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7283811
大小:92.83 KB
页数:25页
时间:2018-02-10
《生命科学学院课程计划》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东北师范大学关于修订本科课程计划的指导性意见课程计划是根据国家教育方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而制定的用于指导、组织、管理与评价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课程计划不但是学校办学思想和理念的集中体现,也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为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精神,落实《东北师范大学本科教学质量全面提升计划》,提升我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学校拟对2011版本科课程计划进行修订,并对修订工作提出以下指导性意见。一、修订原则1.课程计划的修订应遵循我校“尊重的教育、创造的教育”理念,并以建立健全与知识社会发展和世界一流师范大学办学定位相适应的本
2、科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为基本宗旨。2.课程计划的修订应进一步贯彻“宽口径、厚基础、精专业、多出路”的培养思路,妥善处理培养专门人才与提高综合素质的关系,贯彻落实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课程设计思想,在凝练整合专业教育课程的同时,拓宽专业口径,促进学科交叉和融合,力求体现“文文交叉”、“理理交叉”和“文理交叉”的原则,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3.课程计划的修订应指向构建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互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模块式、多样化、网状多向的课程体系,以促进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4.课程计划的修订应充分考虑不同类型人才培
3、养的特点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贯彻分类培养的基本思路,并在使学生达到专业培养基本规格与要求的同时,充分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二、修订重点(一)落实分类培养1.面向卓越教师培养的课程计划。公费师范专业以培养卓越教师为目标,实施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的专业教育。改革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完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建立健全“基础实践+应用实践”的实践教学体系,切实提高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加强毕业论文环节,促进毕业论文与教育实践实习的有机结合。2.面向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计划。公费师范专业以外的学科专业可选择以培养学术型精英人才为主要目标,突出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学术探究意
4、识与能力的培养。加强研讨类、科研训练类、学科前沿类课程建设,并与相关的研究生课程相统筹,鼓励高年级学生修读研究生课程,为实施本硕培养一体化奠定基础。加强课程学习与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环节在培养学生科研创新意识和能力中的作用。3.面向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计划。应用性专业以培养应用型精英人才为目标,实施理论与实务有机结合的专业教育。健全实践教学体系,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建设,为学生的生涯规划与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理论指导与实践引领。(二)引导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1.适度降低学分总量要求(135-155学分之间),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拓展实践提
5、供时间与空间。改革学分结构,适度降低必修课程比重,扩大学生选择课程的空间,原则上选修课程学分(含所有课程模块的选修课)不低于总学分的三分之一。2.大学外语、信息技术等通识教育课程和部分专业教育课程实施有条件免修制度,在课程计划中明确规定免修条件。参加学校认可的水平等级考试达到相应标准的学生,可以申请免修相关课程;学生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专利、参与科研项目、发表科研成果等,可申请免修各专业自主开设的科研训练类课程。3.加强学习指导类和研讨类课程建设。建议各专业设置专业导论或概论课程,帮助学生了解本学科、专业的发展历史、趋势,基本的原理、思想方法与技能,充分发挥专业导论或概论课对学生专业学习和生涯规
6、划的指导作用;面向一年级新生开设“新生研讨课”,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体验探究性学习的乐趣;面向高年级学生开设综合型研讨类课程,帮助学生整合知识体系,形成基本的研究素养。注重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环节与相关研讨类课程、实践课程之间的关联与衔接,充分发挥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在本科生研究训练和实践锻炼中的应有作用。4.鼓励开设“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指导+综合考核”形式的专业选修课程,明确考核标准,加强过程性考核,学生达到考核标准即可获得学分。5.鼓励各学院(部)规定专业必读文献,并开设专业文献阅读指导类课程,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和监控。(三)强化实践教学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与要求,开足实践课程(含专
7、门的实践课程、课程中的实践环节、专业实习/教育实习以及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原则上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实践教学学时(学分)比例应不低于总学时(学分)的20%,理工类专业实践(实验)教学学时(学分)比例应不低于总学时(学分)的25%。建立健全分阶段、一体化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并注意理论类课程与实践类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尽可能将实践教学贯穿培养全过程,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三、修订的具体要求(一)关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