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哲理诗_哲理诗

感悟哲理诗_哲理诗

ID:77953430

大小:71.23 KB

页数:6页

时间:2022-01-29

感悟哲理诗_哲理诗_第1页
感悟哲理诗_哲理诗_第2页
感悟哲理诗_哲理诗_第3页
感悟哲理诗_哲理诗_第4页
感悟哲理诗_哲理诗_第5页
感悟哲理诗_哲理诗_第6页
资源描述:

《感悟哲理诗_哲理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感悟哲理诗本文作者:孙柏泉中国传统诗歌发展到宋朝,出现了一个有趣的转变:由唐诗的以意象取胜转而喜欢谈哲理。至于为什么会有这种转变,本文不准备赘述,只想就其中常见的几首,谈一谈它们与我们的学习的某些关联,希望大家能够从中有所领悟。一、观书有感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字元晦,是我国南宋时代的大理学家,曾开设白鹿洞书院授学。本诗乃读书时偶有感悟而发:半亩大小的一方池塘,清澈如镜,天光云影尽映其中,惹人喜爱。若问它为什么如此清澈,正是因为源头有活水不断流来的缘故。虽为观书有感,乍看来却很难

2、看出与读书有何关系,作者用的是比喻的手法。优美的文章就好像清澈见底的半亩方塘,但是怎样才能让文章称得上优美呢?关键在于有没有生活。我们无论写什么样的文章,其素材、观点、情感都是来源于生活的,是对生活的能动的反应。如6/6文章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学习果失去了生活这个“源头活水”,文章就会干巴巴的空洞乏味,而且面目可憎。所以,写起文章得心应手,文如泉涌的同学,必定是热爱生活,关注生活,对生活比较敏感的人。马马乎乎、大大咧咧的人,我们只能称之为“生活的漏斗”,他只能写一些干巴乏味的文字,抒一些无病呻吟的情感,谈一些空洞造作的见解。这样

3、的文章,又有谁会喜欢呢!请关注生活吧,它是写作的源头活水,只有不断从生活汲取养料,搜集素材,才能写出生动感人的作品来。二、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大千世界,丰富多彩。就其中的每一种事物来说,也是复杂变化的,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比如看庐山,从远、近、高、低等几个角度去观察,结论就“各不同”;那么,为什么“不识庐山真面目”呢?是因为身在“此山中”。跳不出“此山”的圈子,就不能高瞻远瞩,总揽全貌,也就必然不能认清事物的真相了。学习也是一样。首先,思考一个问题,解决

4、一个问题,其角度、方法往往不是唯一的。当我们从某一个角度,用某一种方法而难以为继时,千万不可钻牛角尖儿,换个角度或方法,往往会受到奇效。所谓“穷6/6文章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学习则思变”,就是这个道理。其次,在社会生活当中,尤其是在文学领域,我们对同一事物的看法(结论),也往往因为角度方法的不同而“仁不同,正如2000年高考作文试题所言:“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者”可以见“仁”,“智者”亦可以见“智”,岂可一概而论呢?最后(这也是相当重要的),认识某一事物,分析某一问题,要能总揽全貌,把握整体。如果在看问题时只就问题而论问题,攻其

5、一点,不及其余,你的理解很可能是狭隘的、片面的。比如我们常讲,对字、词、句的理解要结合一定的语言环境,阅读文章首先是整体阅读,说的都是这个意思。为什么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因为“当局者”失去了角度,更无所谓高度,“旁观者”居于矛盾冲突之外,更客观、更冷静,更能把握全局。在山中看山,就如同管中窥豹,永远也不可能看到山的全貌。三、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开。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本诗的重点在后两句,说明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浮云遮望眼”,结合当时的现实,可以理解为暗指那些阻挠变法革新的顽固分子。诗

6、人登高抒怀,含蓄而又坚定的表现了自己高瞻远瞩,不畏艰险,6/6文章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学习锐意革新的远大抱负。本诗“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王之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异曲同工之妙。荀子《劝学》中也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看来站得高,比起站得不高还真有优势。在学习中,如果你比别人站得高,当然也就会比别人看得远,看得深,看得全面。可如何方能站得高,绝不像爬上山顶,登上楼顶那样容易。你的知识积淀要比别人厚,你掌握的方法要比别人好,你的头脑要比别人灵活,你的眼光才能比别人锐利,你看问题的角度才能比别人新

7、,你的思想才能比别人深刻。共2页,当前第1页12登高望远,实际上是在利用客观条件为我服务。所谓“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在学业上,你要想站得高,就必须善于学习,善于积累,善于总结。积成知识之山,蛟龙自能生焉。否则,所谓“登高”不过空谈一句而已。四、冬夜读书示子聿陆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一首专门谈论学习的哲理诗。前两句诗说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不遗余力,要活到老学到老,不可中途懈怠;后两句旨在说明要了6/6文章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学习解一事物,光凭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8、还必须亲自参加实践。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各门学科知识正在以越来越快的频率翻倍地增长,每个人要想在较短时间内全部获取它们,简直不可想象,只能是尽可能的获得。人生短暂,知识却浩如烟海,确实应该把知识作为一生的追求,随时随地地学习,不断地进步,方能做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