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7308829
大小:36.89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02-11
《潘岳《求是》撰文:以环境友好促进社会和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潘岳《求是》撰文:以环境友好促进社会和谐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先后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新飞跃,是党的执政理念的新升华,体现了当代中国发展的新要求。 和谐是古今中外人民的美好追求,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对生态环境的过分影响,必然导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紧张,带来环境的污染、生态的退化,并引发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因此,构建社会主义
2、和谐社会,必须大力加强环境保护,以环境友好促进社会和谐。 一、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涵 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一概念是随着人类社会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而逐步形成的。环境危机首先爆发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当时,经济增长等于一切,“先污染后治理”是这一时期环境治理的主要特征。当生态环境危机全面爆发并严重影响各国经济、社会、政治发展时,环境治理思路才开始向“源头和过程控制”转变,即从末端治理变为源头预防,清洁生产应时而生。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环境无害化技术”,被通称为“环境友好技术”,主要是指预防污染与清洁能源的工艺、技术、产品。1992年联合国里
3、约环发大会《21世纪议程》中,正式提出了“环境友好”概念。之后,“环境友好技术”、“环境友好产品与服务”、“环境友好企业”等概念相继出现。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国际社会逐渐认识到,为解决环境问题,必须创新人类社会文化价值观,改变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与消费方式,调整和协调社会各主体间的利益关系,革新传统技术体系,进行一场综合的环境革命。2002年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世界各国开始全面提出“环境友好”的理念。XX年日本发表了《环境保护白皮书》,明确提出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概念就此诞生。
4、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社会经济文化政策为手段,致力于倡导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的社会形态。环境友好型社会意味着要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遵从自然规律,节约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以最小的环境投入达到社会经济的最大化发展,使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共处、可持续地发展。就我国而言,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目标就是建立一种低消耗的生产体系、适度消费的生活体系、持续循环的资源环境体系、稳定高效的经济体系、不断创新的技术体系、开放有序的贸易金融体系、注重社会公平的分配体系和开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民主体系。 环境友好型社会提倡经济和环境
5、双赢,实现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的负荷最小化,并将这种负荷和影响控制在资源供给能力和环境自净容量之内,形成良性循环。资源节约是环境友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观念方面,资源节约关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资源使用率,如节水、节地、节能等,但不能涵盖环境友好所包括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技术等要素,也达不到环境友好强调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哲学伦理层次。在经济方面,资源节约可以提供“节流”措施,而环境友好可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统筹社会经济活动的综合发展。同时,环境友好比资源节约更多地强调综合运用技术、经济、法律、行政等多种措施降低环境成本,解决更为广泛的国计民生问题。在文化方面
6、,环境友好比资源节约更为关注生产和消费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强调生活质量、生活内涵、生活意义的幸福指数,有很强的道德文化传承价值。 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胡锦涛同志在XX年就指出,要“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正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环境友好型社会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共同点,在于基本价值观与解决问题的原则完全一致。二者在价值理念上都主张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二者都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重视发挥人的积极性
7、和创造性;二者的社会伦理观都区别于极端人类中心主义,也区别于极端生态中心主义,而是将人文精神、法律制度、经济技术、生活方式等社会因素整合为推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赢的强大力量;二者都坚持公平正义和可持续发展,强调社会公平、体现社会关爱,遵循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外发展的五统筹原则;二者都要求建立顺畅的社会流动机制、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安全的社会保障机制、有效的社会控制机制、灵敏的社会预警机制、有效的矛盾疏导机制、公平的生态利益补偿机制、综合的政绩评价机制、引导公众参与的民主监督机制。 胡锦涛同志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括为“民主法治、公
8、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