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复习 (2)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复习 (2)

ID:7287010

大小:316.55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02-10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复习 (2)_第1页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复习 (2)_第2页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复习 (2)_第3页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复习 (2)_第4页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复习 (2)_第5页
资源描述: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复习 (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一、强直收缩:连续多次阈上刺激且彼此间隔小于单收缩时程,则可引起持续收缩,称~。阈电位:刚能引起动作电位产生的临界膜电位,称~。钠泵:是镶嵌在细胞膜磷脂双份子层之间的一种特殊蛋白质,它是一种大分子蛋白,具有ATP酶的活性,当细胞内Na+增加或细胞膜外K+增加时被激活,因此又称Naˉ-Kˉ依赖式ATP酶。去极化:受到刺激之后,Na离子通道首先被打开,即处于激活状态,大量Na进入胞内,出现去极化、反极化,达电位平衡为止。1、何谓兴奋-收缩偶联,简述其过程。答:兴奋-收缩偶联:基膜电变化和肌节机械缩短之间所存在的中介性过程,称为~。偶联过程:三

2、步骤1)兴奋通过横管传导到肌细胞深部。2)横管的电变化导致终池释放Ca2+,触发肌肉收缩。3)肌肉收缩后Ca2+被回摄入纵管系统。2、神经细胞一次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及其特点.时期时间神经细胞状态给予刺激后状态绝对不应期0.3ms兴奋性为0不兴奋相对不应期3ms兴奋性上升,仍低于原水平阈上刺激可兴奋超常期12ms兴奋性高于原水平阈下刺激可兴奋低常期70ms兴奋性低于原水平阈上刺激可兴奋3、、比较RP.AP.局部反应的定义、特点及产生机制。答:静息电位(RP)定义;细胞未受刺激、处于静息状态时存在于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表现为膜内为负、膜外为正

3、。特点:机制:主要由K+外流所造成动作电位(AP)定义:当神经或肌肉细胞受一次刺激而发生兴奋时,细胞膜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会发生一次迅速而短暂的、可向周围扩布的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它包括去极化、反极化、复极化三个过程。特点:1、具“全或无”特性;2、非递减性扩布;3、不能总和;4、有不应期机制:是由于膜受到刺激后对Na+的通透性增高,进而导致Na+内流造成的。局部反应定义:当刺激强度增强到阈值的60%左右时,在阴极部位的膜电位变化除了包含阴极电紧张电位外,还有另外的成分,被称为局部反应。特点:1.不遵守“全或无”法则。2.电紧张性扩布/

4、递减性扩布产生的小去极化可向邻近短距离影响/扩布,随影响很快减弱。3.可以总和。时间性总和/前后叠加空间性总和/空间叠加4.无不应期机制:实质上是外向电流所导致的使局部细胞膜部分Na+通道激活,少量Na+内流去极化的活动结果,是锋电位的前身。仅局限于阴极部位。二、脊髓休克:指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后,离断水平以下的脊髓所支配的部分暂时丧失一切反射活动,呈无反应状态。运动单位:指一个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组成的功能单位。去大脑僵直: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及红核的下方水平面上切断脑干,动物出现伸肌过度紧张、四肢强直、脊柱反张后挺等肌紧张亢进

5、现象。1、试论下丘脑对内脏机能的调节。答:下丘脑有控制自主神经系统的高级中枢之称,对血压、体温、摄食、水平衡和内分泌的调节具有重要影响。2、试述脑电波形成原理。答:1、产生脑电节律性活动的条件:(1)同步化;(2)神经元的排列方向一致。2、脑电活动的皮层神经元机制:脑电波是由皮层细胞群同步活动时突触后电位的总和所形成的。3、皮层神经元节律性同步活动的起源:皮层的自发的节律性活动来源于丘脑,然后从丘脑传递到大脑皮层。三、近视:在屈光静止的前提下,远处的物体不能在视网膜汇聚,而在视网膜之前形成焦点,因而造成视觉变形,导致远方的物体模糊不清瞳孔

6、对光反射:光的刺激使瞳孔反射性缩小,可调节进入眼内的光量,限制强光过多进入眼内,防止视网膜受到损伤。美尼尔氏综合症:又称迷路积水,是由于内耳的膜迷路发生积水,以致出现发作性眩晕、耳鸣、耳聋、头内胀痛症状的疾病。1.简述视网膜感光细胞的分布及功能特点答:感光细胞分:视杆细胞、视锥细胞均由外段、内段和突触末梢组成外段呈片层结构,由细胞质膜内折形成。视杆细胞与视锥细胞区别:结构特点视锥细胞视杆细胞外段结构与色素圆锥状,含视紫兰质等三种感光色素呈圆柱状,含视紫红质分布中央凹密集,周边部少周边部多,中央凹处无与N节C联系视锥:双极:神经节C1:1:

7、1单线联系汇聚联系功能感受白昼光和色光,光敏度低感弱光刺激光敏度高,2.简述色觉学说基本要点,分析色觉异常的原因答:色觉的三原色学说:视网膜中存在感红、感绿、感蓝的三种视锥细胞,分别含有视红质、视绿质和视蓝质为其感光色素,当不同波长的光线入眼时,这三种视锥细胞的兴奋程度不同,在中枢则产生各种不同的颜色色觉。四、凝聚原:红细胞膜上含A抗原和B抗原(凝集原)即糖蛋白和糖脂。晶体渗透压:是生理学和心血管医学名词,指血浆中的小分子物质(主要是氯化钠、其次是是碳酸氢钠、葡萄糖、尿素、氨基酸等)形成的渗透压力,其值大约为705千帕。渗透性溶血:是指红

8、细胞有低渗溶液中,细胞膜膨胀破裂释放出血红蛋白的现象。1、列表比较血细胞的形态、数量、功能。答:形态数量功能红细胞两栖类和鱼类:长椭圆状,有核爬行类:椭圆形,有核,比哺乳动物的大鸟类:椭圆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