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上制氧项目施工方案

新上制氧项目施工方案

ID:81722899

大小:34.04 KB

页数:12页

时间:2022-10-12

上传者:胜利的果实
新上制氧项目施工方案_第1页
新上制氧项目施工方案_第2页
新上制氧项目施工方案_第3页
新上制氧项目施工方案_第4页
新上制氧项目施工方案_第5页
新上制氧项目施工方案_第6页
新上制氧项目施工方案_第7页
新上制氧项目施工方案_第8页
新上制氧项目施工方案_第9页
新上制氧项目施工方案_第10页
资源描述:

《新上制氧项目施工方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鲁丽集团有限公司新上制氧项目安装施工方案编制:审核:批准:2016年9月11日

1目录一、工程概况二、编制依据三、 施工程序四、施工准备五、 基础验收六、设备开箱七、垫铁准备、选用及布置八、空水冷塔、分子筛的吊装就位九、设备的找正找平及灌浆 十、安装进度计划十一、质量保证措施十二、保证安全的措施十三、提供的资料或记录 十四、重大危险源的识别及管理

2一、工程概况 鲁丽集团有限公司新上制氧项目系统包括有汽轮机、空压机、增压机等主体设备,有空气过滤压缩系统、空气预冷系统、分子筛纯化系统、空气精馏系统、膨胀机系统、低温液体贮存气化系统、气体产品压缩系统;还有循环冷却水系统、珠光砂及相应的供配电系统、分析检测控制系统、通风、电讯、消防、土建、环保设施等. 汽轮机、空压机、压缩机组另行编制施工方案。设备安装首先执行设备随机技术文件,若没有技术文件将参照国标指导安装二、编制依据 2。1、普莱克斯方面移交的兖矿国宏及开封鑫联提供的技术资料; 2.1《空分制氧设备安装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 GB50677-20112。2、《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通用规范》  GB50231-98 2.3、《工业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评定统一标准》  GB50252—94 2。4、大型空分设备安装技术要求:   HTA1107—93; 2.5、《制冷设备、空气分离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JBJ30—96;  三、施工程序  施工准备—--——-基础验收--———设备开箱验收及吊运-———-设备安装—-———设备粗找平找正---——一次灌浆—---设备精找—————二次灌浆四、施工准备 4。1技术资料准备4。1。1检查设备安装使用说明书、产品出厂合格证书、总装配图及零部件图齐全。 4.1.2设备供货清册及设备装箱清单齐全。  4.2 现场准备  4。2.1现场道路必须平整、畅通。4。2。2施工用电、水必须开通。 4.3工器具准备   4。3.1运输工具:根据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可选用汽车、汽车吊、平板车、手拉葫芦、铲车、人力推车或卷扬机、滚杠、索具、麻绳、钢丝绳等。  4.3。2 安装工具:电焊机、气焊工具、重型套筒扳手、套筒扳手、榔头、10t千斤顶.   4。3.3检验器具:经检验合格的水准仪、经纬仪、0。02/1000mm钳工水平仪等。五、基础验收 5。1 基础验收应由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土建、安装等单位共同参加,并做好验收记录。

35.2基础外观不应有 裂纹、蜂窝、空洞、露盘、剥落及夹杂物现象,感观良好。  5.3 基础的模板和杂物应清理干净。    5。4基础表面应按设计图纸标出清晰的纵横中心线和标高线 5。5基础表面预埋孔内应清洁,预埋地脚螺栓和螺母应完好. 5。6基础的外形检查:参照以下检查,进行质量控制。 序号内容极限偏差值(㎜)1基础座标位置(纵横轴线)±202基础各不同平面的标高-203基础上平面外形尺寸凸台上平面外形尺寸凹穴尺寸±20—20+204基础上平面的水平度(包括地坪上需要安装设备的部分)每米/全长5/205铅垂度每米/全长5/206预埋地脚螺栓±207预埋地脚螺栓孔中心距 深度孔壁铅垂度±10+2010 六、设备开箱    6。1设备开箱应会同供应商代表、业主或监理进行,要认真、仔细、真实地做好开箱检查记录,检查记录应包括下列内容: A.箱号、箱数及包装情况。B.设备的名称型号和规格。 C.装箱清单、设备技术文件、资料及专用工具。 D.设备有无损件,表面有无损坏和锈蚀.E.其它需要记录的情况。 6。2设备开箱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A。开箱前应尽量将设备运到安装现场,以利搬运,及时保管;  B。开箱时应逐箱进行,按照装箱清单和箱内的清单逐一清点核实,清点完毕做好记录,三方同时签字认可;  C。开箱检查发现缺件、少件、损伤、锈蚀、损坏等现象,应有文字记录,必要时拍照取证,由三方签证认可,报有关部门处理;D。随机资料文件是否齐备、完整、并应妥善保管,以免散失弄错; E。重要的部件,验收后立即封闭,并做好防护措施,谨防损坏,造成不必要的损失;F。随机散件和允许拆卸的易损件、贵重件要进行拆除、编号、标记并妥善保管;   G。检查完毕后,做好“开箱检查记录"并签证认可后,方可办理设备移交,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须处理好后,方可办理移交并做文字说明; H.随机带来的材料规格、材质数量、与设备技术文件不符时,应有制造厂家的代用许可证方能使用。七、垫铁准备,选用及布置      垫铁是

4支撑设备重量和调整设备的部件,在大型设备安装中,是一道重要施工程序,所以施工中要重视此项工作。由于设备的重量、性能、用途、要求及外部尺寸不一,故对选择垫铁应有科学性和实用性.     7.1选用垫铁要符合以下原则:     1) 斜垫铁的材料可采用普通碳钢,平垫铁的材料可采用普通碳素钢或铸铁;     2) 斜垫铁和平垫铁的制作,应符合GB50231—98和现有的国家施工规范标准;     3) 斜度可根据实际需要和材料的材质和规格确定,斜垫铁的斜度宜为1/10—1/20;     4) 采用斜垫铁时,斜垫铁的代号宜与同代号的平垫铁配合使用;     5)斜垫铁成对使用,成对的斜垫铁采用同一斜度;     7.2垫铁布置要符合以下标准     1)每个地脚螺栓的近旁至少应有一组垫铁,底座钢度较小或负荷较大的设备,地脚螺栓的两侧均应放置垫铁(在基础上划出垫铁窝位置,并将垫铁窝凿平),无地脚螺栓处的设备主要受力部位亦应放置垫铁。     2) 相邻垫铁之间的距离应符合国家规范要求。     3)每一组垫铁组,应尽量减少垫铁的块数,一般不宜超过4块。    4)设备找正后,每一组垫铁组应符合下列要求:     5)垫铁组应放置整齐,每对斜垫铁的重叠面积应大于垫铁面积的 2/3。    6) 垫铁组伸入设备底座底面深度应超过地脚螺栓.      7) 平垫铁组宜露出设备底座外缘10—30㎜,斜垫铁组宜露出设备底座外缘10—50㎜。     8) 每一垫铁组均应压紧。  九、设备的找正找平及灌浆      设备基础的位置、几何尺寸的允许偏差应符合下表要求项次项目名称允许偏差mm1基础坐标位置(纵横轴线)± 20基础各不同平面的标高+ 0-20基础上平面外形尺寸凸台上平面外形尺寸凹 穴  尺寸±20-20+20基础上平面的水平度(包括地坪上需安装设备的部分)每米全长510竖向偏差:   每米全高520预埋地脚螺栓:标高(顶端) 中心距(在根部和顶部两处测量){+200±2预留地脚螺栓孔:中心位置 深 度 ±10{+20  0

5孔壁的铅垂度(全深)10.4静止设备安装 4。4.1静止设备安装工艺流程图34.4.2设备安装前应对基础做如下工作: 一、需要二次灌浆的基础表面,应铲出麻面,麻点深度一般不小于10毫米,密度 以每平方米内有30 ~50个点为宜,表面不允许有油污或疏松层;二、放置垫铁处(至周边约50 毫米)的基础表面应铲平,其水平度允许偏差为2 毫米/米; 4.4.3设备安装前,应仔细核对设备的方位,确认无误后方可就位。设备的找 正与找平应按基础上的基准线(中心标记、水平标记)对应设备上的基准测点进行调整和测量,设备各支承底面标高以基础上的标高基准线为基准进行调整和测量.4。4。4设备安装允许偏差单位:mm 检查项目允许偏差一般设备 与机械设备衔接设备立 式卧式立式 卧式中心线位置D ≤2000 ,±5D> 2000 ,± 10 ± 5  ±3 ±3标高 ± 5±5相对标高±3相对标高±3 水平度—轴向,L/1000径向,2D/1000 — 轴向,0.6L/1000径向, D/10004铅垂度 h/1000但不超过30- h/1000—方位 沿底座环圆周测量D≤ 2000,10D> 2000 ,15沿底座环圆周测量5—注:D —设备外径L—卧式设备两支座间距离h—立式设备两端部测点距离。 设备找正方法:立式设备找正应在同一平面内互成直角的两个方向使用经纬仪测量,卧式设备采用U型管液计和水平仪找正测量。 4.4。5 设备找平时,根据要求采用调节螺栓进行调整,或采用垫铁找正。4.4。6中小型设备的垫铁组高度为30一60mm每组垫铁的块数不宜超过4块。4.4.7垫铁应露出设备支座底板外缘10一20mm,垫铁伸入长度应超过地脚螺栓 ,且应保证设备支座受力均衡. 4.4。8采用预留螺栓孔安装的设备,先用临时垫铁对设备进行初找正,找平后进行地脚螺栓的灌浆工作,待混凝强度土达到75%以上时,在地脚螺栓旁布置垫铁进行最终的找正、找平及紧固地脚螺栓工作.经检验合格,在隐蔽工程记录完备的情况下,方可进行二次灌浆工作.4。4.9二次灌浆 地脚螺栓预留孔内及基础面的二次灌浆层应一次灌满,其混凝土的标号比基础标号高一级,并捣固密实,但不得使地脚螺栓歪斜或影响设备的安装精度. 4。4.10对于工作温度下有热位移的卧式设备,其滑动侧不得阻碍设备位移。当采用滑动底板时,设备支座的滑动面应进行清理,并涂上润滑油。4.4.11内件安装 安装前清除表面油污、焊渣、铁锈、毛刺等杂物,对内件进行分层整理、编号以便安装。内件安装一般应在设备耐压试验合格,并清扫干净后进行.如在试验前进行,应采取措施,需在设备上焊接的部件,必须在耐压试验前施焊。4。4。12分馏塔安装 5 整体安装分馏塔基础,表面水平度不应大于1。5/1000.现场组装分馏塔基础,表面水平度不应大于5/1000  设备的就位、找正和调平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 设备主管口中心与基础基准线对准,其允许偏差为3mm。.二、 分馏塔的铅垂度不应大于1/1000;当采用设备本身的校直器校正铅垂度时,其最大允许偏差不超过7mm。4。4。12。1到场设备必须具有产品质量保证书。设备若是分段到现场,必须现场组装.组对前要对其结构尺寸及焊接质量进行检验,对检查不合格的设备,应提交建设单位做出处理意见。4.4。12。2分馏塔的组装及检验组装结果应当符合以下要求:① 设备筒体同一断面的不圆度允许偏差:≤1%Dg,且不大于15,②设备筒分段处的外圆周长允许偏差±19mm,③筒体对接环焊缝处的对口错边量当两板壁厚相同时,δ≤0。2S,(S为筒体壁厚)且不大于5mm;当两板壁厚不相同时,δ≤S2/5+(S1—S2)/2 且不大于5mm。④筒体的不直度△L≤2L/100且不大于30. ⑤对接时,不应采十字焊缝,相邻筒节的纵焊缝距离与相邻筒节纵焊缝距离,应大于3倍壁厚且不小于100mm。 ⑥

6焊接完毕后,应及时清理焊渣、药皮、飞溅。焊缝表面不允许有裂纹、气孔、加渣、咬边及边缘不满,咬边深度当壁厚小于10毫米时,不大于0。5mm,当壁厚大于10毫米时,不大于0。8mm,连续长度小于100mm。 ⑦应避免机械损伤,如有机械损伤,其深度小于8%S(S壁厚),且≤2毫米.⑧ 根据设备图纸对接组装焊缝探伤要求如下: 下塔100%射线探伤,透照质量不低于AB级,探伤结果符合JB 4730—94《压力容器无损检测》Ⅱ要求为合格;上塔渗透探伤,探伤结果符合JB4730-94《压力容器无损检测》Ⅰ要求为上塔渗透探伤,探伤结果符合JB 4730—94《压力容器无损检测》Ⅰ要求为合格; 粗氩塔Ⅰ渗透探伤,探伤结果符合JB 4730—94《压力容器无损检测》Ⅰ要求为合格; 粗氩塔Ⅱ渗透探伤,探伤结果符合JB 4730-94《压力容器无损检测》Ⅰ要求为合格; 精氩塔渗透探伤,探伤结果符合JB 4730-94《压力容器无损检测》Ⅰ要求为合格。 4。4.13 压力试验 对在制造厂已作过耐压试验、且有完备的证明文件的设备,安装前可不做耐压试验;但对于由主法兰连接的列管式换热器等,在运输过程中容易引起泄漏者,应在设计压力下用气体或液体检测其严密性,以确认无危及安全的泄漏问题。 4.4。13。1 耐压试验以清洁水进行,对有特殊要求不宜用液体作承压试验的中低压设备,可用气体代替液体进行耐压试验,气压试验介质为空气、氮气或其它惰性气体。 4。4.13.2 碳素钢试压水温不得低于5℃奥氏体不锈钢试压水质氯离子含量不超过25PPm。 4。4。13.3 压力试验时缓慢升压至试验压力,中低压设备停压30分钟,然后降至设计压力作严密性检查,至少保持30分钟,对所有焊缝和连接部位检查,无变形、渗漏、不降压力为合格。 4.4.13.4 水压试验完毕后,及时将水排净,并用压缩空气或氮气将设备表面吹干。 4。4。13.5 设备安装完毕或试验完毕后,清除内部的铁锈、灰尘、水份等杂物及时封闭 。 4.4.13。6分馏塔气密性试验与工艺管道做系统整体试验,另行编制方案.4。5传动设备的安装 4。5.1一般规定,机器找正、找平时,安装基准的选择和水平度的允许偏差必须符合机器技术文件的规定。一般要求机器与其他设备无机械联系时,其平面位置和标高允许偏差为±5mm,与其他设备有机械联系时其平面位置和标高允许偏差为±2mm、±1mm。横向水平度的允许偏差为0。10毫米/米,安装基准部位的纵向水平度允许偏差为0.05毫米/米,通过调节螺栓或加垫铁办法调整找平及找正值. 机器找平及找正时,安装基准测量点一般应在下列部位中选择: 一、机体的加工平面; 二、支承滑动部件的导向面;三、转动部件的轴径或外露轴的表面; 四、联轴器的端面及外圆周面;五、机器上加工精度较高的表面。 4。5。2采用联轴器的机器,联轴器两轴的对中偏差及联轴器的端面间隙应符合技术要求,若无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一、 凸缘联轴器两半联轴器端面应紧密接触,其两轴的对中偏差: 径向位移应不大于0.03毫米,轴向倾斜应不大于0.05/1000二、 滑动联轴器的端面间隙S 当外径不大于190毫米时,应为0.5~0.8毫米;当外径大于190毫米时应为1~1.5毫米 ;对中偏差:外径D≤300,径向位移应不大于0。05毫米,轴向倾斜应不大于 0.4/1000 外径D>300~1000径向位移应不大于0。1毫米,轴向倾斜应不大于0。6/1000 4。5.3滚动轴承的装配 4。5.3.1轴承必须保证清洁,无损伤,无锈蚀,转动灵活并无异常声响.84.5.3。2装配轴承时,作用力应均匀地作用在轴承座圈的端面上。 4。5。3。3过盈配合的轴承,可用热机械油加热的方法进行装配或拆卸,油温不得超过120℃4。5.3.4承受径向及轴向负荷的 滚动轴承座圈应与轴肩或轴承座挡肩靠紧。轴承压盖与轴承外座圈端面间的轴向间隙一般不大于0。1毫米。4。5。4滑动轴承的装配4.5.4.1

7轴瓦的合金层与瓦壳应牢固紧密地结合,不得有分层、脱壳现象.合金层表面和两半轴瓦的中分面应光滑,平整不允许有裂纹、重皮、碰伤等缺陷。4。5。4。2厚壁轴瓦装配应符合下列要求:一、瓦背与轴承座应紧密均匀贴合,接触面积不少于50%二、轴瓦与轴承座之间,一般应有0。02~0。04mm的过盈量 三、轴瓦与轴径的接触状况用着色法检查,接触角应为60°~90° 在接触范围内要求接触均匀,每平方厘米有2~4个点,若接触不良必须进行刮研。四、轴瓦间隙符合下表要求,侧间隙为顶间隙的一半四、轴瓦间隙符合下表要求,侧间隙为顶间隙的一半轴径(mm)间隙转速<1000转/分 转速≥1000转/分18~30 0.04~0。090.06~0.1230~50 0.05~0。110.08~0。1450~800。06~0。140。1~0。18 80~1200。08~0。160.12~0.21120~1800。1~0。2 0.15~0.25180~2600.12~0。23 0。18~0.3 260~3600。14~0。26 0。21~0.344.5。4.3薄壁轴瓦装配应符合下列要求:4.5。4.3薄壁轴瓦装配应符合下列要求:一、轴瓦与轴径的配合间隙及接触状况是靠机械加工精度保证的,其接触面一般不允许刮研,若沿轴向接触不均匀可略加修整,轴瓦间隙应符合技术文件要求,若无要求应符合以下要求应符合技术文件要求,若无要求应符合以下要求9转速(转/分)<1500 1500~3000>3000顶间隙(0.8~1。2)d/1000(1.2~1。5)d/1000(1。5~2)d/1000注:D为轴径直径9 转速(转/分)<15001500~3000>3000顶间隙(0。8~1.2)d/1000(1。2~1。5)d/1000 (1.5~2)d/1000注:D为轴径直径 二、瓦背与轴承座应紧密配合,内径小于180mm其接触面积不小于85%内径大于或等于180mm,其接触面积不小于70% 三、在上下法兰结合面处用垫片调整间隙或紧力的轴承垫片应符合下列要求:两组垫片的厚度应相等,垫片不应与轴相接触,距轴瓦内径一般应在0。5mm以内,垫片不允许有卷边、皱边,毛刺等缺陷。4.5.5轴密封件装配 4。5。5.1压装填料密封件,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铝箔包石棉填料的表面应涂一层用机械油调和的鳞状石墨粉;二、填料圈应切成45°的切口搭接压入,相邻两圈的接口应错开90°左右;三、 填料不宜压得过紧,压盖应均匀压入,压入的深度一般为一圈盘根的高度,但不得小于5mm. 4。5.5.2装配机械密封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 机械密封零件不应有损坏、变形,密封面不允许有裂纹擦痕等缺陷 ; 二、装配过程中,零部件需保持清洁,特别是动环及静环的密封端面, 应无灰尘,异物。  三、 动环安装后应能在轴上灵活移动。四、机械密封的压缩量应符合机器技术文件的规定。五、安装后用手盘动转子应转动灵活。六、机械密封的冲洗及密封系统必须保证清洁无异物。风机的安装 4.5。6。1风机的安装找正参照4。5。1104。5.6.2机壳组装时,应以转子为基准找正机壳的位置;机壳进封口或密封圈与叶轮进口圈的轴向插入深度S1和径向间隙S2应调整到设备技术文件规定的范围内,同时尚应使机壳后侧板轴孔与主轴同轴,并不得碰刮。当设备技术文件无规定时,轴向插入深度应为叶轮外径的10/1000;径向间隙应均匀,其间隙值应为叶轮外径的1。5/1000~3/1000(外径小者取大值)。高温风机尚应预留热膨胀量.4。5.6。3联轴节的找正首先执行随机技术说明,若无技术说明参照国标规定见4.5.6。4轴承润滑 润滑脂的加入量为轴承箱的1/3,润滑脂过多会使轴承温度急剧上升,甚至轴承损坏轴承运行时润滑脂的温度,当操作温度在—30~+110℃时润滑脂的温度不超过+70℃,瞬时温度可达到+100℃;4。5。7泵的安装执行随机技术说明资料,若无规定执行国标. 4.5。7.1泵的平面位置与

8标高找正参照4.5.1,泵的找平工作应符合下列要求:一、解体安装的泵,以泵体加工面为基准,泵的纵向水平度允许偏差为0。05mm/m,横向水平允许偏差为0.10mm/m; 二、整体安装的泵,应以进出口法兰面或其他水平加工基准面为基准进行找平.水平度允许偏差:纵向为0.10/1000;横向为0.20/1000。4。5。7。2电机与泵连接时,应以泵的轴线为基准找正,电机与泵之间有中间机器连接时,应以中间机器轴线为基准找正。4。5.7.3、电机轴与泵轴、电机轴与变速器轴以联轴器连接时,两半联轴器的径向位移、端面间隙、轴线倾斜均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的要求 4.5.7。4、滑动轴承轴瓦背面与轴瓦座应紧密配合,其过盈值应在0.02~0。04mm的范围内;轴瓦与轴颈的顶间隙和侧间隙符合技术文件要求,若无技术说明,参照4。5。4 4.5。7。5安装填料密封件时,应符合技术文件规定。如无规定,符合下列要求:一、液封环与轴套的直径间隙一般为1。00~1。50毫米 二、液封环与填料箱的直径间隙一般为0.15~0.20毫米 三、填料压盖与轴套的直径间隙一般为0。75~1.00毫米,四周间隙应均匀 四、 填料压盖与填料箱的直径间隙一般为0.10~0。30毫米 五、 有填料底环时,底环与轴套的直径间隙一般为0.10~0.30毫米 六、 填料压紧后,液封环进液孔应与液封管对准,或液封环稍偏向外侧. 装好轴密封后,用手盘车,转子应转动灵活。 4.5。7.6联轴器两轴的对中偏差和端面间隙应符合技术文件要求,若无要求请执行4.5。2 4.5.7.7与泵连接的管道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 管子内部和管端应清洗干净,清除杂物; 二、 吸入和输出管道应有各自的支架,泵不得直接承受管道的重量; 三、 相互连接的法兰端面应平行;螺纹管接头轴线应对中,不应借法兰螺栓或管接头强行连接; 四、 管道与泵连接后,应复检泵的找正精度; 五、 管道与泵连接后,不应在其上进行焊接和气焊;当需焊接和气割时,应拆下管道防止焊渣进入泵内十、安装进度计划      1、基础验收,交接,垫铁准备;      2、设备开箱检查;      3、水冷塔、空冷塔平台、梯子组对;      4、水冷塔、空冷塔吊装就位;初找正并一次灌浆;      5、水冷塔、空冷塔初找正并一次灌浆;     6、分子筛吸附器吊装就位; 7、分子筛吸附器初找正并一次灌浆;     8、水冷塔、空冷塔精找正并二次灌浆;     9、分子筛吸附器精找正并二次灌浆   十一、质量保证措施  11。1质量目标: 安装质量达到优良等级;杜绝重大质量事故发生;杜绝施工作业和设备损坏等重大质量事故,减少一般质量事故,努力消除质量通病;具有及时、准确、完整、美观、符合合同且可追溯性的竣工资料。 

911。2保证质量的技术措施11。2.1建立质量控制点为切实提高工程质量,根据有关规程、规范、标准的要求和本工程特点,设立质量控制点,施工中按质量控制点的要求严格控制。具体由质量管理组负责提前通知有关单位和部门,未经相关人员检查确认,不得进入下一道工序。控制点分A、B、C三个控制等级。其中:A级-项目部, B级—基建处+施工队,C级—施工队 空、水冷塔及分子筛吸附器安装质量控制点第1页共1页序号控制点名称检验内容控制等级备注1基础验收基础标高、方位复查、基础表面质量,予留孔位置,基础交接记录B2保证资料核查出厂合格证明书及技术文件,方案、措施c3地脚螺栓、垫铁、二次灌浆垫铁规格、位置、接触面、块数,紧固,齐全,螺纹露出高度,二次灌浆密实度B4到货设备验收开口方位,标高,总长度,不圆度,弯曲度,内外附件B5设备就位安装标高、中心线位置、水平度、垂直度,垫铁位置、块数、焊接情况C6内件安装水平度,内件检查C7清扫封闭设备内无杂物、污渍,内外件安装齐B  11。2。2建立、完善质量保证体系,认真落实质量责任制   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随着工程进展的需要配齐各专业人员,确保质量体系有效运行.项目部应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质量责任.各部门针对工程特点对质量责任进行分解,明确各项工作具体要求,切实提倡各部门和人员的工作质量,以良好的工作质量保证工程质量。11。2.3强化施工过程管理,提高过程控制能力     过程控制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关键环节。在施工过程中,应坚持“三检"制和隐蔽工程检查制度.特别对关键过程、特殊过程应实施重点控制,如发现违反操作规程或质量不能保证时,应进行纠正或停工。分析原因,制定相应措施后方可继续施工。加强施工过程控制,应充分发挥质检职能作用。项目组各部门在平时巡检中应坚持“三不放过”原则,严肃查处质量事故或严重质量问题。对不合格品发整改单并检查监督限期整改完毕。11.2.4开展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消除质量通病,提高工程质量要将该项目建成精品工程,质量通病是最重要的关键环节之一。消除质量通病,必须加强质量意识,项目部通过制定奖罚制度,努力提高工人消除质量通病责任心,提高创优意识。具体防治质量通病如下: (1)设备每组垫铁块数超标,斜垫铁搭接长度不够,垫铁与垫铁、垫铁与基础之间接触面积少,垫铁露出设备底座长度超标。  (2)垫铁组布置不合理、间距过大。 (3)地脚螺栓未涂油脂,螺栓露出螺帽的丝扣数不够或过长,需用双帽锁紧的,未装双帽,备帽未锁紧。   (4)二次灌浆的基础表面的油污和杂物、积水清除不够干净,灌浆层未捣实.  (5)设备敞口处未作封堵处理。

10十二、保证安全的措施建立以项目组长为第一责任人,项目副组长、专职安全、消防员、各专业施工员、施工班组安全员的安全文明施工管理体系.明确各级人员的安全责任,抓好制度落实、责任落实。1、要严格执行“建筑企业安全工作条例”及“建安工人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确保施工中的安全.2、现场用电线路的架设和用电设备的接线,要严格执行用电规程.非电气人员不得乱动电气设备。一切用电设备都应有接地接零保护,手持电动工具线路应装触电保护器,手持外用行灯电压应在36伏以下。   3、设备吊装要设专人驾驶吊车,专人指挥,统一信号。起吊时要稳升稳降,严防损伤设备。 4、抬吊设备时,首先应将设备抬高离地面约200mm左右,然后慢慢的把主吊机吊钩起升,同时副吊机缓慢向前行走,直至将设备悬空翻身,解除副吊钩,主吊机臂杆进行回转。5、设备悬空以后,应注意主臂不能立即回转,应将设备吊至离地面约200mm处观察地基的沉降情况,若一切正常,则主吊机臂杆再慢慢回转,作业人员应注意观察地面沉降及周围情况,若有异常,则立即停止作业。6、由于设备庞大且长度较长,在吊装作业过程中汽车吊需臂杆回转、吊装时因惯性,设备会发生晃动,所以在设备的底部还需设置二根溜放绳来控制,以减少设备的晃动. 7、起吊作业场地须分层夯实,并垫一层厚度为300-400mm的烁石,然后再铺上厚度为20mm的钢板。十三、提供的资料或记录 13.1基础验收记录  13。2 设备开箱验收记录  13.3 垫铁隐蔽记录  13.4立式静止设备安装记录13。5卧式静止设备安装记录 13。6隐蔽(系统封闭)检查记录 十四、重大危险源的识别及管理   根据本分项工程的特点,我们认为存在的危险源有如下几种(见危险源一览表) 危险源一览表 序号岗位/过程风险评价一起重吊装管理方案高度二物体打击管理方案高度  14。1起重作业管理14。1。1、目的:起重作业是安装企业施工中一项非常重要的环节。但也具有较大的危险性,为保证作业人员的健康安全和机具设备不受损失,避免人身事故和设备事故的发生.14。1。2、职责:由项目部生产或技术负责人负责执行管理方案,现场作业人员必须听从指挥,不准擅自操作。14.1。3、措施:    14。1。3。1、起重吊装作业前,必须了解被吊重物的特性,重量、尺寸等有关参数。14。1.3。2

11、在起重吊装作业前,对参加施工作业的人员进行针对性的安全教育和书面安全交底,同时,专业施工人员根据设备的情况,安装程序,吊装工艺及安全技术措施等进行专项的书面安全技术交底,做到人人心中有数,确保起重作业的顺利进行。  14.1.3。3、所有的起重施工机具在使用前都必须进行一次认真检查,并且做好检查记录,发现的缺陷,在起重作业前均已消除,做到起重施工机具不但能满足对吊装的需要,也满足国家颁行的起重作业规程要求. 14.1。3.4、起重作业的指挥和司索人员由经过政府有关部门培训,并考试合格取得有效证件的人员担任。 14。1。3。5、起重作业前,要向当地气象部门了解作业期间的气象情况,不允许在雨、雾、雪天和五级风(含)以上等情况下进行起重吊装作业。 14。1。3。6、凡参加施工的人员,应认真执行上级颁发的安全规章制度和施工现场安全规定,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做好具体分工,明确各自岗位职责。在起重吊装作业的过程中,听从指挥,熟悉指挥信号,不擅自离开工作岗位。   14。1。3。7、起重吊装作业现场必须明确警戒区域,悬挂警示标志,拉好警戒绳等,并有专人监护,防止非起重作业人员进入危险区域。   14。1.3.8、每次吊装,必须按规定先试吊,待确认被吊重物绑扎牢固,起重机具制动性能完好且稳定,再正式吊装。  14.1.4、时间:本管理方案在起重作业准备工作时开始至作业结束止。   14.2防止物体打击管理  14。2。1、目的:施工作业中,防止工具、材料、飞溅物等打击伤人,保证施工作业人员的健康和安全. 14。2。2、职责:项目部施工员、安全员负责执行管理方案,施工作业人员必须服从指挥,不违章作业。14.2。3、措施 14。2.3。1、所有进入施工作业现场的人员,都必须戴好安全帽,扣好帽带。无安全帽者,禁止进入施工作业现场。  14。2.3。2、易产生飞溅物的场所,机具设备要有严密的隔离防护,机具设备、手持电动工具的旋转部位,要装设防护罩,以免发生飞溅物伤人。  14。2。3。3、多层作业,交叉作业,管弄井道内作业时,在作业的上方,必须设有安全的防护设施,防止坠落物品伤人.登高作业使用的电(气)焊工具和照明,手持电动工具应绑扎牢固,避免滑落伤人.  14。2。3。4、任何场所施工作业都必须将材料、物品置放整齐且安全可靠,不易倾覆。工具用毕应随手放入工具袋内。不准采用抛掷的方法传递物品或工具. 14。2.3。5、不准将材料、物品、工具等放在有坠落危险的地方,如预留孔、各类井道边缘和设备设施的临边处。工完场清,尤其高处作业完成或下班时要及时清理工作面上未固定的物品和固体废弃物.防止坠物伤人。 14。2.3。6、预理作业,要密切观察头顶上方和周围,不准在起吊物下作业或停留,做到“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 14。2。4、时间:本方案从施工开始至施工结束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