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7782671
大小:52.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2-25
《简论青年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及其对科学技术的批判》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简论青年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及其对科学技术的批判【内容摘要】青年卢卡奇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的框架之内,展开了资本主义社会物化现象及其普遍化问题的讨论。在他的物化批判理论中,对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也进行了一定的反思。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们继承并发展了卢卡奇的物化思想,展开了对近代科学技术的强烈批判,尤以《单向度的人》较为著名。【关键字】物化科学技术单向度的人总体性《历史与阶级意识》是青年卢卡奇结合当时革命斗争的实践,系统地研究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一个结晶。在此书中,卢卡奇把马克思主义归结为一种社会理论,并运用马克
2、思主义的观点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现象,提出了具有空前意义的“物化”理论学说。一、物化理论及卢卡奇对现代科学技术的批判第一、物化理论的来源卢卡奇在1923年出版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探索了“物化”和“物化意识”的问题。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最重要、最基本的现象是“物化”(reification)。这个观念具有明显的马克思分析的渊源——来自于《资本论》之“商品拜物教”,它最初出现于卢卡奇在1919年写的《什么是正统的马克思主义?》一文中。在该文中,当他叙述到资本主义经济形式的拜物教特征时,提到了“人
3、的关系的物化”。在1920年写的《阶级意识》一文中,他比较深入地论述了物化这一主题。他写到:“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的产物,必然隶属于它的创造者的生存模式。这一生存模式就是非人化和物化。”在这里,物化被看作资本主义生存方式的本质特征,卢卡奇还进一步探讨了“物化意识”(reifiedconsciousness)的种种表现。在1922年写的《物化和无产阶级意识》一文中,卢卡奇全面地论述了物化问题。第二、物化理论的基本内容卢卡奇认为,“物化是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每一个人的必然的、直接的现实”卢卡奇:《历史与阶
4、级意识》,杜章智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222页注22。。物化现象的普遍性和必然性是由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形式作决定的。资本主义社会表现为商品的巨大堆积,商品形式的奥秘在于,它把人们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的物的性质,于是,人与人的关系采取了物与物之间关系的虚幻的形式。换言之,它被物化了。人们突然发现自己面对着一个异己的物的世界,这个世界与自己相对峙并压抑着自己。俞吾金陈学明:《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新编西方马克思主义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18页。卢卡奇指出:“在市场
5、经济充分发展的地方,一个人的活动成了与他自己相疏远的东西,一个人的活动变成了附属于社会自然规律的人类以外的客观商品,人的活动肯定是按消费品那样独立于人的方式去做。”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96—97页。人无力驾驭自己的活动,主体的活动对象化为外在的力量,与主体自身相对立起来。在卢卡奇看来,物化的过程是一个以物为中心物役人的过程,也就是物的本质结构、内在机理和运作规则僭越人的主体地位、消解人的思想、颠覆人的价值、侵蚀人的主体性的过程。这个过程最集中的表现就是工人作
6、为生产主体的被物化和被分解,即“工人的人的属性和特征日益表现为只是错误的源泉。人既不是在客体上也不是在他同他的工作关系上表现为劳动过程的真正主人。相反,他是被结合到机械体系中的一个机械部分。”同上书,第99页。工人的劳动力“对象化为某种跟他总的人格相反的东西”,工人的心理特性被机械化过程“从他的总体人格中分离了出去,并使这种心理特性与其人格相对立”。工人被“分裂成孤立的、5抽象的原子,他们的工作不再把他们直接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100页
7、。卢卡奇指出,物化过程不仅仅使工人遭受物的奴役,它同时还是一个以物的外观遮蔽着的社会对人的同化过程,这个过程在生产领域表现出“一种不断地向着高度理性发展,逐步地清除工人在特性、人性和个人性格上的倾向”同上书,第97—98页。。在心灵领域则同化出统一的意识结构,“当资本主义的体系本身不断地在越来越高的经济水平上生产和再生产的时候,物化结构逐步地、越来越深入地、更加致命地、更加明确地沉浸到人的意识当中”同上书,第104页。,在人们的观念中反映出来。在此,卢卡奇由“物化”现象逻辑演化到“物化意识”问题。他说:
8、“物化意识必定会无希望地陷入到粗糙的经验主义(crudeempiricism)和抽象的乌托邦主义(abstractutopianism)。”所谓“粗糙的经验主义”,也就是说,意识成了它自己必须顺从而从来不能加以控制的客观法则的消极的观察者。在这里,物、事实、法则的力量被无限夸大了,人或主体则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所谓“抽象的乌托邦主义”则划向了另一个极端:一方面,它不主张社会革命,而是寄希望于个人伦理水平的提高来实现社会主义,其目光完全停留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