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综合测评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综合测评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

ID:81955221

大小:129.12 KB

页数:7页

时间:2022-07-21

上传者:胜利的果实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综合测评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_第1页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综合测评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_第2页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综合测评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_第3页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综合测评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_第4页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综合测评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_第5页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综合测评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_第6页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综合测评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_第7页
资源描述: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综合测评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第三单元综合测评(时间:45分钟 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赫梯法典》第六十四条规定:假如任何人盗窃拉车的马,则要赔付十匹马,并用自己的房屋担保。这一规定说明(  )A.赫梯注重维护贵族的私有财产B.马匹对赫梯人具有特殊意义C.赫梯的立法原则是“轻罪重刑”D.战马的实用价值远高于房屋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判断,《赫梯法典》的第六十四条规定是为了保证马拉战车的使用,因此说明马匹对赫梯人具有特殊意义,故B项正确。拉车的马不一定是贵族的,故A项错误;单纯从题干中的一个规定,不能断定赫梯的立法原则就是“轻罪重刑”,故C项错误;战马与房屋一个用于战争,一个用于居住,不能确定战马的实用价值远高于房屋,故D项错误。2.雅典城市的移民异邦人并没有民主权利,但许多人还是长期居住在雅典,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对雅典的满意和忠诚。这说明古代雅典(  )A.异邦人积极参与政治生活B.民主政治运作成效获得公众认同C.异邦人不得随意离开城邦D.民主政治难以保障公民个人自由答案B解析材料“移民异邦人并没有民主权利,但许多人还是长期居住在雅典,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对雅典的满意和忠诚”说明雅典民主政治运作成效获得了公众认同,故选B项。3.对以下两幅魏晋壁画解读合理的是(  )A.经济重心南移     B.农业生产恢复C.社会分工扩大D.民族交融加强答案D解析从题中的两幅壁画中可看出魏晋时期内迁的少数民族学会了汉人的农耕技术,而北部边界的汉人也学会了少数民族的放牧技术,因此其体现的是民族交融的加强,故D项正确。题干中涉及的是北方汉族与内迁少数民族文化交融的现象,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故A项错误;题干未涉及农业生产是否恢复,故B项错误;题干中未涉及社会分工问题,故C项错误。4.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在美洲大陆上,哥伦布纪念日便是纪念欧洲与美洲首次碰撞后,产生新的混血种族及其文化的节日,并被人们称为“种族之日”。这里纪念的是(  )A.“发现新大陆”的英雄B.开辟美洲历史的新篇章C.世界开始走向整体-7-

1D.文明的交流与碰撞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这个节日纪念的是“产生新的混血种族及其文化的节日”,属于文明交流与碰撞的成果,故D项正确。5.下表是某大洲15—19世纪居民人种变化的估计数值(单位:人)。通过对表中信息的解读,你认为该大洲最有可能是(  )年份白人黑人混血人种原住民1490年000500000001570年138000235000250009700000续 表年份白人黑人混血人种原住民1650年72500081500064400091050001852年1319000118800062520008211300A.亚洲B.欧洲C.非洲D.美洲答案D解析分析表格可知,1490年该洲居民都是原住民,但1570—1852年白人和黑人的人数大增,而原来的原住民则减少,这说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欧洲的白人对该洲实行了殖民扩张政策,大量的白人来到该地,对原住民印第安人实行了屠杀政策,同时又通过罪恶的“三角贸易”把大量的黑人从非洲掠来,贩卖到美洲,导致黑人和白人增加,印第安人减少,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白人、黑人和印第安人之间的混血后代,成为混血人种,故D项正确。6.在英属巴巴多斯(加勒比海岛屿),1640年时仅有数百名黑人,然而到1685年,黑人已达4.6万人,而白人才2万人。同样,在法属安塔提克(美洲岛屿),到1700年时有4.4万黑人和1.8万白人。由此可知,欧洲的殖民扩张(  )A.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B.传播了欧洲先进的生产方式C.引起了殖民国家之间的战争D.导致了不同种族人口的流动答案D解析材料“在英属巴巴多斯(加勒比海岛屿),1640年时仅有数百名黑人,然而到1685年,黑人已达4.6万人,而白人才2万人”体现的是欧洲殖民扩张推动人口流动,故选D项。7.1788年1月18日,由菲利普船长率领的一支有6艘船的船队共1530人抵达澳大利亚,当中有736名囚犯。八天后的1788年1月26日,他们正式在澳大利亚杰克逊港建立起第一个英国殖民区。这说明当时的澳大利亚(  )-7-

2A.是英国流放罪犯的场所B.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C.原住民遭到驱赶屠杀D.是英国“第一舰队”发现的答案A解析从题干中英国船队的人员构成可知,罪犯占了近一半,说明当时的澳大利亚是英国流放罪犯的场所,故A项正确;1788年澳大利亚并没有进行工业革命,故B项错误;题干中未涉及英国人与原住民的关系,故C项错误;澳大利亚在英国舰队抵达前已被发现,故D项错误。8.19世纪上半期,美国历史上著名的西进运动,把美国领土从大西洋沿岸的13个州,向西扩展到太平洋沿岸。随着疆界的不断扩张,新的领土的开发和利用,急需大批劳动力。外来移民迅速增加,形成了一股空前规模的移民浪潮。在这股移民潮中,大量华工从事的主要工作是(  )A.开矿筑路B.金融证券C.建立牧场D.买办经商答案A解析19世纪上半期,在美国著名的西进运动中,中国东南沿海的穷苦百姓,或是因为生活所迫,或是被诱骗、绑架成为苦力来到美国。在美国,华工是加州金矿和中央太平洋铁路工地等繁重劳动场所的主要劳动力,故A项正确。来美的华工大多是穷苦百姓,文化水平较低,难以从事金融证券行业,故B项错误;建立牧场是资本家的工作,故C项错误;买办经商是西方列强侵华时,在中国沿海地区出现的一种现象,不是在美国劳作的华工从事的工作,故D项错误。9.中英《北京条约》规定:以凡有华民情甘出口,或在英国所属各处,或在外洋别地承工,俱准与英民立约为凭,无论单身或愿携带家属,一并赴通商各口,下英国船只,毫无禁阻。该规定导致的后果是(  )A.清政府维护了国人的利益B.饱含血泪的苦力贸易形成C.华人获得海外发展的自由D.英国信守条约规定的承诺答案B解析该条款导致大量华工被运往美洲等地,形成了苦力贸易,故选B项;条约内容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排除A项;C、D两项与史实不符,排除。10.2019年《经济学人》杂志的封面上写有“剪刀是可以装进集装箱运输的,但理发师不行”的文字说明。这反映了(  )A.经济全球化发展陷入了停滞阶段B.产业转型导致了经济全球化趋缓C.人口流动的困难制约经济全球化D.经济全球化需更合理的移民政策答案C解析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剪刀是可以装进集装箱运输的,但理发师不行”,这说明人员的流动相对于物品的流动受到了较多的制约,体现了人口流动的困难,故C项正确;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故错误;题干中未涉及产业的转型,故B项错误;题干中未涉及具体的移民政策,故D项错误。-7-

311.有人认为,全球化带来快速的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环境的破坏、不断加剧的贫富差距,以及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同质化,即地方的、多样性的原住民文化被同化。这一观点旨在强调全球化(  )A.带来了高效运作的市场经济体制B.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C.伴随着较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D.给人类带来的机遇远远大于挑战答案C解析由“全球化带来快速的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环境的破坏、不断加剧的贫富差距,以及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同质化”可以分析出全球化在发展的同时也是伴随着社会问题的,故选C项。题干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问题,A、B、D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12.2002年10月联合国公布的移民报告指出:发展中国家在发达国家的移民,每年汇往本国的资金达到500亿美元,这一数字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官方援助的数额相当。因此,发展中国家采取各种措施鼓励本国劳动力以包括移民、劳务输出在内的各种形式的跨国流动。这表明(  )A.发展中国家发展的主要动力来自向外移民B.发展中国家已缩小了同发达国家间的差距C.发达国家对于跨国劳动力有着巨大的需求D.移民成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答案D解析由材料可知,移民每年汇往发展中国家的资金达到500亿美元,同时发展中国家政府鼓励跨国流动,这说明移民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故选D项。发展中国家发展的主要动力应是提高本国生产力,而非移民,排除A项;发展中国家仍和发达国家存在不小的差距,排除B项;C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13.下表是皮尤研究中心关于欧盟成员国人民对欧盟作出重要决策的不满意度调查表。根据表格可知(  )欧盟的重要决策希腊人不满意度瑞典人不满意度意大利人不满意度法国人不满意度对难民问题的决策98%88%77%无统计数据对欧债问题的决策92%无统计数据78%73%A.世界经济逆全球化成为发展趋势B.世界区域集团化的潮流遭到重大挫折C.欧盟的邦联体制带来了治理困境D.欧盟成员国的决策最终决定欧盟决策答案C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欧盟成员国希腊、瑞典、意大利和法国的人民对欧盟作出重要决策的不满意度较高,这说明欧盟决策很难得到成员国的一致同意,这是欧盟邦联体制带来的治理困境,-7-

4故C项正确;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是全球化,故A项错误;从材料无法得出世界区域集团化的潮流遭到重大挫折,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不能说明欧盟成员国的决策最终决定欧盟决策,故D项错误。14.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华人中餐经营者为了得到白人食客的认可,将中餐根据西方饮食模式进行重新塑造。于是,中餐馆得到越来越多白人的光顾。后来白人还主动参与到中餐的改变和塑造中,“中餐在美国变得面目全非”。这一现象实质上反映了当时(  )A.文化碰撞呈现单向性的同化过程B.文化冲突中华人保持文化特色C.列强侵略加剧了中西文化的冲突D.中西文化在碰撞中逐渐融合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为了得到白人食客的认可”“中餐在美国变得面目全非”可知,美国白人文化单向塑造华人文化,华人饮食文化被同化,故选A项。材料中实际上是白人文化占据高度优势,华人饮食文化主动与其求同,故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不是列强侵略,而是文化碰撞,故排除C项;从材料中看不出文化融合,强调的是中国饮食文化的西化,故排除D项。15.1997年12月,塞缪尔·亨廷顿曾指出:东亚社会,正在发展……越来越伸张自己的文化价值,并拒绝那些由西方“强加”给它们的文化价值。作者意在说明(  )A.世界文明应具有多元性B.经济全球化推动了文明的一体化C.东亚社会引领世界发展D.两极对峙格局下东西方对抗趋缓答案A解析由材料“东亚社会”“伸张自己的文化价值”“拒绝……西方‘强加’给它们的文化价值”可知,作者认为世界文明应该是多元的,不应是单纯的西方文明,故A项正确;B项与材料中的观点正好相反,排除;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1997年12月,冷战已经结束,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16题25分,17题15分,共40分)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乾隆二十四年,清朝统一天山南北,为尽快恢复战后新疆经济,清政府实行各种形式的屯田,鼓励内地民众出关屯垦。新疆建省前后,清政府废除民族隔离政策,鼓励内地民众前往天山南北屯垦、经商。道光二十二年,林则徐途经哈密,记道:“其语与华言大异,然能华言者亦多。”随着大量汉人进入新疆,加上清政府广设义塾、开办学堂,教授少数民族儿童学习汉语文,内地语言文化在新疆尤其是南疆得到广泛传播。1856年俄国人瓦里汉诺夫到喀什噶尔考察时发现当地维吾尔族向汉族人学到一些艺术和技艺,借用不少词汇,汉族的一些建筑、服装、阔绰奢侈的用语和词汇移入当地人的语言中,尤为众多的词汇借用于书面行文中。——摘编自赵海霞《论清代新疆民族迁徙及其对民族关系的影响》材料二 排外主义在美国存在了将近一个世纪后,在19世纪末由民间运动发展为一股要求限制移民的政治势力,渗入到美国移民政策中,成为了国家政策。1882年通过了《排华法案》,1897—1917年,国会又迫于“限制移民联盟”的压力,要求对移民强制进行读写测试,后来这一条也成为了法律。1921年,美国又出台了《1921年移民法》,这部新的移民法规定,除了对移民强制进行读写测试,还对各国每年的移民数额进行限制,即每年各国移民美国的人数是1910年人口普查时该种族在美国人口的3%,这就意味着,之前已受到移民法限制而在美国人口中所占比例较小的非西欧民族受到了更严格的限制。-7-

5——摘编自瞿茜、李其荣《论二战前美国移民政策中的排外主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清朝人口流入新疆的原因及其意义。(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移民政策中推行排外主义的特点及原因。(13分)参考答案(1)原因:实现了对新疆的统一,新疆战后经济恢复发展的需要;清政府废除民族隔离政策,鼓励开荒屯田;清朝前期内地人口增长快,人地矛盾突出。意义:有利于巩固西北边防,维护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技术交流;丰富自身文化的内涵,提升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有利于民族交融,促进了近代新疆多民族分布格局的形成。(2)特点:由民间运动发展为国家政策;通过立法形式推行;运用文化手段推行;对非西欧移民存在种族排外倾向。原因:排外主义势力发展;移民与美国文化存在差异;种族主义思潮影响;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社会矛盾激化。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发展阶段民族实体民族精神先秦时期:华夏民族形成夏、商、周三代更替以疆域的形式巩固了华夏族农耕经济的共同地域;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大地及其周边各族,不断地凝聚、兼并、扩张,形成华夏族商周时甲骨文和金文的创立标志着华夏已经确立了共同的语言和文字基础;三皇五帝古史传说和华夏族称的形成,说明华夏的共同祖源和族群认同意识已经产生秦汉时期:从华夏向汉族发展秦汉王朝拓展疆域的过程中实行的“移民实边”和匈奴、乌桓、氐、羌等民族内迁经济上,重视农耕;政治上,确立统一观念;思想上,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内诸夏而外夷狄”观念进一步继承续 表发展阶段民族实体民族精神南北朝到隋唐:早期中华民族的形成民族大迁徙和民族大杂居带来了血缘上的融合;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塞外民族在黄河流域建立了许多政权;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和孝文帝改革统治者和民众逐渐改变传统民族观念,开始以“中华”来称呼这个民族交融的新族体,实现中华民族的最初认同。内迁少数民族对汉文化的认同和汉化五代至明清时期:早期中华民族的进一步发展契丹、女真和蒙古入主中原,建立辽、金和元王朝,元朝实现空前疆域规模的统一;辽、金、夏、大理与两宋的边界互市贸易;明朝政府对内迁蒙古、色目人采取同化政策,加快民族交融;清朝实行“满汉一体”政策,对西南边疆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在台湾建省等辽、金、元、清的统治者都认同汉族文化,实施中华传统的政治制度并有所创新,如元朝创立的行省制度对于治理地域广大的国家意义重大近代以来到新中国的成立:完全意继续进一步交流和发展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刺激了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使中华各族同胞逐渐认识到只有-7-

6义上的中华民族正式形成团结起来一致对外,才能克服亡国灭种的危机——据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上表为中华民族形成过程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不同阶段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言之成理)(15分)参考答案示例论题:中华民族是众多民族在统一国家发展进程中不断交融而形成的。阐述:随着春秋战国以来“蛮”“夷”“戎”“狄”的融入,华夏族发展成了汉族;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与汉族交融,形成了早期的中华民族;辽金元明清时期,随着蒙古等族的渐次融入,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这个过程既是多民族的多元发展,又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一体发展,两者相辅相成。众多民族各有其发展的历史和文化,表现为中华民族的多元性;也有着长期在统一国家中共处并发展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最终自觉地形成统一的整体,成就了中华民族的一体性。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有机组成部分,都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壮大、国家的不断发展作出过贡献。综上所述,中华民族是在与众多民族长期交融、相互汲取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多元一体格局的民族共同体。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表格呈现了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从不同历史时期民族实体和民族精神两个方面进行了总结概括。设问要求提取相互关联的不同阶段信息进行论题概括,可以围绕“中华民族形成”这一核心主题,从民族实体的增加、民族交融的增强等角度来阐述,也可以从民族精神的角度来阐述。-7-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