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和地球仪教学反思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反思

ID:8097799

大小:44.41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3-06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反思_第1页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反思_第2页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反思_第3页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反思_第4页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反思_第5页
资源描述: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反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地球和地球仪教学反思地球和地球仪是七年级学生们走进地理跨过的第一道大门。首先讲述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所经历的漫长的过程。教材选取了四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十分概括地表达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历程。显然,天如斗笠,地如覆盘之说,比天圆地方之说有了很大的进步。而这种猜想的进步,又是基于人们对很多现象的观察。教材设计了两个活动,让学生站在古代人的角度,实验、观察和思考大地的形状。麦哲伦环球航行是在前人猜想的基础上的一次伟大的实践。地球的卫星照片,最有力地说明了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形状早已被人们熟知,因而重点不在于让学生知道地球是球形的,而是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从中受到科学观的教育。设计

2、探讨地球形状的活动有两层意思:一是用实际例子,并通过学生动手、动脑,体验过去人们是怎样证明大地不是平的;二是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说明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试想一下,地球是圆的或圆柱形,观察的结果可能相同)。(1)站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2)发生月偏食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第9页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在认识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到了古人对于地球形状艰辛的探索过程。在本节课过程当中,学生们充满

3、了兴趣,但在对如何认识地球的形状提问时亦发现学生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受到了压抑,课堂上勤动脑勤动手的学生不多,大多数人仍是被动的接受,我们必须在课堂中改变这样的学习习惯,才能让学生真正的融入到课堂中,学习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反思二:地球和地球仪教学反思《地球与地球仪》位于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第一节,地理课程标准对此节的要求是了解地球和地球仪的相关知识,运用相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运用地球仪,比较归纳纬线和经线,纬度和经度的特点,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也就是说让学生自己拿着地球仪,观察经纬线的特点,发现且归纳经纬度的划分,以及经纬网的定位方法。《地球与地球仪》是进行地理学习的基

4、础内容,其中经纬度的变化规律及经纬网确定任意点的位置是重点内容。进行备课时,我将此节内容分为三个课时进行分别备课,第一课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第二课时:纬线和纬度;第三课时:经线和经度,利用经纬网定位。讲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时候,从先从学生自己阅读,找出人类认识地球的四大步,进而引出地球全貌,形状和大小记住三个数据(平均半径、赤道半径、最大周长),人类为了方便,制作地球仪,记住地球仪五大要素(一轴两点和两线)。第9页再讲解纬线和纬度的时候,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纬线,并且发现纬线的形状、指示方向、长短分布状况、数量以及纬线之间的关系。为了区分,引出纬度,从特殊纬线,纬度范围、起

5、始点、代号、度数的变化规律以及半球分界线方面进行讲解,也是学生重点记忆的。第三课时,讲解经线和经度的时候,对比纬线和纬度,让学生找出经线的形状、指示方向、长短分布状况、数量以及经线之间的关系,统同样为了区分,引出经度,从特殊经线,经度范围、起始点、代号、度数的变化规律以及半球分界线方面进行讲解,也是学生重点记忆的。其中东西半球分界线(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和东西经的分界线(0度和180度)容易混淆,是学生记忆了解的难度,加以强调。利用经纬网进行定位的知识点主要是以习题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整节讲下来,整体比较顺利,但是由于对教学经验不足,对七年级学生了解不够,学情掌握欠缺,学生对地理

6、没有认识,生活中也没有记忆注意,再加上此节内容的难度,使学生学起来有些吃力。在讲解时,我注意使用多样化的教学工具,运用幽默的语言使课堂活跃起来,让学生在开始学习地理的时候喜欢上地理。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为以后的教学做好铺垫。备课时,由于把握出现差距,有些知识点备课时连贯性不够,讲解时逻辑思维不够强烈,使三个课时的内容实际上课时大大超时,特别是上前几个班的课时,后上的几个班的可就及时调整,向刘老师、李老师、林老师请教后,加以改正,使得后面几节课效果较好,越来越顺手。以后会尤其注意,加以改正,更积极向几位前辈学习和请教。反思三:地球和地球仪教学反思第9页第一、课堂的有趣性。我为了课堂的生动,在麦哲伦

7、环球航行这一块,增加了趣味性,给同学们讲解麦哲伦海峡和太平洋的来历,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记住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路线,事实证明可行性很高,而且学生很容易接受。课后我听一位家长说他孩子在家拿着篮球问他爸爸知道不知道麦哲伦环球航行经过了那些地方,时间什么的,最主要的是孩子还主动去找历史书,看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时候我们的中国所处的朝代,听到这些自己感到很高兴,这正是我所追求的目标,提起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