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应对水资源短缺问题

科学应对水资源短缺问题

ID:7823857

大小:3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2-27

科学应对水资源短缺问题_第1页
科学应对水资源短缺问题_第2页
科学应对水资源短缺问题_第3页
科学应对水资源短缺问题_第4页
资源描述:

《科学应对水资源短缺问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科学应对水资源短缺问题发展节水高效农业,建设节水型社会,是科学应对水资源短缺问题,提高水土资源承载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按照甘肃省政府关于发展节水高效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战略部署,紧密结合水利实际,因地制宜,多措并举,积极推广实施各种先进适用高效的节水措施,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是推进科学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必由之路    多年来,我省坚持把发展节水农业作为缓解水资源紧缺矛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战略举措,各级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抢抓机遇,完善政策,强化措施,相继实施了以大、中、小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为重点的农业节水项

2、目,因地制宜地推广各级渠道防渗、滴灌管灌、喷灌等节水措施,深化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农业节水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全省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157万亩,占总灌溉面积的56%。节水农业的发展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全省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5,节水灌溉工程水分生产率达到1.31kg/m3,粮食亩均增产60kg,经济作物亩均增加产值320元。    (一)发展节水农业是合理配置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水的稀缺性、重要性更加突出。合理配置有限的水资源,解决好生活、生产、生态用水之间的矛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我省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80%,河西地区农业

3、用水所占比例更高达90%。如果能将我省农业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发达国家0.7以上的水平,每年就能够节水20多亿立方米。    (二)发展节水农业是突破水土资源束缚,推进高效农业建设的有效方式。我省人均水资源量1077m3,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二分之一,亩均水资源量404m3,是全国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随着人口、耕地面积增加,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供用水矛盾逐年加剧。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有利于大幅度减少农业用水需求。与传统的漫灌相比,低压管道灌溉亩均节水80—100m3,喷灌亩均节水150m3,滴灌亩均节水180m3,且增产增收效益显著。依托先进节水技术,能使现有的水土资源承载更大规模

4、、更高水平的农业生产力。    (三)发展节水农业是调整用水结构,推进优质农业发展的重要形式。单位产值粮食作物的耗水量普遍高于经济作物,非耐旱品种的耗水量显著高于耐旱品种。发展节水农业,必然要求改变目前的结构性高耗水状况,大力推广高效益、低耗水的经济作物和耐旱品种,促进农业粮经结构和品种结构的优化,促进用水结构的合理调整。同时,通过对农作物灌水位置、灌水时间、灌水数量、灌水成分进行科学调节,适时适量的科学灌溉,更能满足农作物在不同生长期的最佳需水要求,进而提高产品质量。    (四)发展节水农业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进生态环境建设的客观要求。传统粗放的生产方式,水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很低,

5、造成了水资源的大量浪费,引发了一系列生态问题。我省局部地区日趋严重的生态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人口的过快增长和经济社会发展挤占了生态用水,导致了部分地区河道断流、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出现了绿洲规模减小、土地荒漠化等严重生态问题。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有利于把农业用水控制在合理适度的范围,有利于解决生产与生态用水的矛盾,有利于恢复和保护农村良好的自然风貌。    我省农业节水方面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干旱缺水和农业用水浪费并存,使水资源紧缺矛盾更为突出;二是科学合理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还没有建立,农业节水缺乏动力;三是农业节水技术应用单一,没有发挥各种节水措

6、施的综合效应;四是农业节水投入不足,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投入保障体系。    二、积极推广实施各种先进适用高效的农业节水措施    农业节水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少用水或者限制用水,是指通过采取行政、法律、经济、技术和宣传教育等综合手段,应用必要的、现实可行的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依靠科技进步和体制机制创新,提高农业用水的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减少用水过程中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提高单方水的生产力。目前,应着力在以下六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以控制农业用水总量为重点,在源头节水上下功夫。认真落实《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坚决遏制地下水无序开采,超采区要落实“三禁”。在谋划项目时充分考虑

7、水资源综合承载能力,科学规划论证。严格控制灌区用水总量,努力实现农业用水负增长。    二是以实施灌区节水改造为重点,在工程节水上下功夫。以渠道防渗、田间配套、管道输水为重点,加快实施大中小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完善各级渠系及其配套建筑物,逐步实现渠道防渗化、井灌区管道化,提高水的有效利用率。    三是以推广滴灌等高新节水为重点,在技术节水上下功夫。加大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应用,做到“一巩固、三优先”,即巩固已经建成的高新节水灌溉面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