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190151
大小:183.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3-09
《以实验计划法提高挤压式填孔的良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以实验计划法提高挤压式填孔的良率 摘要多层陶瓷可藉着多层化有效的将平面线路缩小面积,以符合轻薄短小的需求;而层与层的讯号导通,就需靠冲孔后再填入的金属膏来达成。如果金属膏没有填妥,则会造成断路;若填入的高度太高,会造成线路印刷品质不佳。本文透过实验计划法,找到以挤压方式填孔,控制填入率、填入高度及均匀性三特性的显著因子及最佳化的制程条件,并进行小量试产,填孔的良率可提升到99.97%以上。此实验是一个以实验计划法成功改善制程的案例。 一、前言 低温多层共烧陶瓷(LowTemperatureCofired
2、Ceramic,LTCC)具有以下的优点:可在低温(850℃~900℃)烧结、能与低阻抗及低损失之Ag、Au、Cu等金属共烧、制作时无层数之限制、介质厚度容易控制、能将电阻电容及电感埋入元组件中。由于此技术符合高频化、积体化及模块化之发展趋势,故被视为无线通讯元组件制作最具潜力的关键技术。 传统的平面电路,讯号是在平面上流动,而多层化后,垂直的讯号导通就是靠通孔后充填金属膏来达成。挤压式通孔充填需先制作一个具有孔洞的Mask,而孔洞之位置则完全和生胚之通孔位置相同。金属膏涂布在Mask上,利用气体加压,把
3、金属膏透过Mask,填入生胚的孔洞内。而充填用的金属膏,其配方及流变特性则对充填质量之好坏有决定性的影响。为了避免烧结后通孔形成孔穴或撑裂陶瓷层,必须要调整其固含量以配合陶瓷体之收缩率。一般通孔用金属膏之固含量及黏度较印刷线路用金属膏高,商用金属膏适用于通孔的固体含量可高达90wt%以上,而黏度约106cp。填孔条件会依据金属膏特性、生胚厚度及通孔大小来设定,填完之金属高度不能过高,否则烧结时会因充填量过多而将通孔撑破,甚至在陶瓷层表面形成凸块。填完后也不能呈现中空,否则会造成断路,使上下层线路无法连通,所
4、以通孔之充填量控制非常重要。本文运用实验计划法(DesignofExperiment,D.O.E.),找出影响挤压式填孔的显著因子和最佳制程条件。二、印刷式填孔的D.O.E.实验 1.选定问题,进行实验配置及规划 问题定为”为何填孔的良率不稳定?”。首先依丰田法则,列出所有会影响挤压式填孔质量的因素(如金属膏黏度不对、充填条件不对等),做成鱼骨图(特性要因分析图,如图一所示);然后再删去实验时无法控制及固定的因子(如无尘室温度、溼度是无法有效控制的因子;挤压填孔机型、Mask种类等则为固定的因子),剩余
5、则为实验可操纵的因子。经过这些步骤后,选定充填时间、充填压力、Mask孔洞大小、垫纸材质为第一阶段的实验因子。此处的因子选择非常重要,若选择不当,将会导致实验失败。 图一、挤压式填孔的特性要因图 实验因子决定后,做因子水平及交互作用表(表一)。再根据点线图(图二),选用L827的直交表,依直交配列表进行实验配置,接着就开始进行第一阶段实验。而因子水平要开的越大越好,如此才会包含所有的制程操纵区间。 表一、第一阶段实验因子水平及交互作用对照表 图二、第一阶段实验点线图 本实验采用美国FERRO
6、公司的材料系统,陶瓷生胚厚度为2mil,填孔机是PTC-1000机型,金属膏是FX33-240的银胶。 2.第一阶段实验 本阶段的实验设计的通孔(via)直径为6mil,总数有5000个孔,均匀分布在面积为6”×6”的生胚上,以挤压方式填孔。待八个子实验结束后,以灯箱检视其填入率,中空个数即为中空特性之分数,最少0分,最大5000分,为望小值。用膜厚仪量测填入之金属膏高度,量测方法是每片生胚分成四区,每区量一点,每个子实验做二片,取第二片的四点平均值,正值表凸起,负值表凹陷。高度均匀性的数值是同一片生胚
7、中,最大之高度减最小之高度的绝对值,为望小值。实验结果如表二。 表二、第一阶段实验数据配制顺序填入高度(μm)填入率(空洞个数)高度均匀性(μm)11005000100210050001003-14.752857.4438.65380.15-15.031817.27620.9353.5724.6020.7818.05012.4 第一阶段实验结果,有些完全填入,有些则否,图三(a)显示未填好之中空Via微结构图,而(b)为填妥之Via微结构图,几乎没有晕开现象。经ANOVA分析找到非常显著因子与显著因子
8、共计四个,分别是填充时间、填充压力、Mask孔洞大小及垫纸材质,且总贡献度均超过70%,表示第一阶段实验成功。最后根据ANOVA分析作交互作用表(CrossTable,表三),并依CrossTable来选择第二阶段的因子与水平。本实验为多特性实验。CrossTable是先将针对各特性较佳因子水平分别列出,然后再将水平不一致的因子,依贡献率、质量成本、生产效率等斟酌取舍,进而得到一组综合较佳条件,使质量能够做整体性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