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问题与近现代中国社会

农民问题与近现代中国社会

ID:8169341

大小:31.0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8-03-09

农民问题与近现代中国社会_第1页
农民问题与近现代中国社会_第2页
农民问题与近现代中国社会_第3页
农民问题与近现代中国社会_第4页
农民问题与近现代中国社会_第5页
资源描述:

《农民问题与近现代中国社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农民问题与近现代中国社会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农民问题贯穿于中国近现代史始终。近代以来西方的经济侵略促使中国传统的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农业经济也日益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并成为其市场体系中的一部分。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地主土地所有制仍然在广大地区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农民阶级仍是近代中国社会人数最多的被剥削阶级。因此近代中国各阶级各政党各政治团体能否高度重视农民问题、能否解决农民问题决定了其政治纲领能否得到占人口最大多数的农民的支持,决定了

2、其政治纲领能否化为一场农民广泛参加的社会运动。1851年到1864年的太平天国运动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这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代表了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反映了农民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普遍要求。,但这个纲领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资政新篇》通篇未涉及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决定了这个方案从一开始就缺乏实施的阶级基础和社会条件。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表明农民由于作为小生产者的保守、狭隘、散漫等阶级局限性不可能单凭自身力量求的解放,更不可能把反帝反封建斗争引向胜利。1898年的戊戌维新运动基本上局限于

3、一些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没有涉及到农民问题,缺乏群众基础,其失败是必然的。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提出了民生主义“平均地权”,但它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难以成为发动群众的理论武器。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对三民主义做了新的阐释,民生主义在“平均地权”的基础上增加了“节制资本”的原则,并提出了改善工农生活的状况。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通过领导罢工运动认识到,必须联合农民阶级和其他革命阶级组成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才能战胜国内外强大的敌人。1921年9月沈定一等在浙江省萧山县衙前村成立了第一个农民协会,1922年6月

4、澎湃在广东海丰县从事农民运动。国共合作促进了工农运动的恢复与发展。国民党中央设立了农民部,广东各县农民纷纷建立农民协会,组织农民自卫军。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之一就是得到了广大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1925年1月中共四大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问题。国民党统治时期在中国社会经济中站优势地位的仍然是封建经济。以农村工作为重点,到农村去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建设根据地,这是1927年以后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要求。毛泽东在实践中首先把革命的进攻方向指向农村,在理论上阐明了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和农村根据地应当成为党的工作重心的

5、思想。1928年《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科学回答了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条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阐述了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与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1930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农民土地问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基本问题,开展土地革命就是要消灭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1928年12月毛泽东在井冈山制定了第一个土地法,在兴国土地法中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有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规定了土地革命中的阶级路线

6、和土地分配方法:坚定的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有耕地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抗日战争时期,各地抗日民主政权停止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普遍实行减租减息的政策。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5月4日党发出《五四指示》决定将党在抗战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政策。1947年7-9月党制定了彻底实行土地改革的《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1948年4月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总结了土地改革的

7、经验,系统阐明了党的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新解放区土改普遍展开,从950年冬到1953年春,除了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土改在全国范围内的基本完成,彻底摧毁了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消灭了封建土地所有制,解放了农业生产力。1953年到1956年开展了对个体农业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采取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几种过渡性经济组织形式,采取了如下基本原则和方针(P161,5点内容)1958年在发动“大跃进”的同时,农

8、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也开展起来了,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的体制,其基本特点被概括为“一大二公”,所谓“大”就是将原来一二百户的合作化合并为四五千户以至一两万户,所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