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完整教案)教师口才

1 (完整教案)教师口才

ID:77026835

大小:214.88 KB

页数:82页

时间:2023-12-01

上传者:199****5913
1 (完整教案)教师口才_第1页
1 (完整教案)教师口才_第2页
1 (完整教案)教师口才_第3页
1 (完整教案)教师口才_第4页
1 (完整教案)教师口才_第5页
1 (完整教案)教师口才_第6页
1 (完整教案)教师口才_第7页
1 (完整教案)教师口才_第8页
1 (完整教案)教师口才_第9页
1 (完整教案)教师口才_第10页
资源描述:

《1 (完整教案)教师口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教师口才·教学口语罗小娟 教学口语西藏电视台热播的《网络年代》有这么一节课: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生:(齐声)哎……又是古诗!师:不过,我们今天学习之前大家都要喝一杯茶。请各组的组长给同学们倒上茶。来,我们先喝第一口。(朗读课文)师:现在大家来喝第二口。(介绍作者及背景)陶渊明是我国最著名的田园诗人,他的诗风格平淡而醇厚。生:就像这茶!师:是!茶喝到这里才有了味道,第一口平淡,似乎无味,第二口,却能品出它淡淡的甜味。现在我们来和第三口。诗歌需要慢慢品味。只有当你静下心来,把情感完全融进去,才能品出它真正的韵味。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 教学口语北京大学有一位年轻的教授叫戴锦华,有人这样评价她的课“……就像一幅幅有色彩的图像,生动迷人,词彩横生,汪洋恣肆,排江倒海,不可收拾……”她“像指挥辞藻的女巫,生花妙嘴,满堂生辉……从她嘴里流出来的都是具有特殊气质的理论术语,词语的盛宴就如同一条迷人的河流浩浩荡荡倾泻而出……” 教学口语我们虽不一定有她这样出色的表达能力,但至少可以不断地修正、锤炼自己的语言,使其更生动,更具有艺术感染力。许多老师总抱怨学生上课打瞌睡,我想,这恐怕与教师像催眠曲一样枯燥、平淡的语言还是有些关系的吧? 有一位教师在导入《雨巷》是这样说:精美的诗篇是轻盈的蝴蝶飞跃万年的光阴,轻叩我们的心扉;是圣洁忧郁的丁香飘过无边的烟雨,任我们惆怅;是女孩溪水荡漾的歌声,玫瑰样的身影,牵引我们的思绪轻曼地飞扬。今天,我们将学习这样一首优美的抒情诗——戴望舒的《雨巷》。 联想和想象:请同学们用优美的语言把我、丁香姑娘、雨、油纸伞等意象组成一幅画面,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谈谈你们的讨论交流的结果。象一幅微微泛黄的旧水墨画,自在飞花、无边丝雨之中,一个长发披肩的女子,从雨巷中袅袅走来,携着一缕丁香花的幽香,载着一怀嫣然极致的心事,有叹息,但不哀伤,有顾盼,但不凄然。诗中的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的一个姑娘,但这个姑娘同时又带着淡淡的忧愁,正如作者所说的“丁香一样的忧愁”她的心境和“我”的心境有相同的地方,仿佛是“我”的影子。作者希望她能找到出路,同时希望自己也能找到出路,但是连这最后的一点希望也消失了。“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而“我”仍旧彷徨在这雨巷,仍旧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般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诗人将丁香般的姑娘写得那般清雅,凄美、飘渺、哀怨,使这个雨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 处理演唱歌曲《送别》为了使同学们感受送别时的惆怅和眷恋,教师先轻声播放描绘送别的器乐曲——《阳关三叠》,在音乐声中教师用深情的语调朗诵:“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多情自古伤离别,执手相看泪眼,泪可以洒,情何以堪!”同学们被深深地感动了,很快将感受到的离愁别绪用歌声表现出来:演唱速度变慢了,语气更平稳深情了,声音更饱满了,感情更真切了。音乐课的语言,要求用富有艺术性的语言为音乐课“画龙点睛”,为音乐形象“推波助澜”。音乐教学的艺术性要求音乐教师语调的高低、语气的缓急要同音乐的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相协调。这样可以创设更为真切的体验情境,并使学生在语言的感染下更快地走进艺术情境,并加深对音乐的感受,增强艺术表现力。 于漪的教学口语不少教师听过于漪老师的课,她的语言不仅规范、正确、得体,而且十分优美。于漪之所以有如此高超的教学语言艺术,是与她的努力分不开的。于漪的课堂语言要历经“三关打磨:一是将上课时要说的话写下来;二是经过书面语的润色;三是将书面语言再度口语化。 于漪执教朱自清的《春》一、复习旧知识,展现春的意境。今天,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了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怎样描绘春色的?二、进行比较,激发兴趣。以上背诵的诗都是绝句,容量有限,是取一个景物或两三个景物来写春的,今天学的散文《春》写的景物可多了,有山、水、草、树、花、鸟、风、雨等等。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呢?再说,春就在我们身边,现在我们就欢乐地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文中写的这些景物的姿态、色彩等等你注意到没有呢?让我们细读课文,领略大好春光,寻找与作者观察的差距。 教师教学口语的常见语病:1.多而不当。2.少而不精。 3.快而无节奏。4.慢而无要领。 5.混而不清。6.俗而不雅。 7.陈而不新。8.淡而无味。9.乱而无序。10.误而不纠。 教学口语禁忌1.居高临下的训话——“你怎么还听不懂?”“好好听我讲。”“你能不能给我老实点?”2.抽象说教的空话——“你必须端正态度!”“你要对自己的前途负责!”“要向好的同学看齐。”3.故作高深的玄话——“这是个永远说不清楚的问题。”“你怎么看都可以。宏观上看是合理的、可以理解的、也可以接受的,微观上看是不尽合理的、不能理解也不容易接受的……。” 教学口语禁忌4.庸俗鄙陋的粗话——面对不守纪律的学生,激动之下,一些不文明、不礼貌、讽刺挖苦学生的话语,常常脱口而出。5.挖苦与弹压——“我看你呀,什么本事也没有,破坏纪律可是全班第一!”“你比老师高明多了,我看这课应该由你来上。”“你不听是吗?好,你就站在那里,一直站到下课!”6.记账与告状——“你这样做是第三次了,我都给你记着呢,到时候咱们一起算。”“现在我不跟你计较,开家长会时你就知道了。”“你不听?好,跟我到校长那里去!”“看来我是没办法管你了,你爸爸大概会有办法来对付你的。” 教学口语禁忌7.挑战与威胁——“你说了算,还是我说了算?”“我就不信治不了你!”“你到底想怎样?这个课你还打算上不上?”“好吧,这课我不上了,你看着办吧。”8.挑拨与驱逐——“同学们,你们说说看,他这是什么行为?”“这堂课叫他完全给搅乱了,大家说该怎么办?”“你不想听课可以出去,不要影响别人。”“你不走,今天的课我就不上了。” 教学口语具有口语语体特征:1.诉诸听觉,遣词造句注重流畅,平实自然。在深浅难易上,尤其关照听者的即时听知程度。 2.句式灵动,较多语调和语气修饰成分,常有反复、插入和说明等。 3.强调对象感,突出针对性,具有亲和力。 练习:如何给学生讲清“负数”的概念一个数学老师深入浅出地打了一个比方:“我们至今为止学习的最小数是零,零表示什么都没有。若表示钱,就是一分钱也没有。而负数比零更小,不仅一分钱也没有,而且还借了别人的钱。如借了三元钱,可以负三表示。”评:用日常生活的比方,将负数的概念揭示得一清二楚了。运用类比,抽象的内容可以具体化、形象化,陌生的东西可以转化为熟悉的东西,深奥的道理可以明白简单地揭示出来。注意:首先,要考虑可比性,即所选的比方与要比的事物必须具有某种同一性和相似性,否则不仅起不到过渡、启发的作用,反而会模糊思想。第二,要考虑可接受性,所选的比方必须是自己熟悉,易懂的。最好是自己喜闻乐见,司空见惯的,否则所用的比方不仅多此一举,反而会越糊涂。第三,比方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运用时,不应再在比喻本身上去作过多的绘声绘色的具体描述与渲染,以免喧宾夺主。第四,要注意在重点、难点、关键点上来用,在必须用的内容上来用,就更能显示出其魅力与作用。 注意:教师在运用教学口语的过程中,除了符合口语语体特征外,还要符合下面几个基本特点:1.规范性;2.科学性;3.教育性;4.针对性;5.启发性;6.知识性;7.趣味性。 教师口语的概念教学口语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工作用语。它是教师在课堂上根据特定的教学任务,使用规定的教材,针对特定的学习对象,在限定的时间内,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智力开发时所使用的口语。教学口语是教师口才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节常用教学口语的基本表达方式教学口语是一种特殊的交际用语。常见的教学口语基本表达方式有:讲授演示提问应答 讲授语教学法中的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地、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讲授语是讲授法的语言体现和中介。讲授语——是一种以教师独白为主的、用来系统地、完整地讲解和传授知识的教学语言。讲授语是通用口才中复述语、描述语、评述语、解说语的综合运用。讲授语通常包含讲述语和讲解语两类。 (一)讲述语1、含义讲述语——即教师运用叙述和描述语言,向学生叙述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描述学习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它以具体的人物、事件、形态、现象为对象,以感知教材为主要目的注重条理的清晰和系统完整。讲述语又可分为——叙述式的讲述语、描述式的讲述语。 (一)讲述语叙述式的讲述语——以叙述为主例:公元1271年,马可·波罗从威尼斯出发,渡过地中海,沿丝绸之路东进,途经土耳其、伊拉克、伊朗等国,越帕米尔到达东方,又取道新疆、甘肃东行。他们在甘州〔即甘肃张掖〕居住了一年。在此期间,曾游历过今额济纳旗、西宁等地。然后东北行经宁夏、陕北等地,历时三年半,于公元1275年到达元朝上都,以后又到达大都。这时,马可·波罗年仅二十岁左右,因其父亲、叔叔的关系,得以接近忽必烈。 (一)讲述语描述式的讲述语——以描述为主例::“夜色已经深沉,四面都是楚歌,大王的帐内点起了巨大的蜡烛,帐外染起了通明的火把,我们的少年英雄饮尽杯中的酒,起身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讲述语在文科教学中运用较多。如、历史教学、语言教学。 描述式的讲述语——以描述为主刘老师排大合唱(“在希望的田野上”)——学生教与老师教、指挥的不同方式——描述式讲述、比较法。 在讲“科学人生观”时,有一幅油画《母亲》一位政治教师以饱满的热情讲述教材:“看到这幅充满感情的油画,我仿佛看到了赵云霄烈士当年在狱中写遗书的情景,阴暗的牢房里,烈士身戴刑具,怀抱婴儿,借着铁窗透进来的微光,伏在膝上吃力地写着,泪水洒在纸上……我们又仿佛看到了烈士赴刑场前同婴儿诀别时的情景,她遍体是伤,怀抱婴儿,泪水沿着她的面颊和胸膛流进婴儿的口中,这不懂事的婴儿呀!你可知道,妈妈是用血和泪在抚养你,妈妈就要和你永别了,你要快快长大,完成你爸爸妈妈未完成的事业。”这里的感情严肃而坚定,愤怒而悲壮,使师生的感情得到共鸣,让学生充分想象到,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近代中国社会的黑暗和贫弱,爱国志士舍身报国。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学习先烈的革命精神,立志成才。 理科教学时的讲述语要尽可能生动、鲜明:如一些化学现象也可以讲得形象、生动。如说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现象时,怎么讲?“清澈透明的石灰水马上出现乳白色浑浊”;“钠与水的反应现象”怎么讲?“看,反应剧烈。很快,看……白雾升腾,熔球四处滚动,还发出清脆的沙沙声。一会儿,销声匿迹了。把无色酚酞液滴到溶液里面,无色溶液马上泛起桃红色。” 2.讲述语的基本要求通俗易懂讲述语往往用于对知识的介绍,不是对学习难点的讲解,教师说话速度少快、因此要求通俗易懂,条理清晰,便于理解。详略得当 (二)讲解语1.含义讲解语——就是用解释、说明、论证的方式进行知识的传授。它以抽象的概念、定理、公式和较深的道理、规律为对象,以理解教材为目的。使用准确、精炼、通俗、明白的语言,注重结构的严谨和逻辑的严密。按内容分,讲解语有对概念、原理、图表、数码的解说;按方法分,讲解语有说明性、论证性讲解语。 类比法(已举例ppt8)、比较法当新学的知识与原有的知识存在某种联系而又有区别时,往往相容易相互混淆,张冠李戴。对于这种容易混淆的相关知识进行比较,不仅能提示新概念的关键的特征,而且能更容易地掌握新概念的内涵。(1)对立比较。比如数学中的正数与负数、约数与倍数、质数与合数等。又如化学中的氧化性与还原性、结晶与溶解、化合与分解、中和与水解等都是可以通过对立比较的方式进行学习,通过对立比较,就能“成双成对”地掌握知识,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2)差异比较。对两种易混淆的事物进行分析,着重找出其差异,通过突出它们各自的“个性”来区别。比如初学心理学的人,表象与想象两个概念常常混淆,表象与想象虽然同是头脑中出现的形象,但前者是已感知过的形象组合,而且不是感知过的形象的现成翻版。又如初学物理的人,难以区别位移与路程这两个概念,这是因为两者都是描述位置变化的物理量,故容易混淆。其实只要抓住位移的矢量性特征与路程的标量性特征进行比较,就比较容易掌握这两个概念了。因此,区别易混事物,关键是要抓住各自的不同点。(3)对照比较。把同一类别的若干材料同时并列,进行对应比较。例如,《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的指示代词不同,但指代的事物一样即可用此法。 扩展与引申对新知识进行扩展与引申也是深化理解新知识的重要途径。这是因为扩展、引申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思考程度增加,获得的印象就更为深刻。此外,扩展、引申后的知识比原知识具有更丰富的信息与外延,更易与有关知识经验连接起来。如学习等位基因这一内容时,一种方式是反复地一字不差地背诵课本中的定义“同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的、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叫做等位基因”。但如果对该定义进行三个方面的扩展分析:从数量上看,等位基因是成对的基因;从性质上看,成对基因的遗传效应具有对应关系;从存在上看,是位于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这样不用背,也能用自己的话表述“等位基因”这一概念了。又如当学生学习“维生素C可治疗感冒”这一命题时,就可以借助已有的旧知识:“维生素C可以促进白细胞的生长”,“白细胞可以消灭病毒”,引申出新命题:“维生素C能医治感冒的原因是促使白细胞的生长。”这一引申的命题加深了对新知识“维生素C可以治疗感冒”的理解,把“知其然”深化为“知其所以然”了。 说明性讲解语——即教师在教学中为阐释某概念、某事物而使用说明的方法所构成的教学用语。例: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别的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别的物体,在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其总量不变。1)自然界中不同的能量形式与不同的运动形式相对应:物体运动具有机械能、分子运动具有内能、电荷的运动具有电能、原子核内部的运动具有原子能等等。 (2)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摩擦生热是通过克服摩擦做功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水壶中的水沸腾时水蒸气对壶盖做功将壶盖顶起,表明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电流通过电热丝做功可将电能转化为内能等等”。这些实例说明了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且是通过做功来完成的这一转化过程。 (3)某种形式的能减少,一定有其他形式的能增加,且减少量和增加量一定相等.某个物体的能量减少,一定存在其他物体的能量增加,且减少量和增加量一定相等。  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告诉我们,尽管物质世界千变万化,但这种变化决不是没有约束的,最基本的约束就是守恒律也就是说,一切运动变化无论属于什么样的物质形式,反映什么样的物质特性,服从什么样的特定规律,都要满足一定的守恒律物理学中的能量、动量和角动量守恒,就是物理运动所必须服从的最基本的规律。 论证性的讲解语——用论证的方法对某问题、观点进行阐释的教学用语例:时间对于叙事性作品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其关系密切到可以用时间来规定叙事作品基本特点的程度。从古希腊神话中,人们认识到所谓“缪斯艺术”和“实用艺术”的区别。后来又将史诗、小说等看作动态艺术或时间艺术;将绘画、雕刻等归于静态艺术或空间艺术。例如,莱辛在区分绘画和诗(史诗)的时候,就有类似看法。史诗特有的题材是“全体或部分在时间中持续”的“动作(或情节)”,而绘画特有的题材则是“全体或部分在空间中并列”的“物体”。由此可见,叙事性作品同时间不可分割的联系。 案例:数学课堂让学习变得快乐师:现在要制作2000件队旗,接到订单的工厂首先要知道什么?生:每面队旗的面积!师:那如何知道每面队旗的面积呢?生:把不规则的队旗分割成规则的图形!师:把队旗填补成规则图形!那我们现在打开电脑,进知识初探栏目,看能用几种方法把这面不规则的队旗处理成规则的图形?不一会,一个已经做出四种方法的同学电脑屏幕上显示出“你真棒,还有其他方法吗?”字样,而讲桌前的大屏幕上也显示出其他同学的几种处理方法。老师根据同学们的方法又利用电脑完成了图形的拼接,形象直观的图像让学生们很快领悟了哪种方法是最方便快捷的,老师又把队旗发给每组的学生,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设想,用尺子量出尺寸,算出每面队旗的面积…… 2.讲解语的基本要求教师的讲解语运用的如何,直接影响到讲解效果,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以及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基本要求:准确明晰通俗易懂时间适当对初中生集中讲授难题的时间以10分钟为宜;对高中生也不要超过20分钟。 二、演示语教学法中的演示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辅助方法,它可以让知识形象直观地跃入学生的头脑,使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积极活跃起来,去看、听、摸、闻,去观察、想象、思考,从而获得知识。在演示性教学中,教师担当解说员的角色,将演示与语言介绍有机的结合起来。演示语——就是教师解说实物、教具、标本、图表、实验,以及自己的形体动作时所使用的语言。它与客观事物、标本、图表、实验仪器、实验过程以及形体动作的展示同步进行。演示语在自然科学的课程中运用广泛。 (一)演示语的种类1.讲解性演示语——讲解演示的内容2.指示性演示语——示意性演示语。出用教鞭、手势、眼神示意外还用语言辅助。3.程序性演示语——体现演示的步骤4.强调性演示语——以语言引起重视:重复、注意+停顿 (二)演示语的使用要求1.讲述语与演示同步——讲述的先后顺序与演示的程序吻合、讲述速度与演示的速度同步。2.讲解具体细致——特别是当这个实验、动作还要求学生完成时,这一点就更加重要了。3.速度快慢适中——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对重要部分、重要程序或步骤,要根据学生理解掌握的情况作重复演示和讲述。 三、提问语提问语在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有效的教学绝不是把结论或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用一些巧妙地提问,去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探寻结论。在教学艺术中,提问的艺术是颇为重要的。 三、提问语例:特级教师于漪在上《孔乙己》一课时的提问:“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鲁迅先生在他所写的小说中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最喜欢呢?他是怎样以成功之笔来塑造这个艺术形象的呢?当我们读悲剧时,眼泪一般总是会情不自禁地夺眶而出。可是,我们读《孔乙己》,眼泪却流不出来,这又是为什么呢?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那么,《孔乙己》小说所写的悲剧,究竟是哪一种悲剧呢?”这样提问便形成使学生“急盼”、“渴求”的心理状态,孜孜以求,加速思维。 比较下面的提问:教学《小雨点》一课时,有的教师这样提问:“我们来看看第一句话,雨点落进哪儿啦?”、“在池塘里干吗?”、“什么叫睡觉?”,“再看第二句,雨点又落进哪儿啦?”、“在小溪里干什么?”、“谁会散步?”等等,不一而足,问得学生无所适从,毫无生趣,看似热热闹闹,实则学生并没有真正体味到“睡觉”与“散步”两个词语的无穷韵味。在这首富有诗情画意的诗歌中,“睡觉”与“散步”两个词语充分表达了无尽的韵味,“睡觉”描摹了雨点落进池塘里的安静恬然;“散步”意含流水潺潺、缓慢悠闲宛如散步的节奏与心情。教师在处理本篇教材时,可以通过这样的提问来把握诗歌的深层语义,如“呀,小雨点怎么一落进池塘就睡起觉来了呀?”,来引导学生回答出“因为池塘里的水静静的”、“池塘边很安静”、“池塘里的水一动不动,很舒服”等等,再逐步引导学生体悟到其中的意境情韵,尤其是让学生体会到雨点是不变的,但雨点落进小溪、池塘、江河海洋里,雨点的情态又是变化的。 (一)提问语的种类从提问的内容上看:1.知识(回忆)提问2.理解提问3.应用提问4.分析提问5.综合提问6.评价提问 知识(回忆)提问这类提问是要求学生根据记忆来回答问题。学生在回答这类问题时不需进行深刻的思考,只需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回答“是”或“不是”;“对”或“不对”即可。例如,《儒林外史》的作者是吴敬梓吗?这个单词的拼写正确吗?或者要求学生从两个答案选择一个。稍微复杂的问题则要求学生对事实或其他事项作出回忆性复述。这类问题不需要学生做深入的思考,只需回忆已学过的事实、概念等,所回答要求准确、全面。例如,构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什么?回忆式提问限制了学生的思考,没有提供让他们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因而,在课堂上,教师不应过多地把提问局限在这一等级上。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类问题不能使用。一般来说,在课的开始或对某一问题的论证初期,通过这类问题,可使学生回忆所学过的概念或事实等,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材料。此外,通过此类问题,教师可以考查学生对一些简单的陈述性知识的掌握情况。 理解提问这类问题又可分为三种:(1)要求用自己的话对事实、事件等进行描述,以便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例如“你知道西安事变是怎么一回事?”(2)要求用自己的话讲述中心思想,以便了解学生是否抓住了问题的实质,例如“你能概括这篇课文的大意吗?”(3)要求对事实、事件进行对比,区别其本质的不同,达到更深入的理解,例如,“通过比较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你能说出它们的不同点吗?”。一般来说,理解式提问用来检查学生对复杂的陈述性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多用于讲解新课之后或课程结束时。学生要回答这些问题,必须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回忆、解释或重新组合,因而,这是一种较高级的提问。 应用提问应用式提问是建立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运用新获得的知识和过去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许多理科教学常用这类的提问。例如,在代数教学中,学生已学过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教师就可提出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去解3X+5=20这个方程的问题。因此,应用式提问主要是用来考查学生对概念、规则等程序性知识的掌握情况。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概念或规则给出对问题的解答。 分析提问分析式提问是要求学生识别条件与原因,或者找出条件之间、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如“请分析感觉的适应性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列举清王朝灭亡的几条原因”。因为高级认知提问不具有现成的答案,所以学生仅靠阅读课本或记住教师所提供的材料是无法回答的。这就要求学生能认真阅读,理解结构,寻找根据,找出联系,进行解释或鉴别,并组织自己的思想。因此,理解是比运用更高级的思维活动,回答这类问题需要多种知识和技能的参与。通常情况下,年龄较小的学生对这类问题回答较困难,他们的回答经常是简短的、不完整的。因此,在没有帮助的情况下,教师不能指望他们准确地回答问题,教师除鼓励学生回答外,还必须不断地给予提示和探询。在学生回答后,教师要针对回答进行分析和总结,以使学生获得对问题的清晰表述。 综合提问这类问题的作用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对综合提问的回答,学生需要在脑海中检索与问题有关的知识,并对这些知识进行分析和综合,从而得出崭新的结论。这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如“温室效应可能会给全球的气候和经济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手段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这种类型的问题能够刺激学生创造性地进行思维,适合作为笔头作业和课堂讨论教学。综合提问的表达形式一般如下:“根据……你能想出问题的解决方法吗?”“为了……我们应该……?”“如果……会出现什么情况?”“假如……会产生什么后果?”等等。 综合提问例如,学过了一章数学后这么提问:(1)本章中你学过的三角函数有哪些?(2)这些三角函数的值随着角度的变化是如何变化的?(3)请探索一下,这些三角函数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你是如何探索的?(4)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求得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的(5)举例说明三角函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6)如何测量一座楼的高度?你能想出几种方法?这样层次分明地综合提问,归纳出本章的知识点,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三角函数的概念,性质以及不同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国外的教育非常重视综合提问。例如:中国的历史老师这样提问题:成吉思汗的继承人窝阔台,公元哪一年死?最远打到哪里?(是打到现在的匈牙利附近。 ) 美国世界史老师也针对同样一个地方提问。它的问题是这样的:成吉思汗的继承人窝阔台,当初如果没有死,欧洲会发生什么变化?试从经济、政治、社会三方面分析。  有个学生是这样回答的:这位蒙古领导人如果当初没有死,那么可怕的黑死病就不会被带到欧洲去,后来才知道那个东西是老鼠身上的跳蚤引起的鼠疫。但是六百多年前,黑死病在欧洲猖獗的时候,谁晓得这个叫做鼠疫。如果没有黑死病,神父跟修女就不会死亡。神父跟修女如果没有死亡,就不会怀疑上帝的存在。如果没有怀疑上帝的存在,就不会有意大利佛罗伦萨的文艺复兴。如果没有文艺复兴,西班牙、南欧就不会强大,西班牙无敌舰队就不可能建立。如果西班牙不够强大,意大利不够强大,盎格鲁·撒克逊,会提早200年强大,日耳曼会控制中欧,奥匈帝国就不可能存在。 例:日本历史教师给高中生提布置了这样一个问题:日本跟中国100年打一次仗,19世纪打了日清战争(我们叫甲午战争),20世纪打了一场日中战争(我们叫做抗日战争),21世纪如果日本跟中国开火,你认为大概是什么时候?可能的远因和近因在哪里?如果日本赢了,是赢在什么地方?输了是输在什么条件上?分析之。  有个高中生是这样分析的:我们跟中国很可能在台湾回到中国以后,有一场激战。台湾如果回到中国,中国会把基隆与高雄封锁,台湾海峡就会变成中国的内海,我们的油轮就统统走右边,走基隆和高雄的右边。这样,会增加日本的运油成本。我们的石油 从波斯湾出来跨过印度洋,穿过马六甲海峡,上中国南海,跨台湾海峡进东海,到日本海,这是石油生命线,中国政府如果把台湾海峡封锁起来,我们的货轮一定要从那里经过,我们的主力舰和驱逐舰就会出动,中国海军一看到日本出兵,马上就会上场,那就打!按照判断,公元2021年至2021年之间,这场战争可能爆发。所以,我们现在就要做对华抗战的准备。  其他学生的判断,也都是中国跟日本的磨擦,会从东海开始,从台湾海峡开始,时间判断是2021年至2021年之间。  这种题目和答案都太可怕了。撇开政治因素来看这道题,我们的历史教育就很有问题。翻开我们的教科书,问题是这样提的:甲午战争是哪一年爆发的?签订的叫什么条 约?割让多少土地?赔偿多少银两?每个学生都努力做答案。结果我们一天到晚研究什么时候割让辽东半岛,什么时候丢了台湾、澎湖、赔偿二万万银两,1894年爆发甲午战争,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背得滚瓜烂熟,都是一大堆枯燥无味的数字。 综合提问培养的是能力,而不像大多数老师那样灌输的是知识。 1984年在美国里根当总统的时候,美国一批小学生,在学校读书,读烦了,老师带他们到户外去玩耍。小孩到了户外,什么都新鲜呢。啊!蓝天,啊!白云,啊!蛐蛐、小溪、麻雀,非常高兴,看到什么都新鲜。到了一个树丛中,芦苇丛中,就发现一个蛋。噢!全都围过来,十几个人围过来,蛋呢!高兴。大家都猜猜是什么蛋,有的说是麻雀蛋,不,麻雀的没有这个蛋大,怎么是麻雀蛋呢?有人说是恐龙蛋,恐龙死了好多年,怎么有恐龙蛋呢?鸭蛋、鸡蛋猜不出来,有的小孩说猜它干啥,把这个蛋抱回家,放在孵化箱里面孵化、加温,孵出来是什么就是什么。其他同学说okok,我们把蛋抱回家了。放在孵化箱里面然后加温,眼睛一直对准这个孵化箱看呢,看到底出来是什么。就看啊,就等待啊,等待是非常难熬的。终于蛋壳里面在躁动,蛋壳破了,里面的东西出来了,全部惊呆了。哇!什么?里根总统!——这是1984年美国全国推荐的一篇优秀小学生作文,我们放在我们中国,肯定是不及格。第一,记叙文不符合程序。第二,结尾怎么出来一个东西就完了,怎么没有拔高。第三,乱想。怎么会出来里根总统,怎么可能。 评价提问评价式提问主要是要求学生对给出的材料进行价值判断。评价提问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要求学生对特定对象提出看法(评价他人观点或评定思想价值)。例如“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要求学生判断各种解决问题方法的长处,如“在教育心理学中,请指出讲述法、谈话法、发现法三者相适应的教学情境是什么以及各自的特点与不足?”(3)要求学生判断艺术品及文学作品等的优缺点,例如“你认为这篇散文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在评价提问中,学生最开始的回答可能质量不会太高,教师必须通过问“为什么?”“还有其他原因吗?”“其他人有什么想法?”等进行探询,以使他们意识到问题的复杂性,促使他们从不同角度去认识和分析问题,评价事物。 (一)提问语的种类从提问的形式看:1.情景式提问2.悬念式提问3.直问式提问4.曲问式提问5.叠问式提问 (一)提问语的种类1.情景式提问——利用多媒体、音像、图片等教具,有目的地创造情景,使学生通过感性认识展开联想,启迪思考。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看一些美丽的景色,你想去吗? 生:想!师:睁大眼睛,快坐好。老师给你找个小向导。(点击鼠标,出现一只小鹿)师:老师请来小鹿做向导,你可要认真观看啊!(课件播放关于四季的图片)师:同学们看得都很认真,谁能告诉老师你都看到了些什么?生:冬天的雪花;春天的小草;秋天的落叶;夏天的荷花等等师:这就是我们的四季王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描写四季的课文。 1.情景式提问例如,在讲授有理数的乘方前,教师把厚度为 0.01毫米 的薄纸演示对折,然后问:“请同学们估计,若对折32次后,将有多厚?”学生有的说:“电线杆那么高”,“五层楼那么高”,……。最后教师指出:“比世界最高峰—珠穆郎玛峰还高得多!”,学生不信,教师及时提出:“如果利用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知识——有理数的乘方,你会很快算出结果的”。这时学生流露所出迫切的求知欲望,使问题产生了一种余味无穷的吸引,学生愿学,自然的引入本堂课的学习。 1.情景式提问用新旧知识的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例如,在“正弦和余弦”概念教学时,设计如下两个问题:①  Rt△ABC中,已知斜边和一直角边,怎样求另一直角边?②  在Rt△ABC中,已知∠A和斜边AB,怎样求∠A的对边BC?问题①学生自然会想到勾股定理,而问题②利用勾股定理则无法解决,从而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怎样解决这类问题呢?学生的探求新知识的欲望便会油然而生,产生学习兴趣。 (一)提问语的种类2.悬念式提问——主要用于课堂教学中,某一新知识讲解前提出,给学生造成一种悬念,从而引发对新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例:在讲解和角公式时,先提问学生sin90=sin(30+60)=sin30+sin60吗?从而让学生发生错误,而产生主动性,也能激发学生推理能力。例:教学《孔乙己》一文时,可先提问:“孔乙己有脚吗?” 3.直问式提问直问式提问即开门见山的问。它是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这种提问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积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许多教学环节如引入新课、复习巩固及讲解分析之中,常用这种问法,。如在数学课中,教师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有哪些?”“完全平方公式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都属于开门见山的问。 (一)提问语的种类4.曲问式提问——问在此而意在彼,不针对难点直接发问,而是变换角度,从另一个侧面发问。例:教《愚公移山》,为解词而提问:“‘孀妻’‘遗男’各是什么意思?”这是直问,是最常见的提问方式。特级教师钱梦龙却别出心裁:“这个年纪小小的孩子跟老愚公一起去移山,他爸爸肯让他去吗?”学生一时不能回答,稍一思索,七嘴八舌说:“他没有爸爸!”学生由此深刻理解了“孀妻”“遗男”的意思。这就是曲问。它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不作单刀直入,直截了当的设问,而是另辟蹊径,绕道迂回,从而使学生开动脑筋取得答案。这种提问富于启发性,吸引学生探索和发现,激发学生思维的浪花,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 曲问式提问三法A.问反悟本本,是作者写作的本意或教师教学的目的;反,即唱反调,对教材内容或形式故作否定,或对教材内容作反面的引申或教师教学时运用“故错”的手段。于“反”处设问,犹如投石激水,本与反的对立矛盾给学生大脑强烈的刺激信息,从而使学生由反悟本,由反固本,强化思维,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例如:分析《荷花淀》中水生嫂时,可提出:在作者笔下她是一个勇敢有爱国心的农村妇女形象,但在“参军”一节,却写她的哭,这是否有损于水生嫂的形象?作者的用笔是否自相矛盾?课文中诸如此类的“矛盾”现象是不少的,如果教者引导学生分析反面引申之谬,那必能使学生深刻领会作者的匠心安排。 曲问式提问三法B.问虚探实实,是问题的实质,或教材实有的内容。虚,是非实质的东西,或教材可能引发的读者联想点,以及虚拟的情景等。不从实处直接设问,而是虚晃一枪,以虚探实,虚实相生,以达到领悟实有内容,把握问题实质的目的。例:有位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在讲授《孔乙己》一文时:一上课便开门见山地问“孔乙己是谁的名字?大家试说说?”大多数学生被老师的这种曲问有些回不过神:“什么?孔乙己就是孔乙己的名字呗!”一下子便陷入了沉思接着一些同学似乎清醒过来说:“孔乙己不是他的名字而是他的绰号。”就在这时老师满意地点头说:“是啊!可见孔乙己是命运。”这里,曲问为老师讲授课文,学生理解课文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C.问旁推里有些问题难度较大,学生思维一时有些受阻,这时可以从旁施问,巧于铺垫,妙于引渡,疏浚思维通路。可有两种方式:a. 迂回包抄,各个击破。例:教鲁迅的小说《祝福》,为要弄清祥林嫂的性格特征这个中心问题,教师可设计若于小问题: ①祥林嫂为什么要逃到鲁镇帮工? 试工后鲁四老爷为什么愿意留用她?  ②祥林嫂被“卖”给贺老六时,为什么要拼命反抗? 夫死子亡后她的处境怎样?    ③ 祥林嫂再度到鲁家帮工,鲁四老爷对她的态度又怎样?    ④ 祥林嫂为什么要用多年的工钱去捐门槛?    ⑤ 祥林嫂被鲁家赶出后,临死前为什么刑“魂灵有无”表示怀疑?    这种曲问以大领小,从各个角度或不同侧面引导学生去思考中心问题,学生把这5个小问题弄清了,对祥林嫂的性格特征的理解把握便较为深入了。 b. 同类启发、触类旁通。有些问题与学生已知或已有的生活经验有类向之处,教学中巧妙沟通联系,利用二者的可比性以旧推新,以已知推未知,令其领悟。请看张超老师《〈沁园春 长沙〉实录》片断:师:同学们初中学过的《沁园春 雪》,与这首词的词牌是一样的,同样词牌的格式——整首词的字数、句数,以及每一句的字数等——都应该是相似的。哪位同学能参照《沁园春 长沙》的下阙格式,把《沁园春 雪》下阙背一下。(生背诵)《雪》下阙的领字是哪个?生:“惜”。师:对,往下领起七句到“只识弯弓射大雕”。据此推断这首词的下阙的“领字”是哪个?生:“恰”。师:对。…… (一)提问语的种类5.叠问式提问——按照教学内容的逻辑层次和学生的认识层次,把一个问题的完整思维过程,分解成若干步骤,层层深入地提出一系列问题,这种提问方式一般用于对较难或较大问题的提问。学生在回答第俄文的过程中逐步消化教师讲述的内容,在理解内容的过程中有得到了思维能力的训练。 叠问式提问例如:教《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一节中,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1)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设想一下,车轮如果做成正方形或者是长方形,结果会怎样呢?(2)想一想,车轮的轴心和车轮边缘上的任意点之间的距离有什么特点?(3)如果是方形的话,车轮的轴心和车轮边缘上的任意点之间的距离有什么特点?(4)根据上面的问题,想一想,要使车轮能平稳地滚动,车轮的轴心和车轮边缘的任意点之间的距离,应当满足什么关系?评价:这些设问不仅是给学生解决问题的一种暗示,而且也给学生流露出教师思考问题的方式。这样处理,重新把问题抛给学生,促使他们多重考虑问题,增加思维的深广度。 叠问式提问例:有个教师讲授《变色龙》时提了一组这样的问题:A.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B.奥楚蔑洛夫“善变”的明显特征有哪些?C.奥楚蔑洛夫“善变”,但万变不离其宗,这“宗”是什么?D.是什么因素促使“变色龙”一变再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这四个问题,一个比一个难,一个比一个深入。学生回答完这四个问题,对整篇文章也就有了比较全面准确的把握。 (二)提问语的要求1.精心准备,合理安排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说过“有些课堂效率很低,原因是教师不善于把注意力集中在最主要,最本质的教材上,不善于正确分配讲授新教材的提问时间。”所以,对某个问题须进行提问时,须在备课中就作出安排、组织,做到心中有数。在处理提问时,还应遵循下列原则:1、提问具有针对性——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2、提问穿插应适度——过多已引起逆反3、问题难度应适中——最近发展区4、问题本身要简单扼要,提问语言意简言骇赅——忌似是而非,模棱两可。2.面向全体,注意程序,把握火候。——提问—思考—点名。不急于作答。 (二)提问语的要求3.提问要注意实用价值例如:我们在讲完“圆的有关性质”后,提出“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让学生充分发挥自由想象,在想象中去感受,体验,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在想象中对所学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练习1.给我们推荐你喜欢的一首歌,或一本书(一篇文章),或一个好玩的地方,或一部电影等,并说明推荐的理由。(讲授语、讲解语:数学让课堂学习变得快乐)2.请设计一段教育演示:材料——广口瓶,若干鸡蛋大小的鹅卵石、沙子、一壶水。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你的生命中应该首先放进什么样的大石块呢?” 练习:请对《致橡树》设计提问1.语文教师角度2.政史教师角度3.心理辅导教师角度4.美术教师角度5.生物教师角度 提问练习讲授有理数的乘方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谚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汉朝、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为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四.应答语应答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就教材内容、教师讲解提出的疑问所作的答话。(一)常规性的应答语(二)应变性的应答语 (一)常规性的应答语1.简单应答语2.讲解应答语3.反问应答语——学生提出问题后,不正面作答,而是反问学生,引导学生和教师一起解决问题。例:教《促织》一课生:老师,“成有子九岁,窥父不在,窃发盆”这“发盆”是什么意思?师:请你看看上文,促织装在哪里?生:上文说“盛于盆而养之”,装在盆里。师:再看看下文,粗制为什么会“跃掷而出”?生:因为成名的儿子打开了盆盖。师:对。那么,“窃发盆”这个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状语又是什么?生:主语是成子,省略了。谓语是“发”,宾语是“盆”,状语是“窃”。师:“发”是什么意思?生:(笑)打开。 (二)应变性应答语1、因势利导,深化认识例:在上《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一课时,通过同学们的讨论,教师总结出了主人公杜十娘的性格特征。但正当老师准备收束结尾时,一学生就其中一点提出疑问:如果杜十娘真的坚强,她就应该在认清了李甲真面目以后,毅然决然地离开他,怎会为了一个出卖自己的负心人送掉性命?这种寻死的行为能叫坚强吗?面对已经做了结论又突然冒出的问题,我先是一愣,但还是面带笑容地表扬他能积极思考,然后顺着他的思路反问道:“如果杜十娘离开了李甲,她的命运将会怎样?”问题一提出,学生们反映竟非常热烈,大家都纷纷发言,设计了很多的出路。在这基础上,我又引导他们结合人物生活的环境加以辨析,最终大家都认识到杜十娘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她最强烈的反抗只能用毁灭自我的方式来表达。如果当时我以搪塞的语言来敷衍这个学生,怎能见到学生智慧光芒的闪耀,又怎能将课文的讲解推向高潮,深化学生的认识?因此,我采取了因势利导,逐步深化认汉,给他们讲历史讲当时的时代背景,加深学生对当时社会的了解。 案例一位教师在上《丑小鸭》这篇课文时,当课即将结束时,有一学生发问:“丑小鸭本来就是天鹅呀,现在,他变成了一只天鹅,没什么可以高兴的,这一天迟早会来的。”听到这个问题,大家都傻眼了。讨论:如何应对?老师思考了一下,机智地说:“如果丑小鸭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挫折,或者遇到挫折后退缩了,回去了,长大了还能不能成为一只真正的天鹅吗?”,老师在反问这位学生的时候,突出了“真正”两字。童话有知识性和人文性之分,孩子是把人文童话用知识性童话的思维来理解。老师的轻轻一点,孩子就回到了人文性童话中来。 2.借机施教,化解尴尬我在讲授《边城》一课时,遇到这样一个偶发事件:全班同学都在认真听课,却有一个学生趴在桌上,虽然他刻意去掩饰,我还是发现他带着耳塞,正在听音乐。我当时很气愤,真想一个箭步冲上去缴了他的MP3。但我还是冷静下来,一边讲课一边自然地走到他的身边,笑道:“翠翠寂寞地在渡口痴痴地等着傩送的归来,如果她有一部MP3该多好,听听音乐,也可打发无聊的时间,安慰寂寥的心。”这位学生见我走来忙摘下了MP3。本以为已经将这个偶发事件巧妙地处理了,可我的话一完,这位学生却回了我一句:“我听的《等等等等》说的就是翠翠的故事,我这也是叫学习嘛。”大家都把目光投向了这位同学,有的脸上现出厌恶的神情,大概觉得这样捣乱不应该;有的笑了起来,或许觉得又有好戏看了。这时我到是反应过来:黄磊有一张唱片收集的歌曲都是取材于著名的文学作品.如《背影》《再别康桥》,其中就有《边城》。我趁势给同学们介绍了这张唱片,并许诺下一次上课我们将《等等等等》和《再别康桥》两只曲子引进课堂,通过音乐旋律和歌词的对比.来对这两篇已经学过的名作进行比较。同学们齐声叫好,那位同学也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来。面对课堂中的偶发事件,老师不要慌乱,要敏锐的发现其中的积极凶素,通过巧妙的处理,将一些看似与教学过程毫无关联的成分,有机地组织到课堂教学中来,借机施教,从而使学生有所感悟,有所获得。 3.幽默风趣,打破僵局著名语文教师钱梦龙先生有一经典之例:一次钱先生在外地借班教说明文,由于时问仓促,未能进行从容的课前谈话,学生们都很紧张,严肃的气氛笼罩着整个教室。如果立即进入新课的学习,准会一上课就“闷”。于是,钱先生即兴说出了一段风趣幽默的“导入语”:“同学们,你们课后回到家里,如果家长问起:今天给你们上课的那位钱老师是什么模样?假若有个学生这样网答:‘钱老师嘛,不戴跟镜,每只眼睛上都有眉毛,脸的中间是鼻子,鼻子下面生有嘴巴,头部左右两侧各有一只耳朵。他五官不缺,四肢齐全………钱先生.舌还没说完,教室里已经笑声不断,于是,钱先生就问:“你们说这个学生傻不傻?傻在什么地方?”顿时,学生一个个举起手来,要求发言:“这是每个正常人都有的长相,他说的全是废话。”“他没有抓住特点来说,说了等于没说。”钱先生顺势一点:“由此可见,要把一个人或一件事物介绍给别人,首先必须抓住特点。这堂课我们要学习的重点就是:怎样抓住特点说明事物……”在这里,钱先生从课堂的具体情境入手,幽默风趣的话语,巧妙地扭转了课堂之初由于学生情绪紧张而造成的沉闷局面,同时又毫不费力地导入了新课。 4.避实就虚,巧加点拨面对学生突然提问,有的老师往往也会将自己陷入尴尬之中,不知所措,使课堂出现卡壳现象。有的老师会笼统的一句“回答得真好”而掩盖了学生的知识错误。其实学生作答时是最能检查他们学习效果的:这节课的内容是否弄懂呢?学过的知识是否消化呢?此时老师一定要冷静,面带微笑,不立即肯定与否定,要给学生以“成竹在胸”、“早已预料”的印象。同时,迅速究其思路,找到学生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一旦找到,也不应从学生的结论或思维过程入手,而应避其锋芒,从思维过程的起点入手,釜底抽薪,从而使学生自己纠正错误,转变思想。例如我在教学《项链》一谍时,一蚓学在回答“玛蒂尔德悲剧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时泌,就是因为她运气不好,把项链给丢掉了。而且还在文章里找到作者的一句议论之语:“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面对这样的回答,你能简单的以“对”或“不对”来判断吗?若说他是不对的,那他还会学着从课文里去找根据吗?若说他是对的,“人生无常,运气小佳”的消极思想岂不影响他的人生观。这时,老师应当巧妙的牵引和点拨:玛蒂尔德的悲剧若是源自“极细小的一件事”,那这件事能不能避免呢?学生想想说“不能避免”。这样顺着思索下去.让他理解到了偶然事件中的必然性。学生考虑问题往往从直观入手,只观察事物的表面现象,这时需要我们老师在保护学生的积极陛及维护学生的自尊的同时,巧妙联系课文,牵引学生往更深层次思考。 路培琦老师教《植物的果实》:一课之先,就要求学生把自己认为果实的东西带到教室里来。上课一开始,有些学生就对胡萝卜是不是果实,引起了争论,教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探究大家公认是果实的梨和苹果.教师问:"怎么研究呢"学生答:"用观察和比较的方法."教师问:"观察和比较它们的什么特点呢"学生答:"观察和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师问:"对!这是咱们学习'植物的叶'时用过的方法.那么先说说它们的不同点吧."学生纷纷回答,说出形状,大小,颜色,气味,味道等不同.教师问:"它们有哪些地方相同呢为什么都叫它们果实呢"学生答:"都能吃."教师说:"能吃,对,但不一定所有的果实都能吃."学生答:"都是树上长的."教师说:"苹果和梨是树上长的,但不一定所有的果实都长在树上,花,草也有果实."学生答:"都是开完花结的果.都有核."…… 教师说:"是吗那就要观察它们内部的构造了.好!我们就来切开它们研究研究."学生将梨和苹果切开观察,发现了核儿,通过一些谈话后,教师总结说:"大家说得都很对,通过观察苹果和梨,我们发现它们内部的构造都有种子,种子是用来繁殖后代的."接着师生继续谈话,使学生明白果实有果皮和种子两部分,主要看里面有没有种子.老师说:"我们再来研究胡萝卜是不是果实."学生切开胡萝卜观察,得出胡萝卜没有种子,所以不是果实的结论.教师问:"不过,香蕉里面有没有种子"学生答:"有.""没有."于是教师把香蕉切开,引导学生观察.学生说:"里面有许多小黑点儿."教师问:"这小黑点儿是什么,知道吗"学生答:"就是它的种子."教师问:"那么,这种子还能种吗"学生答:"不能了,退化了."教师马上肯定他的回答,并讲解由于人的栽培,有的果实的种子退化了,如:无核蜜桔,无核蜜枣,无核葡萄等等.但是它们的祖先,野生着的时候是有种子的. 运用应变性应答语的要求1.要有扎实的基本功2.从容、坦诚、宽容比如有位外语教师在教cook(公鸡)一词时,有个学生突然怪声怪调地说:“有没有母鸡呀?”顿时,全班一片喧哗。教师平静地说:“有,不仅有母鸡,还有小鸡这个单词。”接着一一讲解,并表扬了那位学生好学好问,但也批评了他说话的态度。这样机智的处理,既没有干扰正常教学,还使学生掌握了更多的知识,受到了教育。3.要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孙子楚好色)4.选择恰当的应答方式。 案例:老师在演示实验过程时出差错了。"实事求是,看到什么说什么!这才是科学的态度!""老师,我没看到白烟,而是黑烟!"学生A鼓着勇气回答."你的观察很准确".老师在勉励学生,并进一步启发:"这样看来,刚才燃烧的东西就不是金属钠了!可是,这的确是块金属钠.那么,刚才为何燃出黑烟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金属钠的物理性质与其贮存方法."全班活了,学生C抢着发言:"金属钠性质活跃,不能裸露在气中,而是贮存在煤油中.""你说对了!"老师怀着歉疚的心情向大家介绍:"由于我的疏忽,实验前没有将沾在金属钠上的煤油处理干净,结果发生了刚才的实验事故.为了揭示上述错误原因,我不打算回头处理煤油,而是将沾有煤油的金属钠继续烧下去.请大家想想,烧的过程中,烟的颜色将发生什么变化" "黑烟之后,将出现白烟!"大家提出了这种预言.重新点燃了金属钠,还冒着黑烟.只不过在集气瓶里黑烟在变淡.老师将燃烧着的金属钠再移至另一氯气瓶中,这时燃烧变剧烈了,似乎听到了"嘶啪"的响声,集气瓶中白烟在翻滚!"同学们,你们的预言实现了!"老师向大家宣布.这时,全班响起掌声——不仅是学生的还有听课老师的.评:这位老师在课堂事故面前的确有"回天之力"!一个教师怎样才能做到这点呢?需要三个条件:一是对学生坦诚,对科学尊重,实事求是,不文过饰非.二是能从错误中讲出教训来,使认识更深刻.三是把握知识的内涵与外延,不管出现什么意外,都能因势利导,将事故化为"故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