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7163313
大小:36.19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2-06
《司法行政文化建设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司法行政文化建设思考司法行政文化建设思考 “科学发展、跨越赶超”不仅是当前也是今后长期兴山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基调,要唱好这个主调,必 须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从文化入手,打造“忠诚为民、公正廉洁,勇于创新、和衷共济”的 司法行政文化,提高司法行政队伍的整体素质,增强司法行政系统的凝聚力和竞争力,提升司法行 政工作水平,为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保障和服务,对建设更好更优的司法行政环境,在推动跨越 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保障性、先导性的作用。本文试就结合我县司法行政实践,对司法行政文化建 设作些思考以求教方家。 认真履职,在执法服务中彰显价值。
2、执法的最大价值就是为民,这是司法行政的终极坐标。兴山 司法行政工作必须始终牢记为民服务宗旨,牢牢把握推进法治兴山建设大方向,不断提高各级党委政 府和领导干部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能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级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期盼,在法制宣传、人民调解、法律援助、矫正帮教、公证律师等行政 工作和服务中,立足岗位,创新作为,彰显自我价值。一要全力推进依法治县。以“法律六进”为总 抓手,针对不同的宣传对象、采取不同的宣传方式、组织不同的宣传活动,切实做到宣传对象重点突 出、宣传内容贴近实际、宣传形式群众喜
3、闻乐见,切实做到活动有新动作、媒体有新声像、法治意识 有新提高,引导全县人民进一步增强法制意识,努力形成人人自觉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社会环 境。依靠领导抓,不断推进法治兴山建设上升的高度,依靠抓领导,不断增添法治兴山建设推进的力 度。完善电子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深入推进政务公开,着力培养各级公务员尤其是领导干部依法行政 意识,切实增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完善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体系,困 难、弱势群体法律援助实现全覆盖,“应援尽援”、“凡援尽职”,使人人平等地享用法律资源。二 要倾力服务科学发展。围绕县内重大基础
4、设施建设项目建设,重点新兴产业培育,重大招商引资项目 洽谈活动等,构建律师顾问团服务参与的长效机制,为依法化解矛盾、解决问题、规避风险等提供法 律意见和建议。巩固和深化“法律直通车”服务机制,探索建立司法行政工作人员联系企业制度,针 对中小民营企业开展“法律体检”活动,围绕农业特色产业培育开展市场主体“法律风险规避”讲 座,积极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借助法律手段调节经济关系和民事关系,既维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又要 促进各类市场主体诚信守法、依法经营,用法律调整政府、市场、企业、社会之间的关系,不断提高 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5、 与时俱进,在创新活动中凸显特色。司法行政工作务必做实两头,抓牢中间。中间就是司法行政 的过程,两头就是行政执法者和普法执法对象,实就是要贴合这两者的实际,其中关键就是普法执法 对象,要找准他们不同对象的不同利益述求,创新方式方法,以有效的新的服务理念和措施达到新的 更好的实效。县司法行政部门着力打造法治文化,就要继续开展“与法同行、服务发展”、人民调解 “和谐使者”、“四访四帮四促”等活动,继续利用和完善好流动普法学校、《兴山通讯》“以案释 法”平台,组建“小喇叭”普法宣传小分队、“新起点”矫正帮教小分队、“红太阳” 法律援助小 分
6、队,围绕为民这个主题,抓住创新这个“引擎”,依靠活动这个载体,用不同的外化形式 不断使法治内化于心。一是要积极主动与公安派出所、交警、劳动仲裁、基层法庭、信访综治等部 门加强沟通与协作,在治安案件纠纷委托调解、用工劳资矛盾调解、诉前劝导和诉中委托调解、信访 综治维稳矛盾排查化解中,定准位、领好队,不断建立健全联动调解机制,不断促进人民调解与司 法调解的良性互动,努力构建调解大格局,实施好“人民调解安民工程”。二是要推进法律援助大 覆盖,落实“法律援助惠民工程”,进一步畅通法律救济渠道,为困难、弱势群体提供便捷、高效 的法律援助,树立“
7、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理念建立更多便民法援咨询、法律咨询服务窗口,确保 “应援尽援”,“想询能询”,切实维护好困难群众的合法权益,促进法律服务大转变,全面实施好 “法律服务便民工程”。四是要强化基层基础大建设,认真开展矫正帮教对象“四访四联四帮”活 动,加强审前社会调查工作,全面进行风险评估,建立社会矫正应急预案,全面升级矫正帮教管理规 范化水平,全面落实“社区矫正、帮教安置稳民工程”,最大限度激发特殊群体的社会创造活力, 最大程度增加特殊群体的和谐能动因素,最大力度减少特殊群体的不和谐风险。 从大处讲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
8、政地位的需要。全县治庸问责活动正开展的如火如荼,缔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