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183060
大小:93.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3-09
《广西地方标准《水稻品种抗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人工接种鉴定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标准《水稻品种抗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人工接种鉴定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2017年05月一、任务来源和起草单位“水稻品种抗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人工接种鉴定技术规范”于2015年4月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2015年第三批广西地方标准制定(修订)项目计划,项目编号为2015-0378。本标准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和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负责起草编写。按推荐性广西地方标准制定。二、目的意义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我国新发现的水稻病毒病,其病原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outhernriceblack-strea
2、keddwarfvirus,SRBSDV)是呼肠孤病毒科斐济病毒属的一个新种。该病主要由迁飞性害虫白背飞虱持久性传毒,在水稻各生育期均能感染为害,水稻苗期、分蘖前期发病后基本绝收,拔节期发病产量损失50%左右,孕穗期发病产量损失约30%。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具有流行扩散快、监测防控难、为害损失大等特点。据统计,2009年全国发生面积约33.33万ha,基本失收面积0.67万ha,其中,广西发生面积高达11673.33ha。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流行对水稻生产和粮食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推广种植抗(耐)病品种是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之一,但由于该病毒出现时间不长,研究基础薄弱,缺乏统一的抗病性鉴定
3、技术操作规程,水稻品种对病害的抗病性缺乏有效评价。研究制定“水稻品种抗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人工接种鉴定技术规范”,有利于开展水稻品种抗病性鉴定工作,为进一步挖掘抗病基因、抗病育种和病害综合防控奠定基础。对贯彻以利用抗病品种为基本手段的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综合防治策略,保障我国水稻高产和优质、实现粮食安全生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三、国内外标准对比情况据查阅,目前国内外还没有关于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人工接种鉴定技术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编制,该广西地方标准《水稻品种抗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人工接种鉴定技术规范》的编写对水稻品种抗病性鉴定的规范操作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四、编制过程1、组成编制小组,制
4、订工作计划项目下达后,成立了编制工作小组,制定编写计划,并进行人员分工(表1)。表1主要编制人员与责任分工姓名性别职称从事专业工作单位责任分工秦碧霞女副研究员植物病理学广西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主持,编写规程大纲及规程内容李战彪男助理研究员植物病理学广西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资料收集、编写谢慧婷女助理研究员植物病理学广西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数据收集、验证周彤男研究员植物病理学江苏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接种方法研究黄所生男副研究员植物病理学广西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技术指标验证崔丽贤女助理农艺师农学广西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试验条件研究李丹婷女研究员作物遗传育种广西农科院水稻研究所数据收集、验证蔡健和
5、男研究员植物病理学广西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数据收集、验证夏秀忠男助理研究员农学广西农科院水稻研究所资料收集兰莹女副研究员遗传学江苏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资料收集2、收集整理资料收集整理国内、区内已颁布的相关标准、国内公开发表的相关技术性资料。整理总结编制团队成员相关研究成果。3、确定编写原则根据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危害特点,结合本所主持及参加的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广西创新团队建设专项、广西作物病虫害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广西农科院基本科研业务专项、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等与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相关的研究内容为制定依据,以及
6、从2014年起承担区试品种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性鉴定工作的技术积累,本着品种抗性鉴定“简便、实用、准确、规范”的要求,就水稻品种抗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鉴定方法进行了规范。4、编写修改,形成送审稿参照广西地方标准编制的基本格式,起草了该标准的征求意见稿,在此基础上,广泛征求区内外相关专家意见,根据专家意见建议进行逐条修改完善,形成了本标准的送审稿。l五、标准关键技术指标依据和来源本标准为推荐性广西地方标准。依据GB/T1.1—2014《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的规定编制,参考NY/T 2631-2014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测报技术规范》、NY/T2918-2016《南方水稻
7、黑条矮缩病防治技术规程》、NY/T2955-2016《水稻品种试验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性鉴定与评价技术规程》等相关标准,并根据编制小组前期研究成果、参考国内文献资料,确定本标准的指标设置和要求。1、白背飞虱饲毒时间的确定曹杨等(2011)研究结果表明,白背飞風三龄若虫最短获毒时间为6min,最长获毒时间为12min;五龄若虫最短获毒时间为3min,最长获毒时间为9min;长翅型成虫和短翅型成虫的最短获毒时间和最长获毒时间相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