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光的干涉》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光的干涉》教学设计

ID:7233977

大小:869.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2-08

高中物理《光的干涉》教学设计_第1页
高中物理《光的干涉》教学设计_第2页
高中物理《光的干涉》教学设计_第3页
高中物理《光的干涉》教学设计_第4页
资源描述:

《高中物理《光的干涉》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高中物理《光的干涉》教学设计大衢中学孙炳海一、教材分析本节主要讲杨氏双缝干涉原理和相干光源的概念。重点是双缝干涉中波的叠加形成的明暗条纹的条件及判断方法。要把光波的干涉和机械波的干涉联系起来,引用路程差的概念,应用学生已有的波的叠加的知识,分析光屏上明暗条纹的分布规律,即与两个狭缝的路程差是波长的整数倍处出现亮条纹,与两个狭缝的路程差是半个波长的奇数倍处出现暗条纹。教材将《光的干涉》安排在学生可感知的光折射现象研究(第1节)之后,意在建立有层次的光本性认知平台.在光折射现象研究中得到折射定律后,教材及时引导学生作深层思考:从实验中得出的

2、折射定律与从惠更斯原理得出的结论形式一致,是否可以推测光可能是一种波?“光线”是否应该是光波的波线?为将对光的认知同化至波的图式中去作了自然的铺垫,这样的编排与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的,也顺乎人类对光本性认识的进程。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会观察与描述光的双缝干涉现象,认识单色光双缝干涉条纹的特征。◆知道单色光双缝干涉亮、暗条纹形成的原理。◆知道产生光的干涉现象的条件。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实验观察分析,认识干涉条纹的特征,获得探究活动的体验。▲尝试运用波动理论解释光的干涉现象。▲体验观察到光的双缝干涉以支持光的波动说的假说上升为

3、理论的方法。▲通过机械波的干涉向光的干涉迁移,经历知识同化、抽象建模的物理思维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探究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欣赏光现象的奇妙和谐。 ●了解光干涉现象的发现对推动光学发展的意义。三、重点难点重点:1.观察与描述光的双缝干涉现象。2.双缝干涉中波的叠加形成的明暗条纹的条件及判断方法。难点:用波动理论解释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四、教具准备:⑴实验装置:激光器,双缝干涉演示仪⑵多媒体课件:水波干涉的视频,托马斯·杨双缝干涉实验原理示意图,PPT课件、多媒体动画等。五、教学过程在光的折射一课中,从实验中得出的折射定律与

4、从惠更斯原理得出的结论形式一致,是否可以推测光可能是一种波?学生思考与交流后得到:如果光是一种波,则要有波的特征现象作实验支持.干涉是波特有的现象,一切波都能发生干涉,因此可以用光是否具有干涉现象来判断光是不是一种波。复习提问:(课件展示下列问题及右图)右图是两列水波某时刻干涉的示意图,S1、S2是振动情况总是相同的波源,实线代表波峰,虚线代表波谷,直线是S1S2的中垂线,在此时刻介质中点为两波谷叠加,点为波峰与波谷叠加,点为两波峰叠加,点是处于某种中间状态的叠加。问:中哪些是出现振动加强的地方,哪些是出现振动减弱d地方,哪些是出现振动

5、加强和减弱的中间过渡状态?(一般情况下,学生能顺利回答两点是振动加强的点,点是振动减弱的点,对于点可能会出现争议。教师可做如下引导)设问:点位于什么位置呢?学生答:略(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既然S1S2到点的路程差为零,根据波动理论,两波源在点处激起的振动总是一致的,虽然该时刻是中间状态的叠加,但两列波在点处的叠加,激起点的振动的振幅(教师强调是振幅最大,而非位移最大,即使是振动加强的点,也有位移为零的时候)仍为最大,故点还是振动加强的地方。(屏幕展示“水波干涉”的视频,通过已有知识的迁移让学生走进光的双缝干涉)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稳定水

6、波干涉现象的特征:即出现振动总是加强和振动总是减弱的区域,且加强区和减弱区互相间隔的现象;指出干涉现象是两列波在空间相遇叠加的结果;强调要得到稳定干涉图样需要两波源的振动情况完全相同.一、波的特征现象之一——干涉现象——振动加强与减弱的区域确定条件——两列波的频率相同(必要条件)设问1:预期的光(例如红光)的干涉图样是怎样的?要求回答:单色光的干涉现象是明暗相间的条纹.(从机械波迁移至光波)设问2:日常生活中为什么不易看到光的干涉现象?学生交流后教师总结:要产生光的干涉现象必须要有两个振动情况完全相同的光源,包括频率相同、振动方向相同、

7、相位差恒定。而普通光源发出的光,是大量原子跃迁时发出的,由不连续的波列组成,各波列的相位是无规则变化的,这是由原子发光的特点决定的。因此,两个独立的光源发出的光,即使是频率相同的单色光也不能保持恒定的相位差。设问3:如何通过实验控制而获得光的干涉现象?学生交流后教师归纳:实验控制的关键在获取振动情况完全相同的光源,让两个完全相同的“相干光源”发出的光在同一空间叠加,用屏在叠加区域接收,应可得到预期的现象。1801年英国的托马斯·杨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把一个点光源发出的一束光分成两束,从而找到了“两个振动情况总是相同的波源”,如愿以偿的

8、观察到了光的干涉现象。因为他设计的巧妙,双缝干涉实验被评为十大美丽物理实验之一(排第五名,多媒体投影如右图)。二、双缝干涉实验1.演示实验、观察现象(屏幕显示托马斯·杨双缝干涉实验原理示意图,如图1所示,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