车辆如自行车,出租车,飞机和让他们配以图片的名称。Steptwo:newwordsandphrasesWritethenewwordsandexpressionsfromthereadingmaterialsuchastaxi,airportandletthestudentsreadaftertheteachers.第二步:新单词和短语写新单词和词组的阅读材料如出租车、机场后,让学生阅读教师。Stepthree:while-readingAskthestudentsaboutthemainideaaboutthetextthroughaquickreadingaboutthewhole

138text.Letthestudentsdo“T”or“F”exercise.Letthestudentsconcludethemainideaabouteachparagraph.StepFour:consolidationDividethewholeclassintotwogroups.Chooseateamleaderofeachgroup.Letthegrouponeactthewholescenariobasedonthereadingmaterialfaithfully.Andletgrouptwohavesomeadaptationsofthescenariobasedonthereadingmaterial.步骤四:整合把全班分成两组。每组选一个组长。让第一组行为整个场景基于忠实地阅读材料。让第二组有一些适应场景的基于阅读材料。第三步:再阅读询问学生对文本的主要思想通过快速阅读整篇课文。让学生做“T”或“F”运动。让学生总结对每个段落的主要思想。StepFive:HomeworkLetthestudentstowriteacompositionabouttheendingofthisstory.第五步:作业让学生写一篇作文关于这个故事的结局。Blackboarddesign(板书设计)Reconsiderafterteaching(教学反思)美术基本要求:(1)通过演示和板书,知识点讲解清晰和完整。(2)教学过程中要有适当的示范环节。(3)十分钟之内讲完。

139《墙壁小装饰》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了解墙壁小装饰的多种表现形式,学会运用多种材料进行壁饰的设计与制作。过程与方法:通过直观感知与实际操作,学会墙壁小装饰的制作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在生活中能够注意提升环境的艺术品质,丰富室内空间。

140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初步掌握墙壁小装饰的制作方法难点:结合学过的景物、风景画设计有创意、符合室内环境的墙壁小装饰。三、教学方法示范法、演示法、讨论法、练习和实践指导法四、教学准备多媒体、皮革纸、麻线、彩纸、瓦楞纸、海面纸、谷物、秸秆、纽扣等。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两张图片,一张是只有家具和生活用品的室内空间图,另一张是经过装饰的室内空间图,并提出问题,师生互动讨论。教师自然地引出课题——《墙壁小装饰》。(二)直观感知教师分发多幅不同表现形式的墙壁小装饰作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触摸。师:这些墙壁小装饰都有什么材料构成?师生共同总结日常生活中可以用到的材料:彩纸、瓦楞纸、海面纸、谷物、秸秆、毛线、纽扣等。教师展示由生活中常见的静物、风景、动物等图案进行变形、夸张,而组成的墙壁小装饰,提出问题:从这几幅装饰中,你能看出这是生活中的哪种事物?是如何进行描绘的?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小结:灵活运用生活中的景物,拓展想象力,适当夸张造型和色彩。(三)具体分析教师播放不同色调风格、室内环境等的小墙壁装饰,引导学生小组讨论,进行对比分析。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讨论好教师根据学生发言引导总结。

141(四)示范讲解教师边演示边讲解如何制作一件墙壁小装饰:1.铅笔设计构图。2.打好底稿。3.上色或材料制作,进行剪贴。4.装饰边框。(五)实践展评人人都是“室内环境设计师”,个人或同学间分工合作,自选材料制作一个墙壁小装饰。教师巡视辅导,及时纠正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完成后,学生大胆自主发言,介绍自己的墙壁小装饰,说出自己的构想,其他同学给予评价,教师可以就选材、创意及搭配等方面给予评价,最终师生共同选出“最佳创意奖”、“最佳材料奖”、“最美效果奖”、“最有格调奖”等。(六)小结作业教师总结本节课重点内容,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引导学生回家后将壁饰装饰于合适的位置,并拍照记录,下节课带来跟同学一起分享。六、板书设计七、课后反思

142编写教案应注意的问题首先要构思并提出设想,包括本次课的中心内容是什么,重点、难点是什么,关键在何处等。其次,对一些技术细节在教案上要进行细化并体现出来,如复习哪些内容;采取何种形式提问哪些学生;怎样运用启发式把问题交待清楚;在解题中哪些学生易出错,如何防止,哪些地方学生会易模糊,如何提醒;对突发事件应如何处理等。第三章中学教学【例2012年下-真题辨析】直观教学是教学手段,也是教学目的。网校答案:错误直观教学原则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图像、聆听教师用语言对所学对象的形象描绘,形成有关事物具体而清晰的表象,以便理解所学知识。直观教学是教学手段但不是教学目的。【例2014年下-真题单选】在教学过程中,张老师经常运用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正确理解知识和提高认识能力,张老师遵循的教学原则是()。A.循序渐进原则B.直观性原则C.因材施教原则D.启发性原则网校答案:B网校解析:张老师形象化的语言属于直观手段中的语言直观,遵循的是直观性教学原则。【例2015年下-真题单选】罗老师讲解”观潮”这篇课文时,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真切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他在教学中贯彻了()。A.直观性原则B.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原则C.循序渐进原则D.巩固性原则

143网校答案:A网校解析:通过视频让学生直接感受钱塘江大潮是贯彻了直观性原则。故选A。【例2011年下-真题单选】提出“产婆术”的教育家是()。A.苏格拉底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D.昆体良网校答案:A网校解析:苏格拉底的教学过程思想,公元前5世纪时,古希腊出现了第一批职业教师,他们是以传授知识为职业的智者派,开始了对教学的探索。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苏格拉底,他重视知识与美德的教学。在教学中,他并不把真知直接教给学生,而是通过对话、诘问,让学生陷入矛盾的困境,然后引导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去获得真知。这种帮助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被称之为“产婆术”,亦称苏格拉底法。【例2012年下-真题单选】我国古代教育文献《学记》中要求“学不塌等,不陵节而施”,提出“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这体现了教学应遵循()。A.启发性原则B.巩固性原则C.循序渐进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网校答案:C网校解析:“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中的“躐…‘陵”为超越、越过之意;“孙”为按规律之意;整体意思是学习不能超越等级、次第,要遵循一定的顺序,体现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例2014年上-真题单选】王老师在历史课上讲到民族英雄岳飞时,从历史事实出发,高度赞扬了岳飞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同学们受到了感染,王老师的教学主要体现了哪一教学原则()。

144A.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B.直观性原则C.启发性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网校答案:A网校解析: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教育。王老师讲解岳飞的事迹,赞扬了岳飞的爱国精神,使学生不仅学到了历史知识,还受到了思想教育。【例2013年上真题】简述思想性与科学性统一的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网校答案:(1)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教育。(2)贯彻要求:①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②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③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④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例2014年下真题】初一(2)班学生李小刚对学习毫无兴趣,成绩极差,各科考试很少及格,一次期中数学考试,他一道数学题答不上来,就在试卷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零分我的好朋友你在慢慢地向我靠近零分你是如此多情难道你把我当着一个无用的人不我不是一个无用的人我是人我也有一颗自尊心再见吧零分”。数学老师阅卷时,看到这份无标点,别字连篇,字迹潦草的答卷后,非常生气的把李小刚叫到办公室,交给了新任班主任梁老师,梁老师问明情况后,并没有直接训斥李小刚,而是耐心的帮助李小刚在他的“杰作”上加上了标点,改了错别字,重新组织了那段话。“零分,我的好朋友,你在慢慢的向我靠近。零分,你如此多情难道你也把我当作一个无用的人。不,我不是一个无用的人!我是人,我也有一颗自尊心。再见吧,零分!

145然后,梁老师让李小刚读了这段话,赞叹道:“这是诗,一首很好的诗啊!听到这句话,李小刚感到很诧异,梁老师接着说:“诗贵形象,你的这首诗很形象,诗言情,诗言意,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你是一个不甘与零分为伍的人。“这是诗?我也能写诗?”没想到梁老师不但没有批评他,还会如此的评价他,李小刚非常感动。从此,在梁老师的不断鼓励下,李小刚驱散了心中的阴霾,坚定了学习的信心,端正了学习的态度。两年后,李小刚顺利的考上了高中。【问题】(1)梁老师成功的运用了哪一种教育原则?(6分)(2)结合材料,阐述贯彻其原则的基本要求。(12分)网校答案:(1)梁老师成功运用了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该原则是指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现代先进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要结合知识、技能中的内在的道德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为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奠定基础。材料中梁老师不仅帮李小刚纠正了错别字和标点符号,体现了科学性,同时鼓励他、帮助他,让他树立了学习的信心,体现了教育性。(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①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②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③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④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例2012年上真题】我就英语《cock&clock》这篇材料进行了认真备课,对上好这节课充满了信心。当我给学生板书单词“cock(公鸡)”时,一个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班上一个男孩子突然站了起来,恶作剧式的怪声怪气地向我问道:“老师,有没有母鸡啊?”全班立刻哄然大笑……当时我窘迫极了,作为一个新教师,从未遇到这种情况,真想找个地缝钻进去。生气归生气,但我并未表现出来,经过短暂的思考,我有了主意。我沉静地看着这个学生,继续对全班同学清晰地说:“同学们,在英语中,同样有

146cock(公鸡),也有hen(母鸡),chicken(小鸡)”,说着,将母鸡、小鸡的单词板书下来。这种做法,同学们感到意外,但他们很安静。我接着说道:“这位提问的同学发现问题,并敢于提出来,我要表扬你,但同时还要批评你,一是发言不举手,二是说话怪声怪气。同学们,你们知道说话的语气对表达词义的作用吗?”我又给同学们举出了几个同样的词语因语气不同可能会表达不同词义的实例。接下来的讲课非常顺利,同学们屏神静气的听讲,连那位顽皮的男孩子也安静地坐着,不好意思地看着我,仿佛是在向我道歉。【问题】材料中的“我”贯彻了哪些教学原则?试加以分析。网校答案: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首先,该老师既将备课知识系统地传授给了学生,还对课堂上学生的“刁难”灵活处理,对该生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体现了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此外,该教师善于利用提问的方式,将词语语气使用的知识通过启发性教学原则很好的体现了出来。【例2013年下真题】《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的教学片段王老师:词的上阕重在写景,而下阕引用了周瑜这个人物,有何用意?学生甲:苏轼在上阕已经提到“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里塑造周瑜的形象是为了照应上阕,因为周瑜就是一个英雄豪杰。另外,是为了把周瑜这一英雄豪杰与自己做对比,“早生华发”与“人生如梦”可看出是苏轼对自己的哀叹。学生乙:我读过周瑜的传记,周瑜指挥赤壁之战时,是他娶小乔十年以后的事,词中“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也许是为了显示周瑜的年轻,与苏轼的“早生华发”相对比。后面“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写出了周瑜儒雅的打扮、从容的姿态和功业之大,与苏轼功业无成形成鲜明对比。王老师:两位同学的发言把周瑜在这首词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得比较完整。我们还学过杜牧的《赤壁》,大家记得吗?学生:记得!王老师:好,我们一起朗读一遍。学生: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47王老师:在这首诗中杜牧强调赤壁之战的关键是什么?学生:东风。王老师:为什么同样是写赤壁之战,战争的关键却不同呢?是不是哪位作者搞错了呢?学生丙:我认为他们都没有搞错,苏轼塑造周瑜这个人物形象,主要写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重要作用,是为了用周瑜的年轻有为与自己的光阴虚度、壮志未酬做比较。杜牧的诗却把赤壁之战的关键归于东风,假设没有东风之力,周瑜将会一败涂地,可能是突出杜牧自己的雄才伟略吧。王老师:的确是这样。苏轼的词与杜牧的诗都想表现作者自己的思想,他们对所歌咏的史实评价不同,是因为他们要表达自己不同的抱负。苏轼要借用周瑜来抒发自己有志报国,但是壮志未酬的感慨。杜牧有济世之才,通晓兵法,但是一直没有得到施展才华的机会,所以他感史伤怀,把赤壁之战的功绩归于东风,以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之情。【问题】(1)这个教学片段主要体现的是哪条教学原则?(6分)(2)贯彻该原则应该遵循哪些基本要求?(12分)网校答案:(1)主要体现了以下教学原则。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发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而教师的作用则是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总结和深化。(2)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要求如下:第一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第二教师的讲授应抓重点、难点、关键。第三设置问题情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第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高频考点5】教学方法:

148(一)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4)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二)国外常用的教学方法(1)探究——研讨法(2)纲要图式教学法(3)暗示教学法(4)非指导教学法考查题型:选择题、简答题、材料题。【例2011年下-真题单选】《学记》指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相观而善,相互切磋。”这就启示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运用()的方法。A.谈话法B.讨论法C.参观法D.练习法网校答案:B网校解析:本题考查对教学方法含义的理解。讨论法是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相观而善,相互切磋”的过程就是为解决某个问题,彼此发表见解、观点,最后达成统一的过程,符合讨论法的含义。【例2015年下-真题单选】陈老师在讲“二氧化碳性质”时,讲台上放着两瓶没有标签的无色气体,其中一瓶是二氧化碳,一瓶是空气,怎么区分它们呢?陈老师边说边将燃烧的木条分别深入两个集气瓶中,告诉学生使木条熄灭的是二氧化碳,使木条继续燃烧的是空气,这种教学方法是()。A.实验法

149B.讲授法C.演示法D.谈话法网校答案:C网校解析:陈老师采用的是演示法。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各种实物、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此处容易混淆的是A实验法,此处老师并没有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而是通过自己做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产生的现象,故而应该选C。【例2013年上-真题单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数学的实地测算、地理的地形测绘、生物的植物栽培和动物的饲养。上述情况属于下列哪一种教学方法?()A.实验法B.观察法C.演示法D.实习作业法网校答案:D网校解析: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要求,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在课上或课外进行实际操作,将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方法叫做实习作业法,在自然学科的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题干描述的数学课的测量练习、生物课的植物栽培和动物饲养等属于实习作业法,故选D。【例2012年下-真题单选】保加利亚学者罗扎诺夫在20世纪60年代创立的一种利用联想、情境、音乐等强化教学效果的方法是()。A.纲要信号教学法B.探究发现教学法C.暗示教学法D.范例教学法网校答案:C

150网校解析: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保加利亚精神病疗法心理学家乔治·洛扎诺夫首创暗示教学法。暗示教学又称“启发式教学”,就是对教学环境进行精心的设计,用暗示、联想、练习和音乐等各综合方式建立起无意识的心理倾向,创造高度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扩展】纲要信号教学法:纲要信号法也叫“沙塔洛夫纲要信号法”,是由前苏联教育学家沙塔洛夫创立的一种教学方法,称为“沙塔洛夫纲要信号法”。此法的核心是“纲要信号”此法的运用过程是:首先由教师按教材内容进行详细讲解,使学生对新的教学内容有一个全面完整的认识,获得有关知识的整体印象,然后出示“纲要信号”图表进行第二次讲解,突出重点,分析难点,指出各部分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并加以概括。接着把小型“纲要信号”图表分发给每一个学生进行消化,并要求将图表贴在各自专门的手册上,以便复习之用,同时把课上使用的大型图表贴在教室墙上、以便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相互提问、复习巩固。学生回家后要按教科书和“纲要信号”图表进行复习。在第二次课上让学生根据记忆,在各自练习本上画出前节课的“纲要信号”图表,并按图表回答问题。经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可以深刻理解并掌握所学的公式、规则、定理或原理,即使差生也能取得可喜的成绩。【例2015年下真题】辨析题:教学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网校答案:该观点正确网校解析:“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是指教师不能只传授知识给学生,还要发展学生学习的能力。【例-辨析题】教学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受社会发展的制约。网校答案:该说法是错误的网校解析:教育具有自身的运行规律和发展特点,具有质的规定性。但是并不意味着教育完全独立于社会发展,社会发展会在到一定程度上制约教育发展的水平、速度和规模,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完全独立发展的教育是不存在的。所以,教育不受社会发展的制约,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例-单选题】王老师在化学课上讲到元素周期表中的“镭”元素时,向同学们介绍了“镭”的发现者居里夫人献身科学的事迹,同学们深受教育。这体现了哪一教学原则?()

151A.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B.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的原则C.启发性原则D.发展性原则网校答案:B网校解析:传授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居里夫人献身科学的精神,符合科学性与教育性结合的原则。【例-单选题】陈老师在教学中经常通过口头提问课堂作业和书面测验等形式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进行及时测评与反馈。这种教学评价被评为()。A.诊断性评价B.相对性评价C.终结性评价D.形成性评价网校答案:D网校解析: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测评属于形成性评价。【例-辨析题】智力水平越高,学习成绩越好。网校答案:本题说法错误网校解析: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智力水平与学业成绩之间呈现中等程度的相关。说明智力水平是影响学习成绩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也就是说,如果儿童的智力水平越高,—般学习成绩越好。但是智力水平并不是影响学习成绩的唯一因素、知识结构、认知发展水平以及学习动机和集体、教师等因素,都对儿童的学习成绩有重大的影响。因此,智力水平与学习成绩之间并不是简单的正比关系。故本题说法错误。【例-材料分析题】张老师在生物课上讲解植物吸水的知识时,首先要求同学动手做个实验:讲两块萝卜分别浸泡在两个装有浓盐水和清水的烧杯里,浸泡后取出并观察萝卜的变化。结果发现泡过浓盐水的萝卜变蔫了,而泡过青水的萝卜变水灵了。张老师用右方示意图显示实验结果:泡过浓盐水的萝卜失去水分,泡过清水的萝卜吸收水分。张老师接着进—步提问:谁能概括出萝卜什么状态下失水?什么状态下吸水?

152根据同学们的回答,张老师总结说明植物吸水的原理:当植物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时,细胞就失水;反之,细胞则吸水。接着,张老师布置小组讨论:为什么盐碱地—般种不好庄稼?如果你种的植物出现“烧根”现象,你需要追肥还是浇水,为什么?最后张老师请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问题:(1)张老师采用哪些教学方法(4分)?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4分)(2)张老师贯彻了哪些教学原则(4分)?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6分)网校解析:(1)张老师采用了实验法、演示法、谈话法和讨论法。首先,张老师在讲解植物吸水时,先[亿师学提供]安排同学们动手做实验,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萝卜在清水和盐水中的变化,这体现了实验法;其次,张老师又用示意图显示实验结果,通过老师的演示让学生明白实验的结果,这体现了演示法;第三,张老师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答萝卜在什么情况吸水,什么情况下失水,通过问答的方式明白原理,体现了谈话法;最后,张老师布置了小组讨论,通过学生自己发表建议和看法,体现了讨论法。(2)张老师贯彻了启发性教学原则和循序渐进教学原则首先,启发性教学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材料中,张老师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谈话等各种方式,调动学生积极的思考,独立的解决问题,最终明白了植物吸水的原理,体现了启发性数学原则。其次,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根据知识的逻辑顺序,系统的、连续的进行数学活动。材料中张老师并0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植物吸水的原理,而是先通过实验观察实验结果,然后通过谈话和讨论等方式让学生逐步明白植物吸水的原理,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第四章-感觉与知觉的特性

153中学心理专题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等学习动机、策略、迁移等30分左右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第一节感觉与知觉的特性第二节注意与记忆第三节思维、想象与问题解决第四节学习动机第五节学习迁移第六节学习策略第七节学习理论第一节感觉与知觉的特性

154一、感觉(一)感觉的概念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二)感觉的种类(三)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感觉能力,也就是人对刺激的感觉灵敏程度。通常,感受性是通过感觉阈限来测量,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反比关系,感觉阈限越大,感受能力越差。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绝对感受性是指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2.差别感觉阈限与差别感受性: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叫做差别感觉阈限,又称最小可觉差。在感觉上,能察觉出两个同类别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的能力,叫差别感受性。(1)暗适应暗适应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现象。从亮的环境到暗的环境,开始看不到东西,后来逐渐看到了东西,就是暗适应的表现。进入暗的地方,开始无法适应,是因为视觉感受性比较低,随着视觉感受性的提高对暗就能适应了。(2)明适应

155明适应是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视觉感受性下降的现象。从暗的环境到亮的环境,开始觉得光线刺得眼睛睁不开,很快就习惯了,这是明适应的表现。(四)感觉的特性1.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适应现象发生在所有的感觉中。例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是发生了嗅觉适应。比较常见的还有视觉的暗适应和明适应。2.感觉后象(是感觉后效在视觉上的称谓)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叫感觉后象。例如:电灯灭了,你眼睛里还会看到亮着的灯泡的形状,这就是视觉的后象;声音停止以后,你耳朵里还有这个声音的余音在萦绕,这是听觉的后象。感觉后象分为正后象和负后象。3.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感觉对比分为两种: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1)同时对比两种感觉同时发生所形成的对比叫同时对比。例如:明暗相邻的边界上,看起来亮处更亮,暗处更暗了(即马赫带现象),这是明度的对比;又如,绿叶陪衬下的红花看起来更红了,这是彩色对比现象,彩色对比的效果是产生它的补色。(2)继时对比两种感觉先后发生所形成的对比叫继时对比。例如:吃完苦药以后再吃糖觉得糖更甜了;从冷水里出来再到稍热一点的水里觉得热水更热了。4.感觉的补偿感觉的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缺失后可以通过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补偿。如盲人的听觉灵敏。5.联觉

156联觉是指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就叫联觉。例如:红色看起来觉得温暖,蓝色看起来觉得清凉;听节奏鲜明的音乐的时候觉得灯光也和音乐节奏一样在闪动。【例】小丹说当她听到小刀刮竹子的声音时,就会觉得很冷,浑身不舒服,这种感觉现象是()。A.适应B.对比C.联觉D.综合感觉迟效感觉后效二、知觉的特性(一)知觉的概念: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它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二)知觉的特性(1)知觉的选择性选择性是指人根据当前的需要,对客观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2)知觉的理解性理解性是指人以知觉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词语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过程。(3)知觉的整体性整体性是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一个整体的过程。(4)知觉的恒常性恒常性是指人的知觉映象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相对稳定特性的过程。首因效应

157晕轮效应投射效应刻板印象第四章-注意与记忆第二节注意与记忆一、注意(一)注意的概念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选择和集中。它与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密切联系,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特征。注意要点: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有意后注意注意的品质(注意的范围、稳定性、注意的转移以及注意的分配)(二)注意的分类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的程度,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三种。1.无意注意(1)无意注意的概念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2)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第一,客观条件,即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包括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的新异性、刺激物的运动变化、刺激物与背景的差异。强度大的、对比鲜明的、突然出现的、变化运动的、新颖的刺激的东西容易引起无意注意;

158第二,主观条件,即人本身的状态。包括人对事物的需要和兴趣,积极的情感态度,个人的情绪状态和精神状态,个人的心境、主观期待。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觉得有价值的刺激容易引起无意注意。无意注意因为无需意志努力,所以在工作、学习中可以减少脑力的消耗,避免身心过度疲劳。但这种注意是自发产生的,人们不可能通过它获得系统的知识和完成艰巨的工作任务。2.有意注意(1)有意注意的概念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这种注意显示了人的心理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2)引起有意注意的条件①明确活动的目的任务;②发挥意志努力与干扰和困难作斗争;③培养对事物的间接兴趣;④保持稳定的情绪;⑤建立稳定的工作习惯;⑥智力活动与外部活动的结合。(3)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关系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是两种性质不同的注意,但实际工作却离不开这两种注意。如果只有有意注意,长时间工作会使人疲劳,注意就容易分散,工作也难以进行下去;如果只有无意注意,稍遇困难或干扰,注意就容易分散,同样也不能做好工作。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常常交替发生,一些简单的不重要的活动只需要无意注意,而对于复杂的重要的活动则必须要有意注意参与。有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也称随意后注意,是指事前有预定目的,不需意志努力的注意,是由有意注意转化而来的一种特殊形态的注意。这种注意既不同于一般的无意注意,即它仍然是自觉的,有目的的;又不同于一般的有意注意,即它不需要意志的努力

159(或不需要明显的意志努力)。(三)注意的品质及影响因素(重点)(广度、稳定性、分配、转移)(1)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广度,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所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2)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集中在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的持续时间。注意维持的时间越长,注意越稳定。(3)注意的转移注意的转移是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注意的转移不同于注意的分散,转移是根据任务的要求,是主动进行的,分散则离开了当前的任务。(4)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的活动。影响注意分配的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至少有一种应是高度熟练的;二是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必须有内在联系。【例-辨析题】注意转移即注意分散。网校答案:错误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有意识地、主动地把注意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上。而注意的分散是由于个体劳累或其他因素,导致的注意力无法集中的现象,是被动而消极的。【例-单选题】小明看书时可以“一目十行”,而小华则“一目—行”。这反映了他们在哪种注意品质上存在差异?()。A.注意广度B.注意分配C.注意稳定

160D.注意转移网校答案:A网校解析:一目十行属于注意力的广度。二、记忆(一)记忆的概念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持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二)记忆的分类1.记忆按其内容可分为(1)形象记忆:对感知过的事物具体形象的记忆;(2)情绪记忆:对自己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的记忆;(3)逻辑记忆:以对概念、公式、规律等逻辑思维过程为内容的记忆;(4)动作记忆:对身体的运动状态和动作技能的记忆。2.记忆按保持时间可分为(1)瞬时记忆:也叫感觉记忆,是极为短暂的记忆。①瞬时记忆的特点A.时间极短:一般是0.25-1秒,最长不会超过4-5秒。(视觉后像)如此短暂的信息,若不加以注意,很快就会消失,若得以加工,就转入短时记忆。B.容量较大:一般来说,凡是进入感觉通道的信息都能被登记,其记忆容量很大,以图像记忆为例,记忆容量为9-20个比特。C.形象鲜明:感觉记忆储存的信息是未经任何处理,以感觉痕迹的形式存在,完全按客观刺激的物理特性编码,并按感知的先后顺序被登记,所以形象鲜明。D.信息原始,记忆痕迹容易衰退。②瞬时记忆的编码

161主要依赖于信息的物理特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编码方式:图像记忆(形象特征、视觉器官的编码)和声像记忆(听觉器官的编码)。(2)短时记忆短时记忆的信息在头脑中储存的时间比瞬时记忆长一些,但一般不会超过1分钟。一般认为短时记忆的信息容量为7±2个组块。短时记忆的特点:时间很短:不会超过1分钟,一般是30秒左右。容量有限:一般为7±2个组块,平均值为7。操作性强:有人把短时记忆称作工作记忆。(3)长时记忆信息在记忆中储存时间超过1分钟以上,直至几天、几周或数年,甚至终身不忘。长时记忆的特点:容量无限;保存时间长久。根据信息加工和存储内容不同,可以分为:陈述性记忆(事实和事件)程序性记忆(运动技能)(三)记忆的过程在记忆过程中,从记到忆包括识记、保持与遗忘、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完整统一的过程。(1)遗忘的概念识记过的东西不能再认或回忆或者再认或回忆发生错误就叫遗忘。(2)遗忘的理论解释①痕迹衰退说这是一种对遗忘原因的最古老的解释。按照这种理论,遗忘是由记忆痕迹衰退引起的,衰退随时间的推移自动发生。它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由桑代克进一步发展。

162②干扰说干扰说认为,遗忘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干扰的结果。一旦排除了干扰,记忆就可以恢复。这种干扰主要有两种情况,即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所谓前摄抑制,是指前面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倒摄抑制,指后面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一个学习材料的两端的项目学得快、记得牢一些,而中间部分的项目总是学得慢、记得差一些。中间部分的记忆效果之所以较差,可能是由于同时受到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双重干扰的结果;而最前部与最后部的记忆效果之所以较好,可能是由于仅受到倒摄抑制或前摄抑制造成的。③同化说奥苏伯尔认为,在真正的有意义学习中,前后相继的学习不是相互干扰而是相互促进的,因为有意义学习总是以原有的学习为基础,后面的学习则是前面的学习的加深和扩充。遗忘就其实质来说,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当我们学到了更高级的概念与规律以后,高级的观念可以代替低级的观念,使低级观念遗忘,从而简化了认识并减轻了记忆。这是一种积极的遗忘。④动机说动机性遗忘理论认为,遗忘是因为我们不想记,而将一些记忆信息排除在意识之外,因为它们太可怕、太痛苦或有损自我的形象。这一理论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他在给精神病人施行催眠术时发现,许多人能回忆起早年生活的许多琐事,而这些事情平时是回忆不起来的。它们大多与罪恶感、羞耻感相联系,因而不能为自我所接纳,故不能回忆。也就是说,遗忘不是保持的消失而是记忆被压抑,故这种理论也叫压抑理论。⑤提取失败说图尔文认为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之所以无法回忆,是因为个体在提取时没有找到适当的提取线索。如果有恰当的线索提示,个体就能够很快将信息提取出来。(3)遗忘规律19世纪末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通过实验,提出了著名的“遗忘曲线”。

163这条曲线表明: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发生,而且遗忘的进程是不均匀的,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到一定程度不再遗忘。(4)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①学习材料的性质;②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③记忆任务的意义与重要性;④识记的方法;⑤时间因素;⑥情绪和动机。(四)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1.深度加工材料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人们在获得信息时对它进行深度加工,那么这些信息的保持效果就可得到提高,并有利于信息的提取和回忆。所谓深度加工,是指通过对要学习的新材料增加相关的信息来达到对新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的方法,如对材料补充细节、举出例子、做出推论,或使之与其他观念形成联想。

164【例-辨析题】信息进入工作记忆就会持久保存。网校解析:此观点错误。工作记忆也称之为短时记忆,短时记忆的信息在头脑中储存的时间要比瞬时记忆长—些,但—般不会超过—分钟。而且短时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而信息只有进入到长时记忆时才能持久的保持,保存时间可以到达几天、几年甚至终身难忘。因此这个观点是错误的。2.有效运用记忆术记忆术是运用联想的方法对无意义的材料赋予某些人为意义,以促进知识保持的策略。3.进行组块化编码所谓组块,指在信息编码过程中,利用贮存在长时记忆系统中的知识经验对进入到短时记忆系统中的信息加以组织,使之成为人所熟悉的、有意义的较大单位的过程。组块可以是一个字母、一个数字、一个单词、一个词组,甚至是一个句子。组块的方式主要依赖于人过去的知识经验。例如,“认知心理学”5个字对于根本不懂心理学的人来说,是5个组块;对稍懂心理学的人来说,是2个组块(认知、心理学);而对心理学家来说,则只是1个组块。4.适当过度学习所谓过度学习,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如读一首短诗,某人学习10分钟就刚好能背诵,在能够背诵之后增加的学习(如再读5分钟或再读5遍)便是过度学习。当然,过度学习并不意味着复习次数越多越好。研究表明,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好;超过150%时,效果并不递增,很可能引起厌倦、疲劳等而成为无效劳动。5.合理进行复习(1)及时复习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新学习的材料一定要注意及时复习,至少要在当天加以复习,以减缓遗忘的进程。(2)分散复习分散复习的效果优于集中复习,因为分散复习可以降低疲

165劳感,可以减少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进行分散复习,不要等到考前集中算“总账”。(3)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研究表明,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的效果优于单纯的重复阅读。单纯重复阅读的记忆效果之所以不如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主要在于前者不利于及时发现学习中的薄弱点,因而在重复学习时有一定的盲目性;而后者则可以及时发现学习中的薄弱点,从而在重复学习时,便于集中注意,有针对性地加强薄弱点的学习。【例-简答题】影响遗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网校答案:(1)学习者的需要和兴趣。人们需要的、感兴趣的东西遗忘得较慢,而人们不需要的、不感兴趣的东西遗忘得较快。(2)材料的意义、性质和数量。形象性的材料、有意义的语义材料,特别是诗歌比无意义的材料遗忘得慢。材料的数量越大,刚识记后遗忘就越多。第四章-思维、想象与解决问题(一)第三节思维、想象与解决问题一、思维(一)思维的概念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现实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特征和事物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平时人们说的“思考”“考虑”“揣度”“反省”“设想”等都是思维活动的形式。(二)思维的特征1.间接性间接性是指不是直接通过感觉器官而是通过其他媒介来认识客观事物。例如:早晨起来,看到房屋的屋顶是湿的,便推想昨天夜里下过雨。“昨天夜里下过雨”这件事并未被直接感知,但却可以根据下雨的有关知识经验推论出来。2.概括性

166思维的概括性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思维反映的是同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的属性例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棵树,人们在思考“树”这个概念时,头脑中呈现的并不是具体的哪棵树,而是现实中并不存在的“树的一般表象”。(2)思维还可以反映事物的内部联系和规律例如:太阳的朝起夕落、四季的冷暖交替,这是我们直接感知到的,但人们要了解这些自然现象的产生原因,则必须利用有关宇宙知识和观察到的结果,通过深入的思维活动进行分析。(三)思维的种类1.根据发展水平不同划分,可将思维划分为: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1)直观动作思维直观动作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要以具体、实际动作作为支柱而进行的思维。它往往是人们在边做边想时发生的,具有直观实践性的特点。离开了感知活动或动作,思维就不能进行。例如:儿童边数手指边算术,感知和动作中断,思维也就停止。(2)具体形象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借助于表象而进行的思维。表象是思维的材料,思维过程往往表现为对表象的概括、加工和操作。具体形象思维具有形象性、整体性、可操作性等特点。例如:儿童计算3+4=7,不是对抽象数字的分析、综合,而是在头脑中用三个手指加上四个手指,或三个苹果加上四个苹果等实物表象相加而计算出来的。(3)抽象逻辑思维抽象逻辑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来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的思维。概念是这类思维的支柱。2经验思维与理论思维经验思维(日常生活经验)理论思维(科学原理)

1673.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划分(1)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未经逐步分析就迅速对问题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2)分析思维分析思维是经过逐步分析后,对问题解决作出明确结论的思维。例如:学生解几何题的多步推理和论证;医生面对疑难病症的多种检查、会诊分析等的思维。4.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划分(1)聚合思维聚合思维又称求同思维、集中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集中到一个方向,从而形成唯一的、确定的答案。例如:学生从各种解题方法中筛选出一种最佳解法;工程建设中把多种实施方案经过筛选和比较找出最佳的方案等的思维。(2)发散思维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辐射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向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求得多种答案。例如:司马光砸缸救人;数学中的“一题多解”。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都是智力活动不可缺少的思维,都带有创造的成分,而发散思维最能代表创造性的特征。5.根据思维的创新性程度,可将思维划分为:常规思维、创造性思维。(1)常规思维也称再造性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用惯用的方法、固定的模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例如:学生运用音标规律来读单词,这种思维创造性水平低,对原有知识不需要进行明显的改组,也没有创造出新的思维水平。(2)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颖、独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例如:技术革新、科学发明创造、教学改革等。(四)创造性思维的特征1.流畅性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的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的数量的多少。该特征代表心智灵活,思路通达。对同一问题所想到的可能答案越多,即表示他的流畅性越高。

1682.变通性即灵活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对同一问题所想出不同类型答案越多者,变通性越高。3.独创性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能独具慧心,想出不同寻常的、超越自己也超越前辈的意见,具有新奇性。对同一问题所提意见愈新奇独特者,其独创性越高。二、想象(一)想象的概念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例如:读着白居易的诗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头脑中也能浮现出祖国江南秀丽景色形象;嫦娥奔月;孙悟空大闹天空。(二)想象的分类1.按照想象活动是否具有目的性,可以区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1)无意想象无意想象:也称不随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地产生的想象。它是人们的意识减弱时,在某种刺激的作用下,不由自主地想象某种事物的过程。例如,人们看见天上的浮云,想象出各种动物的形象;人们在睡眠时做的梦等。(2)有意想象有意想象是按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2.根据想象的内容和新颖程度和形成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1)再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根据言语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再造想象有一定的程度的创造性,但其创造性的水平较低。它的形成要求有充分的记忆表象作为基础,同时离不开词语的组织作用。(2)创造想象

169创造想象是在创造活动中,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人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3)幻想幻想是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幻想不立即体现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而带有向往的性质,是人们寄托的东西。当人们依据事物发生的客观规律来想象时,这种想象叫理想。当人们不以客观规律为依据,甚至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进程,因而是不能实现的想象,这种想象是空想。(三)想象的功能1.预见功能人从事任何活动之前,都必须首先在头脑中确立定向目标,即能够想象出活动过程及其结果。2.补充功能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事物是人们不可能直接感知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借助想象,弥补人类认识活动的时空局限和不足,超越个体狭隘的经验范围,扩大人的视野。3.替代功能在现实生活中,当人们的某种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可以利用想象从心理上得到一定的补偿和慰藉。(四)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1.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图式同化顺应平衡

170第四章-思维、想象与解决问题(二)第三节思维、想象与解决问题四、问题解决(一)问题的含义与分类所谓问题,就是个体不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并因此而感到疑难的情境。现实中的问题多种多样,研究者倾向于将问题分为两类:有结构的问题和无结构的问题。有结构的问题是指已知条件和要达到的目标都非常明确,个体按一定的思维方式即可获得答案的问题;无结构的问题的已知条件与要达到的目标都比较含糊,问题情境不明确,各种影响因素不确定,也不容易找出解答线索。(二)问题解决的含义与特征1.问题解决的含义问题解决是指为了从问题的初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而采取一系列具有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的过程。它也有两种类型:常规性问题解决和创造性问题解决。前者解决的是有固定答案的问题,只需使用现成的方法来解决;后者解决的是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是通过发展新方法形成新思路和步骤实现的。2.问题解决的特征

171(1)目的性。问题解决总是要达到某个特定的目标状态,因而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没有明确目的指向的心理活动,如漫无目的的幻想等,不能称为问题解决。(2)认知性。问题解决活动是通过内在的心理加工实现的,整个活动的过程依赖于一系列认知操作的进行。自动化的操作如走路等基本上没有重要的认知成分参与,因而不属于问题解决的范畴。(3)序列性。问题解决包含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如分析、联想、比较、推论等,仅有一个心理操作不能称为问题解决。而且这些心理操作是有一定序列的,序列出错,问题也无法解决。(三)问题解决的过程问题解决的过程一般可分为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四个阶段。1.发现问题。从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来看,发现问题是其首要环节。能否发现问题,与个体的活动积极性、已有知识经验等有关。2.理解问题。理解问题就是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摒弃无关因素,并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的初步印象,即形成问题的表征。3.提出假设。提出假设就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与方案,选择恰当的解决问题的操作步骤。能否有效提出假设,受到个体思维的灵活性与已有知识经验的影响。提出假设是问题解决的关键阶段。4.检验假设。检验假设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来确定假设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符合科学原理。检验假设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直接检验,即通过实践来检验,通过问题解决的结果来检验;二是间接检验,即通过推论来淘汰错误的假设,保留并选择合理的、最佳的假设。当然,间接检验的结果是否正确,最终还要由直接检验来证明。(四)问题解决的策略现代认知心理学家提出,问题解决的策略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算法和启发法。算法策略就是把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一进行尝试,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启发法策略是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启发法策略。

1721.手段—目的分析法。所谓手段一目的分析,就是将需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而最终达到总目标。它的基本步骤是:(1)比较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提出第一个子目标;(2)找出完成第一个子目标的方法或操作,实现子目标;(3)提出新的子目标。如此循环往复,直至问题解决。手段一目的分析是一种不断减少当前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的差别而逐步前进的策略,是一种常用的解题策略,对解决复杂问题有重要的应用价值。2.爬山法。爬山法是采用一定的方法逐步降低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与手段一目的分析类似。其不同之处在于,手段一目的分析包括这样一种情况,即有时人们为了达到目的,不得不暂时扩大目标状态与初始状态的差距,以便最终达到目标。3.逆推法。逆推法就是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开始搜索直至找到通往初始状态的道路的方法。逆向搜索更适合于解决那些从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只有少数解决方法的问题,数学中的推理运算有时采用这一策略。(五)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出过材料分析题)1.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就是指问题呈现的知觉方式。问题呈现的知觉方式与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越接近,问题就越容易解决;反之,如果与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相差甚远,问题解决起来就很困难。2.定势与功能固着。定势(即心向)是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在定势的影响下,人们会以某种习惯的方式对刺激情境作出反应。定势对解决问题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物体的倾向称为功能固着。在功能固着的影响下,人们不易摆脱事物用途的固有观念,从而直接影响问题解决的灵活性。3.原型启发。对问题解决起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原型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原型启发在创造性解决问题时的作用十分明显。通过联想,人们可从原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某事物能否起启发作用,不仅取决于该事物的特点,还取决于问题解决者的心理状态。4.已有的知识经验。5.情绪与动机。此外,个体的认知结构、个性特征以及问题的特点等也会影响问题的解决。

173【例】研究者设计了一个“两绳问题”的实验,在一个房间的天花板上悬挂两根相距较远的绳子。被试者无法同时抓住,这个房间里有一把椅子,一盒火柴,一把螺丝刀和一把钳子。要求被试者把两根绳子系住(如图2所示),问题解决的方法是:把钳子作为重物系在一根绳子上,从而把两根绳子系起来。结果发现只有39%的被试者能在10分钟内解决这个问题,大多数被试者认为钳子只有剪短铁丝的功能,没有意识到还可以当作重物采用的问题:(1)上述实验主要说明哪种因素影响问题的解决?(6分)该实验结果对教学工作有何启示?(6分)(2)请指出问题解决还学到因素的影响。(6分)网校答案:(1)说明功能固着对问题解决的影响。启发: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训练学生思维的变通性。进行思维训练:发散思维训练

174推测与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头脑风暴训练(2)其他影响因素①问题的特征②已有的知识经验③定势④原型启发⑤情绪与动机⑥个体的智力水平个体的智力水平是影响问题解决的极重要的因素。因为智力中的推理能力、理解力、记忆力、信息加工能力和分析能力等成分都影响着问题解决。此外,个体的认知结构、个性特征等也会影响问题的解决。(六)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1)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2)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3)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1)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2)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3.提供多种练习机会应考虑练习的质量,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时段等来精选、设计例题与习题,充分考虑练什么、什么时

175候练、练到什么程度、以什么方式练、如何检验练的效果等。多种形式的练习,可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知识应用的变通性、灵活性与广泛性。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1)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2)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3)鼓励自我评价和反思5.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思维水平。补充内容二、创造性(一)创造性的含义一般认为,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新奇独特意味着能别出心裁地做出前人未曾做过的事,有社会价值意味着创造的结果或产品具有实用价值或学术价值、道德价值、审美价值等。(二)影响创造性的因素1.环境。2.智力。3.个性。另外,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善于自我调整等品质也有利于创造性的发挥。(三)创造性的培养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2)留给学生充分选择的余地。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1)保护好奇心。应接纳学生提出的各种奇特的问题,并赞许其好奇心。好奇心是创造活动的原动力,可以引发个体的探索行为。(2)解除学生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176(3)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应重视学生与众不同的见解和观点,并尽量采取多种措施支持学生以不同方式来理解事物。对平常问题的处理能提出超常见解者,教师应给予鼓励。同时也要帮助学生体验创造活动带来的积极体验,产生创造性动机。(4)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非逻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成分,在各种创造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贯穿整个创造活动的始终。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测,进行丰富想象,而不拘泥于常规。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1)头脑风暴法。通常以集体讨论的方式进行,鼓励参加者尽可能快地提出各种各样异想天开的设想或观点,相互启迪,激发灵感,从而引发创造性思维的连锁反应,形成解决问题的新思路。(2)直觉思维训练。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是一种跳跃式的思维,是不经过明显的推理过程就得出结论的一种思维方法。(3)发散思维训练。训练发散思维的方法有多种,如用途扩散、结构扩散、方法扩散、形态扩散等。(4)推测与假设训练。这类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对事物的敏感性,并促使学生深入思考,灵活应对。(5)自我设计训练。这是一种灵活性较强的训练课程。教师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材料与工具,让学生利用这些材料,实际动手去制作某种物品。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参考以下具体措施:(1)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创造性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培养学生将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相结合;(3)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4)组织创造性的活动,正确评价学生的创造力。思维的类型(重点)补充内容:三、意志过程(重点)——动机冲突

177①双趋冲突:同时并存两种能满足需要的目标,他们具有同等的吸引力,但只能选择其中之一时所产生的动机冲突。②双避冲突:同时遇到两个力图回避的威胁性目标,但只能避其一所产生的冲突。③趋避冲突:同一目标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人既希望接近,同时又不得不回避,从而引起的冲突。④多重趋避冲突:对含有吸引与排斥两种力量的多种目标予以选择时所发生的冲突第四章-学习动机(一)第四节学习动机一、学习动机的含义学习动机是指激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将学习活动指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动力机制,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二、学习动机的结构1.学习需要与内驱力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它的主观体验形式是学习者的学习愿望或学习意向,包括学习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信念等。内驱力也是一种需要,但它是动态的。从需要的作用上来看,学习需要即为学习的内驱力。所以,学习需要就称为学习驱力。2.学习期待与诱因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学习期待与学习目标密切相关,但两者不能等同。学习目标是个体通过学习活动想要达到的预期结果,而在个体完成学习活动之前,这个预想结果是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头脑之中的。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学习期待就其作用来说就是学习的诱因。三、学习动机的功能1.激发功能当学生对于某些知识或技能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时,这种学习动机能够唤醒学生进行学习的情绪状态,产生焦急、渴求等心理体验,并最终激起一定的学习行为。

1782.指向功能在动机的支配下,学生会给自己设定目标,并使自己的学习行为指向这一目标。3.维持和调节功能学习动机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集中注意力,克服分心刺激的影响,提高努力程度和意志力,遇到困难甚至失败时坚持不懈,直到达到学习目的。四、学习动机的分类1.学习动机的一般分类(1)生理性与社会性动机(略)(2)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3)近景性动机和远景性动机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以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活动直接相联的,来源于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的兴趣。例如,学生的求知欲望、成功的愿望、对某门学科的浓厚兴趣以及老师生动形象的讲解、教学内容的新颖等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动机。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的前途相联的。例如,中小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为不辜负父母的期望,为争取自己在班集体中的地位和荣誉等都属于间接性的动机。(4)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这是在所有动机划分中,得到心理学家公认的,而且对教育实践具有相当重要的应用价值。内部动机是指由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例如,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等内部动机因素,会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外部动机是指个体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例如,某些学生为了得到老师或父母的奖励或避免受到老师或父母的惩罚而努力学习,他们从事学习活动的动机不在学习任务本身,而是在学习活动之外。(5)主导性和非主导性动机(略)2.奥苏贝尔的成就动机分类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179(1)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它以求知作为目标,从知识的获得中得到满足,是学习的内部动机。(2)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它不直接指向知识和学习任务本身,而是把学业成就看作是赢得地位和自尊的根源。(3)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如教师、家长等)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它既不直接指向学习任务本身,也不把学业成就看作是赢得地位的手段,而是为了从长者或同伴那里获得赞许和接纳。自我提高和交往的内驱力都是一种间接的学习需要,属于外部动机。五、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是直接的,它们之间往往以学习行为为中介,而学习行为又不单纯只受学习动机的影响,它还要受一系列主客观的因素,如学习基础、教师指导、学习方法等的制约。因此,只有把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效果三者放在一起加以考查,才能看出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既一致又不一致的关系。第四章-学习动机(二)第四节学习动机六、耶克斯—多德森定律一般情况下,动机水平增加,学习效果也会提高。但是,动机水平也并不是越高越好,动机水平超过一定限度,学习效果反而更差。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认为,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同时,他们还发现,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这便是有名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简称倒“U”曲线)。【例-单选题】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强度与问题解决效果的关系可以绘成()A.波浪线B.斜线C.U型曲线D.倒U型曲线网校答案:D网校解析:中等动机强度效率最高。七、学习理论

180强化理论马斯洛人本主义成就动机成败归因自我效能感第四章-学习动机(三)第四节学习动机

181成就动机的归因模式

182八、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例-辨析题】学习动机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率越好。网校答案:错误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是倒U曲线的关系。每种难度的任务都有一个最佳动机水平,动机水平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第四章-学习迁移第五节学习迁移一、学习迁移的定义学习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如通常所说的“举一反三”“触类

183旁通”。任何一种学习都要受到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技能、态度等的影响,只要有学习,就有迁移。二、迁移的分类1.正迁移与负迁移这是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即迁移的影响效果不同而划分的三种类型。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阅读技能的掌握有助于写作技能的形成。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在学习对数运算法则时,受m(a+b)=ma+mb的影响而错误地得到lg(a+b)=lga+lgb。2.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这是根据迁移内容的抽象与概括水平而进行的划分。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学习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并列的,如化学中锂、钠、钾等金属元素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都处于同一抽象和概括层次,各种概念的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即水平迁移。3.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这是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而进行的划分。一般迁移也称普遍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如数学学习中形成的认真审题的态度及其审题的方法也将影响到化学,物理等学科中的审题活动4.同化性迁移、顺应迁移与重组性迁移这是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而进行的划分。同化性迁移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原有认知结构在迁移过程中不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只是得到某种充实。平时我们所讲的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等都属于同化性迁移。5.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6.近迁移与远迁移

184【例-单选题】小军由于“锐角三角形”知识掌握不好而影响了“钝角三角形”知识的掌握,这种现象属于()。A.纵向迁移B.横向迁移C.顺应迁移D.重组迁移网校答案:B网校解析:锐角与钝角属于横向迁移。【例-单选题】学生小辉由于会打羽毛球,很快就学会了打网球,这种现象为()。A.顺向正迁移B.逆向正迁移C.顺向负迁移D.逆向负迁移网校答案:A三、学习迁移的理论(传统理论)

185补充:现代迁移理论现代迁移理论四、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一)相似性(二)原有认知结构(三)学习的心向与定势五、促进学习迁移的措施(一)精选教材。(二)合理编排教学内容。(三)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186(四)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具体分析教学内容适合何种迁移。第四章-学习策略第六节学习策略(单选)一、学习策略的概念[了解即可]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二、学习策略的特征1.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2.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所需的。3.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4.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

187【例-单选题】小丽在学习时为了记住数字、年代等枯燥无味的知识,常对其赋予意义,使记忆过程生动有趣。小丽使用的学习策略是()。A.复述策略B.精加工策略C.组织策略D.计划策略网校答案:B网校解析:赋予意义属于深度加工。第四章-学习理论第七节学习理论补充内容:学习概述一、学习的内涵(一)学习的实质学习是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持久的改变。

188(二)人类学习和学生的学习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有着本质的区别。首先,人的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类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第二,人的学习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生活实践中,在与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而进行的;第三,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因此,我国著名心理学家一般把人的学习定义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二、知识的学习(一)知识的类型与表征1.知识的类型根据知识的功能划,可以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它是个人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够直接加以回忆和陈述的知识。主要用来说明事物的性质、特征和状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这类知识主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这种知识具有静态的性质。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人没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其存在只能借助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这种知识具有动态的性质。(二)知识学习的种类1.根据头脑内知识的不同学习任务的复杂程度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1)符号学习符号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符号本身代表什么。符号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词汇学习。例如,汉字、英语单词的学习,就属于词汇学习。但是符号不限于语言符号,也包括非语言符号(如实物、图像、图表、图形等)。符号学习还包括事实性知识的学习。如历史课中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学习,地理课中地形地貌和地理位置的学习,均属于事实性知识的学习。

189(2)概念学习概念学习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如“鸟”有“前肢为翼”和“无齿有喙”这样两个共同的关键特征。如果掌握了这两个关键特征,就掌握了这个概念的一般意义,这就是概念学习。中小学生在掌握概念时,其学习往往是分步的,一般是先达到符号学习水平,再提高至概念学习水平。(3)命题学习命题学习指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学习命题,必先获得组成命题的有关概念的意义。例如,学习“圆的直径是它的半径的两倍”这一命题时,如果没有获得“圆”、“直径”和“半径”等概念,便不能获得这一命题的意义。可见,命题学习必须以符号学习和概念学习为基础,这是一种更加复杂的学习。2.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可以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组合学习。如果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三、技能的形成(一)技能及其分类1.技能的定义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根据技能的性质和特点,通常把技能分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2.技能的分类(1)操作技能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程序化、自动化和完善化的操作活动方式。(2)心智技能心智技能也叫智力技能、认知技能,它是一种借助于内部力量调节、控制心智活动的经验,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190(二)操作技能的形成与培养1.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1)操作定向。也称作操作的认知阶段,即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和程序的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的过程。(2)操作模仿。学习者通过观察实际再现特定的示范动作或行为模式。(3)操作整合。是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依据其内在联系联结起来,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4)操作熟练。是操作技能掌握的高级阶段,这个阶段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程序化、自动化和完善化。2.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示范、讲解是技能训练的第一步,准确的示范与讲解有利于学习者在头脑中形成准确的定向映象,进而在实际操作活动中调节动作的执行。(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练习是形成各种操作技能所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是动作技能形成的基本条件和途径,对技能进步有促进作用。(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反馈是指在学习者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后,据此对其学习方法、计划和目标作出相应的调整。(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动觉是由运动感觉和运动知觉构成的,是复杂的内部运动知觉,它反映的主要是身体运动时的各种肌肉活动的特性,如紧张、放松等,而不是外界事物的特性。动觉是运动知识获得的前提,是运动技能形成的心理基础。(三)心智技能的形成与培养1.心智技能形成的过程

191(1)原型定向原型定向就是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动作构成要素、动作执行次序、动作执行要求),从而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如何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原型定向的阶段也就是使主体掌握操作性知识(即程序性知识)的阶段。这一阶段相当于加里培林的“活动的定向阶段”。(2)原型操作原型操作就是依据智力技能的实践模式,把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这在加里培林理论中称之为“物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3)原型内化所谓原型内化,是指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实践方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在的、简缩形式的过程。原型内化阶段是心智技能形成的高级阶段。原型内化过程又可划分成三个小的阶段,即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不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和内部言语阶段。2.心智技能的培训要求(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4)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学习理论是探究人类学习本质及其形成机制的心理学理论。主要的学习理论有:行为(联结)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非常重要)一、行为(联结)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认为,

192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系从而获得新经验的过程。强化在刺激——反应连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刺激——反应联结之中,个体学到的是习惯,而习惯是反复练习与强化的结果。习惯一旦形成,只要原来的或类似的刺激情景出现,习得的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出现。(一)巴甫洛夫的经典型条件作用理论1.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巴甫洛夫在研究狗的进食行为时发现,狗吃到食物时,会分泌唾液,这是自然的生理反应,不需要学习,这种反应叫无条件反射,引起这种反应的刺激是食物,称为无条件刺激。如果在狗每次进食时发出铃声,一段时间后,狗只要听到铃声也会分泌唾液,这是作为中性刺激的铃声由于与无条件刺激联结而成了条件刺激,由此引起的唾液分泌就是条件反射,后人称之为“经典性条件作用”。2.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1)习得律与消退律条件反射的获得是指条件刺激(如铃声)反复与无条件刺激(如食物)相匹配,使条件刺激获得信号意义的过程,亦即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条件反射的消退是指在条件反射形成后,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则条件反应会变得越来越弱,并最终消失。

193(2)刺激泛化与分化刺激泛化指的是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刺激分化指的是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二)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桑代克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联结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再尝试而形成的,因此他把自己的观点称为错误说。桑代克根据自己的实验研究得出了三条主要的学习定律。1.准备律。在进入某种学习活动之前,如果学习者做好了与相应的学习活动相关的预备性反应(包括生理和心理的),学习者就能比较自如地掌握学习的内容。2.练习律。对于学习者已形成的某种联结,在实践中正确地重复这种反应会有效地增强这种联结。另外,桑代克也非常重视练习中的反馈,他认为告诉学习者练习正确或错误的信息有利于学习者在学习中不断纠正自己的学习内容。3.效果律。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各种正或负的反馈意见会加强或减弱学习者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某种联结。效果律是最重要的学习定律。桑代克他用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取代了传统观念之间的联结,提出学习无需意识参与的观点,受到后来的行为主义者的关注。缺陷在于过于机械论和简单化,抹杀了人类学习的主观能动作用,也把复杂的学习过程简单化了。(三)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斯金纳进一步发展了桑代克的刺激—反应学说,他与桑代克的主要区别在于:桑代克侧重于研究学习的S—R联结,而斯金纳则在桑代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强化的概念。强化是一种操作,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强化物则是一些刺激物,它们的呈现或撤除能够增加反应发生的概率。斯金纳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他强调程序教学,即把各门学科知识按其内在逻辑顺序分类,使学习由浅入深,在学习过程中,及时给予反馈和强化,以达到教育目的。斯金纳认为程序教学可以利用教学机器。这为计算机辅助教学提供了基本理论依据。

194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种: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应答性行为是由特定刺激所引起的,是不反射性反应,是经典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而操作性行为则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作出的随意反应,是操作性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1.强化的分类正强化:给予一个愉快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概率。负强化:摆脱一个厌恶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概率。回避条件作用与逃避条件作用都是负强化的条件作用类型。2.惩罚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如体罚、谴责等),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称作惩罚。惩罚与负强化有所不同,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惩罚则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3.消退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称为消退。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因此,消退是减少不良行为、消除坏习惯的有效方法。习题【例-单选题】小马上课时害怕回答问题,他发现自己坐在教室后排时可减少老师提问的次数,于是,他总坐在教室后排,下列哪种强化方式导致了小马愿意坐在后排?()。A.正强化B.负强化C.延迟强化D.替代强化网校答案:B

195(四)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不满于极端行为主义的观点,在吸取了认知学习理论观点后,形成了一种认知—行为主义的模式。形成了很有特色的社会学习理论。1.观察学习他认为由直接导致的所有学习现象,都可以在替代的基础上发生,即都可以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及其结果而实现。所谓观察学习,又称替代学习,是指通过对他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一个人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者矫正原有的行为反应,而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作为观察者并没有外显的操作。观察学习是人类学习的另一重要来源。在观察学习中,观察学习的对象称为榜样或示范者。观察学习可分为三类:(1)直接的观察学习:它是对示范行为的简单模仿,如幼儿的大部分模仿行为。(2)抽象性观察学习:它是指观察者从对他人行为的观察中获得一定的行为规则或原理,从而能根据这些规则或原理表现出某种类似的行为。如青少年看了枪战暴力片,他以后就可能在学校、社会对同学或他人表现出类似的攻击行为。(3)创造性观察:指观察者通过对各个不同榜样的行为特点进行新的组合,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行为方式,如青少年从父母、姐妹、同学及朋友那里获得了不同的行为特点,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行为风格。观察学习的过程:观察学习包括注意、保持、复制和动机四个子过程。2.强化的分类(1)直接强化——观察者因表现出观察行为而受到强化。(2)替代性强化——观察者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强化。(3)自我强化——人能观察自己的行为,并根据自己的标准进行判断,由此强化或处罚自己。第四章-学习理论(二)第七节学习理论

196二、认知学习理论认知派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地形成S—R联结,而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建认知结构;学习不是通过练习与强化形成反应习惯,而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期待;当有机体当前的学习依赖于他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当前的刺激情境时,学习受主体的预期所引导,而不是受习惯所支配。(一)苛勒的完型—顿悟学习理论(格式塔学习理论)完型—顿悟说是由德国的心理学家苛勒提出的。他通过黑猩猩实验得出完型-顿悟学习理论:1.主要观点(1)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2)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蓝图)。2.完型—顿悟说的评价完形—顿悟说认为完形是一种心理结构,是对事物关系的认知。肯定了主体的能动作用,把学习视为个体主动构造完形的过程,强调观察、顿悟和理解等认知功能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这对反对当时行为主义学习论的机械性和片面性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苛勒的完形—顿悟学习与桑代克的尝试一错误学习也并不是互相排斥和绝对对立的。尝试——错误往往是顿悟的前奏,顿悟则是练习到某种程度时出现的结果。(二)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发现学习论又称为结构学习论,布鲁纳是发现学习的创始者。他认为学习的本质不是被动地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即: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获取知识,并通过把新获得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极地建构其知识体系。1.学习观(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197布鲁纳认为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最终目的是构建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因此,教师首先应明确所要构建的学生的认知结构包含哪些组成要素,并最好能画出各组成要素的关系的图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应采取有效措施来帮助学生获得、转化和评价知识,使学科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使书本的死的知识变为学生自己的活的知识。2.教学观(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由于布鲁纳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认知结构的重要性,所以他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所谓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态度和方法。他认为,学生理解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就容易掌握整个学科的具体内容,就容易记忆学科知识,就能促进学习迁移,促进儿童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并可提高学习兴趣。(2)提倡发现学习所谓发现学习,就是让学生独立思考,提出假设,进行验证,自己发现要学习的概念、原则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是为学生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为学生提供能够独立探究的教学情境。(3)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结构/程序/强化)(1)动机原则。在教材难易的安排上,必须考虑学生学习动机的维持;太容易学会的教材,缺少成就感;太难太深难以学会,又易产生失败感;适度的调适才能维持内在的动机。所有学生都有内在的学习愿望,内部动机是维持学习的基本动力。学生具有三种最基本的内在动机,即好奇内驱力(即求知欲)、胜任内驱力(即成功的欲望)和互惠内驱力(即人与人之间和睦共处),教师如能善于促进并调节学生的探究活动,便可激发他们的这些内在动机,有效地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2)结构原则。教师在从事知识教学时,必先配合学生的经验,将所授教材做适当组织,务使每个学生都能从中学到知识。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动作、图像和符号三种表象形式来呈现。动作表象是借助动作进行学习,无需语言的帮助;图像表象是借助图像进行学习,以感知材料为基础;符号表象是借助语言进行学习,经验一旦转化为语言,逻辑推导便能进行。至于究竟选用哪一种呈现方式为好,则视学生的知识背景和课题性质而定。

198(3)程序原则。教材的难度与逻辑上的先后顺序,必须针对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及认知表征方式,做适当的安排,以能使学生的知识经验前后衔接,从而产生正向学习迁移。教学就是引导学习者通过一系列有条不紊地陈述一个问题或大量知识的结构,以提高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转化和迁移的能力。通常每门学科都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程序,它们对学习者来说,有难有易,不存在对所有的学习者都适用的唯一的程序。④强化原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通过反馈使儿童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并使他们逐步具有自我矫正、检查和强化的能力,从而强化有效的学习。教学规定适合的强化时间和步调是学习成功重要的一环。知道结果应恰好在学生评估自己作业的那个时刻。知道结果过早,易使学生慌乱,从而阻扰其探究活动的进行;知道结果太晚,易使学生失去受帮助的机会,甚至有可能接受不了正确的信息。(三)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1.奥苏贝尔对学习的分类根据两个维度对认知领域进行学习分类:一是学习进行的方式,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另一个维度是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可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这两个维度互不依赖,彼此独立,并且每一个维度都存在许多过渡形式。接受学习是指教师把学习内容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发现学习是指学习的内容不是以定论的方式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先从事某些心理活动,发现学习内容,然后再把这些内容与已有知识相联系。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的根本区别在于学生在新旧知识相联系之前,是否有一个发现的过程2.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及条件(1)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起非人为(内在的)的和实质性(非字面)的联系。所谓非人为的是指新知识与已有观点的联系是合理的或有逻辑基础的。实质性的是指新知识与已有观点之间的联系是在理解后建立的,而不是字面上的联系。有意义学习的产生既受学习材料性质的影响,也受学习者自身因素的影响。(2)有意义学习的条件:(1)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2)有意义学习的心向;(3)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3.先行组织者策略奥苏贝尔学习理论在教学中具体应用的技术——先行组织者策略:

199所谓“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够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和新任务关联起来。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人的自主性、整体性和独特性,认为学习是个人自主发起的、使个人整体投入其中并产生全面变化的活动,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极为重要。在教学方法上,主张以学生为中心,放手让学生自我选择、自我发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人的潜能、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强调自我实现、自我选择和健康人格作为追求的目标。(一)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人本主义倡导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所谓有意义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且是一种与每个人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是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二)学生中心的教学观学生中心的教学观从人本主义的学习观出发,认为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学习知识(这是行为主义者所强调的),也不是教学生如何学习(这是认知主义者所重视的),而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的资源,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主张废除“教师”这一角色,代之以“学习的促进者”。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是心理学发展史中从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后的进一步发展。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为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后来在维果斯基、奥苏贝尔、布鲁纳等人的推动下,这一理论得到充分的发展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一)建构主义学习观建构主义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三方面。1.学习的主动建构性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主动的信息建构者。学习者综合、重组、转换、改造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释新信息、新事物、新现象,或者解决新问题,最终生成个人的意义。

2002.学习的社会互动性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通过对某种社会主义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工具的过程,这一过程常常通过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所谓学习共同体是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形成了一定的规范和文化。3.学习的情境性建构主义者提出了情境性认知的观点。强调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情境性,认为知识是不可能脱离活动情境而抽象存在的,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知识是存在于具体的、情境的、可感知的活动中,只有通过实际活动才能真正被人所了解。人的学习应该与情景化的社会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通过对某种社会实践的参与而逐渐掌握有关的社会规则、工具、活动程序等,形成相应的知识。(二)建构主义学生观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不简单是知识的呈现者,他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在学生的共同体之中,这些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教学就是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使他看到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从而促进学习的进行。(三)建构主义知识观在知识观上,建构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了质疑,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第一,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不是最终答案。第二,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是拿来便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201第三,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较普遍的认可,但这不意味着学生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因为这些理解只能由每个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第四章-学习理论(三)第七节学习理论【例-材料分析题】小林进入初中以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小学时,他经常把“这是老师说的”挂在嘴边。现在,他经常跟同学一起讨论书本以及老师的一些观点,觉得书本上和老师的很多观点不合适了,经常以独立批判的态度对待老师和家长所给出的建议,有时候甚至会因为一个问题或观点同老师争得面红耳赤。老师觉得小林有时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对所学原理恰当地加以运用,看待问题有点片面,对一些观点的怀疑和批判缺乏充足的论据。【问题】根据心理学原理分析小林思维变化的特点(9分),提出促进小林思维发展的建议。网校答案:初中生思维变化的最主要特点是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占主导地位,并随着年龄增长日趋成熟。这一特点体现在运用假设、推理以及运用逻辑法则三个方面。另外,初中生的思维也显示出明显的矛盾性,即思维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日益明显,思维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依然存在,思维活动以自我为中心。针对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教育应当做到以下几点:(1)遵循思维规律,提高思维能力,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2)加强对思维品质的训练。思维品质反映了个体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应以敏捷性、灵活性和独创性为主。例如在作业考试中做出时间限制,特别是平时要进行提高做题速度的训练。  (3)加强实际逻辑训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讨论,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学习的兴趣,掌握逻辑分析技能,提高思维能力。(4)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全面、客观的分析和评价人物和事件。【例-单选题】

202进入初中后,小磊为了赢得在班级的地位和满足自尊需要而刻苦学习,根据奥苏伯尔的理论,小磊的学习动机属于()。A.认识内驱力B.自我提高内驱力C.附属内驱力D.生理内驱力网校答案:B网校解析:赢得地位属于自我提高内驱力【例-单选题】晓红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总是从多种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力求—题多解。小红的思维方式属于()。A.聚合思维B.发散思维C.常规思维D.具体思维网校答案:B网校解析:一题多解属于发散思维较好。【例-材料分析题】中学生晓雯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教师与同学都很喜欢她。但她需要进行选择与决策是,总是拿不定注意,处于矛盾中。例如,有同学建议晓雯竞选班长,她也有此想法,但又担心班级事务繁多影响自己的学习;学校举行数学竞赛,她渴望参加,却又担心无法完成教师交给她的创建班级环境规划的任务,日常生活中,晓雯也常常要参加集体活动还是温习功课拿不定主意;在专业选择问题上,她既想成为一名音乐家,又想成为一名心理学家。【问题】1.请运用动机冲突相关知识分析晓雯的问题。2.假如你是晓雯的班主任教师,你如何帮助她?网校答案:晓雯的冲突类型包括了趋避冲突和双趋冲突

203趋避冲突指某一事物对个体具有利与弊的双重意义时,会使人产生二种动机态度:一方面好而趋之,另一方面则恶而远之。所谓“想吃鱼又怕鱼刺”就是这种冲突的表现。晓雯有竞选班长的想法,但又担心班级事务繁多影响自己的学习的冲突就是典型的趋避冲突的体现。双趋冲突指两种对个体都具有吸引力的目标同时出现,形成强度相同的二个动机。由于条件限制,只能选其中的一个目标,此时个体往往会表现出难于取舍的矛盾心理,这就是双趋冲突。“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就是双趋冲突的真实写照。晓雯既想成为一名音乐家,又想成为一名心理学家的冲突就是双趋冲突的体现。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常常遇到各种动机冲突。如果对动机冲突不能很好处理,就会产生强烈的消极情绪,使人陷入困惑和苦闷之中,甚至颓废和绝望,无力自拔。动机冲突不但影响人的正常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还会给人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的威胁,甚至使人的精神状态趋于崩溃,乃至行为失常。作为晓雯的班主任,应该加强对晓雯意志果断性的训练,使其在应对冲突时能够果断的做出决定。【例-单选题】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采用画示意图的方式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以促进自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学生采用的这种学习策略是A.复述策略B.精加工策略C.监控策略D.组织策略网校答案:D网校解析:画图归类属于组织策略。【例-单选题】在一次心里学测试的过程中,关于短时记忆的容量单位学生们的答案涉及一下四种,其中正确的是()。A.比特B.组块C.字节D.词组网校答案:B网校解析:短时记忆容量单位为组块。【例-单选题】

204在归因训练中,老师要求学生尽量尝试“努力归因”,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因为在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中,努力属于()。A.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因素B.内部的、不稳定的、不可控因素C.内部的、稳定的、可控因素D.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因素网校答案:A网校解析:对维纳的成败归因论的三种维度、六种因素要非常熟悉。【例-单选题】晓东在记忆英文单词时,如果不对其加以复述,这个单词在他头脑中只能保持几十秒。这种记忆现象是()。A.瞬时记忆B.短时记忆C.长时记忆D.内隐记忆网校答案:B网校解析:一分钟内的记忆属于短时记忆。【例-辨析题】两种学习材料的相似度越高越容易产生正迁移。网校答案:错。两种学习材料的相似性越高,越容易产生迁移,但并不一定就是正迁移。如果前面学习的材料对后面学习的材料,产生的是积极的影响,那么就是正迁移,反正,如果产生的是抑制,就是负迁移。第五章-中学生的认知发展第五章中学生发展心理知识导航

205分值10-20分之间关键词:认知、情绪、人格、身心。(部分内容和教材表述略有不同,以幻灯为准。)材料分析题、简答题、单选题。第一节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一)中学生感知觉发展的特点(略)1.感觉的发展(1)感受性和观察力进一步发展。(2)各种感觉能力接近甚至超过成人水平。2.知觉的发展(1)知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提高。(2)知觉的精确性和概括性发展起来。(3)少年期学生开始出现逻辑知觉。3.观察力的发展(二)中学生记忆和注意发展的特点1.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及规律中学生记忆发展的最大特点,就是青少年时期的记忆力是人生中记忆力的最佳时期,达到了记忆的高峰具体地说,有如下特点:(1)有意识记随目的性增加而迅速发展;(2)意义识记能力不断提高;(3)抽象记忆有较快发展。

2062.中学生注意的发展①注意稳定性提高,但发展速度相对较慢;②注意广度接近成人;③注意分配能力还不够成熟;④注意转移能力缓慢增长。(三)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以幻灯为准)1.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处于主导地位,并随着年龄的增长日趋成熟;2.形式逻辑思维逐渐发展,在高中阶段处于优势,主要表现在概念、推理和逻辑法则等的应用能力上。3.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发展趋势是:初一年级学生已经开始掌握辩证逻辑的各种形式,但水平较低;初中三年级学生的辩证思维则处于迅速发展阶段,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高中学生的辩证逻辑思维已趋于优势的地位,他们已经能够多层次的看待问题,理解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制约、互相联系或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之中。(四)中学生想象发展的特点及规律初中生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长,初中二年级到初中三年级是学生空间想象力发展的加速期或关键期,初中生想象的创造性成分在不断增加,初中学生想象的现实性在不断发展想象的内容比较符合现实,富有逻辑性初中生的幻想具有现实性、兴趣性,有时也带有虚构的特点而要达到理性的想象般要到高中阶段。高中生想象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他们的创造性成分的增加和理想的形成、发展方面高中生更重视现实,考虑到有无实现的可能和条件,一旦有可能如愿,他们就会为之而奋斗,争取实现自己的理想。三、认知方式场独立VS场依存沉思VS冲动辐合VS发散

207同时VS继时复习内容中学生认知发展阶段论: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初生的婴儿,只有一系列笼统的反射。随后的发展便是组织自己的感觉与动作以应付环境中的刺激,到这一阶段的后期,感觉与动作才渐渐分化而有调适作用的表现,思维也开始萌芽。这一阶段晚期,儿童已获得“客体永恒性”概念(即知道某人或某物虽然现在看不见但仍然是存在的)。2.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个阶段的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特别是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使儿童日益频繁地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但他们的语词或其他符号还不能代表抽象的概念,思维仍受具体直觉表象的束缚,难以从知觉中解放出来。他们的思维有如下主要特征:(1)思维不可逆。这是指这个时期的儿童思考问题时不能既从正面想,又从反面去想,既从原因看结果,又从结果分析原因,进行顺向与逆向兼顾的思维。

208(2)以自我为中心。这是指儿童面对问题情境时,只会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不会从别人的角度去考虑。例如:一群小孩子在聊天,大家聊的热火朝天,都以为别人在听自己说,实际上各说各的。(3)泛灵论。儿童认为运动的但本身无生命的物体具有生命,有动机和意愿。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一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多向思维,思维可以逆转,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具体来说,有以下特点:(1)思维的具体性。这是指这一阶段的儿童思考问题离不开具体事物和经验。如果只用言语叙述问题,则儿童推理就感到困难。(2)具有守恒性和可逆性。这一阶段的儿童已掌握了守恒,思维也具有可逆性。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概念。(3)去自我中心。这是指这一阶段的儿童逐渐学会从别人的观点去看问题,意识到别人与他不同的观念和解答,能够接受别人的意见,修正自己的看法。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1)命题之间的关系本阶段的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他们不仅能考虑命题与经验之间的真实性关系,而且能看到命题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并能推论两个或多个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2)假设—演绎推理本阶段的儿童不仅能够运用经验归纳的方式进行逻辑推理,而且能够运用假设~演绎推理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他们能在考查问题细节的基础上,假设这种或那种理论或解释是正确的,再从假设中演绎出从逻辑上讲这样或那样的经验现象实际上应该或不应该出现,然后检验他的理论,看这些预见的现象是否确实出现。(3)抽象逻辑思维本阶段的儿童能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和直喻,能做一定的概括,其思维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的水平。(4)可逆与补偿

209本阶段的儿童不仅具备了逆向性的可逆思维,而且具备了补偿性的可逆思维。例如,对于“在天平的一边加一点东西,天平就失去平衡,怎样使天平重新平衡”的问题,他们不仅能考虑把所加的重量拿走(逆向性),而且能考虑移动天平的加重的盘子使它靠近支点,即使力臂缩短(补偿性)。图式同化顺应平衡(二)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在皮亚杰看来,学习从属于发展,从属于主体的一般认知水平。所以,各门具体学科的教学都应研究如何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提出既不超出当时的认知结构的同化能力,又能促使他们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富有启迪作用的适当内容。例如,只有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才能获得纯粹以命题形式呈现的概念和规则,而大多数中学生并未都达到这一发展水平,即使在某一领域达到这一发展水平的学生,在其他领域却不一定达到,因而中学生学习抽象概念和规则,仍需要具体经验的支持。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通过适当的教育训练来加快各个认知发展阶段转化的速度是可能的。只要教学内容和方法得当,系统的学校教育肯定可以起到加速认知发展的作用。(三)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与教材表述略有不同,请以幻灯为准)1.维果斯基发展观的基本内容(【2016上-简答28】)(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用以解释人类心理本质上和动物不同的高级心理机能(2)教育和发展的关系在教学与发展上,维果斯基提出了三个重要的问题:一个是“最近发展区”思想;一个是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一个是关于学习最佳期限问题。

210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水平,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特别提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学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决定着儿童发展的内容、水平和速度等;另一方面也创造着最近发展区。(三)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维果斯基强调人类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人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并借助语言实现的。关于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如儿童已经完全掌握了某些概念和规则。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它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发展水平,还应该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所以,维果斯基强调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走在发展的后面,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例2012年下-单选18】

211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借助语言,通过人与人的社会交往而形成的,持这种观点的心理学家是()。A.维果斯基B.乔姆斯基C.巴浦洛夫D.弗洛伊德网校答案:A网校解析:题干中表述的观点是由维果斯基提出的文化历史发展观。【例2014年上-单选17】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在成人的指导下可以达到水平之间的差距,维果斯基称之为()。A.教学支架B.最近发展区C.先行组织者D.互相协助网校答案:B网校解析: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学生实际发展水平与成人指导下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故选B。【例-单选题】张老师在设置教学目标时,既考虑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也考虑他们在老师指导下可以达到的水平,维果斯站将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重称为()。A.教学支架B.近发展区C.组织者D.自我差异性网校答案:B网校解析:最近发展区的概念。第五章-中学生的情绪第二节中学生的情绪中学生的情绪发展(此节内容请务必参照幻灯)一、情绪与情感概述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认知是情绪和情感产生的基础,需要是引发情绪情感的中介。

212情绪和情感是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三种成分组成的。情绪与情感的外部表现,通常称为表情,包括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语调表情。(一)情绪1.情绪的基本分类关于情绪的类别,长期以来说法不一。我国古代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的七情说。但一般认为有四种基本情绪,即快乐、愤怒、恐惧和悲哀(恐、怒、哀、乐)。2.情绪的表现形式个体的情绪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我们根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度可以把情绪状态划分为心境、激情、应激。【例-单选题】高中生曲乌喜欢写诗,前几天他的诗首次在报纸上发表,并得到了平生第一次稿费,因此近期他做什么事都很愉快。曲乌表现出的情绪状态属于()。A.心境B.激情C.应激D.热情网校答案:A网校解析:比较平和的保持愉悦心情属于心境。(二)情感1.情感的概念

213情感一般指个体意识到自己与客观事物的关系后而产生的稳定的、深刻的心理体验和相应的反应。2.情感的分类道德感道德感是用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自己或他人的思想和言行时产生的情感体验。理智感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中,认识、探求或维护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美感美感用一定的审美标准来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例-单选题】当解出一道困惑自己许久的难题时,小明感到无比兴奋、激动,心理学将小明此时的情感体验称为()。A.道德感B.理智感C.美感D.幸福感网校答案:B 网校解析:理智感指的是在智力活动中,认识、探求或维护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三)情绪与情感的关系(考察方式:选择题)1.情绪与情感的区别情绪的产生与有机体的自然需要有关;而情感的产生则与人的社会性需要有关。情绪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心理现象,而情感则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情绪产生早(个体生命开始,饥饿哭闹),情感产生晚(社会生产实践中产生)。情绪具有情境性和动摇性,而情感则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情绪多是外显性和冲动性,而情感则具有内隐性与持久性。

2142.情绪与情感的联系情绪与情感两者密切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情绪变化受情感制约,而情感又在各种变化的情绪中得到体现。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四、中学生情绪的特点青春期是“疾风怒涛”时期,是人生的“第二次断乳期”,表现出很明显的心理年龄特征,具体表现为以下特点:1.爆发性和冲动性;2.不稳定性和两极性;3.外露性和内隐性;4.心境化和持久性。(四)情绪理论1.詹姆斯-兰格理论情绪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2.坎农-巴德理论主张丘脑在情绪形成中起重要作用。丘脑是情绪活动的中枢。3.沙赫特的情绪认知理论沙赫特和辛格提出,情绪的体验是一种生理唤醒和认知评价相结合的状态,两者对于情绪的发生同等重要。情绪状态时由认知过程(期望)、生理状态和环境因素在大脑皮层中整合的结果。这个情绪唤醒模型的核心部分是认知。拉扎勒斯的情绪理论(略)汤姆金斯的情绪理论(略)艾利斯的情绪理论(略)

215【例-单选题】沙赫特一辛格的情绪理论认为,对情绪产生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A.环境B.生理C.刺激D.认知网校答案:D网校解析:认知起决定作用。三、中学生情绪的特点1.爆发性和冲动性青少年学生对各种事物比较敏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心理行为自控能力较弱。一旦激起某种性质的情感情绪就如火山般的猛烈爆发出来,表现出强烈的激情特征,情感情绪冲破理智的意识控制,淋漓尽致地显露出他们对外界事物的爱、恨、不满或恐惧、绝望等情绪。2.不稳定性和两极性青少年学生情绪虽然强烈,但波动剧烈,两极性明显,很不稳定,情绪很容易从一个极端剧烈地转向另一个极端,他们对事物看法较片面,很容易产生偏激反应。心理学家曾把处于这个时期青少年的情感情绪形象地比喻为“像一个钟摆”,在寻求平衡点的过程中摇晃于两极之间,这主要与这个时期青少年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有关。3.外露性和内隐性随着年龄的增大、认知范围的扩大、个人知识经验的积累、自我意识的逐渐成熟,青少年学生情感情绪的自我认识、自我观察体验、自我监控的能力逐渐增强,他们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表现和行为反应。他们既表现出强烈的情感情绪反应,对外界事物的喜怒哀乐喜形于色,淋漓尽致地抒发他们的内心感受;又能表现逐渐掩饰、压抑自己的情绪,使这种情绪的表露有时往往带有很大的文饰性,并逐渐学会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绪反应。4.心境化和持久性一方面青少年会因为成功或收获而使快乐的情绪体验延长成为积极良好的心境;

216另一方面因挫折或失败会使不愉快的消极情绪延长为不良的心境。青少年的许多不良情绪(如焦虑、抑郁、自卑、烦躁、失望等)往往具有情绪心境化色彩。四、中学生良好情绪的培养(一)中学生良好情绪的标准1.能正确反映一定的环境的影响,善于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2.能对引起情绪的刺激做出适当强度的反应。3.有良好情绪的学生应该具备情绪反应的转移能力。4.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二)情绪调节的方法补充:1.敏锐觉察情绪2.平和接纳情绪状态3.正确调整情绪:有效控制情绪的方法包括:(1)宣泄:是指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方式把人的情绪体验充分表达出来。如放松训练、气功、瑜伽等。(2)转移:是从主观上努力把注意力从消极或不良情绪状态转移到其他事物上去的自我调节方法。(3)调节认知功能:主要是运用艾利斯ABC合理情绪疗法合理改变认知。(4)积极的自我暗示:指运用内部语言或书面语言以隐含的方式来调节和控制情绪的方法。4.有效表达情绪5.保持和创造快乐情绪【例】下面是有关中学生的几个生活情境:情景1:一天放学后,高一学生张欣因送生病的同学,回家时间比平时迟了一个多小时,当张欣一推开家门时,着急的妈妈便过去说了她几句,话里没有任何指责的意思,只是嘱咐女儿不要回来太晚了。但是,张欣顿时暴跳如雷:“你不相信我!”她叫道:“你们总是告诉我该做什么,你们根本就不相信我!”她的情绪非常激动,头也不回地走出家门。

217情景2:初二学生王芳丰非常喜欢好朋友丽丽,在她眼里,丽丽简直就是个完美的人,她不容同学说丽丽的坏话。可是有一天,当王芳听说好朋友丽丽把自己告诉她的秘密告诉了别人,便匆匆找到了丽丽,对着她大声呵斥,指责她是一个骗子,再也不信任她了。情景3:初三数学模拟考试试卷发下来,岳勇取得了他上初三以来的成绩,他非常高兴,兴奋不已,真想大声欢呼。但当他得知本次考试中大多数同学都考的不好时,他控制了自己内心的激动,表现出若无其事的样子。问题(1)结合材料,分析中学生的情绪发展的主要特点。(9分)(2)如何知道中学生进行有效的情绪调节。(9分)网校答案:(1)青少年情绪体验跌宕起伏、剧烈波动。具体表现在:①爆发性和冲动性。情景一中的张欣在妈妈表达了关心之后“暴跳如雷”,情景二中的王芳对好朋友“大声呵斥”,都是情绪外化的表现,体现出了爆发性、冲动性的特点;②外露性和内隐性。一方面中学生乐于表达自己的情绪,当同时由于自控能力的增强而表现出一定的内隐性。情景三中的岳勇成绩满意很想大声欢呼是情绪外露性的表现,但在同学面前能表现出“若无其事”体现了情绪的内隐性。除此之后,中学的情绪还具有不稳定性和两极性、心境化和持久性的等特点。在开展教育活动时,要关注青少年的阶段性特征。(2)采用正确恰当的方法指导中学生进行情绪调节:①敏锐觉察情绪;②平和接纳情绪状态;③正确调整情绪;④有效表达情绪;⑤保持和创造快乐的情绪。

218第五章-中学生的人格发展(一)第三节中学生的人格发展中学生的人格发展(此节请以幻灯内容为准)一、人格的概念人格是个人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系统的独特的反应方式,主要是指人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它由个人在其遗传、环境、成熟、学习等因素交互作用下形成。二、人格的特征人格的社会性人格的社会性是指社会化把人这样的高级动物变成社会的成员。三、人格的结构

2191.气质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例2012年上-单选16】肖晓活泼好动,善于交际,思维敏捷,易接受新事物,兴趣广泛,注意力容易转移。他的气质类型属于()。A.多血质B.胆汁质

220C.粘液质D.抑郁质网校答案:A网校解析:多血质的典型特征是活泼好动,反应迅速,热爱交际,能说会道,适应性强,具有明显的外向倾向,粗枝大叶。题干中描述的肖晓的气质类型正是多血质,A正确。【例2019年上-单选题】方华情绪快而强,容易冲动,常常是爆发式的,并伴随有明显外部表现,她的气质类型属于()。A.胆汁质B.多血质C.粘液质D.抑郁质网校答案:A 网校解析:外向、冲动属于胆汁质。2.性格性格是指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特性取决于特定的文化模式和社会环境。性格是后天的,是社会文化模式的刻印,有可能改变,有好坏之分。A.性格的分类(1)从心理机能上划分,性格可分为:理智型、情感型和意志型;(2)从心理活动倾向性上划分,性格可分为内倾型、外倾型和平衡型;(3)从个体独立性上划分,性格分为独立型、顺从型、反抗型。B.性格的结构特征(1)性格的态度特征:个体对自己、他人、集体、社会以及对工作、劳动、学习的态度特征。如谦虚或自负、利己或利他、粗心或细心。创造或默守陈规。性格的态度特征在性格结构中具有核心意义。(2)性格的意志特征:个体自觉地确定目标,调节支配

221行为,从而达到目标的性格特征。包括行为方式和水平的调节,如顽强拼搏、当机立断。(3)性格的情绪特征:个体稳定而独特的情绪活动方式。如情绪活动的强度、稳定性、持久性和主导心境等方面的特征。(4)性格的理智特征:个体在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知特点和风格。如主动感知或被动感知,习惯于看到细节还是轮廓等。【例-单选题】小林诚实内向,谦虚勤奋,且具有亲和力,这些描述说明()。A.性格特征B.能力C.气质D.认知网校答案:A网校解析:勤奋积极是对性格属性特征的描述。3.认知风格对外部环境的不同依赖程度上①场独立型:在信息加工时依照内在参照;②场依存型:在信息加工时依照外部参照;③冲动型:反应快,错误多;④沉思型:深思熟虑,错误少;⑤同时性:考虑多种假设,视野宽,兼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⑥继时性:只考虑一种假设,时间上有明显的先后顺序。【例】小明和小罗今年高三,是一对好朋友。两人在处理问题的认知风格方面有较大差异。小明在学习上遇到问题时,常常利用个人经验独立的对其进行判断,喜欢用概况与逻辑的方式分析问题,很少受到同学与老师建议的影响。而小罗遇到问题时常常表现与小明相反,他更愿意倾听老师和同学们的建议,并以他们的建议作为分析问题的依据。另外,他还善于观察言观色,关注社会问题。问题:(1)结合材料分析小明和小罗的认知风格差异。

222(2)假如你是他们的老师,如何根据认知风格差异展开教学?网校答案:(1)小明属于场独立性格,小罗属于场依存型人格。两者具有极大差别。场独立型的人在加工信息时,主要依据内在标准或内在参照,与人交往时很少能体察入微,他们的心里分化为水平较高,在加工信息时主要依据内在标准。材料中。小明在遇到问题时,常常利用个人经验独立的对其进行判断,喜欢用概括的方式分析问题,很少受到同学与老师建议的影响,体现了小明属于场独立性格。场依存型的人在加工信息时,对外在信息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倾向,与别人交往是较能考虑对方的感受。他们的心里分化水平较高,在加工信息时主要依赖“场”,较能考虑对方的感受。材料中,小罗更愿意倾听老师和同学的建议,并以他们的建议作为分析问题的依据。另外,他还善于察言观色,关注社会问题,体现了小罗的场依存型人格。(2)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的认知风格各有特点,而教育教学要“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认知风格,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的认知风格采取相应的教育教学方法,将教育教学效益最大化。4.自我调控系统自我调控系统是人格中的内控系统或自控系统,具有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其作用是对人格的各种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和谐。(1)自我认知自我认知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自我观察是指对自己的感知、思想和意向等方面的觉察,自我评价是指对自己的想法、期望、行为及人格特征的判断与评估,这是自我调节的重要条件,如果一个人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只看到自己的不足,觉得处处不如别人,就会产生自卑,丧失信心,做事畏缩不前……(2)自我体验自我体验是伴随自我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当一个人对自己作积极的评价时,就会产生自尊感;作消极的评价时,就会产生自卑感。自我体验可以使自我认识转化为信念,进而指导一个人的言行,自我体验还能伴随自我评价,激励适当的行为,抑制不适当的行为,如一个人在认识到自己不适当的行为后果时,会产生内疚、羞愧的情绪,进而制止这种行为的再次发生。

223(3)自我控制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是实现自我意识调节的最后环节,如一个学生意识到学习对自己发展的重要意义,会激发起努力学习的动机,在行为上表现出刻苦学习、不怕困难的精神。自我控制包括自我监控、自我激励、自我教育等成分。【例-单选题】在一次业务学习中,关于青春期后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什么阶段,教师们讨论激烈,提出了以下四种见解,其中正确的是()。A.生理自我阶段B.心理自我阶段C.社会自我阶段D.经验自我阶段网校答案:B 网校解析:自我意识的发展从生理我到社会我,最后到心理我。四、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1.生物遗传因素;2.社会文化因素;3.家庭因素(权威型、放纵型、民主型);4.学校教育因素;【主导作用】5.个人主观因素。五、人格特质理论(考察方式:选择题)1.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一类是共同特质,指在某一社会形态下,大多数人或一个群体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质;另一类是个人特质,指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个人特质又分为三种:首要特质、中心特质、次要特质。首要特质:一个人最典型、最有概括性的特质。中心特质: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特质,在每个人身上大约有5~10个。

224第五章-中学生的人格发展(二)、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第三节中学生的人格发展五、人格特质理论(考察方式:选择题)1.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一类是共同特质,指在某一社会形态下,大多数人或一个群体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质;另一类是个人特质,指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个人特质又分为三种:首要特质、中心特质、次要特质。首要特质:一个人最典型、最有概括性的特质。中心特质: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特质,在每个人身上大约有5~10个。次要特质:个体的一些不太重要的特质,往往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会表现出来。2.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卡特尔提出了基于人格特质的一个理论模型。模型分为四层,即:①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②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③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④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各层之间用连线表示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之间的关系。能力特质表现在知觉和运动方面的差异特质,包括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晶体智力是以习得的经验为基础的认知能力;流体智力是以生理为基础的认知能力。(【2015年上-辨析24】)补充内容:能力特质

225补充内容:人格类型理论类型理论是20世纪30~40年代德国产生的一种人格理论,主要描述一类人与另一类人的心理差异,即人格类型的差异。1.气质类型学说古希腊著名医生希波克里特提出,人的四种气质类型: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气质类型学说——希伯克利特提出2.内—外向人格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认为任何人都具有外向和内向两种特征,但其中一种可能占优势,因而可以确定一个人是内向还是外向。3.霍兰德的人格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霍兰德提出,把人格分为六类,不同人格在职业选择上有明显差异。六种人格分别为: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常规型。4.斯普兰格的人格理论

226斯普兰格依据人类社会活动的六种形态,把人格划分为六种性格类型。即:经济型、理论型、审美型、宗教型、权力型、社会型。并认为纯粹单一的人格类型是没有的,多数人是各种类型的混合,称混合型。【例-单选题】中学生晓楠极端争抢好胜,性格急躁,富有竞争意识,外向,常常处于紧张状态,很难使自己放松,小楠的人格属于()。A.A型人格B.B型人格C.C型人格D.D型人格网校答案:A 网校解析:美国学者M.H.弗里德曼等人研究心脏病时,把人的性格分为两类:A型和B型。A型人格者属于较具进取心、侵略性、自信心、成就感,并且容易紧张。A型人格者总愿意从事高强度的竞争活动,不断驱动自己要在最短的时间里干最多的事,并对阻碍自己努力的其他人或其他事进行攻击。B型人格者则属较松散、与世无争,对任何事皆处之泰然。六、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属于心理动力学理论,是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的。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1.口腔期:从出生到12-18个月左右;2.肛门期:大约从12—18个月到3岁;3.性器期:大约从3岁到5岁;4.潜伏期:大约从5岁到12岁;5.生殖期:大约从12岁到成年。

227【例2018年下-简答题】简述费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网校答案:弗洛伊德重视人格的发展阶段问题,将人格发展分为五个时期:(1)口唇期:0-1.5岁左右,婴儿从口腔刺激获得满足和快乐。(2)肛门期:2-3岁左右,幼儿通过肛门排泄获得满足。(3)性器期:3-6岁左右,儿童喜欢抚弄自己的性器言而获得快乐和满足。(4)潜伏期:7岁-青春期,儿童性与攻击的冲动开始进入潜伏期,不再通过躯体部位而获得快感。(5)生殖期:青春期—成年期,个体产生两性意识,心理上逐渐有了与性别相关的职业计划、婚姻理想等。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2012年上-简答29】)

228【例-单选题】按照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12-18岁个体心理发展的主要任务是()。A.强化自我主动性B.培养勤奋感C.建立自我同一性D.获得亲密感网校答案:C 网校解析:青春期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寻找自我同一性。第四节中学生的身心发展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本节内容重要性程度一般,请以幻灯作为主要参照。)一、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1.过渡性2.闭锁性3.社会性4.动荡性二、中学生的性心理与异性交往(考察方式:材料题)(一)中学生性心理发展的特点1.性意识的出现①渴望了解性知识;

229②对异性充满好奇与爱慕;③在异性面前容易紧张和兴奋;④性冲动和性欲望的出现。【例-单选题】中学生随着身心的迅速发展,开始积极尝试脱离父母的保护和管理,渴望自己的行为像成人,不愿意被当做孩子看待。这提供这说明中学生心里发展具有()。A.平衡性B.独立性C.闭锁性D.动荡性网校答案:B 网校解析:青春期的青少年不希望家长干预自己,渴望独立。(一)中学生性心理发展的特点2.性情感的发展变化中学生性情感的发展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①疏远异性阶段;②接近异性阶段;③异性眷恋阶段。(二)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1.加强教育,理解性生理和心理的变化;2.更新理念,认识异性交往的意义;3.指导行为,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处理性冲动、恰当地与异性交往。三、对中学生正确处理异性交往的指导在异性交往过程中,引起中学生心理困扰的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形:一是许多正常的异性交往被老师、同学或家长当成早恋对待。二是感情沟通的困扰。

230三是单恋、失恋的困扰。中学生的异性交往需要老师、家长的正确引导。首先,老师和家长要重视性教育,而且要把握好教育尺度。此外,采取适当的教育方式,组织男女学生共同参加一些健康有益的活动,使他们与异性交往的需求在活动中得到满足。【例2018年下】材料高一女生马英前几天向班主任廖老师倾诉了自己的烦恼。她感觉自己喜欢上了班里的男生周勇,上课时,总是走神,不由自主的看周勇在干什么,下课后,她的目光总是跟随周勇的身影;如果看不到周勇,她就心神不定,书也看不进去。她对目己目前的状况非常忧虑,担心被父母,老师发现。担心自己的学习成绩会因此下降。她十分因扰,问廖老师自己该怎么办?问题:(1)请根据中学生异性交往特点分析案例中马英的问题。(10分)(2)如果你是马英的班主任会提出什么建议?(8分)网校答案:(1)中学生异性交往特点与异性交往的需要与实际交往状况存在差异;异性交往主要倾向于友谊的交往疢往动机的多样性以及趋于强烈化。(2)培养健康交往意识,做到落落大方引导学生广泛交往把握好深法稳重大方,对异性有礼有节。引导学生注意交往的分寸,避免产生早恋。第六章-中学生心理健康(一)第六章中学生心理辅导知识导航

2312分-14分之间第一节中学生心理健康一、心理健康的概念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二、心理健康的标准(考察方式:简答题)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3.自我调控能力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5.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6.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三、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1.焦虑症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是考试焦虑。其表现是随着考试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出现慌乱,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考试后又持久地不能松弛下来。2.强迫症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做,他就会感到极端焦虑。3.抑郁症抑郁症是以持久性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过度的抑郁反应,通常伴随着严重的焦虑症。焦虑是个人对紧张情景的最先反应。如果一个人确信这种情景不能改变或控制时,抑郁就取代焦虑成为主要症状。

2324.恐怖症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惧怕。分为:单纯恐怖症、广场恐怖症和社交恐怖症。患有社交恐怖症的人害怕在社交场合讲话,担心自己会因双手发抖、脸红、声音发颤、口吃而暴露自己的焦虑,觉得自己说话不自然。因而不敢抬头,不敢正视对方眼睛。5.网络成瘾中学生网络成瘾是指中学生由于过度地和不当地使用网络而导致的一种难以抗拒再度使用网络的着迷状态,并影响到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网络成瘾者自身有一些躯体症状,如头晕、心烦、胸闷气憋、紧张性兴奋、懒散等,并且与家长、朋友打电话或与朋友聚会次数减少,下网后变得空虚、失落,不愿与人交流。1)网络成瘾的原因:(1)网络自身的诱惑;(2)网络的相关法规不健全;(3)家庭环境的影响;(4)上网者自身因素。2)网络成瘾的治疗方法:心理干预。网络成瘾心理干预法的适用对象是确已上网成瘾的学生。常用的几种心理干预法有:(1)强化干预;(2)厌恶干预法;(3)转移注意力法;(4)替代、延迟满足法;(5)团体辅导法。【例-单选题】在对学生李刚网络成瘾的干预中,老师要求在手腕上套一根橡皮筋,一旦感觉自己想上网就用力拉橡皮筋弹自己。这位老师所要求的方法称为()。A.强化干预法

233B.厌恶干预法C.转移注意法D.延迟满足法网校答案:B网校解析:通过厌恶刺激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例-单选题】郭阳同学近总是不由自主地反复洗手,即便是洗了几遍仍然认为没洗干净。明知没有必要,却不能控制自己。这说明他可能患了()。A.抑郁症B.焦虑症C.强迫症D.恐怖症网校答案:C网校解析:符合强迫症的典型症状。【例-单选题】张博近期经常失眠,食欲不振;不愿与同学和老师交往,对什么事情都不敢兴趣,消极悲观;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未来没有希望。他存在的心理问题是()。A.强迫症B.焦虑症C.抑郁症D.恐怖症网校答案:C 网校解析:对任何事都毫无情绪属于抑郁问题。第六章-中学生心理健康(二)第一节中学生心理健康拓展知识:让我们了解抑郁症

234抑郁症的概念抑郁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如何识别抑郁人士如何正确对待抑郁如何与抑郁症人士沟通实用小贴士:开心食物什么是抑郁症?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临床可见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情绪的消沉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自卑抑郁,甚至悲观厌世,可有自杀企图或行为;甚至发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显的焦虑和运动性激越;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每次发作持续至少2周以上、长者甚或数年,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大多数可以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微笑型抑郁症)

235五年前的春天,有个微博昵称为走饭的女生自杀了,她生前是南京高校的大四学生,普通得不能再普通。走饭,女,90后,南京高校学生,2012年3月17凌晨自杀。3月18日通过定时的时光机发出微博:“我有抑郁症,所以就去死一死,没什么重要的原因,大家不必在意我的离开。拜拜啦。”2012年3月18日上午10点54分,这条来自网友“走饭”的微博消息引起轰动,众多网友相继转发。3月19日凌晨1点32分,江宁公安在线发布微博证实,发布该条微博的女生已经遗憾去世。翻看她以前的微博和她的小号“醒醒我们回家了”,可以看出她一直活得很孤独。结论与现状世界上每10个人有1个有可能罹患抑郁症。世界卫生组织2017年报告指出,全球约有3亿人有抑郁症。从2005年到2015年,抑郁症患者人数上升了足足18%。抑郁症已经成为了人类残障的第一大因素。中国抑郁症人数比例是4.2%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精神问题是21世纪最严重的身心健康问题。抑郁症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心情抑郁的人只能做抑郁的梦,要是更加抑郁,连梦都不做的。1.人们认为抑郁就是悲伤。事实上,绝望自我厌恶孤立焦虑负罪感

236效率需要心理重建当别人认为你所经历的事情没有什么大不了(杀人)当你开心的时候(时间)因为有时候,病情不断复发人们总是给你提供最糟糕的建议归因的方式当感到疲倦的时候需要厘清的概念抑郁症患者并不是无能、无知抑郁症患者并不一定经历了多么大的创伤事件如何识别抑郁人士攻击性与暴力无法集中注意力疲劳睡眠异常身体疼痛食欲和体重异常危险行为兴趣缺乏无助无望

237厌恶自己除此以外,还有……患有抑郁症的患者会使用更多的单数第一人称。患有抑郁症的患者会呈现更多的绝对化用语So,我们接下来该如何做呢?婚后五年,在某网络公司上班的高野干男和毫不卖座的漫画家妻子小晴过着平静的生活。干男为人纤细,一丝不苟,习惯每天早上做便当,按照不同日期搭配便当的奶酪和领带。但是在巨大的工作压力下,干男看似平静的内心渐渐失衡,他甚至一度企图自杀,经问诊才发现自己已经患了抑郁症。为了让丈夫尽快恢复健康,小晴以离婚相要挟迫使干男辞职休养。失去了生活来源,高野夫妇的生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但他们也在相互扶持的道路上获得了久违的快乐。1.防治抑郁症的第一步就是感觉到抑郁状态的存在,接受抑郁症。抑郁症是一种脑部胜利功能和认知功能的失调,它和某些脑内化学物质如血清素的减少有关。

2382.学会做一个不评判的倾听者。我最近有些担心您,是发生什么事了吗我注意到你和平时有些不一样,所以想看看您过的怎么样有什么我能帮您做的吗您有什么需要3.承认并接纳负面情绪。4.紧急事件,紧急处理。5.药物治疗+认知调整(你不是医生,治不了病)。6.工作人员也不是超人,要保护好自己。如何与抑郁症人士沟通?以下有10句话,你来判断一下,哪句话可以对他说,而哪几句话反而会伤害他?你不是一个人,我就在这里。我可能无法确切的感受到你的感受,但我很关心你,我也想帮助你。如果哪天你想放弃了、撑不下去了,请你告诉自己,我还能再撑一天,或者哪怕一个小时,一分钟也好。你对我很重要,你的生命对我也很重要。你现在的感觉存在于你的头脑中,那是一种你可以控制的想法,相信我,你可以自主选择抹去他的。我们都有难过的时候,我也一样。上周我还因为男朋友和我分手难过呢,哭的要死要活的,现在我不是也好了吗?那时候还是你安慰我的,记得吗?活下去的理由有千千万万个,你能想出几个死的理由呢?想不出的话,那当然就是勇敢的活下去!世上比你惨的人多了去了,至少你还有你现在的工作啊,你有爱你的家人和朋友啊!还有好多人什么都没有呢!

239没有是非之争不能过高渴求淡化无名之火分享有益信息谦让加上忍耐第六章-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第二节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一、心理辅导的目标与途径心理辅导是学校辅导教师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的活动。心理辅导的目标学会调适(基础目标)——寻求发展(高级目标)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几条途径:(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6)小组辅导。二、心理辅导的内容1.学习辅导;2.人格辅导;3.生活辅导;4.生涯辅导。

240三、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1.强化法强化法又称“操作条件疗法”,是应用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强化行为的改变是依据行为后果而定的,其目的在于矫正不良行为,训练与建立良好行为。2.系统脱敏法系统脱敏法的创立者是南非的精神病学家沃尔普,主要用于当事人在某一特定的情境下产生的超出一般紧张的焦虑或恐怖状态。3.惩罚法惩罚的作用是消除不良行为。惩罚有两种:一是在不良行为出现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如否定评定、给予处分);二是在不良行为出现时,撤销一个愉快刺激。4.消退法通过停止对某不良行为的强化,从而使该行为逐渐消失的一种行为治疗方法。该方法包括两个特征:一是行为之后停止维持该行为强化物的供给;二是该行为出现的频度要下降。5.认知疗法认知疗法是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患者的不良认知的一类心理治疗方法的总称。6.来访者中心疗法来访者中心治疗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创立的。他是人本主义心理疗法的主要代表。来访者中心疗法是通过为来访者创造无条件支持与鼓励的氛围使来访者能够深化自我认识、发现自我潜能并且回归本我,来访者通过改善“自我”或自我意识来充分发挥积极向上的、自我肯定的、自我实现的和无限成长的潜力,以改变自我的适应不良行为,矫正自身的心理问题。

2417.理性—情绪疗法心理学家艾里斯曾提出理性情绪辅导方法。认为,人的情绪是由人的思想决定的,合理的观念导致健康的情绪,不合理的观念导致负向的、不稳定的情绪,即人的行为的ABC理论。【例2015年下-单选21】中学生小阳总认为他是一个完美的人,任何事情都会按自己的意愿发展,但是现实往往事与愿违,这让他非常苦恼,希望后得到心理辅导老师的帮助。如果对小阳进行心理辅导,最可行的办法是()。A.放松训练法B.系统脱敏法C.合理性情绪法D.代币强化法网校答案:C网校解析:最可行的方法是合理情绪法。合理情绪法是帮助求助者解决因不合理信念产生的情绪困扰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是20世纪50年代由阿尔伯特·艾利斯(A.ElliS)在美国创立的。故选C。【例2015年上-单选17】高三学生小辉因一次模拟考试失败,就认定自己考不上理想中的大学,感觉前途无望,根据理性情绪疗法原理,小辉的这种不合理信念属于()。A.主观要求B.相对化C.糟糕至极D.片面化网校答案:C网校解析:一般来说不合理的观念有三个特征:1.绝对化;2.过分概括;3.糟糕之极。选项中只有C符合。

242【例2014年上-单选19】晓颖以为做事应该尽善尽美,绝不允许任何差错,因而平时稍有失误就极度焦虑,张老师通过改变认知偏差来帮助她克服这种焦虑,这种心理疏导()。A.强化法B.系统脱敏法C.消退法D.合理情绪治疗法网校答案:D网校解析:合理情绪疗法是20世纪50年代由艾利斯创立,帮助求助者解脱因不合理信念产生的情绪困扰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它是认知疗法的一种,因采用了行为治疗的一些方法,故又被称为认知行为疗法。【例-单选题】晓玲性格内向,平时不敢同老师讲话,遇到疑难问题也没有勇气求教。偶有一次,她向杨老师求教,杨老师耐心解答了问题,并对她的行为及时给予表扬。经过多次这样的教学交往,晓玲学会了主动向老师请教问题。杨老师改变晓玲行为的方法属于()。A.强化法B.自控法C.脱敏法D.放松法网校答案:A网校解析:小玲的行为得到了来自老师的强化。一位高中女生接受心理辅导时的自述:进入高三以来,我就觉得自己被笼罩在一种紧张学习迎接高考的氛围中,时常感觉到心烦意乱,学习成绩也时好时坏,为此整天惴惴不安。我常常想到高考问题,感觉也与以前有所不同。心跳的剧烈程度比以前强很多,身体有种不舒服的躁热,思维不太受控制。注意力也难集中。我怕老师提问,老师一叫我回答问题。不论是能答上来还是答不上来,回答时总是语无论次而且声音发颤。虽然经常被老师提问,却还是消除不了这种胆怯心理。考试之前,我会非常紧张,几天前就会睡不着觉连续失眠,考试时常因为太紧张而不能认真审题;并且考试时,感到心跳加速,头脑发胀,昏昏沉沉。结果考试成绩越来越差。老师,你说我能改变这种情况吗?问题:请结合材料,说明中学生考试焦虑的主要表现,产生的原因和调方法。

243网校解析:(1)考试焦虑的典型表现包括:①心情极度紧张,情绪波动,比如“时常感觉心烦意乱”。②生理反应强烈,比如“心跳剧烈”,“身体不舒服的燥热”,“几天前就会睡不着觉连续失眠”。③思维刻板,比如“思维不受控制,注意力不集中”等。④心情慌乱,比如“整天惴惴不安”。⑤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比如“学习有好有坏”。⑥害怕老师提问,比如“然经常被老师提问,却还是消除不了这种胆怯心理。”(2)产生考试焦虑的原因:①学校方面的原因,比如班级的排名,老师的关注等等。②家庭方面的原因,比如父母的期待,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等,父母的严格要求等。③社会方面的原因,比如社会舆论的影响,考试成绩代表个人成就。④学生自身的原因,比如学习动机过强,不当的归因等。(3)改善考试焦虑的方法包括:①积极强化。比如做对题目以后,给予正强化。还可以交给学生学会运用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来鼓励自己,减少压力。②系统脱敏法。可以将学生的考试焦虑由低到高划分成多个等级,然后结合放松训练等犯法,让学生逐步适应每一级的焦虑水平,最终克服考试焦虑。③代币奖励法,用一些符号、工具作为去的成功的指标,每做好一件事情,就给学生一个代币,随着代币的增加,逐步减缓焦虑情绪。④认知疗法,比如理性情绪疗法。改变学生一次考不好,众身无望的看法。⑤人本主义疗法。通过积极引导,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点,正视自己的确定,采取各种措施,激发学生的潜能。【主要表现、原因和方法三者每一点6分,每一问考生能够给出三个以上的要点,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材料的内容具体解释,即可得满分,其他情况,酌情给分。】

244第六章中学生心理辅导知识点小结第七章-中学教育(一)第七章中学德育核心内容:道德品质的构成要素德育过程的规律八大德育原则六大德育方法第一节品德分值本章是单选和材料分析题的重点出题区域,一般是在20分左右。一、品德的结构(一)品德的含义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具体表现。品德与道德是两个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道德是由社会舆论和个人内在信念系统支持或驱使的行为规范的综合。道德是社会现象,是以社会舆论的力量来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各种行为规范和准则;而品德是个体现象,是人对社会道德的主观反映,是自主调控的行为表现。(二)品德的心理结构(单选题)道德认识

245道德认识亦称为道德观念,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并能据此进行正确的评价与判断。道德认识的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信念。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促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使他们在面临现实的道德问题情境时,能够明辨是非,做出明智的抉择,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其中,道德概念的掌握、道德信念的形成和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是衡量青少年学生道德认识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标志。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人们根据社会的道德规范评价自己和别人的思想、意图和举止行为时所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它既可以表现为个体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也可以表现为在道德观念的支配下采取行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内心体验。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来看,主要包括直觉的道德情感、形象性的道德情感和伦理性的道德情感三种。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定道德行为目的,支配自己的道德行为,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既定目的的心理过程。道德意志的作用在于发动与既定目的相符的行动,制止与既定目的相悖的行动。形成道德意志的基本过程有决心、信心、恒心三个阶段。决心,是道德意志的第一阶段,是经历动机斗争,确定行动目的,选择行动方式的下决心的阶段。信心,是意志过程的第二阶段,是根据自己的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坚信行为的正确,树立信心的阶段。恒心,是意志过程的第三阶段,是克服困难,坚持行动,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的阶段。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它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即道德行为可以是表现出来的,也可以是一种内在的意向,这种意向只有在合适的情境里才会出现。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评定一个人的品德,主要不是看他认识到什么,而是看他是否言行一致。【例2013-简答题】简述品德的结构。(已考过)

246【例-单选题】名学生决心改掉上课迟到的缺点,但冬天一到,他又迟迟不肯起床,结果还是频频迟到,要对该生进行教育,应着重强化其()。A.道德情感B.道德意志C.道德行为D.道德认识网校答案:B网校解析:该生是因为意志不坚定。二、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略)(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三、品德发展的理论(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他的研究为儿童道德发展研究提供了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初步奠定了品德心理研究的科学基础。1.自我中心阶段(2-5岁):无道德规则阶段,规则对儿童没有约束力。这时期儿童还不能把自己同外在环境区别开来,而把外在环境看作是他自身的延伸。规则对他来说不具有约束力。皮亚杰认为儿童在5岁以前还是“无律期”,顾不得人我关系,而是以“自我中心”来考虑问题。2.权威阶段(5-8岁):又称他律道德阶段,该时期的儿童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指定的规范,把人们规定的准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而且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例如:妈妈不在家,一个小孩为了帮助妈妈做事,打碎了一盘玻璃杯;另一个为了偷柜上的糖果吃,打碎了一个玻璃杯。让这时期的儿童作判断,他往往认为前者错误更大,因为他打碎了很多的玻璃杯,而不考虑两个小孩的动机。有人称该时期为道德现实主义或他律的道德。3.可逆性阶段(8-10岁):

247自律道德的开始阶段,开始按照内在标准进行道德判断,认为道德是可以修改的,即不单纯服从权威,也不机械地遵守规则,要求平等。儿童一般都形成了这样的概念:如果所有的人都同意的话,规则是可以改变的。儿童已经意识到一种同伴间的社会关系,应当相互尊重。准则对他们来说已具有一种保证他们相互行动、互惠的可逆特征。同伴间的可逆关系的出现,标志着品德由他律开始进入自律阶段。这一时期也称作自律期,也就是自主期。道德发展到这个时期,不再无条件地服从权威。当然这个时期判断还是不成熟的,要到十一二岁后才能独立判断。有人称该时期为道德相对主义或合作的道德。4.公正阶段(10-12岁):倾向于主持公道、平等,体验到公正、平等应该符合每个人的特殊情况。他们开始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公正的奖惩不能是千篇一律的,应根据各个人的具体情况进行。皮亚杰认为,品德发展的阶段不是绝对孤立的,而是连续发展的。儿童品德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应用时加以界说只是为了研究的方便,并不表明发展的连续统一体的中断。(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三水平、六阶段)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系统扩展了皮亚杰的理论和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做了修改、提炼和扩充,依据不同年龄段的儿童进行道德判断的思维结构提出了自己的一套儿童道德认识发展的阶段模式。(一)前习俗水平大约出现在幼儿园及小学低中年级阶段。该时期的特征是:儿童们遵守规范,但尚未形成自己的主见,根据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认为道德的价值不是取决于人或准则,而是取决于外在的要求。前习俗水平又分为两个阶段:1.惩罚服从取向阶段衡量是非的标准是由惩罚决定的,认为只要受到惩罚,不管其理由是什么,那一定是错的。对成人或准则采取服从的态度,缺乏是非善恶的观念,判断好坏只注意行为的结果,而不注意动机。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此时儿童判定某一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和利益,具有较强的自我中心性,认为符合自己需要的行为就是正确的。儿童不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东西。他们能部分地根据行为者的意向来判断过错行为的严重程度。(二)习俗水平

248这是在小学中年级以上出现的,一直到青年、成年。这一水平的儿童为了得到赞赏和表扬或维护社会秩序而服从父母、同伴、社会集体所确立的准则。能着眼于社会的希望和要求,从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和认识社会规范,并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1.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人们认为凡是社会大众认可的,就是对的;反之是错的。顺从传统的要求,谋求他人的赞赏。判断行为的好坏主要依据动机:认为有利他动机的就是好的,有利己动机的就是坏的。此阶段的个体主要是考虑社会或成人对“好孩子”的期望与要求,并力求达到这一标准。2.遵守法规取向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个体习惯于服从权威,遵守公共秩序,接受社会习俗,尊重法律权威,有责任感和义务感。认为只要行为违反了规则,并给他人带来伤害,不论何种动机,都是不道德的。相反,凡是维护权威和社会准则的行为,就是好的、正确的。(三)后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特点是道德行为由共同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普遍的道德准则支配,道德标准已被内化为他们自己内部的道德命令了,也称原则水平。这时他们能以普遍的道德原则作为自己行为的基本准则,能从人类正义、良心、尊严等角度判断行为的对错,并不完全受外在的法律和权威的约束,而是力图寻求更恰当的社会规范。后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1.社会契约取向阶段这一阶段,人们认识到法律或习俗的道德规范是一种社会契约,大家可以相互承担义务和享有权利,利用法律可以维持公正。同时也认识到,契约可以根据需要而改变,使之更符合社会大众权益。2.普遍伦理取向阶段(人类道义高于一切)人们能够根据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去判断是非善恶,超越现实规范的约束,即以良心、正义、公平、尊严、人权等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去进行道德判断,行为完全自律。

249柯尔伯格认为,个体的道德认知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而且年龄与道德发展阶段有一定关系,但不完全对应,道德发展的顺序是固定的,并不是所有的人在同样的年龄达到同样的发展水平,事实上有许多人永远无法达到道德判断的最高水平。研究表明,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以及少数青少年处于前习俗道德水平,大部分青年和成人都处于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一般要到20岁以后才能出现,而且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例-单选题】小菁常在课堂上玩手机,小娜提醒小菁学校规定课堂上不能玩手机,可小菁不听。因此小娜认为小菁不是好学生。根据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小娜的道德发展属于()阶段。A.惩罚和服从(为了逃避惩罚)B.相对功利(为了自身利益)C.遵守法规D.道德伦理网校答案:C网校解析:小娜遵守班规。【例-单选题】中学生小张认为遵守交通法规是人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根据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小张的道德判断处于()。A.惩罚服从取向B.相对功利取向C.寻求认可取向D.社会契约取向网校答案:D网校解析:公民责任属于社会契约。四、影响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因素(一)外部因素1.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表明,学生的态度和品德特征与家庭的教养方式有密切关系。若家庭教养方式是民主、信任、容忍的,则有助于儿童的优良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若家长对待子女过分严格或放任,则孩子容易产生不良的、敌对的行为。2.社会风气社会风气由社会舆论、大众媒介传播的信息、各种榜样的作用等构成。作为社会的成员。

250学生不可能与社会隔绝,也无力控制、净化社会环境,再加上自身的选择、判断能力有限,因此,社会上的良好与不良的风气都有可能影响其道德信念与道德价值观的形成,这也使得德育工作难度加大。3.同伴群体归属于某一个团体是个体的一种基本需要,因此,正式的班集体、非正式的小团体等对学生都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他们试图使自己的言行态度与同伴群体保持一致,以得到同伴群体的接纳和认可。可以说,学生的态度与道德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他们所归属的同伴群体的行为准则和风气的影响。(二)内部因素1.认知失调认知失调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费斯廷格提出的。他认为,人类具有一种维持平衡和一致性的需要,即力求维持自己的观点、信念的一致,以保持心理平衡。当认知不平衡或不协调时,个体就试图通过改变自己的观点或信念,以达到新的平衡。2.态度定势个体由于过去的经验,对所面临的人或事可能会具有某种肯定或否定、趋向或回避、喜好或厌恶等内心倾向性,这种事先的心理准备或态度定势常常支配着人对事物的预料与评价,进而影响到是否接受有关的信息和接受的量。假如学生对教师有消极的态度定势,则教师的教诲与要求可能会成为耳旁风,甚至引发冲突。3.道德认知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取决于个体头脑中已有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度,取决于已有的道德判断水平。根据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研究,要改变或提高个体的道德水平,必须考虑其接受能力,遵循先他律而后自律、循序渐进的原则。4.受教育程度品德行为是个人价值内化的结果。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能力,无疑与教育密切相关。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道德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都有所提高。总体上,教育程度与品德的关系,类似于智力与品德的关系。此外,个体的智力水平、年龄等因素也对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251五、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依从——认同——内化(一)依从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的特点。(二)认同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三)内化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时,稳定的态度和品德就形成了。六、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等。(一)有效的说服(二)树立良好的榜样(三)利用群体约定(四)价值辨析(五)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六)陶冶法(七)个人修养法第二节德育内容一、德育概述

252德育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将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的活动。二、德育内容(略)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理想和传统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民主、纪律和法制教育;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二、德育的途径第七章-中学教育(二)第三节德育过程一、德育过程的内涵(一)概念德育过程是以提升受教育者的品德水平为目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过程。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德育过程的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目标与受教育者现有水平之间的矛盾。(二)构成要素(补充内容)1.教育者2.受教育者3.德育内容4.德育方法

253(三)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重要)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1.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学生品德是由思想、政治、法纪、道德方面的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因素构成的,这几个因素简称为知、情、意、行。2.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在德育过程中,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在德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品德一般可以按照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的顺序进行,这四个要素缺一不可,必须是统一和谐地发展。应当指出,学生品德的知、情、意、行几个方面,在发展方向和水平上叉具有不平衡性,表现为通情不达理、达理不通情、言行不一、口是心非等。由于知、情、意、行的辩证统一性和不平衡性,因而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又具有多种开端,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二)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1.学生思想品德的任何变化,都必须依赖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任何外界的教育和影响,都必须通过学生思想状态的变化,经过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才能发生作用,促使学生品德的真正形成。2.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实质上是对外界教育因素的分析、综合过程学生不断做出反应,斗争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品德不断发展的过程。教育者应当自觉利用矛盾运动的规律,促进学生思想矛盾向社会需要的方向转化。3.青少年学生的自我教育过程,实际上也是他们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根据这一规律,要求教育者在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发挥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三)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2541.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的过程中,接受外界教育影响,逐渐形成和发展,并通过活动和交往的过程表现出来的。教育性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有目的地根据德育目标和思想品德的形成规律设计实施活动,能加快个体品德的发展速度,对学生品德发展方向起规范和保证作用。这就要求教育者精心设计和组织教育活动和交往。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品德形成是学生能动地接受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多方面教育影响广泛多样,既有校内的正式影响,又有校外的非正式影响,既有积极正面的影响,也有消极负面的影响。学校德育应在多方面影响中发挥主导作用,将多方面教育影响统一到教育目的上来,形成学校与家庭、社会教育的合力,促使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1.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要使德育适应社会不断变化的要求,就需要在德育内容、手段、方法等方面不断地加以调整、补充。其次在德育过程中,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通过长期的训练、积累才能实现。最后在意识形态领域里,不同的思想斗争长期存在,必然会反映到学生思想中来,这就决定了德育过程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2.德育过程是一个反复的过程青少年学生正处于成长时期,世界观尚未形成,思想很不稳定。学生品德过程中的反复是不断深化的过程。这也就要求教师要正确认识和对待这种现象,耐心细致地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在反复中逐步前进。3.德育过程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长期、反复、渐进性特点要求教育者必须持之以恒、耐心细致地教育学生,要正确认识和对待学生思想行为的反复,善于反复抓,抓反复,引导学生在反复中不断前进。【例-简答题】请简述德育过程的规律。网校答案:(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55(2)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少年儿童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第四节德育的原则、方法和途径一、德育的原则(重要)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德育原则对制定德育大纲、确定德育内容、选择德育方法、运用德育组织形式等具有指导作用。

256我国中学主要的德育原则有:(一)导向性原则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导向性原则是德育过程中的一条重要原则,因为学生正处在品德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方面他们的可塑性大,另一方面他们缺乏社会经验与识别能力,易受外界社会的影响。学校德育要坚持导向性原则,为学生的品德健康发展指明方向。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2)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3)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二)疏导原则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人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疏导原则就是循循善诱原则。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三)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自身的品德。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也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2)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3)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

257(四)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2)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3)对学生进行德育要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五)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2)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六)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一分为二”看待学生;(2)长善救失,通过发扬优点来克服缺点;(3)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修养。(七)知行统一原则1.基本含义知行统一原则是指教育者在进行德育时,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

2582.要求(1)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2)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在接触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加深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3)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4)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八)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1.基本含义德育工作既要正面引导、说服教育、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又要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并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2.要求(1)坚持正面教育原则;(2)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3)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和集体组织的公约、守则等,并且严格管理,认真执行。(九)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平行影响1.基本含义这一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善于组织和教育学生热爱集体,并依靠集体教育每个学生,同时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来促进集体的形成和发展,从而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该原则源于马卡连柯的“平行影响”。2.要求(1)建立健全的学生集体;(2)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3)加强个别教育,并通过个别教育影响集体,增强集体的生机和活力。【例-单选题】教师从提高学生认知入手,循循单诱的以理服人,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向上,这一教育过程遵循的育德原则是()。

259A.疏导原则B.启发原则C.因材施教原则D.导向原则网校答案:A网校解析:以理服人体现的是疏导原则。【例-单选题】“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体现的德育原则是()。A.思想性原则B.疏导性原则C.连贯性原则D.一致性原则网校答案:B网校解析:博文约礼体现疏导。初二(1)班下王同学在黑板上画了个漫画,并写上“班长是班主任的小跟班”。班主任冯老师看了,发现漫画真画出了自己的特征,认为他有绘画天赋。于是请他担任班上的板报和班刊绘画编辑,并安排班长协助他。在班长的帮助下,小王发挥了自己的才能,出色的完成了任务,克服了散漫的毛病,后来还圆了他考取美术专业的大学梦。【例-单选题】冯老师遵循的主要德育原则是()。A.疏导原则B.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C.长善救失原则D.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网校答案:C网校解析:利用优点克服缺点。二、德育的方法(背)

260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它包括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修养方式。我国中学德育的方法主要有:(一)说服教育法说服教育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说服教育法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方法,包括运用语言进行说服的方式(讲解、谈话、报告、讨论,阅读书籍报刊等)和运用事实进行说服的方式(参观、调查、访问等)。说服教育法运用很广,其他德育方法都需要综合运用这一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认识。运用说服教育法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1)明确目的;(2)富有知识性、趣味性;(3)注意时机;(4)以诚待人。(二)榜样示范法榜样示范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越形象的事物越容易接受,榜样形象生动,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能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学生正处于善于模仿的时期,可塑性强,榜样使抽象、高深的思想具体化、人格化,能给人极大的感染和激励。榜样包括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学生中的好榜样等。运用榜样示范法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1)选好学习的榜样;(2)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3)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三)实际锻炼法实际锻炼法是指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良好品德的方法。锻炼的方式主要是学习活动、社会活动、生产劳动和课外文体科技活动等。运用实际锻炼法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261(1)坚持严格要求;(2)调动学生的主动性;(3)注意检查和坚持。(四)陶冶教育法陶冶教育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它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运用陶冶教育法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1)创设良好的情境;(2)与启发、说服相结合;(3)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五)品德评价法品德评价法是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的方法。它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运用品德评价法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1)公平、正确、合情合理;(2)发扬民主,获得群众支持;(3)注重宣传与教育。补充:(六)个人修养法个人修养法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道德上的自我修养,从而提升道德水平的教育方法。这是一种以学生自我修养为核心的教育方法,所以,有人称之为“自我修养法”。个人修养法存在的合理性建立在在两大基础之上:第一,任何道德教育过的实质都是主体道德自我建构的实现(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第二,学生,尤其是青少年学生,有一种自我意识凸现的时期。个人修养法要做的主要工作是:(1)培养学生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262(2)帮助学生制定修养的标准和计划。【例-单选题】班主任李老师接受一个新班后,针对该班纪律散漫、学风懈怠的情况,首先运用板报、墙壁等媒介做好舆论宣传,建立良好的班风,同时以真诚的爱感化学生,促使学生积极进取。一个学期下来,该班班风、学风焕然一新。李老师运用的主要德育方法是()。A.个人修养法B.榜样示范法C.实际锻炼法D.情感陶冶法网校答案:D网校解析:情感陶冶法指教师利用高尚的情感、美好的事物和优美的环境感染和熏陶学生的方法。班主任李老师通过板报、墙壁等媒介建立良好的班风为的就是能够使同学在这种环境中受到感化,因而体现了该方法。【例-单选题】班主任赵老师经常运用表扬、鼓励、批评和处分等方式引导和促进学生品德积极发展,这种方法属于()。A.说服教育法B.榜样示范法C.情感陶冶法D.品德评价法网校答案:D网校解析:奖惩又叫品德评价。【例2013-真题】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运用锻炼法的基本要求有哪些?(已考过)【例】

263某校初二女生小芳,上课不遵守纪律,注意力不集中,听课不专心,有时还会发出怪叫声,故意破坏纪律引起他人的注意。当老师批评她或同学责备她时,她不仅毫无羞怯之意,反而感到高兴。平时,小芳和老师、同学们都很少沟通,不愿意交流,有些以自我为中心,她顽皮、好动,喜欢接老师的话茬,而且常常在当面或背地里给同学或老师起绰号,有时还无缘无故地欺辱同学。当然,小芳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她性格直率,敢作敢为,勇于承担任务,而且身强体壮,体育成绩好,是运动场上的风云人物,每次运动会都能给班里争光。【问题】如果你是班主任,根据材料小芳同学的表现,在对她的教育中,你认为应该贯彻哪些德育原则?(4分)运用哪些德育方法?(4分)请分别结合材料加以分析。(10分)网校答案:(1)德育原则:长善救失。应发扬她性格和体育方面的特长,克服她纪律方面的缺点。因材施教原则。老师要针对小芳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2)德育方法:说服教育法。教师可以摆事实讲道理。锻炼法,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3)首先,我们需要一分为二看待学生,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其次,以发展的眼光,客观、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当代青少年学生的思想特点。再次,教育者要尊重热爱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尤其是对待后进生,更需要特别的温暖和关怀,切忌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切忌粗暴训斥、讽刺挖苦、甚至体罚。最后,教育者应根据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管理和教育。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品德发展状况出发,提出合理、明确、适度、有序且有恒的要求,并坚持不懈地贯彻到底。德育模式实际上是在德育实施过程中德育理念、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德育途径等的有机组合方式(表7-1)。当代影响较大的德育模式有

264认知模式、体谅模式、社会模仿模式和价值澄清模式。三、德育的途径德育的途径是指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我国中学德育的途径有多种,如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的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共青团活动,班主任工作等。其中,基本途径是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的教学。(一)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的教学这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通过教学实施教育是通过教师传授和学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实现的。各科教材中都包含丰富的教育内容,只要充分发掘教材本身所固有的德育因素,把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起来,就能在传授和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受到科学精神、社会人文精神的熏陶,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当然,教学这个途径也不是万能的,仅仅通过思想品德课和其他学科教学进行德育培养,容易使学生脱离社会生活实际。(二)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之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实施的各种有意义的教育活动。校外活动是指由学校以外的教育机构组织和领导的学生课余教育活动。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学校实施德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因为这两种活动形式生动活泼,不受教学计划的限制,符合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能够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因此,可让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愿选择参加,自主地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三)劳动(社会实践)这是学校进行德育,尤其是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劳动,学生容易产生对劳动、科学与技术的兴趣与爱好.激发出巨大的热情与力量,经受思想与行为上的磨炼和考验,从而能够培养学生勤俭、朴实、顽强等优良品德。(四)共青团活动

265共青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先进年轻的群众组织,是广大青年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更是学生自己的组织。通过共青团活动,不仅能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而且能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荣誉感,使他们能够严格要求自己,提高思想觉悟,培养良好品德。(五)校会、班会、周会、展会、时事政策的学习校会和班会是全校师生或全班同学参加的活动,能持久地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周会主要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时事政策教育。每天的晨会可以对随时出现的问题予以及时解决。(六)班主任工作班主任是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工作的教师,班主任的基本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对学生进行教育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职责和任务。班主任要做好学生德育工作,必须全面深入了解,并获取社会有关方面和学生家长的配合,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班主任特别要精心组织、培养健全的班集体,并通过集体对学生进行教育,班主任要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结合起来。【例-单选题】中学生德育教育的基本途径是()。A.思想品德课B.共青团活动C.学科教学D.其他网校答案:A网校解析:基本途径是教学。第五节其他相关教育新时期德育发展的新主题(一)生命教育1.生命教育的内涵生命教育就是指关于生命常识及体验生命活动的教育。生命教育既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同时还是教育的最高追求。2.生命教育的内容

266包括认识生命的教育、敬畏生命的教育、理解生命的教育、热爱生命的教育、保护生命的教育、开发生命的教育以及死亡教育七个方面。3.生命教育的途径(1)设置生命教育课程——基本途径;(2)丰富学生的生命体验经历;(3)提高教师的生命教育素质;(4)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力量。(二)生活教育1.生活教育的内涵生活教育就是指教育者通过对中学生教授生活常识,培养生活技能,提供生活过程的更多实践体验机会,使其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和目标,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追求个人、家庭、团体以至民族和人类的幸福生活的教育。2.生活教育的内容内容应包括生活行为教育、生活规范教育和生活情感教育三个部分。3.生活教育的基本途径(1)贴近生活,开展生活化主题教育。(2)教学活动重于“做”,启发学生的灵感及创造性。(3)优化课程结构,发展适应能力。(三)生存教育1.生存教育的概念生存教育是指教育者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帮助中学生树立危机意识和求生意识,培养中学生良好的体质、健康的心理、生活自理能力、自我保护能力和交往能力的过程。2.生存教育的内容生存教育主要包括生存意识、生存知识、生存能力、生存价值等方面的教育。

2673.生存教育的途径(1)开设生存教育课——基本途径。(2)将存教育渗透到学校其他学科的教育教学中。(3)结合实践活动对进行生存教育。(4)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密切联系,共同搞好生存教育。(四)安全教育1.安全教育的内涵安全教育是指维护生命安全的措施及防范意外事故的教育,亦可涵盖因心理缺乏安全而危及生命安全的心理指导。安全教育是最能从根本上预防和控制事故的手段之一,是搞好学校安全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2.安全教育的内容安全教育包括自然灾害、消防、交通、饮食饮水、集体活动、网络、心理安全等等。3.安全教育的途径安全教育的过程应当针对学生的心理、生理和年龄等特点,结合当地实际,注重实效。(1)以案说法,有针对地教育;(2)突出重点,有区别地教育;(3)抓住时机,有选择地教育;(4)开展社会实践,提高教育效果;(5)加强自护训练,提高防护能力。(五)升学就业指导教育升学和就业指导是指教师根据社会的需要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帮助他们了解社会职业,进而引导他们按照社会需要和自己的特点为将来升学选择专业与就业选择职业,在思想上、学习上和心理上做好准备。【例】开学不久,班主任贾老师发现明朗同学不喜欢学习,上课不认真听讲,经常做小动作,不按时完成作业。贾老师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发现明朗虽然有不少缺点,但也有优点,需要肯定和鼓励。于是,贾老师找他谈话说:“你有缺点,

268但也有优点,可能你自己还没有发现。这样吧,我限你在两天内找找自己的优点,如实向我汇报,不然我可要批评你了。”第三天,明朗找到贾老师,很不好意思地说:老师,我心肠好,力气大,毕业后想当兵。”贾老师说:“这就是了不起的长处。心肠好,乐于助人,到哪里都需要这种人。你力气大,想当兵,保卫家园,是很光荣的事,你的理想很实在。不过当兵同样需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需要有真才实学。”听了老师的话,明朗脸上露出了微笑。从此,明朗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学习,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问题:(1)结合材料,谈谈贾老师主要遵循了哪一德育原则?(6分)(2)贯彻这一原则有哪些基本要求?(12分)网校答案:(1)材料中体现的德育原则是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长善救失,发扬优点克服缺点。材料中贾老师能够了解到并认可学生心肠好、乐于助人、力气大等优点,同时也教导学生要严格要求自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现了这一原则。(2)贯彻这个原则的基本要求①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②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③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启发他们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第八章-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一)第八章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分值比重14分左右,可能会有1道简答题。幻灯结构与教材保持一致,内容依据幻灯为主。第一节班级体一、班级概述

269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最先提出“班级”一词。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对班级进行了论证,奠定了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班级是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将年龄和知识程度相近的学生编班分级而形成的,有固定人数的基本教育单位。班级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正式组织,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例-单选题】()奠定了班级的理论基础。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班杜拉D.埃拉斯莫斯网校答案:A网校解析:夸美纽斯奠定了班级理论的基础。二、班级管理(一)班级管理的概念班级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班主任和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补充内容(二)班级管理的功能1.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班级组织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为了更有效地实施教学活动,因此,如何运用教学技术手段来精心设计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组织、安排、协调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班级管理的主要功能。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班级是学生群体活动的基础,是学生交往的主要场所,因此,调动班级成员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共同建立良好的班级秩序和健康的班风,是班级管理的基本功能。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270班级管理不但要帮助学生成为学习自主、生活自理的人,而且要帮助学生进行社会角色的学习,获得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三)班级管理的模式1.班级常规管理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来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班级常规管理是建立良好班集体的基本要素。遵守班级规章制度是对每个学生的基本要求,也是每个学生必须履行的基本义务和职责。2.班级平行管理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班级平行管理的理论源于马卡连柯的“平行影响”的教育思想。马卡连柯认为,教师要影响个别学生,首先要影响学生所在的这个班级,然后通过学生集体与教师一起去影响这个学生,这样就会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3.班级民主管理班级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全程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班级民主管理的实质是在班级管理的全过程中,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力量,使人人都积极主动地参与班级事务。4.班级目标管理班级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动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目标管理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提出来的。(四)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1.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1)班主任对班级管理方式偏重于专断型。(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2712.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的机制(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学生的发展是班级管理的核心。班级管理的实质就是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尽可能的开发。在现代学校教育中,班级活动完全是一种培养人的实践活动,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既是班级活动的出发点,又是班级活动的最终归宿。(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学校管理的宗旨。在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下,学生在某种程度上是教师的“附属物”,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本无法保障。现代班级管理强调以学生为核心,建立一套能够持久地激发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管理机制,确保学生的持久发展。(3)有目的地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以训练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为主的班级管理制度改革的重点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教育活动转变为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即把班集体作为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要实行班级干部的轮流执政制,让每个学生都有锻炼机会,并学会与人合作。三、班集体(一)班集体的基本特征班级是学校中开展各类活动的最基本的基础组织,是按一定的教育目的、教学计划和教育要求组织起来的学生群体,但一个班的学生群体还不能称为班集体。班集体必须具备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1.明确的共同目标当班级成员具有共同的目标定向时,群体成员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便会在认识上、行动上保持一致,相互之间形成一定的依存性,这是班集体形成的基础。【例-单选题】()是班集体形成的基础。A.共同的奋斗目标B.组织结构C.生活准则

272D.心理氛围网校答案:A网校解析:共同的奋斗目标是基础。2.一定的组织结构班级中的每个成员都是通过一定的班级机构组织起来的。按照组织结构建立相应的机构,维持和控制班级成员之间的关系,从而完成共同的任务和实现共同的目标。一定的组织结构是一个班集体所不可或缺的。3.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健全的集体不仅要有一定的组织结构,而且受到相应的规章制度的约束,并把取得集成员认同的、为大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作为完成共同任务和实现共同目标的保证。在一班集体中,准则可以是明文规定的,也可以是无形的。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在集体中,成员之间在人格上应平等,在思想感情和观点信念上应比较一致。成员个体对集体有自豪感、依恋感、荣誉感等肯定的情感体验。(二)班集体的教育作用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三)班集体的发展过程1.初建期的松散群体阶段这一阶段是指班级组建之初,班级成员互不相认,每位同学只是按照课表进入同一教室上课或根据班主任统一安排参与共同活动。同学彼此之间处在新奇而互相观察状态,共同对班主任的依赖性较强,班级工作主要由班主任主持。这一时期是班主任工作最繁忙的时期。2.形成期的合作群体阶段

273这一阶段的班级学生在经历初始阶段的共同学习与生活后,彼此开始熟悉,并产生了一定人际关系,通过正式与非正式的交往也形成了各种小团体或小交际圈。这一时期是班主任培养班级骨干的重要时期。3.成熟期的集体阶段这一阶段的班级已有了明确的、共同认可的奋斗目标,班级已经形成了坚强的核心,班干部已有了独立主持班务能力的能力,学生已有了较强的自我教育能力,班集体形成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和民主团结的风气。(四)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简答题)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目标是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一个班集体只有具有共同的目标,才能使班级成员在认识上和行动上保持统一,才能推动班集体的发展。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班级发展的目标。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首先,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培养积极分子。这就需要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及时发现在班级活动中涌现出来的积极分子,并从中选拔出能热心为集体服务、能团结同学、且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学生班干部。其次,教师应把对积极分子的使用与培养结合起来,既要鼓励他们独立开展工作,又要耐心帮助他们提高工作能力;既要维护他们的威信,又要对他们严格要求;既要肯定他们的工作成绩,又要指出他们工作中的不足。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班集体的正常秩序是维持和控制学生在校生活的基本条件,是教师开展工作的重要保证。班集体的正常秩序包括必要的规章制度、共同的生活准则以及一定的活动规律性。 教师在班集体的组建阶段,应先着手正常秩序的建立工作,特别是当接到一个基础较差的班级时,首先就要做好这项工作。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班集体是在全班同学参加各种教育活动中逐步成长起来的,而各种教育活动又可使每个人都有机会为集体出力并显示自己的才能。设计和发展班级教育活动是教师的经常性工作之一。教师在组织各种教育活动时,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要精心设计活动内容,注意形式的适龄化,力争把活动的开展过程变成教育学生的过程。

274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班集体舆论是班集体生活与成员意识的反映。正确的班集体舆论对班集体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感染、同化、激励的作用,是形成、巩固班集体和教育集体成员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注意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善于引导学生对班集体的一些现象与行为进行评议,要努力把舆论中心引导到正确的方向。良好的班风是一个班集体舆论持久作用而形成的风气,是班集体大多数成员的精神状态的共同倾向与表现。第二节课堂管理一、课堂管理概述(一)课堂管理的定义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教师、学生和课堂情境等三大要素的相互协调。课堂管理就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二)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1.教师的领导风格教师的领导风格对课堂管理有直接的影响。普雷斯顿认为,参与式领导和监督式领导对课堂管理有不同的影响。参与式领导注意创造自由空气,鼓励自由发表意见,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而监督式领导则待人冷淡,只注重集体讨论的进程,经常监督人的行为有无越轨。【例-单选题】高老师是二甲班的班主任,每次高老师上课或在场时,学生都规规矩矩,可是等高老师一走开,班级纪律明显涣散。该老师的领导方式很可能是()。 A.集权型 B.民主型 C.放任型 D.兼有BC两种型 网校答案:A网校解析:集权型的老师会让学生变得表里不一。2.班级规模班级的大小是影响课堂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首先,班级的大小会影响成员间的情感联系。班级越大,情感纽带的力量就越弱。其次,班内的学生越多,学生间的个别差异就越大,课

275堂管理所遇到的阻力也可能越大。再次,班级的大小也会影响交往模式。班级越大,成员间相互交往的频率就越低,对课堂管理技能的要求也就越高。最后,班级越大,内部越容易形成各种非正式小群体,而这些小群体又会影响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3.班级的性质影响教师课堂管理的另一个情境因素是班级本身。不同的班级往往有不同的群体规范和不同的凝聚力,教师不能用固定不变的课堂管理模式对待不同性质的班级,而应该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掌握班级集体的特点,运用促进和维持的高度技巧,获得理想的管理效果。4.对教师的期望人们对教师在学校情境中执行任务往往有一种比较固定的看法。即使某一位教师的外貌谈吐并不符合这种固定的看法,人们还是会按照这种固定的看法去看待和解释教师们的行为,这就是定型的期望。它包括人们对教师理应表现的行为及其所具有的动机和意向的期望。一般说来,它的形成是教师长期交往方式和一般行为的结果。班内的学生对教师的课堂行为同样会形成定型的期望。他们期望教师以某种方式进行教学和课堂管理。这种定型的期望必然会影响课堂管理。二、课堂群体(一)课堂群体的概念课堂里的每个学生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他们通过相互交往,形成各种群体。所谓群体,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二)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协调1.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明文规定的群体,其成员有固定的编制,职责权利明确,组织地位确定。班级、小组、少先队都属于正式群体。正式群体的发展经历了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集体等三个阶段。松散群体是指学生们只在空间和时间上结成群体,但成员间尚无共同活动的目的和内容。联合群体的成员已有共同目的的活动,但活动还只具有个人的意义。集体则是群体发展的最高阶段,成员的共同活动不仅对每个成员有个人意义,而且还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2762.非正式群体在正式群体内部,学生们会在相互交往的基础上,形成以个人好恶、兴趣爱好为联系纽带,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非正式群体。这种群体没有特定的群体目标及职责分工,缺乏结构的稳定性,但它有不成文的规范和自然涌现的领袖。课堂里的非正式群体主要是同辈群体,比较常见的同辈群体有朋友与小集团。非正式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主要取决于非正式群体的性质以及与正式群体的目标一致程度。3.班级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协调管理课堂必须注意协调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关系。首先,要不断巩固和发展正式群体,使班内学生之间形成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关系,产生共同遵守的群体规范,并以此协调大家的行动,满足成员的归属需要和彼此之间相互认同,从而使班级成为坚强的集体。其次,要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对于积极型的非正式群体,应该支持和保护。对于中间型的非正式群体,要持慎重态度,积极引导,联络感情,加强班级目标导向。对于消极型的非正式群体,要教育、争取、引导和改造。而对于破坏型的非正式群体,则要依据校规和法律,给予必要的制裁。三、群体动力不管是正式群体还是非正式群体,都有群体凝聚力、群体规范、群体气氛以及群体成员的人际关系。所有这些影响着群体与成员个人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总和就是群体动力。最早研究群体动力的是心理学家勒温。他认为,人们结成的群体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在不断地相互作用和相互适应的过程之中。教师在课堂管理过程中要善于利用这些群体动力,实现课堂管理的促进功能。1.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它可以通过群体成员对群体的忠诚、责任感、荣誉感,成员间的友谊感和志趣等来说明,群体凝聚力对课堂管理功能的实现有重要的影响。有关的研究表明,关系融洽、凝聚力强的班级,会使学生们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和认同感,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所以,凝聚力常常成为衡量一个班级集体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教师应采取措施提高课堂里群体的凝聚力。首先,要了解群体的凝聚力情况。

277其次,要帮助课堂里的所有学生对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保持共同的认识与评价,形成认同感。再次,引导所有学生在情感上加入群体,以作为群体的成员而感到自豪,形成归属感。最后,当学生表现出符合群体规范和群体期待的行为时,就给予赞许与鼓励,使其行为因强化而巩固,形成力量感。2.群体规范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群体规范会形成群体压力,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极大的影响。在群体压力下,成员有可能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这就是从众。从众现象的发生,一般认为有两个原因导致。一是人们往往相信大多数人的意见是正确的,觉得别人提供的信息将有助于他。二是个人为了避免他人的非议或排斥,避免受孤立,因而发生从众现象。群体规范通过从众使学生保持认知、情感和行为上的一致,并为学生的课堂行为划定了方向和范围,成为引导学生行为的指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自觉地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规范。3.课堂气氛(1)定义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软情境,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课堂气氛具有独特性,不同的课堂往往有不同的气氛。即使是同一个课堂,也会形成不同教师的气氛区。一种课堂气氛形成后,往往能维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而且不同的课堂活动也会被同样的课堂气氛所笼罩。(2)分类在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可以分成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积极的课堂气氛是恬静与活跃、热烈而深沉、宽松与严谨的有机统一。消极的课堂气氛通常以紧张拘谨、心不在焉、反应迟钝为基本特征。而对抗的课堂气氛则是失控的气氛、学生过度兴奋、各行其是、随便插嘴、故意捣乱。积极的课堂气氛不但有助于知识的学习,而且也会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进程。课堂气氛也会使许多学生追求某种行为方式,从而导致学生间发生连锁性的感染。所以,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条件。

278(3)影响因素由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以及教师的情绪状态便成为影响课堂气氛的主要因素。教师的领导方式是教师用来行使权力与发挥其领导作用的行为方式。勒温曾在1939年将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集权型、民主型和放任型等三种类型。这三种不同的领导方式会使学生产生不同的行为反应,从而形成不同的课堂气氛,其中民主型的课堂气氛最佳。4.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是课堂里主要的人际关系。(1)吸引与排斥人际吸引是指交往双方出现相互亲近的现象,它以认知协调、情感和谐及行动一致为特征,人际排斥则是交往双方出现关系极不融洽、相互疏远的现象,以认知失调、情感冲突和行动对抗为特征。人际吸引和人际排斥使学生在课堂里处于不同的地位,出现人缘好的学生、被人嫌弃的学生和遭受孤立的学生。因此,课堂管理中必须重视课堂里的被嫌弃者和被孤立者。(2)合作与竞争合作是指学生们为了共同目的在一起学习和工作或者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合作是实现课堂管理促进功能的必要条件。竞争指个体或群体充分实现自身的潜能,力争按优胜标准使自己的成绩超过对手的过适量和适度的竞争,不但不会影响学生间的人际关系,而且还会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但是,竞争就有可能使一部分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容易忽视活动的内在价值和创造性。第三节课堂纪律管理(一)课堂纪律的性质1.课堂纪律的概念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协调学生的行为,以求课堂目标的最终实现,必然要求学生共同遵守课堂行为规范,从而形成课堂纪律。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2.课堂纪律的类型

279根据课堂纪律形成的原因,可以将课堂纪律分成四种类型:(1)教师促成的纪律教师促成的纪律应该包括结构的创设和体贴。教师的指导、监督、惩罚、规定限制、奖励、操纵、组织、安排日程和维护标准等,都属于结构的创设。而体贴则包括同情、理解、调解、协助、支持、征求和采纳学生的意见等。(2)集体促成的纪律从入学开始,同辈人的集体在学生社会化方面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他们开始对同学察颜观色,以便决定应该如何思考、如何信仰和如何行事。(3)任务促成的纪律每一次任务都有其特定的纪律,有时某一项任务会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而对其他诱人的活动置之不理。任务促成的纪律是以个人对活动任务的充分理解为前提的。学生卷入任务的过程,就是接受纪律约束的过程。(4)自我促成的纪律当外部的纪律控制被个体内化之后成为个体自觉的行为准则时,自律便出现了。【例-单选题】上课铃声响了,同学们开始闹哄哄,突然之间安静了一下,此后就没有人说话了。这是属于()纪律。A.任务促成的纪律B.自律C.集体促成的纪律D.教师促成的纪律网校答案:C网校解析:由于班级压力导致的安静属于集体促成的纪律。补充内容:纪律发展的阶段课堂纪律的发展:

280(1)反抗行为阶段:4-5岁前的儿童多处于这一阶段。当教师或父母向儿童展示出强力的控制时,儿童的不良行为可以很有效地得到约束,反之,他们就可能不断表现出不良行为。(2)自我服务行为阶段:5-7岁的儿童多处于这一阶段。学生很少具有自我纪律感,表现得不稳定,为了避免持续纪律问题,教师需要对他们进行不断地监督。  (3)人际纪律阶段:大多数中学生处于这一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关心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希望别人喜欢自己,让他们安静下来,他们就会安静下来。他们基本上不借助强力的纪律来约束自己,但是需要轻微的提示。(4)自我约束阶段:多数中学生能够达到这一水平,他们能够明辨是非,理解遵守纪律的意义,能够自我约束。【例-单选题】初二(5)班学生在课堂上非常注重自己在老师心目中的形象,希望老师喜欢他们。该班学生的课堂纪律发展处于()。A.人际纪律阶段B.自我服务阶段C.自我约束阶段D.共同协同阶段网校答案:A网校解析:人际纪律阶段指的是学生开始在意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五、课堂结构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是课堂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课堂结构,它包括课堂情境结构与课堂教学结构。1.课堂情境结构(1)班级规模的控制一般而言,班级规模越大,学生的平均成绩便越差;班级规模越大,教师态度、学生态度和课堂处理的得分就越低。班级过大容易限制师生交往和学生参加课堂活动的机会,阻碍了课堂教学的个别化,有可能导致课堂出现较多的纪律问题。

281(2)课堂常规的建立课堂常规是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日常课堂行为准则,它们赋予学生的课堂行为以一定的意义,使学生明白行为所依据的价值标准,具有约束和指导学生课堂行为的功能,从而使课堂行为规范化。(3)学生座位的分配研究发现,分配学生座位时,教师主要关心的是减少课堂混乱。其实,分配学生座位时,教师最值得关注的应该是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所以,学生座位的分配,一方面要考虑课堂行为的有效控制,预防纪律问题的发生;另一方面又要考虑促进学生间的正常交往,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并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2.课堂教学结构课堂教学结构能使教师满怀信心地按照教学设计,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1)教学时间的合理利用学生在课堂里的活动可以分为学业活动、非学业活动和非教学活动等三种类型。在通常情况下,用于学业活动的时间越多,学业成绩便越好。(2)课程表的编制课程表是使课堂教学有条不紊进行的重要条件,它的编制首先应尽量将语文、数学和外语等核心课程安排在学生精力最充沛的上午第一、二、三节课,将音乐、美术、体育和习字等技能课安排在下午。其次,将文科与理科、形象性的学科与抽象性的学科交错安排,避免同类刺激长时间地作用于大脑皮层的同一部位而导致疲劳和厌烦。(3)教学过程的规划教学过程的合理规划是维持课堂纪律又一个重要条件,不少纪律问题是因教学过程的规划不合理造成的。补充内容六、问题行为与课堂纪律(略)(一)问题行为的性质

282问题行为是指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这样的行为不仅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常常引起课堂纪律问题,主要表现为漫不经心、感情淡漠、逃避班级活动、与教师和同学关系紧张、容易冲动、上课插嘴、坐立不安、活动过度等。(二)问题行为的类型目前最普遍的一种分类是根据学生行为表现的倾向,将课堂问题行为分为两类:一类是外倾性问题行为;一类是内倾性问题行为。(三)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1.教师的教育失策教师指导思想的错误、管理的失范或教学的偏差都可能引发学生的问题行为。有些教师滥用惩罚的手段,不仅不能增强课堂纪律,反而会引发学生攻击性或退缩性的问题行为。2.学生的心理素质学生的心理素质,包括学生的性别差异、生理障碍和心理缺失对问题行为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3.环境因素家庭、大众传媒和课堂内部环境都可能引发问题行为的产生,尤其是家庭因素的影响最为明显。一般来说,单亲家庭、离异家庭或父母外出务工型家庭是容易导致学生问题行为的家庭类型。(四)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了解)1.正确对待学生的课堂行为一般来说,课堂行为往往有积极与消极之分。积极的课堂行为是指与促进课堂教学目的实现相联系的行为,而消极的课堂行为则是那些干扰课堂教学的行为。对于消极的课堂行为,适当的惩罚是必要的,但不可采用讽刺挖苦、体罚、剥夺学习权利等惩罚手段。2.行为矫正与心理辅导行为矫正是用条件反射的原理来强化学生良好的课堂行为以取代或消除其课堂问题行为的一种方法。采用行为矫正技术,可以

283有效地减少或消除课堂问题行为,促进学生良好行为的发展。而心理辅导不像行为矫正那样以完全改变外部行为表现为目标,而是通过改变学生的认知、信念、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来改变学生的外部行为的一种方法。心理辅导是一种合作式、民主式的协助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更强调协助正常人的教育与发展。第八章-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二)第四节班主任工作一、班主任的概念班主任是指在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教学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与生活等工作的教师,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校办学思想的贯彻者,是联系班级任课教师和学生团队组织的纽带,是沟通学校、家长和社会的桥梁。二、班主任的地位和作用(一)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主帅,对教育对象个体来说,教师的职能可归结为“灵魂工程师”,但对教育对象群体来说,教师更多的是班集体的缔造者和设计者。(二)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班主任的权威、地位、职权,这些构成班主任的职权影响力;2.班主任的个性特征与人格魅力,这些构成班主任的个性影响力。(三)班主任是协调班级人际关系的主导者班主任主要协调好三大类关系。第一,协调学校内部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1)协调与任课教师之间的关系;(2)协调与学校各级领导之间的关系;(3)指导和协助共青团、少先队工作。第二,协调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第三,协调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之间的关系。

284三、班主任的工作内容及方法(简答题)班主任的工作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八个方面:了解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建立学生档案、个别教育、组织班会活动和课外活动、协调各种教育影响、操行评定、写好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一)班主任的常规工作1.了解和研究学生这是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学生包括对学生个体的了解和对学生群体的了解两个方面。班主任一般采取四种方法了解和研究学生:(1)观察法:这是班主任了解学生最基本的方法。(2)谈话法:这是班主任了解学生、管理班级时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集体谈话和个别谈话深入了解真实可靠的信息。(3)书面材料和作品分析法:班主任可以通过书面问卷调查、心理测验等书面材料以及学生的作业了解学生。(4)调查访问:这是一种间接了解学生的方法。班主任可以通过家访、走访学生前任班主任或任课教师等,了解学生个体或群体的成长经历,深入了解有关背景原因。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中心环节)班主任应有计划、有组织地在短时间内有效地组建班集体。班级组织建构的首要原则是有利于教育原则。3.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建立学生成长档案一般分为四个环节:收集——整理——鉴定——保管。学生成长档案有两种:集体档案和个体档案。4.组织班会活动和课外活动5.协调各种教育影响6.操行评定

285操行评定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方法,操行评定的目的在于教育儿童奋发向上,肯定优点,找出缺点,指出努力的方向,鼓励儿童上进;帮助家长全面了解子女在学校的情况以便与老师密切配合,共同教育儿童;帮助班主任总结工作经验,找出问题以改进工作。操行评定的要求:操行评语要实事求是,抓住主要问题,有针对性,能反映学生思想品德的全面表现和发展趋向;要充分肯定学生进步,适当指出他们的主要缺点,指明努力方向,不可罗列现象,主次不分;文字要简明、具体、贴切,使人一看就明白,能够接受,切忌空洞、抽象、一般化,严防用词不当,伤害学生情感,造成家长误解。7.工作计划与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是指班主任对一个时间段(一般是一学期,或一学年)的整个班级工作过程、状况和结果根据一定的标准做出全面的、恰如其分的评估。班主任工作总结一般分为全面总结和专题总结两种。(二)个别教育工作1.优等生的个别教育(1)先进生在一个班中那些思想好、学习好、纪律好、劳动好、身体好的学生一般被称作先进生。他们一般有如下心理特点:自尊好强,充满自信;强烈的荣誉感;较强的超群愿望与竞争意识。(2)对先进生的教育1)严格要求,防止自满。2)不断激励,提高抗挫折能力。3)消除嫉妒,公平竞争。4)发挥优势,带动全班。2.中等生的个别教育(1)中等生中等生,又叫“一般学生”或“中间生”,是指那些在班级中各方面都表现平平的学生。中等生有两个共同点:一是信心不足,二是表现欲不强。(2)对中等生的教育

2861)重视对中等生的教育。因为对中等生的教育不仅关系到中等生自己的发展,而且关系到整个班级的进步。2)根据中等生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个别教育。3)为中等生创造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3.后进生的个别教育(1)后进生后进生是指那些在学业成绩和思想品德等方面均暂时落后的学生。典型特征:求知欲不强,学习能力较低,意志力薄弱,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卑,多疑心理和逆反心理严重;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2)对后进生进行教育1)关心爱护后进生、尊重他们的人格;2)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培养自信心;3)提供范例,增强是非观念;4)根据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例-单选题】通过对学生画画、日记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动态,此方法属于()。A.作品分析法B.调查法C.谈话法D.观察法网校答案:A网校解析:题干的概念是作品分析法的定义。【例-单选题】班主任工作的前提是()。A.了解和研究学生B.教学C.操行评定

287D.班主任工作总结网校答案:A网校解析:班主任工作的根本前提是了解学生。第五节课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一、课外活动的概念课外活动是指在课堂教学之外,由学校组织指导的,用以补充课堂教学,实现教育方针要求的一种教育活动,是根据受教育者的需要和自己的努力以及教育教学的需要,在教育者的直接或间接指导下,来实现教育目的的一种活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组织,能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实践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良好的个性,还有助于提高班级凝聚力。二、课外活动的意义(1)开阔视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发展个性,因材施教。(3)培养能力,发挥特长。(4)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三、课外活动的特点(1)参与的自愿性、自主性;(2)内容的灵活性、综合性;(3)过程的开放性、实践性。四、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选择题)(1)社会实践活动(2)学科活动(3)科技活动(4)文学艺术活动

288(5)体育活动(6)社会公益活动(7)课外阅读活动【例-单选题】报告和讲座属于()。A.群众性活动B.个体活动C.小组活动D.少先队活动网校答案:A网校解析:报告和讲座属于群众类活动。五、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一)群众性活动群众性教育活动是一种面向多数或全体学生的带有普及性质的活动。活动的规模常根据活动的目的、内容而定。参加这种活动的人数较多,可以在短时间内使较多的学生受到教育,同时对活跃学校生活、创造某种气氛和一定的声势有很大的作用。群众性活动的方式有集会活动,竞赛活动,参观、访问、游览和调查,文体活动,墙报和黑板报,社会公益劳动和主题系列活动等。(二)小组活动小组活动是课外活动的主要形式。小组活动以自愿组合为主,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校的具体条件,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经常性活动。课外活动小组大致分为学科小组、劳动技术小组、文艺小组和体育小组等。(三)个别活动

289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课外、校外单独进行的活动。它往往与小组或群众性活动相结合,由小组或集体分配任务,根据个人的兴趣和才能单独进行。六、课外活动组织管理的要求1.要有明确的目的性与计划性;2.活动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多样化,要富有吸引力;3.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并与教师的指导相结合。七、课外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实施1.选题;2.制定活动计划;3.活动实施与总结。第六节各教育因素的协调一、学校与家庭联系的基本内容与方式1.互相访问2.建立通讯联系3.举行家长会4.组织家长委员会和举办家长学校5.举办学校开放日二、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联系的基本方式1.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校外教育组织,使学校与学生主要居住地区间形成稳定的联系网络。2.学校与校外教育机构建立经常性的联系。3.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与社会各界保持密切联系。

290第七节教师心理一、教师角色(一)教师角色的含义教师角色,指教师按照其特定的社会地位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角色,并表现出符合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二)教师角色的构成1.家长2.示范者3.知识传授者4.管理者5.心理调节者6.朋友和知己知识延伸: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2.创造性3.示范性和主体性4.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5.长期性和间接性6.系统性(三)教师角色形成的阶段1.角色认知阶段角色认知是指角色扮演者对某一角色行为规范的认识和了解,知道哪些行为是合适的,哪些行为是不合适的。对教师职业角色的认知,就是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深刻理解过程,包括教育工作是怎样的职业,它所承担的社会职责是什么,它在历史、现实中处于怎样的地位等等。只有对教育工作有了较高的认识,才能理解其伟大和神圣之所在,进而产生光荣感、责任感。

2912.角色认同阶段教师角色的认同指个体亲身体验接受教师角色所承担的社会职责,并用来控制和衡量自己的行为。对教师角色的认同不仅在认识上了解到教师角色的行为规范、社会价值和评价,并经常用优秀教师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心理和言行,自觉地评价与调节自己的行为。同时在情感上也有了体验,表现出较强的职业情感如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等。对教师角色的认同,是一个人正式充当了这一角色,有了实践经验后才真正开始具有的。3.角色信念阶段信念是个体确信并愿意以之作为自己行为指南的认识。信念表现在教师职业中就是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在此阶段中,教师角色中的社会要求转化为个体需要,形成了教师职业特有的自尊心和荣誉感。教师意识和教师特有的情感,使他们自觉地奉献出毕生的精力。(四)教师威信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威望和信誉,教师威信实质上反映了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成功地扮演教育者角色、顺利完成教育使命的重要条件。教师的威信有两种:一种是权利威信,一种是信服威信。教师的威信的结构主要包括了人格威信、学识威信和情感威信三方面内容。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1)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2)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3)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4)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5)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二、教师心理特征(一)教师的认知特征教师的认知特征包括其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一般认为,教师的知识结构主要包括专业学科内容知识、教育教学、心理学的知识和实践性知识。教学能力包括:组织和运用教材的能力,言语表达能力,组织教学的能力,对学生学习困难的诊治能力,教学媒体的使用能力以及教育机制等。

292(二)教师的人格特征知识延伸: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对小学生做了一次所谓的学习潜力测验(实际上只是普通的智力测验)。然后,随机地在各个班级抽取少数学生,故意告诉教师说,他们是班级里最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并要求教师注意长期观察,但不要告诉学生本人。8个月后发现,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智力的确比其他学生进步快。十分明显,由实验者提供的假信息所引起的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产生了预言效应。也就是说,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传送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教师的预言似乎自动地应验了。罗森塔尔借用古希腊神话中的典故,把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作皮格马利翁效应,也有人将之称为罗森塔尔效应。不过,在实际的教育情境里,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并不一定会发生自我应验的预言效应。因为教师期望效应的发生,既取决于教师自身的因素,也取决于学生的人格特征、原有认知水平、归因风格和自我意识等众多的心理因素。教师的人格特征是影响教学的重要因素,其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如教师的职业信念、教师的性格特点和教师对学生的理解等。在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有两个重要特征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一是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二是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补充:罗森塔尔效应印刻效应刻板效应首因效应晕轮效应投射效应三、教师成长心理(一)教师成长的历程教师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所关注的问题不同,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等三个阶段。

2931.关注生存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一般是新教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最担心的问题是:“学生喜欢我吗?”“同事们如何看我?”“领导是否觉得我干得不错?”等等。因而有些新教师可能会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如何与学生搞好个人关系上。有些新教师则可能想方设法控制学生,因为教师都想成为一个良好的课堂管理者。2.关注情境阶段当教师感到自己完全能够适应时,便把关注的焦点投向了提高学生的成绩即进入了关注情境阶段。在此阶段教师关心的是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一般总是关心诸如班级的大小、时间的压力和备课材料是否充分等与教学情境有关的问题。传统教学评价也集中关注这一阶段,一般来说,老教师比新教师更关注此阶段。3.关注学生阶段当教师顺利地适应了前两个阶段后,成长的下一个目标便是关注学生。教师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需要,某些教学材料和方式不一定适合所有学生。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长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二)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通过观摩分析,新教师可以学习优秀教师驾驭专业知识,进行教学管理。调动学生积极性等方面的教育机智和教学能力。2.开展微格教学微格教学指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5~20分钟),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可以把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这是训练新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微格教学使教师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更加直接和深入,增强了改进教学的针对性,因而往往比正规课堂教学的经验更有效。3.进行专门训练要想促进新教师的成长,也可以进行专门化训练。如:每天进行回顾;有意义地呈现新材料;有效地指导课堂作业等。

2944.反思教学经验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5.教师成长记录袋建立“教师成长记录袋”,就是想通过这一载体,收集教师在专业化成长道路上的点点滴滴,用以展示教师的专业风采,以便教师更清晰地认识自己,明确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促进师生共同、和谐发展。(三)新教师与专家型教师的比较专家型教师和新教师在课前计划、课堂教学过程和课后教学评价三个方面都存在差异。1.课时计划的差异对教师课时计划的分析表明,与新教师相比,专家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并具有预见性。专家教师的课时计划只是突出了课的主要步骤和教学内容,并未涉及一些细节。相反,新教师却把大量时间用在课时计划的一些细节上。专家教师在制定课时计划时,能根据学生的先前知识来安排教学进度。他们认为实施计划是要靠自己去发挥的。因此,他们的课时计划就有很大的灵活性。而新教师仅仅按照课时计划去做,并想办法去完成它,却不会随着课堂情境的变化来修正他们的计划。2.课堂教学过程的差异(1)课堂规则的制定与执行专家教师制定的课堂规则明确,并能坚持执行,而新教师的课堂规则较为含糊,不能坚持执行下去。(2)吸引学生注意力专家教师有一套完善的维持学生注意的方法,新教师则相对缺乏这些方法。(3)教材的呈现专家教师在教学时注重回顾先前知识,并能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新教师则不能。一般来说,在回顾先前知识方面,专家教师都能够意识到回顾先前知识的重要性。

295在教学内容的呈现上,专家教师通常是用导入式方法,从几个实例出发,慢慢地引入要讲的教学内容。其课堂中新材料的呈现基本上通过言语表达或演示实验。而新教师一上课就开始讲一些较难的和使人迷惑的教学内容,而不注意此时学生还未进入课堂学习状态。(4)课堂练习专家教师将练习看作检查学生学习的手段,新教师仅仅把它当作必经的步骤。(5)家庭作业的检查专家教师具有一套检查学生家庭作业的规范化、自动化的常规程序。(6)教学策略的运用专家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策略,并能灵活应用。新教师或者缺乏或者不会运用教学策略。在提问策略与反馈策略上,专家教师与新教师存在着许多不同的地方。首先,专家教师比新教师提的问题更多,从而学生获得反馈的机会就多,学习更加精确的机会也越多。其次,在学生正确回答后,专家教师比新教师更多地再提另外一个问题,这样可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再次,对于学生错误的回答,专家教师较之新教师更易针对同一学生提出另一个问题,或者是给出指导性反馈(即教师确定学生学习过程中哪一步导致错误,而不是仅仅说出答案是错的)。最后,专家教师比新教师在学生自发的讨论中更可能提出反馈。3.课后评价的差异在课后评价时,专家教师和新教师关注的焦点不同。研究发现,新教师的课后评价要比专家教师更多地关注课堂中发生的细节。而专家教师则多谈论学生对新材料的理解情况和他认为课堂中值得注意的活动,很少谈论课堂管理问题和自己的教学是否成功。专家教师都关心那些他们认为对完成目标有影响的活动。而新教师对课的评价却不相同:有的说了许多课的特点;有的对课的成功做了大致的评估;还有的集中关注于自己上课的有效性。四、教师的心理健康(一)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1.职业压力教师的职业压力主要是由工作引起的,是教师对来自教学情境的刺激而产生的情绪反应。了解教师职业压力的来源,帮助教师有效地应对,是维护和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2962.职业倦怠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在长期的职业压力下缺乏应对资源和应对能力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职业倦怠所产生的生理、情绪、认知和行为等方面的问题,会导致教师产生严重的身心疾病。玛勒斯等人认为职业倦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情绪耗竭,主要表现在生理耗竭和心理耗竭两个方面。如极度的慢性疲劳、力不从心、丧失工作热情、情绪波动大等。二是去人性化,即刻意在自身和工作对象间保持距离,对工作对象和环境采取冷漠和忽视的态度。教师以一种消极的、否定的态度和情感对待学生。三是个人成就感低,表现为消极地评价自己,贬低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二)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1.个体积极地自我调适(1)观念的改变;(2)积极地应对策略和归因方式;(3)合理的饮食和锻炼,保持健康的身体。2.组织的有效干预组织干预的思路是通过削减过度的工作时间、降低工作负荷、明确工作任务、积极沟通与反馈、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来防止和缓解教师的心理压力的。【例-单选题】孟老师近期工作比较消极,漠视学生的存在,对学生态度麻木,缺乏应有的尊重。依据职业倦怠的特征,孟老师的这些表现属于()。A.情感枯竭B.去个性化C.成就感低D.知识枯竭网校答案:B网校解析:

297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在长期的职业压力下缺乏应对资源和应对能力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玛勒斯等人认为职业倦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情绪耗竭,主要表现在生理耗竭和心理耗竭两个方面。如极度的慢性疲劳、力不从心、丧失工作热情、情绪波动大等。二是去个性化,即刻意在自身和工作对象间保持距离,对工作对象和环境采取冷漠和忽视的态度。教师以一种消极的、否定的态度和情感对待学生。三是个人成就感低,表现为消极地评价自己,贬低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孟老师的表现体现为去个性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