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35分钟下的课堂效率向谁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35分钟下的课堂效率向谁要?每天仍然是24小时,然而人的体验却不完全相同,担任教师的每个阶段也不例外。刚开始可能比较浅显,注重课堂的纪律,孩子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慢慢的会发现这些并不能代表有效地课堂。于是听课学习的时候开始关注教师的语言,孩子的语言,对于孩子们恰到好处的回答我很羡慕,并且思考为什么孩子能给老师想要的回答。通过一系列的上课、集体备课等活动,我发现引导很重要,而如何提问便是引导的主心骨。西方学者德加默认为“提问得好即教得好”。提问运用得好,会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追忆困惑和问题1.提问很频繁,语言不精炼为了制造热闹的课堂气氛,不分主次,不顾学生实际,改过去的“满堂灌”为“满堂问”。学生缺少质疑问难、独立思考的时间,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看似活跃的课堂气氛,实质上是在为教师的教或板书“填补空档”服务,教学实效不高。过多的提问会导致学生依赖教师的问题进行学习,压抑了思维的火花,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2.提问随意,没有精心准备。对教材的钻研不够深,没有根据学生实际创设课堂提问,为提问而提问。提问琐碎频繁,不分主次。一连串的一问一答浪费了不少宝贵时间,不但不能激起学生思维,反而会使学生思维受到抑制,容易使学生养成不假思索、随意应付的坏习惯。而有时提出的问题却又过于深奥,不符合该年龄段孩子的特点,学生无从答起,课堂出现冷场,感觉磕磕碰碰,这样的提问既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又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提问没有因材施教3/3
1有时上课时担心学习水平一般的学生答不出、答不准问题,影响教学进度,于是喜欢提问那些回答问题完整的优等生,避开后进生。这就使后进生在我提问时不是积极参与,而是消极等待,甚至把自己当作局外人,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对学科越来越没兴趣,在课堂上开小差,最终导致其思维能力衰退。而有时担心后进生跟不上,提问过于倾向后进生,大部分学生的思维培养受到阻碍,会导致一刀切的情景。二、在比较学习中追寻原因1、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存在误区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和学生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提倡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对此我理解为教师在一堂课中讲得越少越好,应该让学生多讲,讲多了又成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主观上希望通过课堂提问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实质上则是为了“提问”而“提问”;用“提问”来代替教师的讲解,借学生之口说出自己想要说的答案,把“启发式教学”庸俗化成“问答式教学”,把“问答”当作“对话”。课堂上一问一答,表面上师生、生生在互动,实质上则是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钻进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圈套里。这样的课堂表面上看似乎贯彻了新课程理念,但师生、生生之间并没有实质上的交流和互动。“对话”也仅浮于表面,流于形式。2、专业知识不扎实在讲解例题和习题的时候,所提的问题主要是记忆性的提问,而且往往是针对知识点就题论题发问,所提的问题缺乏深度、梯度和广度,缺乏适度的拓展、变式和延伸。其实,这主要是因为教师的专业知识不扎实,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不深入,没有把握好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造成的。在备课活动中,也经常遇到教师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出现错误的时候。3、缺乏必要的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对于孩子的心理,我可能只是回忆自己孩提时代的心理,对于现在儿童心理研究较少,缺乏对小学生数学学习心理方面的研究。提问往往只是为了教学的必要,或者说是在履行新课程所提倡的精神,但并没有对新课程的理念有更深刻的理解,在提问之前并未能仔细揣摩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4、对问题的设计不够重视3/3
2对问题的设计是影响课堂提问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课堂上的提问具有比较大的随意性,语言罗嗦,至于提问是否具有科学性、层次性、针对性和启发性,提问想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的,自己也没有去思考。因而教学过程中出现问题表述含糊,指向性不明,学生听了不知所云,甚至偶尔还会出现科学性错误,更谈不上提问的艺术性了。提问也仅停留在针对知识点的发问,忽略了提问中的人文意义,没有把提问的着重点从“问题”转移到“人”上来,出现“徒劳的提问”,这样的提问严重影响教学的效果。现代思维科学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又是创造的前提,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正如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而课堂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尤其是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就更显其重要性。准确、恰当、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