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显示技术及应用集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新型显示技术及应用集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ID:7812987

大小:46.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2-26

新型显示技术及应用集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_第1页
新型显示技术及应用集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_第2页
新型显示技术及应用集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_第3页
新型显示技术及应用集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_第4页
资源描述:

《新型显示技术及应用集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新型显示技术及应用集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招生计划新型显示技术及应用集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4年6月教育部立项,2007年4月通过教育部专家组验收正式运行。新型显示是学校的重要交叉平台,涉及机械工程、信息材料、信息技术、微电子学科。其中,核心研发团队“新型显示与半导体光电”是机械电子国家重点学科、211重点项目的主要组成方向和上海市教委创新团队主要成员。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新型显示材料与器件、显示扫描与控制、先进封装与微系统集成、数字视频与多媒体显示。重点实验室目前有研究人员45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者30名,中级职称者8名,初级职称者7名。实验室建

2、有“有机光电设计与制造专业技术研发平台”、“上海大学-广电电子平板显示联合工程技术中心”等重要产学研合作基地。现有面积4000㎡左右,其中超净房约1000㎡(分为100、1000、10000多个净化级别)。从2004年6月立项建设至2010年5月,实验室共承担科研项目100余项,科研经费累计逾6000万元,授权专利57项,发表论文445篇。培养博士生46人,硕士生199人。实验室与日本、瑞典、美国、英国、新加坡以及中国台湾/香港等著名大学和企业有着长期密切的合作和学术交流,很多研究人员在国际学术机构中担任重要职务。“新型显示及半导体光电技术”主要

3、招生方向:教师介绍如下:张建华(女),博士,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专业:机械设计及理论。主要研究领域:大功率LED器件及固体照明、OLED显示与照明、先进封装技术、微纳制造与摩擦学、仿生材料与系统。现任新型显示技术与应用集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执行副主任,上海大学-广电电子平板显示联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2001-2002年在香港城市大学电子工程学系进行访问研究,2002-2003年在英国Herriot-Watt大学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荣誉称号: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科技启明星(跟踪)、上海市科教系统“三八”红旗手等。目前承

4、担的项目:国家科技部863“新型平板显示”重大项目课题“基于微晶硅TFT驱动的有源OLED技术研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课题“功率型LED封装散热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课题“OLED高端显示器的先进封装技术研发”、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课题““LED新型封装技术研究与封装材料数据库建设”等多项纵向课题,以及英特尔、林德等多家企业委托的横向科研项目。发表文章70余篇(其中SCI收录2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30余项(已授权6项)。主要学术兼职:JournalofBionicEngineering编委,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青年

5、理事,中国微纳学会高级会员。联系方式:021-56334287(O);021-56334402(Fax);Email:jhzhang@staff.shu.edu.cn魏斌,男,博士/教授,1969年5月生。1990年和1993年先后获得北京大学理学学士和理学硕士学位,2002年和2006年分别获得日本筑波大学和日本信州大学博士。1993.7至1998.10,任北京大学讲师;1997.10至1998.3,任日本筑波大学日本学术振兴会特别研究员;2002.8至2007.4,任日本信州大学研究员,负责日本文部科学省《知识创新课题-智能器件Cluster

6、》中的高亮度OLED的开发部分;2006.12至2007.1,作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理学院访问教授;2007.4至今,进入上海大学教育部新型显示重点实验室,从事有机半导体激光、OLED发光机理和柔性OLED显示的制备方面的研究。在国际上发表科研论文40多篇,有17篇被SCI收录。现负责上海市教委、科委等重点项目或人才计划的课题。联系方式:bwei@shu.edu.cn李喜峰,男,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AMOLED设计与工艺、光电器件模拟设计、微晶硅薄膜、器件和工艺。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曾任上海广电光电子阵列设计工程师,现从事AMOLED设计和工

7、艺,负责实验室设计和仿真平台。发表科研论文26篇,其中SCI、EI收录16篇,论文被他引已达46次;申请专利20项,授权10项。目前参与项目有科技部863项目,主持项目有上海科委科技攻关计划等课题。联系方式:021-56334778(O);Email:xifeng.li@hotmail.com杨连乔,女,博士,现任职于上海大学新型显示技术及应用集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0-2004年在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材料系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学习,获工学学士学位,期间连续四年获得武汉大学优秀学生奖学金,并获得武汉大学保送研究生资格(后因出国留学放弃);200

8、4-2006年在韩国明知大学师从韩国绿色能源总统顾问申武焕(MooWhanShin)教授攻读硕士研究生,获硕士学位,期间连续两年获得明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