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河南省开封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2022届河南省开封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ID:81776942

大小:94.90 KB

页数:31页

时间:2023-10-26

上传者:老李
2022届河南省开封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_第1页
2022届河南省开封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_第2页
2022届河南省开封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_第3页
2022届河南省开封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_第4页
2022届河南省开封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_第5页
2022届河南省开封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_第6页
2022届河南省开封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_第7页
2022届河南省开封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_第8页
2022届河南省开封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_第9页
2022届河南省开封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_第10页
资源描述:

《2022届河南省开封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河南省开封市2022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源于人民、为了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广大作家思考为什么人写作、写什么内容等问题提供了根本遵循。为什么人写作是一个根本性原则问题。文学创作要多样化,既要关注青少年的需求,又要关心中年人的生活,还要关怀老年人的心理状态;要为农民、进城务工人员、普通市民、知识分子等不同群体提供多元化文学作品。作家要真正了解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关心他们的生活需求与心灵追求,为他们的文化消费提供优质内容。一段时间以来,文学创作领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些文学作品虚构妄想,情节荒诞不经,人物和事件失真,但在年轻读者中激起不小的波澜,成为现代人追求刺激、消磨时光的选择,导致文学作品成为快餐式消费品,距离社会现实生活和温暖的人性关怀越来越远。一方面,不少年轻人在“无厘头”的虚幻文字里沉迷;另一方面,普通群众的阅读需求得不到引导与满足,他们的生活与需求期待有人来关注和言说。这就需要作家校正自己的创作理念和创作方向,真正走到人民中间,切实沉到生活深处,努力用思想深刻、清新质朴、刚健有力的优秀作品滋养人民的审美观、价值观,使人民在精神生活上更加充盈。全球化时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每一天都涌现出无数新现象、新问题。这些新形势中既有欣欣向荣的一面,也存在一些问题。那么,文学作品如何表现这些新变化,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有的作品是非不分、善恶不辨、过度渲染社会阴暗面,严重误导读者的价值观,这与作家的使命相背离。真正的作家应扎根人民,在人民群众中成长,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研究他们的心理,写出的作品才能有正确的方向和丰富的内容。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当下的文学创作受到消费主义的影响,作者的收益与读者的阅读量挂钩,导致文学的低俗化,文学创作沦为哗众取宠的把戏。作家要有自觉的责任意识,深入社会生活,感知人间的冷暖,体验人性的温度和生活的厚度,从真善美的立足点出发,书写永恒的、美好的人性,为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道德文本,为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高品位的精神食粮。部分作家宣称自己的作品旨在表现生活的“纯态事实”,取消了作家的情感介入,以一种“零度感情”来反映现实,表现的是纯粹的生活之流,一些作家成了社会生活的冷漠旁观者。纵观古今中外,每一部伟大的经典名著都有作家高尚的灵魂在观照作品,照亮读者。所以,作家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引领先进文化的使命感。动笔之前,作家不仅要心中有人民,还要心中充满爱,用文学的温度温暖人民的心,给读者以美好的希冀,给社会以积极向上的力量。总而言之,广大作家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学创作理念转化为自觉行动,将文学为人民服务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创作出内容丰富生动、形式多姿多彩、文字温暖人心、思想积极向上、具有深厚人民情怀和家国情怀的新时代文学精品。(摘编自纳张元《用文学的温度温暖人民的心》)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源于人民、为了人民是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也是作家进行创作的根本遵循。B.文学创作要关注不同年龄段、不同群体的需求,要为社会提供多元化的文学作品。C.作家的使命是为人民提供高品位的精神食粮,不能停留在百姓喜怒哀乐的书写上。D.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才能创作出满足人民文化需求的优秀作品。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论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呼唤新时代文学多出精品。B.文章第三段既指出了文学创作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又为作家创作指明了努力方向。C.文章以正面论证为主,也融入了对文学创作中的问题和错误倾向的分析,论证严密。D.文章论证兼顾历史与现实,既有对历代文学创作的回顾,也有对当下文学创作的剖析。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学作品直面现实,揭示社会问题,就会误导读者的价值观,使文学缺乏应有的温度。B.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源于生活,作家应该走到人民中间,运用艺术更好地表现生活。C.作家致力于表现生活的“纯态事实”,少有个人情感介入,这样的作品生命力更强。D.表现普通人的生活常态会使作品题材更狭窄,也失去文学应有的审美格调和品位。(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中国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该目标的提出助推了全球可持续发展和后疫情时代绿色复苏的历史潮流,那么,中国碳中和之路应该怎么走?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发达国家已经完成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发展趋于饱和;发展中国家尚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初级或中后期阶段,对于碳排放空间需求巨大。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中国已经迈入工业化后期乃至于后工业化阶段,但60%的城市化率意味着尚有6.5亿农村居民仍然处于较低发展水平。发达国家早已碳达峰,但碳减排进程缓慢。一些早期工业化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甚至更早就已经达峰,但下降速度慢、幅度小,就是在达峰后存在一个高位平台期,而且持续时间较长。这就意味着中国的碳达峰可能不是单一峰,而是多峰,我们要尽量缩短高位平台期,加速去碳进程。同时,也应认识到,达峰后有较长高位平台期且减缓困难,碳排放清零和碳中和绝非易事。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2实现碳中和没有捷径可走,应该选择中国净零碳的合理路径。要从根本上减碳去碳,调整能源结构,谨防走入误区。需着眼于开发风能、水能、太阳能等零碳能源,清零化石能源,发展多赢繁荣与自给自足并举的零碳经济,发展零碳产业,生产零碳产品和零碳消费品,形成资源组合、区域协同、能源互补、空间均衡的格局。加大能源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提高零碳能源占比。提高减碳零碳行为社会参与度,形成低碳绿色发展社会共识。推动低碳领域的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和市场拓展,改变企业与消费者对高碳能源、产业、产品的认知,推广电动汽车、风电、太阳能等较为成熟的低碳技术,加快生产结构与生活方式调整。(摘编自《中国“碳中和”之路该怎么走》,《新华日报》2021年1月14日)材料二:如今,我国已进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碳达峰碳中和成为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在“双碳”政策体系的加快构建下,我国能源、冶金、化工、建筑、交通、农业等行业领域正在编制专项行动方案。在中国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气候治理的影响下,一些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纷纷跟进,发布了本国的碳达峰碳中和时间表。碳达峰碳中和的国际前景广阔。目前,尽管全球以化石能源为主体的能源结构没有根本改变,以二氧化碳和甲烷排放为主体的温室气体结构没有根本改观,主要排放国高能源消耗、高温室气体排放的工业结构没有根本改善,但近些年一些发展中国家通过实实在在的减排举措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其中,中国的主动担当与贡献有目共睹,为发展中国家碳达峰碳中和行动的实施做出了良好的国际示范。2021年10月,国家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青海海南、海西基地项目开工,通过光伏治沙等模式,有望实现新能源与生态协同共进。助力“双碳”,这只是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一个缩影。2021年,中国新增光伏发电并网装机容量约为5300万千瓦,连续九年位居世界首位;光伏发电并网装机容量达到3.06亿千瓦,连续七年位居世界第一。随着可再生清洁能源的装机容量越来越大,我国一些省份正在利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加强建设大型光伏和风电基地。可见,中国发展可再生清洁能源的市场空间广阔。在2021年9月召开的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承诺今后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的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方面,中国持续发力。钢铁行业探索利用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产生的氢气替代焦炭炼钢;一些城市已经开通了氢能公共汽车;乡村建筑采用节能和保温改造工程,减少了冬季取暖、夏季制冷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一些地方以前堆积如山的大宗工业固废,正在通过综合利用得到消纳。总的来说,降碳、减排的区域和流域大格局正在建立,一些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和工艺升级提升了行业的竞争力,一些行业碳达峰碳中和的做法上升为全国性标准,成为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这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具有巨大的示范和启迪意义。(摘编自《碳达峰碳中和的中国担当》,《光明日报》2022年2月18日)材料三: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3北京冬奥会是如何实现碳中和的?北京冬奥会的低碳管理包括两方面:一是碳减排,一是碳抵消。北京冬奥组委2019年公布《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低碳管理工作方案》,提出北京冬奥会在低碳场馆、低碳能源、低碳交通等方面采取18项碳减排措施,最大限度进行碳减排。对无法避免及无法减排的排放量采取碳抵消措施,确保北京冬奥会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2016年至2021年是冬奥会主要筹办阶段,减碳措施主要涉及场馆和基础设施建设,低碳交通和场馆运行的减碳措施主要体现在赛事期间。此外,国家游泳中心、国家体育馆、五棵松体育中心、国家体育场等奥运场馆改造工程产生的碳排放,相比重新建设场馆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约3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国家速滑馆、首都体育馆、首体短道速滑馆、五棵松冰球训练馆4个冰上场馆5块冰面使用最清洁、最低碳的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可大幅降低制冷系统功率,节约能源,实现更高质量的冰面。此外,北京冬奥会积极推进超低能耗示范工程,五棵松冰球训练馆、延庆冬奥村、北京冬奥村赛事医疗用房均采用了超低能耗建筑技术,使建筑运行更加高效节能。北京冬奥会全部场馆还实现了100%“绿”电供应,部分场馆已提前在建设期就实现了100%“绿”电供应。从低碳角度看,这届冬奥会创立了北京冬奥会低碳管理核算标准,建立了覆盖基线、实际排放量核算、减排量核算及抵消全流程的碳中和方法学,将留下珍贵的低碳遗产。(摘编自《北京冬奥会排放的碳是怎么被“中和”的?》,《中国环境报》2022年2月18日)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发达国家的碳排放轨迹表明,碳达峰后存在一个持续时间较长的高位平台期,这就启示中国尽量缩短高位平台期,加速去碳进程。B.目前,中国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初级阶段,对于碳排放空间的需求巨大,尽管采取了多项措施,但碳减排进程仍较为缓慢。C.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方面,钢铁行业、城市公交、乡村建筑等都开始了有意义的尝试,正在建立降碳、减排的区域和流域大格局。D.中国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气候治理,为发展中国家碳达峰碳中和行动的实施做出示范,中国的主动担当与贡献有目共睹。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碳达峰碳中和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B.新增光伏发电并网装机容量多年居世界首位,光伏发电并网装机容量连续位居世界第一,这表明中国已经实现新能源与生态协同共进。C.北京冬奥会顺利实现碳中和目标,是因为没有重新建设新的奥运场馆,只是对国家游泳中心、国家体育馆等奥运场馆进行了改造。D.北京冬奥会创立的低碳管理核算标准,已经上升为世界各国一致认同的低碳管理标准,对未来其他城市举办奥运活动提供很大借鉴。6.中国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需要采取哪些举措?请结合材料分析。(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知识沈从文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4哲学硕士张六吉,长江中部某处小地主的独生子,年龄恰满二十岁,那年正是“五四运动”的一年。他觉得在小城里呆毫无意义,弄了一笔钱,离开了家乡。他出外目的在寻求知识,十多年来所得到的知识,当真也不少了。凡是好“知识”他差不多都知道了。在国内大学毕业后又出国,在某国一个极负盛名的大学里得了学位。他的论文为“人生哲学”,他的学问成就,是那大学研究院一个导师尽力指导的,那是个世界知名的老博士。他信仰这个人如一个神。他想把自己所学贡献社会,一时却找不着相当工作。他心想:不如回到我那个“野蛮”家乡乡。他记起家乡有点忧郁,以为一面是一群毫无教育的乡下人,一面是他自己。要说话,无人了解;有意见,无人来倾听。他觉得孤独。离家乡三天路上,见一坝山田中有个老农夫在锄草,大路旁树阴下却躺了个青年男子,从从容容在那儿睡觉。他同那老农攀谈:“天气热,你年纪一大把了,怎不休息休息?”“要吃的,无办法,热也不碍事!”“你怎不要那小伙子帮一手,却尽他躺在树阴下睡觉?”那老的仍然同先前一模一样的,从从容容的说道:“他死了,先前一会儿被毒蛇咬死了。”他吓了一大跳,细看躺下这一个,那小子鼻端上有个很大麻苍蝇。果然人已死掉了。赶忙问:“这是谁?”老农夫用手抹了抹额上汗水,走过树阴下来吸烟。“他是我的儿子。”说时,把苍蝇逮住了,滴下一张桐木叶,盖到死者脸上去。“是你的儿子!儿子死了你不哭,你这个老古怪!?”老农夫像是自言自语:“世界上哪有不死的人,天旱地涝我们就得饿死,军队下乡土匪过境我们又得磨死。好容易活下来,一死也就完事了。人死了,我坐下来哭他,让草在田里长,好主意!”他看到老农夫的样子,要再说几句话也说不出口,老农夫却又下田赶活去了。张六吉临走时,老农夫说:“你过前面寨子,第三家门前有个土坪坝,是我的家。我姓刘,名叫老刘,见我老婆请就便告她一声,说冬福死了,送饭时送一个人的饭。”他想,“你这老糊涂老古怪!儿子被蛇咬死了,满不在乎,还有心吃中饭,还吝啬另一个人的中饭!”到土坪坝里,看到两个妇人正在磨石旁磨碎豆子。他问两个妇人,刘家住在什么地方。两个妇人说自己便是刘家人,问有什么事。“我只是来传个话儿。”他说得那么从客,“你们家儿子被蛇咬死了!”他看看两个妇人又说下去,“那小伙子被蛇咬后死在大路旁,你们当家的要我捎个信来…...”两个妇人听了,颜色不变,答应了一个“哦”字,仍然不离开那磨石,还是把泡在木桶里的豆子,一瓢一瓢送进石孔里去,慢慢的转动那磨石。那份从容使传话的十分不平。他说,“你们不相信我的话?你们去看看,是不是当真有个人死在那里!”“年纪老些的妇人说,“怎不相信?死了的是我儿子,不死的是我丈夫。两人下田一人被毒蛇咬死了,这自然是真事!”“你不伤心,这件事对于你一定——”“我伤什么心?天旱地涝我们就得饿死,军队下乡土匪过境我们又得磨死。好容易活下来!人死了,我坐下来哭,对他有何好处,对我有何益处?”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5那老年妇人进家里去给客人倒水喝,他问那个年轻的妇人,死者是她什么人。“他是我兄弟,我是他姐姐。”“你是他姐姐?同气连枝的姊弟也不伤心?”“我为什么伤心?我问你……”“你为什么不伤心?我问你。”“爸爸妈妈生养我们,同那些木簰完全一样。入山斫木,缚成一个大筏。我们一同浮在流水里,忽然风来雨来,木筏散了,有些下沉,有些漂去,这是常事!”一会儿,来了一个年纪二十来岁的乡下人,女的向那男子说:“秋生,你冬福哥哥被蛇咬死了,就是这个先生说的。”那小子望了望张六吉,“是真的假的?”“真的!”“那真糟,家里还有多少事应当做,不小心给一条蛇咬死!”张六吉以为这一家人都不近人情,只这后生还有点人性。看看后生神气很惨,以为一定非常伤心。“你难受,是不是?”“他死了我真难受。”“怎么样?你有点......”屋后草积下有母鸡生蛋,“咯咯大”只是叫,年轻的妇人拖围裙擦手赶过屋后取热鸡蛋去了。后生望望陌生人,悄悄说:“他不能这时就死,他得在家里做事,……我那糊涂哥哥死了,把我们计划完全打破了…….”他说明这件事原是两人早已约好了的。他说了一件什么事情?不用问,反正这件事使张六吉听到吃了一大惊。乡下人那么诚实,他不能不相信那乡下人说的话。他心想,“这是真的假的?”临走时他自言自语说,“这才是我要学的!”到了家乡后,第一件事是写信给他那博学的先生说:“老骗子,你教我十来年书,还不如一个大字不识的乡下人聪明。你所知道的全是活人不用知道的,人必需知道的你却一点不知道!”第二件事是把所有书籍全烧掉了。他就留在那个野蛮家乡里,跟乡下人学他还不曾学过的一切。不多久,刘家那小子来找他,两人就走了。走到哪儿去,别人都不知道。(有删改)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的主线故事是张六吉回乡奇遇,叙事遵循时间脉络,以第三人称为叙述主体,向读者展示了大多数人闻所未闻的风俗人事。B.“天旱地涝我们就得饿死,军队下乡土匪过境我们又得磨死”,小说借人物之口表现农民生活的艰难,暗示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C.刘家后生对张六吉说了什么,读者不得而知,但此后张六吉写信骂先生、烧书、出走,说明两人交流的内容促进了张六吉知识观的转变。D.小说突破常规的写法,没有严谨的结构和曲折的故事情节,呈现给读者的是乡村日常生活的自然状态,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68.主人公张六吉获取知识经历了哪些阶段?请简要分析。(6分)9.小说的结局有哪些必然性?蕴含作者怎样的深意?请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上①自出玄武门,与高士廉、房玄龄等六骑径诣渭水上,与颉利隔水而语,责以负约。突厥大惊,皆下马罗拜。俄而诸军继至,旌甲蔽野,颉利见执失思力不返,而上挺身轻出,军容甚盛,有惧色。上麾诸军使却而布陈,独留与颉利语,萧瑀以上轻敌,叩马固谏。上曰:“吾筹之已熟,非卿所知,突厥所以敢倾国而来,直抵郊甸者,以我国内有难,朕新即位,谓我不能抗御故也。我若示之以弱,闭门拒守,虏必放兵大掠,不可复制。故朕轻骑独出,示若轻之;又震曜军容,使知必战;出虏不意,使之失图。虏入我地既深,必有惧心,故与战则克,与和则固矣。制服突厥,在此一举,卿第观之!”是日,顿利来请和,诏许之。上即日还宫。乙酉,又幸城西,与颉利盟于便桥之上,突厥引兵退。萧瑀请于上曰:“突厥未和之时,诸将争战,陛下不许,臣等亦以为疑,既而虏自退,其策安在?”上曰:“吾观突厥之众虽多而不整君臣之志惟贿是求当其请和之时可汗独在水西达官皆来谒我我若醉而缚之因教击其众势如拉朽”又命长孙无忌、李靖伏兵于豳州以待之,废若奔归,伏兵邀其前,大军蹑其后,覆之如反掌耳。所以不战者,吾即位日浅,国家未安,百姓未富,且当静以抚之。一与虏战,所损甚多;虏结怨既深,惧而修备,则吾未可以得志矣。故卷甲韬戈,啖以金帛,彼既得所欲,理当自退,志意骄情,不复设备。然后养威伺衅,一举可灭也,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此之谓矣。卿知之乎?”瑀再拜曰:“非所及也。”(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注】①上:指唐太宗。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吾观突厥之众/虽多而不整/君臣之志惟贿是求/当其请和/之时可汗独在水西/达官皆来谒我/我若醉而缚之/因袭击其众/势如拉朽/B.吾观突厥之众/虽多而不整君臣之志/惟贿是求当其请和之时/可汗独在水西/达官皆来谒我/我若醉而缚之/因袭击其众/势如拉朽/C.吾观突厥之众虽多而不整/君臣之志/惟贿是求/当其请和/之时可汗独在水西/达官皆来谒我/我若醉而缚之/因袭击其众/势如拉朽/D.吾观突厥之众虽多而不整/君臣之志惟贿是求/当其请和之时/可汗独在水西/达官皆来谒我/我若醉而缚之/因袭击其众/势如拉朽/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突厥,古代活跃在中国西北与北方草原地区的一个重要游牧民族。B.郊甸,邑外为郊,郊外为甸。城邑外百里及二百里之内,泛指城外郊区。C.韬戈,兵器名,是矛和戈的合称,兼备直刺、旁击、横钩的作用。D.再拜,先后拜两次,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表示对人恭敬的意思。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7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唐太宗严厉责备颉利可汗背弃盟约,颉利可汗被太宗的威势吓到,脸上现出恐惧的神色,突厥人纷纷跳下马来,对着太宗罗列而拜。B.太宗指挥各军退出一些地方来结成阵列,独自留下与颉利可汗交谈,萧瑀认为太宗轻敌,便勒住太宗的坐骑再三劝阻。C.突厥敢竭尽全国兵力前来,是因为看到唐朝内部出现祸难,太宗又刚刚即位,就认为唐朝军队不能抵抗防御他们。D.突厥没有言和时,将领们争相请求出战,太宗不许,萧瑀对此疑惑不解,结果突厥自行退兵,太宗向萧瑀解释之后,萧瑀深表叹服。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废若奔归,伏兵邀其前,大军蹑其后,覆之如反掌耳。(2)然后养威伺衅,一举可灭也,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此之谓矣。(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移居(其二)陶渊明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扫,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注】①移居:陶渊明的住处遭遇火灾,新迁到南村,此诗是移居后不久所作。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春秋佳日,登高赋诗,开篇两句于不经意中道出诗人移居后的欣然自得之情。B.披衣而起,言笑无厌,诗人与村民们终日饮酒游乐,关系融洽,其乐融融。C.“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这两句紧扣题目,表达诗人在此久居的愿望。D.这首诗语言清新朴素,直如口语,看似平淡散缓,实则浑然天成,情意率真。15.诗人是如何看待“乐”与“勤”的?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态度?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荀子在《劝学》中以车马、舟楫为喻,得出了“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启示人们无论做什么都应该善于寻求帮助。(2)《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威王为求谏而设立了上、中、下三赏,下赏的要求是:“_________,_______”。(3)李白在《蜀道难》中以浪漫主义的手法歌咏了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山峰之高和绝壁之险。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8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古镇至今保存着历史传统风貌,蕴藏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它们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不仅是中国的建筑遗产,有些还进入世界遗产。比如,江南水乡古镇善于因借自然,因水成路、依水建屋。整体来看,我国古镇房屋多是两层厅堂式的砖木结构,或前店后院,或上宅下店,过街骑楼、驳岸石栏_______不同古镇有不同风俗习惯和特色物产。在古镇保护工作中,应原样修复,整旧如故,以存其真,而不是以旅游商业为目的,使用快捷的现代材料、现代工艺_____________比如,周庄在整修中使用许多旧木梁、旧木柱、旧门窗、旧石板等,修出了____________的房子。乌镇也是如此,为各种旧料_______地建造仓库,修缮时可随时调取使用。乌镇东栅、西栅使用明清时的石板铺路,同时将排水管道、电力线、电话线等埋入地下。沿街铺面、老宅使用的也是旧木料,并且按传统方法用桐油油过。()留存至今的历史古镇,要想保持历久弥新的魅力和持续的生命力,离不开我们对其原真性的创造性保护。同时,还要分级保护,逐块划定保护等级和保护范围,既不因为盲目追求发展而破坏原真性,也不因为注重保护而阻碍发展的步伐。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疏密有度改弦更张如出一辙分门别类B.疏密相间另起炉灶如出一辙条分缕析C.疏密有度另起炉灶原汁原味分门别类D.疏密相间改弦更张原汁原味条分缕析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在白粉中掺入黑灰,墙面在替换掉烂砖之后,以呈现原有面貌。B.墙面在替换掉烂砖之后,以呈现原有面貌,在白粉中掺入黑灰。C.以呈现原有面貌,墙面在替换掉烂砖之后,在白粉中掺入黑灰。D.墙面在替换掉烂砖之后,在白粉中掺入黑灰,以呈现原有面貌。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它们不仅是中国的建筑遗产,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有些还进入世界遗产。B.它们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有些还进入世界遗产,不仅是中国的建筑遗产。C.它们有些还进入世界遗产名录,不仅是中国的建筑遗产,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D.它们不仅是中国的建筑遗产,有些还进入世界遗产名录,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一夜之间,“冰墩墩”霸屏了。线上售罄,线下排队,一些门店不得不打出“限购一个”的标语。“冰墩墩”______①______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9,而且在国际上也受到了大家的喜爱。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将熊猫形象与冰雪运动头盔相结合,装饰彩色光环,流动的明亮色彩线条象征着冰雪运动的赛道;整体形象酷似航天员,寓意创造非凡、探索未来。“冰墩墩”霸屏,不仅因为它萌出新高度,更因为它展现了中国科技的硬度,____②______。正如设计者所言,“冰墩墩”的冰壳之下。_____③______,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叠加的国际背景下,希望“一起向未来”的这声呐喊能温暖更多愿意听到的人。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21.请简要概括“冰墩墩”霸屏的原因。要求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40个字。(5分)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今天的中国用实绩标注着创新发展的速度。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深潜万米,量子计算“九章”横空出世,神舟十三号归来,5G信号加速覆盖城乡,快递从零到全球第一,7亿多人摆脱贫困……神州大地到处都能感受到快速发展的脉动,“中国速度”在各领域持续刷新中。与此同时,81对公益性“慢火车”多年运送沿线群众1200万人次,深山中新建普遍服务通信基站,确保小品种药稳定生产供应,推进移动互联网应用适老化改造,完善困境儿童保障制度……满足特殊群体需求的有温度的公共服务项目在多个领域不断推出,温暖着每一个中国人。“新时代中国发展论坛”邀请你作为与会嘉宾,并在会上就“中国发展的速度与温度”主题进行发言,请你写一篇发言稿,表达你的认识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河南省开封市2022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源于人民、为了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广大作家思考为什么人写作、写什么内容等问题提供了根本遵循。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0为什么人写作是一个根本性原则问题。文学创作要多样化,既要关注青少年的需求,又要关心中年人的生活,还要关怀老年人的心理状态;要为农民、进城务工人员、普通市民、知识分子等不同群体提供多元化文学作品。作家要真正了解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关心他们的生活需求与心灵追求,为他们的文化消费提供优质内容。一段时间以来,文学创作领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些文学作品虚构妄想,情节荒诞不经,人物和事件失真,但在年轻读者中激起不小的波澜,成为现代人追求刺激、消磨时光的选择,导致文学作品成为快餐式消费品,距离社会现实生活和温暖的人性关怀越来越远。一方面,不少年轻人在“无厘头”的虚幻文字里沉迷;另一方面,普通群众的阅读需求得不到引导与满足,他们的生活与需求期待有人来关注和言说。这就需要作家校正自己的创作理念和创作方向,真正走到人民中间,切实沉到生活深处,努力用思想深刻、清新质朴、刚健有力的优秀作品滋养人民的审美观、价值观,使人民在精神生活上更加充盈。全球化时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每一天都涌现出无数新现象、新问题。这些新形势中既有欣欣向荣的一面,也存在一些问题。那么,文学作品如何表现这些新变化,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有的作品是非不分、善恶不辨、过度渲染社会阴暗面,严重误导读者的价值观,这与作家的使命相背离。真正的作家应扎根人民,在人民群众中成长,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研究他们的心理,写出的作品才能有正确的方向和丰富的内容。当下的文学创作受到消费主义的影响,作者的收益与读者的阅读量挂钩,导致文学的低俗化,文学创作沦为哗众取宠的把戏。作家要有自觉的责任意识,深入社会生活,感知人间的冷暖,体验人性的温度和生活的厚度,从真善美的立足点出发,书写永恒的、美好的人性,为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道德文本,为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高品位的精神食粮。部分作家宣称自己的作品旨在表现生活的“纯态事实”,取消了作家的情感介入,以一种“零度感情”来反映现实,表现的是纯粹的生活之流,一些作家成了社会生活的冷漠旁观者。纵观古今中外,每一部伟大的经典名著都有作家高尚的灵魂在观照作品,照亮读者。所以,作家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引领先进文化的使命感。动笔之前,作家不仅要心中有人民,还要心中充满爱,用文学的温度温暖人民的心,给读者以美好的希冀,给社会以积极向上的力量。总而言之,广大作家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学创作理念转化为自觉行动,将文学为人民服务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创作出内容丰富生动、形式多姿多彩、文字温暖人心、思想积极向上、具有深厚人民情怀和家国情怀的新时代文学精品。(摘编自纳张元《用文学的温度温暖人民的心》)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源于人民、为了人民是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也是作家进行创作的根本遵循。B.文学创作要关注不同年龄段、不同群体的需求,要为社会提供多元化的文学作品。C.作家的使命是为人民提供高品位的精神食粮,不能停留在百姓喜怒哀乐的书写上。D.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才能创作出满足人民文化需求的优秀作品。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论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呼唤新时代文学多出精品。B.文章第三段既指出了文学创作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又为作家创作指明了努力方向。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1C.文章以正面论证为主,也融入了对文学创作中的问题和错误倾向的分析,论证严密。D.文章论证兼顾历史与现实,既有对历代文学创作的回顾,也有对当下文学创作的剖析。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学作品直面现实,揭示社会问题,就会误导读者的价值观,使文学缺乏应有的温度。B.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源于生活,作家应该走到人民中间,运用艺术更好地表现生活。C.作家致力于表现生活的“纯态事实”,少有个人情感介入,这样的作品生命力更强。D.表现普通人的生活常态会使作品题材更狭窄,也失去文学应有的审美格调和品位。【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寻找细微的差别。(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解答】(1)C.“不能停留在百姓喜怒哀乐的书写上”有误。(2)D.“既有对历代文学创作的回顾”有误。(3)A.“文学作品直面现实,揭示社会问题,就会误导读者的价值观”有误;C.“作家致力于表现生活的纯态事实”有误;D.“表现普通人的生活常态会使作品题材更狭窄”有误。故选B。答案:(1)C(2)D(3)B【点评】解答论述类文本的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中国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该目标的提出助推了全球可持续发展和后疫情时代绿色复苏的历史潮流,那么,中国碳中和之路应该怎么走?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2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发达国家已经完成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发展趋于饱和;发展中国家尚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初级或中后期阶段,对于碳排放空间需求巨大。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中国已经迈入工业化后期乃至于后工业化阶段,但60%的城市化率意味着尚有6.5亿农村居民仍然处于较低发展水平。发达国家早已碳达峰,但碳减排进程缓慢。一些早期工业化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甚至更早就已经达峰,但下降速度慢、幅度小,就是在达峰后存在一个高位平台期,而且持续时间较长。这就意味着中国的碳达峰可能不是单一峰,而是多峰,我们要尽量缩短高位平台期,加速去碳进程。同时,也应认识到,达峰后有较长高位平台期且减缓困难,碳排放清零和碳中和绝非易事。实现碳中和没有捷径可走,应该选择中国净零碳的合理路径。要从根本上减碳去碳,调整能源结构,谨防走入误区。需着眼于开发风能、水能、太阳能等零碳能源,清零化石能源,发展多赢繁荣与自给自足并举的零碳经济,发展零碳产业,生产零碳产品和零碳消费品,形成资源组合、区域协同、能源互补、空间均衡的格局。加大能源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提高零碳能源占比。提高减碳零碳行为社会参与度,形成低碳绿色发展社会共识。推动低碳领域的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和市场拓展,改变企业与消费者对高碳能源、产业、产品的认知,推广电动汽车、风电、太阳能等较为成熟的低碳技术,加快生产结构与生活方式调整。(摘编自《中国“碳中和”之路该怎么走》,《新华日报》2021年1月14日)材料二:如今,我国已进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碳达峰碳中和成为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在“双碳”政策体系的加快构建下,我国能源、冶金、化工、建筑、交通、农业等行业领域正在编制专项行动方案。在中国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气候治理的影响下,一些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纷纷跟进,发布了本国的碳达峰碳中和时间表。碳达峰碳中和的国际前景广阔。目前,尽管全球以化石能源为主体的能源结构没有根本改变,以二氧化碳和甲烷排放为主体的温室气体结构没有根本改观,主要排放国高能源消耗、高温室气体排放的工业结构没有根本改善,但近些年一些发展中国家通过实实在在的减排举措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其中,中国的主动担当与贡献有目共睹,为发展中国家碳达峰碳中和行动的实施做出了良好的国际示范。2021年10月,国家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青海海南、海西基地项目开工,通过光伏治沙等模式,有望实现新能源与生态协同共进。助力“双碳”,这只是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一个缩影。2021年,中国新增光伏发电并网装机容量约为5300万千瓦,连续九年位居世界首位;光伏发电并网装机容量达到3.06亿千瓦,连续七年位居世界第一。随着可再生清洁能源的装机容量越来越大,我国一些省份正在利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加强建设大型光伏和风电基地。可见,中国发展可再生清洁能源的市场空间广阔。在2021年9月召开的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承诺今后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的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方面,中国持续发力。钢铁行业探索利用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产生的氢气替代焦炭炼钢;一些城市已经开通了氢能公共汽车;乡村建筑采用节能和保温改造工程,减少了冬季取暖、夏季制冷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3一些地方以前堆积如山的大宗工业固废,正在通过综合利用得到消纳。总的来说,降碳、减排的区域和流域大格局正在建立,一些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和工艺升级提升了行业的竞争力,一些行业碳达峰碳中和的做法上升为全国性标准,成为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这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具有巨大的示范和启迪意义。(摘编自《碳达峰碳中和的中国担当》,《光明日报》2022年2月18日)材料三:北京冬奥会是如何实现碳中和的?北京冬奥会的低碳管理包括两方面:一是碳减排,一是碳抵消。北京冬奥组委2019年公布《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低碳管理工作方案》,提出北京冬奥会在低碳场馆、低碳能源、低碳交通等方面采取18项碳减排措施,最大限度进行碳减排。对无法避免及无法减排的排放量采取碳抵消措施,确保北京冬奥会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2016年至2021年是冬奥会主要筹办阶段,减碳措施主要涉及场馆和基础设施建设,低碳交通和场馆运行的减碳措施主要体现在赛事期间。此外,国家游泳中心、国家体育馆、五棵松体育中心、国家体育场等奥运场馆改造工程产生的碳排放,相比重新建设场馆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约3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国家速滑馆、首都体育馆、首体短道速滑馆、五棵松冰球训练馆4个冰上场馆5块冰面使用最清洁、最低碳的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可大幅降低制冷系统功率,节约能源,实现更高质量的冰面。此外,北京冬奥会积极推进超低能耗示范工程,五棵松冰球训练馆、延庆冬奥村、北京冬奥村赛事医疗用房均采用了超低能耗建筑技术,使建筑运行更加高效节能。北京冬奥会全部场馆还实现了100%“绿”电供应,部分场馆已提前在建设期就实现了100%“绿”电供应。从低碳角度看,这届冬奥会创立了北京冬奥会低碳管理核算标准,建立了覆盖基线、实际排放量核算、减排量核算及抵消全流程的碳中和方法学,将留下珍贵的低碳遗产。(摘编自《北京冬奥会排放的碳是怎么被“中和”的?》,《中国环境报》2022年2月18日)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发达国家的碳排放轨迹表明,碳达峰后存在一个持续时间较长的高位平台期,这就启示中国尽量缩短高位平台期,加速去碳进程。B.目前,中国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初级阶段,对于碳排放空间的需求巨大,尽管采取了多项措施,但碳减排进程仍较为缓慢。C.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方面,钢铁行业、城市公交、乡村建筑等都开始了有意义的尝试,正在建立降碳、减排的区域和流域大格局。D.中国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气候治理,为发展中国家碳达峰碳中和行动的实施做出示范,中国的主动担当与贡献有目共睹。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碳达峰碳中和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B.新增光伏发电并网装机容量多年居世界首位,光伏发电并网装机容量连续位居世界第一,这表明中国已经实现新能源与生态协同共进。C.北京冬奥会顺利实现碳中和目标,是因为没有重新建设新的奥运场馆,只是对国家游泳中心、国家体育馆等奥运场馆进行了改造。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4D.北京冬奥会创立的低碳管理核算标准,已经上升为世界各国一致认同的低碳管理标准,对未来其他城市举办奥运活动提供很大借鉴。6.中国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需要采取哪些举措?请结合材料分析。(6分)【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本题,需要将选项回归原文,用原文相关信息辨析选项。(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解答本题,需要将选项与原文相关信息进行对比,进而辨析选项正误。(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概括与探究。解答本题,需要根据题干信息筛选原文内容,进而概括作答。【解答】(1)B.“中国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初级阶段”理解有误,材料一表述是“发展中国家尚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初级或中后期阶段,对于碳排放空间需求巨大。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中国已经迈入工业化后期乃至于后工业化阶段”。故选B。(2)B.“这表明中国已经实现新能源与生态协同共进”有误。材料二表述是“国家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青海海南、海西基地项目开工,通过光伏治沙等模式,有望实现新能源与生态协同共进”,“有望实现”不代表“已经实现”。C.“北京冬奥会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是因为没有重新建设新的奥运场馆”有误。根据材料三可知,“是因为……”强加因果,原文表述是“北京冬奥会的低碳管理包括两方面:一是碳减排,一是碳抵消”,且原材料并未提及“没有重新建设新的奥运场馆”。D.“已经上升为世界各国一致认同的低碳管理标准”有误,材料三表述是“这届冬奥会创立了北京冬奥会低碳管理核算标准,建立了覆盖基线、实际排放量核算、减排量核算及抵消全流程的碳中和方法学,将留下珍贵的低碳遗产”。故选A。(3)根据“在‘双碳’政策体系的加快构建下,我国能源、冶金、化工、建筑、交通、农业等行业领域正在编制专项行动方案……”得出在政策方面,可以加快构建“双碳”政策体系,编制专项行动方案,建立降碳、减排的区域和流域大格局。根据“实现碳中和没有捷径可走,应该选择中国净零碳的合理路径。要从根本上减碳去碳,调整能源结构,谨防走入误区……”得出在行动方面,可以选择净零碳的合理路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持续发力,加速去碳进程。根据材料三北京冬奥会的相关举措得出在管理方面,可以进一步加强低碳管理,最大限度进行碳减排,对无法避免及无法减排的排放量采取碳抵消措施。答案:(1)B(2)A(3)①政策:加快构建“双碳”政策体系,编制专项行动方案,建立降碳、减排的区域和流域大格局。②行动:选择净零碳的合理路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持续发力,加速去碳进程。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5③管理:进一步加强低碳管理,最大限度进行碳减排,对无法避免及无法减排的排放量采取碳抵消措施。【点评】阅读社会科学类非连续性复合文本,首先,应梳理文本的结构,辨析清楚文本一共由几部分组成;其次,要根据材料的出处,从标题要素入手,整体把握各则材料的大致内容;最后,聚焦图表中的数据、报告中的结论、评论中的观点等关键信息,多元组合,整体把握非连续性文本的核心要义。有些文段没有明显中心句,必须对几个互有关联的句子进行意义整合,进而明确文本的主要观点。(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知识沈从文哲学硕士张六吉,长江中部某处小地主的独生子,年龄恰满二十岁,那年正是“五四运动”的一年。他觉得在小城里呆毫无意义,弄了一笔钱,离开了家乡。他出外目的在寻求知识,十多年来所得到的知识,当真也不少了。凡是好“知识”他差不多都知道了。在国内大学毕业后又出国,在某国一个极负盛名的大学里得了学位。他的论文为“人生哲学”,他的学问成就,是那大学研究院一个导师尽力指导的,那是个世界知名的老博士。他信仰这个人如一个神。他想把自己所学贡献社会,一时却找不着相当工作。他心想:不如回到我那个“野蛮”家乡乡。他记起家乡有点忧郁,以为一面是一群毫无教育的乡下人,一面是他自己。要说话,无人了解;有意见,无人来倾听。他觉得孤独。离家乡三天路上,见一坝山田中有个老农夫在锄草,大路旁树阴下却躺了个青年男子,从从容容在那儿睡觉。他同那老农攀谈:“天气热,你年纪一大把了,怎不休息休息?”“要吃的,无办法,热也不碍事!”“你怎不要那小伙子帮一手,却尽他躺在树阴下睡觉?”那老的仍然同先前一模一样的,从从容容的说道:“他死了,先前一会儿被毒蛇咬死了。”他吓了一大跳,细看躺下这一个,那小子鼻端上有个很大麻苍蝇。果然人已死掉了。赶忙问:“这是谁?”老农夫用手抹了抹额上汗水,走过树阴下来吸烟。“他是我的儿子。”说时,把苍蝇逮住了,滴下一张桐木叶,盖到死者脸上去。“是你的儿子!儿子死了你不哭,你这个老古怪!?”老农夫像是自言自语:“世界上哪有不死的人,天旱地涝我们就得饿死,军队下乡土匪过境我们又得磨死。好容易活下来,一死也就完事了。人死了,我坐下来哭他,让草在田里长,好主意!”他看到老农夫的样子,要再说几句话也说不出口,老农夫却又下田赶活去了。张六吉临走时,老农夫说:“你过前面寨子,第三家门前有个土坪坝,是我的家。我姓刘,名叫老刘,见我老婆请就便告她一声,说冬福死了,送饭时送一个人的饭。”他想,“你这老糊涂老古怪!儿子被蛇咬死了,满不在乎,还有心吃中饭,还吝啬另一个人的中饭!”到土坪坝里,看到两个妇人正在磨石旁磨碎豆子。他问两个妇人,刘家住在什么地方。两个妇人说自己便是刘家人,问有什么事。“我只是来传个话儿。”他说得那么从客,“你们家儿子被蛇咬死了!”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6他看看两个妇人又说下去,“那小伙子被蛇咬后死在大路旁,你们当家的要我捎个信来…...”两个妇人听了,颜色不变,答应了一个“哦”字,仍然不离开那磨石,还是把泡在木桶里的豆子,一瓢一瓢送进石孔里去,慢慢的转动那磨石。那份从容使传话的十分不平。他说,“你们不相信我的话?你们去看看,是不是当真有个人死在那里!”“年纪老些的妇人说,“怎不相信?死了的是我儿子,不死的是我丈夫。两人下田一人被毒蛇咬死了,这自然是真事!”“你不伤心,这件事对于你一定——”“我伤什么心?天旱地涝我们就得饿死,军队下乡土匪过境我们又得磨死。好容易活下来!人死了,我坐下来哭,对他有何好处,对我有何益处?”那老年妇人进家里去给客人倒水喝,他问那个年轻的妇人,死者是她什么人。“他是我兄弟,我是他姐姐。”“你是他姐姐?同气连枝的姊弟也不伤心?”“我为什么伤心?我问你……”“你为什么不伤心?我问你。”“爸爸妈妈生养我们,同那些木簰完全一样。入山斫木,缚成一个大筏。我们一同浮在流水里,忽然风来雨来,木筏散了,有些下沉,有些漂去,这是常事!”一会儿,来了一个年纪二十来岁的乡下人,女的向那男子说:“秋生,你冬福哥哥被蛇咬死了,就是这个先生说的。”那小子望了望张六吉,“是真的假的?”“真的!”“那真糟,家里还有多少事应当做,不小心给一条蛇咬死!”张六吉以为这一家人都不近人情,只这后生还有点人性。看看后生神气很惨,以为一定非常伤心。“你难受,是不是?”“他死了我真难受。”“怎么样?你有点......”屋后草积下有母鸡生蛋,“咯咯大”只是叫,年轻的妇人拖围裙擦手赶过屋后取热鸡蛋去了。后生望望陌生人,悄悄说:“他不能这时就死,他得在家里做事,……我那糊涂哥哥死了,把我们计划完全打破了…….”他说明这件事原是两人早已约好了的。他说了一件什么事情?不用问,反正这件事使张六吉听到吃了一大惊。乡下人那么诚实,他不能不相信那乡下人说的话。他心想,“这是真的假的?”临走时他自言自语说,“这才是我要学的!”到了家乡后,第一件事是写信给他那博学的先生说:“老骗子,你教我十来年书,还不如一个大字不识的乡下人聪明。你所知道的全是活人不用知道的,人必需知道的你却一点不知道!”第二件事是把所有书籍全烧掉了。他就留在那个野蛮家乡里,跟乡下人学他还不曾学过的一切。不多久,刘家那小子来找他,两人就走了。走到哪儿去,别人都不知道。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7(有删改)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的主线故事是张六吉回乡奇遇,叙事遵循时间脉络,以第三人称为叙述主体,向读者展示了大多数人闻所未闻的风俗人事。B.“天旱地涝我们就得饿死,军队下乡土匪过境我们又得磨死”,小说借人物之口表现农民生活的艰难,暗示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C.刘家后生对张六吉说了什么,读者不得而知,但此后张六吉写信骂先生、烧书、出走,说明两人交流的内容促进了张六吉知识观的转变。D.小说突破常规的写法,没有严谨的结构和曲折的故事情节,呈现给读者的是乡村日常生活的自然状态,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8.主人公张六吉获取知识经历了哪些阶段?请简要分析。(6分)9.小说的结局有哪些必然性?蕴含作者怎样的深意?请简要分析。(6分)【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小说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相关内容的筛选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找出与题干相关的内容,并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结局必然性及蕴含的深意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D.“没有严谨的结构和曲折的故事情节”有误。本文结构严谨,故事情节比较曲折。故选D。(2)①“在国内大学毕业后又出国,在某国一个极负盛名的大学里得了学位。他的论文‘人生哲学’,他的学问成就,是那大学研究院一个导师尽力指导的,……他信仰这个人如一个神”,张六吉出国留学,以“人生哲学”为研究对象,对书本知识深信不疑。这是笃信书本知识阶段。②“世界上哪有不死的人,天旱地涝我们就得饿死,军队下乡土匪过境我得磨死。好容易活下来,一死也就完事了。人死了,我坐下来哭他,让草在田里长,好主意”“怎不相信?死了的是我儿子,不死的是我丈夫。两人下田一人被毒蛇咬死了,这自然是真事”“爸爸妈妈生养我们,同那些木簰完全一样。入山斫木,缚成一个大筏。我们一同浮在流水里,忽然风来雨来,木筏散了,有些下沉,有些漂去,这是常事”老农一家的生命观让张六吉十分不解和震惊,书本知识与生活实践发生了剧烈冲突。这是书本知识和生活实践冲突阶段。③“临走时他自言自语说,‘这才是我要学的!’到了家乡后,第一件事是写信给他那博学的先生说:‘老骗子,你教我十来年书,还不如一个大字不识的乡下人聪明。你所知道的全是活人不用知道的,人必需知道的你却一点不知道!’第二件事是……不多久,刘家那小子来找他,两人就走了。走到哪儿去,别人都不知道”,张六吉骂老师、烧书,与书本知识决裂,向乡下人学习、出走,重塑知识。这是向生活实践学习阶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8(3)①张六吉听了老农一家人是生命观,他的知识观发生重要改变,他最终选择向乡下人学习,和刘家小子一起出走。小说主人公最终的的选择有着必然性。②老农一家对生命的态度促使情节陡转,看似出人意料,实则必然,他们的人生观、生命观对主人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主人公的态度转变是小说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符合生活的逻辑。深意:主人公最终选择抛弃书本知识,向生活学习,蕴含着作者对书本知识的质疑,启发读者思考书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的关系。答案:(1)D(2)①笃信书本知识阶段。张六吉出国留学,以“人生哲学”为研究对象,对书本知识深信不疑。②书本知识和生活实践冲突阶段。老农一家的生命观让张六吉十分不解和震惊,书本知识与生活实践发生了剧烈冲突。③向生活实践学习阶段。张六吉骂老师、烧书,与书本知识决裂,向乡下人学习、出走,重塑知识。(3)①小说主人公最终的必然选择。张六吉知识观发生重要改变之后,最终选择向乡下人学习,和刘家小子一起出走。②小说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老农一家对生命的态度促使情节陡转,看似出人意料,实则必然,符合生活的逻辑。深意:蕴含着作者对书本知识的质疑,启发读者思考书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的关系。【点评】筛选,即确定对象,针对题干中的要求对照语言材料进行搜索,查找对应的信息源,是在阅读过程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在答题中是去伪存真的过程,辨析正误;整合,即“调整组合”,是将提取出来的零散的信息,按要求分类,经过加工,形成比较系统的内容的认知的过程。“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基本要求是准确、全面。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上①自出玄武门,与高士廉、房玄龄等六骑径诣渭水上,与颉利隔水而语,责以负约。突厥大惊,皆下马罗拜。俄而诸军继至,旌甲蔽野,颉利见执失思力不返,而上挺身轻出,军容甚盛,有惧色。上麾诸军使却而布陈,独留与颉利语,萧瑀以上轻敌,叩马固谏。上曰:“吾筹之已熟,非卿所知,突厥所以敢倾国而来,直抵郊甸者,以我国内有难,朕新即位,谓我不能抗御故也。我若示之以弱,闭门拒守,虏必放兵大掠,不可复制。故朕轻骑独出,示若轻之;又震曜军容,使知必战;出虏不意,使之失图。虏入我地既深,必有惧心,故与战则克,与和则固矣。制服突厥,在此一举,卿第观之!”是日,顿利来请和,诏许之。上即日还宫。乙酉,又幸城西,与颉利盟于便桥之上,突厥引兵退。萧瑀请于上曰:“突厥未和之时,诸将争战,陛下不许,臣等亦以为疑,既而虏自退,其策安在?”上曰:“吾观突厥之众虽多而不整君臣之志惟贿是求当其请和之时可汗独在水西达官皆来谒我我若醉而缚之因教击其众势如拉朽”又命长孙无忌、李靖伏兵于豳州以待之,废若奔归,伏兵邀其前,大军蹑其后,覆之如反掌耳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9。所以不战者,吾即位日浅,国家未安,百姓未富,且当静以抚之。一与虏战,所损甚多;虏结怨既深,惧而修备,则吾未可以得志矣。故卷甲韬戈,啖以金帛,彼既得所欲,理当自退,志意骄情,不复设备。然后养威伺衅,一举可灭也,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此之谓矣。卿知之乎?”瑀再拜曰:“非所及也。”(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注】①上:指唐太宗。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吾观突厥之众/虽多而不整/君臣之志惟贿是求/当其请和/之时可汗独在水西/达官皆来谒我/我若醉而缚之/因袭击其众/势如拉朽/B.吾观突厥之众/虽多而不整君臣之志/惟贿是求当其请和之时/可汗独在水西/达官皆来谒我/我若醉而缚之/因袭击其众/势如拉朽/C.吾观突厥之众虽多而不整/君臣之志/惟贿是求/当其请和/之时可汗独在水西/达官皆来谒我/我若醉而缚之/因袭击其众/势如拉朽/D.吾观突厥之众虽多而不整/君臣之志惟贿是求/当其请和之时/可汗独在水西/达官皆来谒我/我若醉而缚之/因袭击其众/势如拉朽/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突厥,古代活跃在中国西北与北方草原地区的一个重要游牧民族。B.郊甸,邑外为郊,郊外为甸。城邑外百里及二百里之内,泛指城外郊区。C.韬戈,兵器名,是矛和戈的合称,兼备直刺、旁击、横钩的作用。D.再拜,先后拜两次,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表示对人恭敬的意思。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唐太宗严厉责备颉利可汗背弃盟约,颉利可汗被太宗的威势吓到,脸上现出恐惧的神色,突厥人纷纷跳下马来,对着太宗罗列而拜。B.太宗指挥各军退出一些地方来结成阵列,独自留下与颉利可汗交谈,萧瑀认为太宗轻敌,便勒住太宗的坐骑再三劝阻。C.突厥敢竭尽全国兵力前来,是因为看到唐朝内部出现祸难,太宗又刚刚即位,就认为唐朝军队不能抵抗防御他们。D.突厥没有言和时,将领们争相请求出战,太宗不许,萧瑀对此疑惑不解,结果突厥自行退兵,太宗向萧瑀解释之后,萧瑀深表叹服。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废若奔归,伏兵邀其前,大军蹑其后,覆之如反掌耳。(2)然后养威伺衅,一举可灭也,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此之谓矣。【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20(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解答】(1)“多而不整”都是修饰“突厥之众”的,要连在一起,排除AB。“当其请和之时”为时间状语,要连在一起,且其后断开,排除C。译文:我观察突厥兵马虽多但阵容并不整齐,突厥君臣的意图只是贪图财物。当突厥求和的时候,可汗独自留在渭水西岸,突厥职位显要的官员都来拜见我,如果灌醉他们把他们捆起来,趁机袭击突厥兵马,那形势就如摧枯拉朽。故选:D。(2)C.“韬戈”指收藏兵器。戟,古代合戈、矛为一体的长柄兵器,兼备直刺、旁击,横钩的作用。故选:C。(3)A.“颉利可汗被太宗的威势吓到,脸上现出恐惧的神色”有误。原文为“颉利见执失思力不返,而上挺身轻出,军容甚盛,有惧色”,意思是“颉利可汗看到执失思力没有回来,而太宗挺身而出,唐军阵容又很盛大,脸上现出恐惧神色”。故选:A。(4)①若:假如;奔归:奔逃回去;邀:拦截;蹑:追踪;覆:消灭。译文:假如突厥奔逃回去,埋伏着的兵马在前面阻拦截击,大部队在后面跟踪追击,消灭他们易如反掌。②伺衅:窥伺破绽;与:给;此之谓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译文:这样以后,(我军)蓄养军威,窥伺破绽,可以一举消灭他们,想要取胜,一定要给他,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答案:(1)D(2)C(3)A(4)①假如突厥奔逃回去,埋伏着的兵马在前面阻拦截击,大部队在后面跟踪追击,消灭他们易如反掌。②这样以后,(我军)蓄养军威,窥伺破绽,可以一举消灭他们,想要取胜,一定要给他,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参考译文:      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21太宗亲自出玄武门,与高士廉、房玄龄等六人骑马径直来到渭水边上,同颉利可汗隔着渭水对话,责备他背弃盟约。突厥人大为吃惊,纷纷跳下马来,对着太宗罗列而拜。一会儿,唐朝各军相继赶到,旗帜与盔甲遮盖了田野,颉利可汗看到执失思力没有回来,而太宗挺身而出,唐军阵容又很盛大,脸上现出恐惧神色。太宗指挥各军退出一些地方来结成阵列,独自留下与颉利可汗交谈,萧瑀认为太宗轻敌,勒住太宗的马执意劝阻。太宗说:“我周密地谋划了,不是你能知晓的。突厥敢竭尽全国兵力前来、直抵京城郊野的原因,是我们国家内部出现了祸难,我又刚即位,认为我军不能抵抗防御他们。如果我军向他们示弱,关闭城门,防守抵御,突厥必然要放纵兵马大规模地劫掠,使我们难以再次遏制他们。所以,我轻装骑马独自出来,是要显示出看不起他们的样子;又向他们炫耀军队阵容,是要让他们知道我军一定出战;(我的行动)出于突厥的意料之外,使他们失去主意。突厥已经深入到我国疆域中来,一定怀有戒惧之心。所以,(如果)与他们交战便能取胜,与他们言和就能稳固。制服突厥,就看这一行动了。你只管看着好了。”这天,颉利可汗前来求和,太宗下诏许可。太宗当天返回宫中。乙酉这一天,唐太宗又来到城西,和颉利可汗在便桥上缔结盟约,突厥人带领军队撤退了。萧瑀向太宗请教说:“突厥没有言和的时候,各位将领争相请求出战,陛下没有允许,我等对陛下的做法也感到疑惑。不久,突厥自动撤退了,您计策(的奥妙)在哪里?”太宗说:“我观察突厥兵马虽多但阵容并不整齐,突厥君臣的意图只是贪图财物。当突厥求和的时候,可汗独自留在渭水西岸,突厥职位显要的官员都来拜见我,如果灌醉他们把他们捆起来,趁机袭击突厥兵马,那形势就如摧枯拉朽。”我再命长孙无忌和李靖在豳州埋伏兵力,等待他们,假如突厥奔逃回去,伏兵在前面阻拦截击,大部队在后面跟踪追击,消灭他们易如反掌。我不肯与他们交战的原因,是我即位的时间太短,国家尚未安定,百姓不富足,暂且应当休养生息,安抚百姓。一旦与突厥开战,损失很多。突厥与我们结下深仇后,恐惧而整饬武备,那么我们便不能如愿了。所以停战息兵,用金银布帛诱惑他们,他们得到想要的,理应自动撤退,心志骄矜,意气怠惰,不再设置军备防御。这样以后,我军蓄养军威,窥伺破绽,可以一举消灭他们,想要取胜,一定要给他,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你明白吗?”萧瑀拜了两拜说:“这不是我能想到的啊!”【点评】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移居(其二)陶渊明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扫,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注】①移居:陶渊明的住处遭遇火灾,新迁到南村,此诗是移居后不久所作。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春秋佳日,登高赋诗,开篇两句于不经意中道出诗人移居后的欣然自得之情。B.披衣而起,言笑无厌,诗人与村民们终日饮酒游乐,关系融洽,其乐融融。C.“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这两句紧扣题目,表达诗人在此久居的愿望。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22D.这首诗语言清新朴素,直如口语,看似平淡散缓,实则浑然天成,情意率真。15.诗人是如何看待“乐”与“勤”的?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态度?请简要分析。(6分)【分析】(1)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分析与理解能力,要在充分理解词的内容,结合作者所处时代知人论世的基础上判断表述的正误。(2)本题考查的是作者的态度。分析时要先找到相关句子,然后进行分析。【解答】(1)B.“诗人与村民们终日饮酒游乐”有误。故选B。(2)“乐”指快乐,“勤”是指辛勤劳作。根据诗句“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意思是“穿的吃的需要自己亲自去经营,躬耕的生活永不会将我欺骗”,可知,勤是乐的保障。根据诗句“春秋多佳日”“农务各自扫,闲暇辄相思”“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意思是“春秋两季有很多好日子”“要干农活便各自归去,闲暇时则又互相思念”“这种饮酒言笑的生活的确很美好,抛弃它实在无道理可言”,可知,乐从勤中来。态度:根据诗句“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意思是“穿的吃的需要自己亲自去经营,躬耕的生活永不会将我欺骗”,可知,这两句诗抒发了作者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答案:(1)B(2)①乐从勤中来。要欣赏恬静的自然风光,享受淳朴的邻里之乐,就应参加生产劳动,自营衣食。②勤是乐的保障。勤力躬耕是乐的根源,勤是人生的真谛。态度:表明诗人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态度。译文:     春秋两季有很多好日子,我经常同友人一起登高吟诵新诗篇。经过门前互相招呼,聚在一起,如果有酒,大家就同饮共欢。要干农活便各自归去,闲暇时则又互相思念。思念的时候,大家就披衣相访,谈谈笑笑永不厌烦。这种饮酒言笑的生活的确很美好,抛弃它实在无道理可言。穿的吃的需要自己亲自去经营,躬耕的生活永不会将我欺骗。诗歌赏析:     前人评陶,统归于平淡,又谓“凡作清淡古诗,须有沉至之语,朴实之理,以为文骨,乃可不朽”(施补华《岘佣说诗》)。陶渊明生于玄言诗盛行百年之久的东晋时代,“理过其辞,淡乎寡味”乃诗坛风尚,故以理为骨,臻于平淡皆不为难,其可贵处倒在淡而不枯,质而实绮,能在真率旷达的情意中化入渊深朴茂的哲理,从田园耕凿的忧勤里讨出人生天然的乐趣。试读陶诗《移居二首》其二,即可知此意。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23  陶渊明于公元405年(义熙元年)弃彭泽令返回柴桑里,四年后旧宅遇火。公元408年(义熙七年)迁至南里之南村,是年四十七岁。全诗以自在之笔写自得之乐,将日常生活中邻里过从的琐碎情事串成一片行云流水。首二句“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暗承第一首结尾“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而来,篇断意连,接得巧妙自然。此处以“春秋”二字发端,概括全篇,说明诗中所叙并非“发真趣于偶尔”(谢榛《四溟诗话》),而是一年四季生活中常有的乐趣。每遇风和日丽的春天或天高云淡的秋日,登高赋诗,一快胸襟,历来为文人引为风雅胜事。对陶渊明来说,在柴桑火灾之后,新迁南村,有此登临胜地,更觉欣慰自得。登高不仅是在春秋佳日,还必须是在农务暇日,春种秋获,正是大忙季节,忙里偷闲,登高赋诗,个中趣味决非整天悠哉游哉的士大夫所能领略,何况还有同村的“素心人”可与共赏新诗。所以士大夫常有的雅兴,在此诗中便有不同寻常的意义。这两句用意颇深却如不经意道出,虽无一字刻划景物,而风光之清靡高爽,足堪玩赏,诗人之神情超旷,也如在目前。  移居南村除有登高赋诗之乐以外,更有与邻人过从招饮之乐:“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这两句与前事并不连属,但若作斟酒品诗理解,四句之间又似可承接。过门辄呼,无须士大夫之间拜会邀请的虚礼,态度村野,更觉来往的随便。大呼小叫,毫不顾忌言谈举止的风度,语气粗朴,反见情意的真率。“相呼”之意可能是指邻人有酒,特意过门招饮诗人;也可能是诗人有酒招饮邻人,或邻人时来串门,恰遇诗人有酒便一起斟酌,共赏新诗。杜甫说:“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客至》)“叫妇开大瓶,盆中为吾取。……指挥过无礼,未觉村野丑。”(《遭田父泥饮》)诸般境界,在陶诗这两句中皆可体味,所以愈觉含蓄不尽。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24  当然,人们也不是终日饮酒游乐,平时各自忙于农务,有闲时聚在一起才觉得兴味无穷:“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辄披衣,言笑无厌时。”有酒便互相招饮,有事则各自归去,在这个小小的南村,人与人的关系非常实在,非常真诚。“各自归”本来指农忙时各自在家耕作,但又与上句饮酒之事字面相连,句意相属,给人以酒后散去、自忙农务的印象。这就像前四句一样,利用句子之间若有若无的连贯,从时间的先后承续以及诗意的内在联系两方面,轻巧自如地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琐事融成了整体。这句既顶住上句招饮之事,又引出下句相思之情。忙时归去,闲时相思,相思复又聚首,似与过门相呼意义重复,造成一个回环,“相思则披衣”又有意用民歌常见的顶针格,强调了这一重复,使笔意由于音节的复沓而更加流畅自如。这种往复不已的章法在汉诗中较常见,如《苏武诗》《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等,多因重叠回环、曲尽其情而具有一唱三叹的韵味。陶渊明不用章法的复叠,而仅凭意思的回环形成往复不已的情韵,正是其取法汉人而又富有独创之处。何况此处还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诗意的深化。过门招饮,仅见其情意的真率,闲时相思,才见其友情的深挚。披衣而起,可见即使已经睡下,也无碍于随时相招,相见之后,谈笑起来没完没了,又使诗意更进一层。如果说过门辄呼是从地邻关系表明诗人与村人的来往无须受虚礼的限制,那么披衣而起、言笑无厌则表明他们的相聚在时间上也不受俗态的拘束。所以,将诗人与邻人之间纯朴的情谊写到极至,也就将摒绝虚伪和矫饰的自然之乐倾泻无余。此际诗情已达高潮,再引出“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的感叹,便极其自然了:这种乐趣岂不比什么都美吗?不要匆匆离开此地吧!这两句扣住移居的题目,写出在此久居的愿望,也是对上文所述过从之乐的总结。不言“此乐”,而说“此理”,是因为乐中有理,由任情适意的乐趣中悟出了任自然的生活哲理比一切都高。从表面上看,这种快然自足的乐趣所体现的自然之理与东晋一般贵族士大夫的玄学自然观没有什么两样。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说:“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似乎也可以用来解释陶渊明《移居》其二中的真趣所在。但同是“人之相与”、“欣于所遇”之乐,其实质内容和表现方式大不相同。东晋士族自恃阀阅高贵,社会地位优越,每日服食养生,清谈玄理,宴集聚会所相与之人,都是贵族世家,一时名流;游山玩水所暂得之乐,亦不过是无所事事,自命风雅;他们所寄托的玄理,虽似高深莫测,其实只是空虚放浪的寄生哲学而已。陶渊明的自然观虽然仍以玄学为外壳,但他的自然之趣是脱离虚伪污浊的尘网,将田园当作返朴归真的乐土;他所相与之人是淳朴勤劳的农夫和志趣相投的邻里;他所寄托的玄理,朴实明快,是他在亲自参加农业劳动之后悟出的人生真谛。所以,此诗末二句“忽跟农务,以衣食当勤力耕收住,盖第耽相乐,本易务荒,乐何能久,以此自警,意始周匝无弊,而用笔则矫变异常”(张玉谷《古诗赏析》)。结尾点明自然之乐的根源在于勤力躬耕,这是陶渊明自然观的核心。“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诗人认为人生只有以生产劳动、自营衣食为根本,才能欣赏恬静的自然风光,享受纯真的人间情谊,并从中领悟最高的玄理--自然之道。这种主张力耕的“自然有为论”与东晋士族好逸恶劳的“自然无为论”是针锋相对的,它是陶渊明用小生产者朴素唯物的世界观批判改造士族玄学的产物。此诗以乐发端,以勤收尾,中间又穿插以农务,虽是以写乐为主,而终以勘为根本,章法与诗意相得益彰,但见笔力矫变而不见运斧之迹。全篇罗列日常交往的散漫情事,以任情适意的自然之乐贯串一气,言情切事,若离若合,起落无迹,断续无端,文气畅达自如而用意宛转深厚,所以看似平淡散缓而实极天然浑成。【点评】古诗鉴赏一直是我们在平常作业练习和考试中遇到的难题,比分也比较重。一、古诗鉴赏离不开三个问题一是写什么?(内容)、二是怎样写的?(方法)三是为什么写的?(主题)读懂古诗的写法,就能快速有效的答题。二、答题方法1、捕捉信息把握诗歌基本信息的要素(1)诗歌的吟咏对象及特点对象就是人、事、物、景。(2)、作者借助吟咏对象所表达的情感和道理。(3)、作者表现吟咏对象及抒情言志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列清单)“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表面是闲,实际是烦。抒发的是屋内寂寞、无聊的情感。“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列清单: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闻笛----折柳----故园情。情感:(故园情)思乡怀远之情。技巧:接物抒情。列举古诗的清单,可操作性强,但应注意:所列举的信息要紧扣题中所问,要起到为解题提供分析材料的作用。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25三、抓住关键词语如何捕捉有效信息,方法是抓关键词语。什么是关键词语?诗中的名词(写景、写物、写人),有时还得注意名词前的修饰语,弄清它写了什么。动词、形容词、能反映诗人辛勤的形容词。秋词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试析此诗写了生活中那个“寻常”的细节?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情感?“开”字,动词。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又打开信封,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的无限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又要补写,是应为有说不尽的思念的话。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做简要赏析。找出名词,分类:金河、玉关、黑山,地名,边塞的地名。物名:马策、刀环、青冢,黑山。动词:贵、绕、诗题:怨、地名、物名都有边塞特征。怨是表达征人心情的动词。(1)写了征人戍边生活,所以说是一首边塞诗。(2)第一句“怨”、年年调动频繁,第二句怨天天练兵辛苦,第三句怨天气寒冷,第四句怨景色单调。通篇虽无怨字,却句句有怨情。看标题,把握情感。四、如何鉴赏?鉴赏:内容,形象、表达技巧、评价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语言、技巧用了什么语言、技巧,表达了什么,表达了什么形象,抒发了什么情感。(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荀子在《劝学》中以车马、舟楫为喻,得出了“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启示人们无论做什么都应该善于寻求帮助。(2)《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威王为求谏而设立了上、中、下三赏,下赏的要求是:“_________,_______”。(3)李白在《蜀道难》中以浪漫主义的手法歌咏了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山峰之高和绝壁之险。【分析】本题考查名句默写。根据课文内容和句子的意思分析作答。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26【解答】故答案为:(1)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重点字:生、善)(2)能谤讥于市朝  闻寡人之耳者(重点字:谤、讥)(3)连峰去天不盈尺   枯松倒挂倚绝壁(重点字:盈、倚)【点评】《蜀道难》名句积累:1.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2.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3.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4.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古镇至今保存着历史传统风貌,蕴藏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它们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不仅是中国的建筑遗产,有些还进入世界遗产。比如,江南水乡古镇善于因借自然,因水成路、依水建屋。整体来看,我国古镇房屋多是两层厅堂式的砖木结构,或前店后院,或上宅下店,过街骑楼、驳岸石栏_______不同古镇有不同风俗习惯和特色物产。在古镇保护工作中,应原样修复,整旧如故,以存其真,而不是以旅游商业为目的,使用快捷的现代材料、现代工艺_____________比如,周庄在整修中使用许多旧木梁、旧木柱、旧门窗、旧石板等,修出了____________的房子。乌镇也是如此,为各种旧料_______地建造仓库,修缮时可随时调取使用。乌镇东栅、西栅使用明清时的石板铺路,同时将排水管道、电力线、电话线等埋入地下。沿街铺面、老宅使用的也是旧木料,并且按传统方法用桐油油过。()留存至今的历史古镇,要想保持历久弥新的魅力和持续的生命力,离不开我们对其原真性的创造性保护。同时,还要分级保护,逐块划定保护等级和保护范围,既不因为盲目追求发展而破坏原真性,也不因为注重保护而阻碍发展的步伐。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疏密有度改弦更张如出一辙分门别类B.疏密相间另起炉灶如出一辙条分缕析C.疏密有度另起炉灶原汁原味分门别类D.疏密相间改弦更张原汁原味条分缕析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在白粉中掺入黑灰,墙面在替换掉烂砖之后,以呈现原有面貌。B.墙面在替换掉烂砖之后,以呈现原有面貌,在白粉中掺入黑灰。C.以呈现原有面貌,墙面在替换掉烂砖之后,在白粉中掺入黑灰。D.墙面在替换掉烂砖之后,在白粉中掺入黑灰,以呈现原有面貌。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它们不仅是中国的建筑遗产,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有些还进入世界遗产。B.它们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有些还进入世界遗产,不仅是中国的建筑遗产。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27C.它们有些还进入世界遗产名录,不仅是中国的建筑遗产,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D.它们不仅是中国的建筑遗产,有些还进入世界遗产名录,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的解答一般用排除法,但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必须加强对词语的积累识记,在此基础上采用一些技巧和方法提高做题的正确率。(2)本题考查学生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把握语段,注意前后语段的关联。再结合语境合理推导出所要填写内容。(3)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要结合常见病句的六种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句式杂糅等。根据病句类型去排除错误选项。【解答】(1)疏密有度:布置合理,有限度。疏密有致:园林的布置或绘画的布局有稀疏浅淡处,错落参差不齐,正好。语境是指古镇建筑合理,应选“疏密有度”。改弦更张:比喻改革制度或改变方针、计划和方法。另起炉灶:比喻放弃原来的,另外从头做起。语境指在古镇保护工作中保持了原有的古风格,应选“另起炉灶”。如出一辙:像出自同一个车辙。比喻言论或行动完全一样。原汁原味:比喻事物本来的,没有受到外来影响的风格。语境是周庄在修理中保持了原有的风格,应选“原汁原味”。分门别类:根据事物的特点、性质将其分成各种门类。条分缕析:形容分析得细密而有条理。语境是把木料分类,应选“分门别类”。故选:C。(2)根据前后一致原则,应先说叙述主体“墙面”,排除AC,应先叙述修缮墙面的具体方法,最后才有新面貌。故选:D。(3)划线句子语序不当,古镇应该先是中国建筑遗产,再是世界遗产,最后才是全人类的财富。范围由小到大。故选:D。答案:(1)C(2)D(3)D【点评】病句的错误类型有以下几种:搭配不当,语序不当,句式杂糅,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做题时要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再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找出病因,准确修改。(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一夜之间,“冰墩墩”霸屏了。线上售罄,线下排队,一些门店不得不打出“限购一个”的标语。“冰墩墩”______①______,而且在国际上也受到了大家的喜爱。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将熊猫形象与冰雪运动头盔相结合,装饰彩色光环,流动的明亮色彩线条象征着冰雪运动的赛道;整体形象酷似航天员,寓意创造非凡、探索未来。“冰墩墩”霸屏,不仅因为它萌出新高度,更因为它展现了中国科技的硬度,____②______。正如设计者所言,“冰墩墩”的冰壳之下。_____③______,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叠加的国际背景下,希望“一起向未来”的这声呐喊能温暖更多愿意听到的人。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28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21.请简要概括“冰墩墩”霸屏的原因。要求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40个字。(5分)【分析】(1)本题考查对段落的理解能力和句子的补写能力。解答时,需要全面理解和掌握文段内容,理解文段的内容,理清文段的行文思路,然后根据横线处的上下文逻辑补充出正确的语句。(2)本题考查对语段的压缩和概括能力。解答时,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然后提取关键信息,根据所提取的关键信息组织语言即可,注意字数限制。【解答】(1)①后面是“而且在国际上也受到了大家的喜爱”,说明前面要填的内容与后面存在递进关系,填“不仅……”,前面说“限购一个”,所以是说“冰墩墩”很难在国内买到,可填入“不仅在国内‘一墩难求’”。②后面说到“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叠加的国际背景下,希望‘一起向未来’的这声呐喊能温暖更多愿意听到的人”,所以是说“冰墩墩”“传递出了中国人的心愿”。③前面说“冰壳之下”,是说“冰墩墩”本身是冰冷的,但其实它传递的是“一份温暖”。(2)可根据“‘冰墩墩’霸屏,不仅因为它萌出新高度,更因为它展现了中国科技的硬度”“希望‘一起向未来’的这声呐喊能温暖更多愿意听到的人”等总结概括“冰墩墩”霸屏的原因,即:“冰墩墩”萌出新高度,展示中国科技的硬度,传递“一起向未来”的温度。答案:(1)①不仅在国内“一墩难求”②传递出中国人的心愿③有一份温暖(2)“冰墩墩”萌出新高度,展示中国科技的硬度,传递“一起向未来”的温度。【点评】语段综合考查立足于段,主要关注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性考查。一是通过一段文字考查包括拼音、汉字、词语、句子等在内的各项基础知识;二是不仅考查语文知识,还考查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试题主要涉及这几个方面:1.在语段内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汉字注音或改正句子中的错别字。2.理解和运用语段内的词语、成语和熟语。3.判断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4.在语段中调整句子顺序或把从语段中抽出的句子归位。5.改正语段中的病句。6.分析语段的基本内容,归纳语段主旨。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今天的中国用实绩标注着创新发展的速度。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深潜万米,量子计算“九章”横空出世,神舟十三号归来,5G信号加速覆盖城乡,快递从零到全球第一,7亿多人摆脱贫困……神州大地到处都能感受到快速发展的脉动,“中国速度”在各领域持续刷新中。与此同时,81对公益性“慢火车”多年运送沿线群众1200万人次,深山中新建普遍服务通信基站,确保小品种药稳定生产供应,推进移动互联网应用适老化改造,完善困境儿童保障制度……满足特殊群体需求的有温度的公共服务项目在多个领域不断推出,温暖着每一个中国人。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29“新时代中国发展论坛”邀请你作为与会嘉宾,并在会上就“中国发展的速度与温度”主题进行发言,请你写一篇发言稿,表达你的认识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作文的理解与掌握。材料有两段,第一段通过例举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深潜万米,量子计算“九章”横空出世,神舟十三号归来,5G信号加速覆盖城乡,快递从零到全球第一等事例,来证明“中国速度”在各领域持续刷新中这一论点。第二段材料通过例举81对公益性“慢火车”多年运送沿线群众1200万人次,深山中新建普遍服务通信基站,确保小品种药稳定生产供应,推进移动互联网应用适老化改造,完善困境儿童保障制度等这些事例,来论证中国用实际行动温暖着每一个中国人。题干要求考生在会上就“中国发展的速度与温度”主题进行发言,请你写一篇发言稿,所以在写作时需要注意写作格式。参考立意:①中国速度与中国温度。②中国速度。③中国温度。【解答】不仅有速度,还有温度尊敬的各位来宾:  您们好!  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深潜万米,量子计算“九章”横空出世,神舟十三号归来,5G信号加速覆盖城乡,快递从零到全球第一,7亿多人摆脱贫困……神州大地到处都能感受到快速发展的脉动,“中国速度”在各领域持续刷新中。与此同时,81对公益性“慢火车”多年运送沿线群众1200万人次,深山中新建普遍服务通信基站,确保小品种药稳定生产供应,推进移动互联网应用适老化改造,完善困境儿童保障制度……满足特殊群体需求的有温度的公共服务项目在多个领域不断推出,温暖着每一个中国人。  老乡口中的“小慢慢”,平均时速一般不足40公里,终年无休,票价低廉,承载着许多人的生计与梦想,不只是“慢火车”,从深山中新建普遍服务通信基站,到确保小品种药稳定生产供应;从推进移动互联网应用适老化改造,到完善困境儿童保障制度.……近年来,围绕为民服务,我国在多领域推出满足特殊群体需求的公共服务项目,一项项务实举措,有针对性地破解民生难题,扎扎实实地增强了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生动说明,新时代中国不仅注重发展的速度,更始终追求发展的温度。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30  发展的温度,饱含着“不让一个人掉队”的情怀,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力以赴救治患者,不遗漏一个感染者,不放弃一个病患者;打赢脱贫攻坚战,我们强化精准施策,做到“一个都不能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不落下任何地方,也不让任何人掉队,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社,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发展的温度,仰赖于不弃微末、解决问题的实功。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疫情防控期间,一张写着“无健康码由此进入”的提示牌,得到众多网友点赞。不久前,“推进公共设施适老化改造”被写入“一四五”规划纲要。4月初,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通知,部署进一步抓好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实施工作。如今,越来越多的地方谋划更周全、举措更细致,为特殊群体、困难群众提供温馨的公共服务。  发展的温度,展现出不以短期利益做取舍的境界。蜿蜒于崇山峻岭的“慢火车”,乘坐几站的车票价格仅仅几元钱,如果进行简单的经济成本核算,显然是亏本的,但它却是沿线百姓出行离不开的生命线、致富路。偏远山村没有几户人家,但通信基站依然如常架设、巍然嚞立,因为造福群众不能囿于计算经济效益。我们深深懂得,发展不仅是国家的宏大叙事,更关乎个体的切身利益,是具体而微的。   今天,日新月异的中国,用实绩标注着创新发展的速度。“奋斗者”号深潜万米,“九章”横空出世,“天问一号”进入火星停泊轨道,5G信号加速着盖城乡……神州大地上,到处都能感受到发展的脉动,也应看到,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经开启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地勇毅前行,把为人民谋福祉的事业推向前进。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共享发展理令,就能在奔跑中日益丰富发展的维度,拓展发展的价值。  我的发言结束,谢谢大家!【点评】材料作文,审题是关键,而阅读材料又是审题的前提。在阅读过程中,要通过概括材料大意,找出关键语句,确定立意角度,进而提炼出中心论点。由于“析材料”是材料作文的关键性的一环,所以可运用如下的做法:①发现法。主要用于意义显豁、中心明确的材料。发现的目标,一是材料的中心句,二是文题中关于中心的提示,三是材料中关于中心的提示。发现了这些内容,就找到了立意的突破口。②设想法。主要用于有头无尾或有尾无头的材料,如续写的材料。设想的内容,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情节,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论述。设想的过程就是思维的发散,所以要注意发散的合理性。③归纳法。主要用于意义明晰,但既无中心句,也无提示句的一则或多则材料,归纳出其中心意思,立意便有了立足之处。④提炼法。主要用于含义对立的对照型材料。从正反对比中、矛盾对立中、正误相对中提炼出材料所要表达出的意图,以作立意的依据。⑤撷取法。主要用于多段型的材料,从一系列彼此并存的材料中撷取文题所需要的部分内容,并据此理清写作的线索。⑥揣摩法。主要用于喻义型、寓义型、象征型的材料,在反复体味、比较之中品评出材料的喻义、哲理、观点等,然后据此形成自己的观点。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