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ID:7116061

大小:31.78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2-05

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_第1页
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_第2页
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_第3页
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_第4页
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_第5页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课标依据根据《课程标准》中的规定,“知道我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感受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萌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知道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海陆疆域﹑行政区划,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了解我国的自然概况,知道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有着许多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的国家,体验热爱国土的情感。”本册教材从时间和空间的不同维度,以“寻根问祖”、“可爱的祖国”、“我们同有一个家”三个单元的篇幅达成《课程标准》的上述要求。2.教材的特点(1)教材的呈现方式上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结构创新,主题构建,范例原则。讲究层次,引发问

2、题,信息单元丰富)。例:以我国远古的农业文明、享誉世界的四大发明、古代文化名人三个主题勾勒出我国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传承,凸显出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第二单元里,教科书从国土教育(领土面积、海陆疆域、行政区划和地形、人口、资源方面)与“沿着江河走下来”(黄河、长江)两个主题的学习,通过对祖国疆域纵向、横向的空间分布形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第三单元里,通过对我国多民族大家庭的展示,通过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2)教材内容最显著的变化是点式呈现,课程观念和目标发生了根本变革(强调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形成和社

3、会性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例:第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通过对我国古代文明的感受,萌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所以这个单元就不是单纯的学习历史,不是我国古代史的讲授。但是在各主题中又都设有很简单的年表,用以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历史概念。并且,这个单元的最后展示出一个家庭历史的范例,引导学生学习写家史。这样通过具体的感受、初步的熏陶、简单的练习,不仅达成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而且更加开阔了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3)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的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例:第二单元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不是对学生进行空洞的说教,不是标

4、语口号式的教学。而是帮助学生具体了解伟大祖国辽阔的国土、海陆疆域、行政区划和地形、人口、资源、大江大河,以地图学习作为中介,从祖国的空间分布方面产生比较具体的表象,这样学生们所受到的教育就是实实在在的,而决非空泛的了。特别提示:因此,在这部分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地图学习,重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形成。(4)教材的使用,突出学习方式的转变(给教师留有充分的教学空间)例:第二单元中对祖国行政区的学习,教科书以《中国政区图》的形式展示出来,又以制作表格、朗读歌谣和开展拼图游戏等活动方式帮助学生学习,不仅使教师的教学空间十分宽阔,而且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变得很活泼。(5)教材引导教师自主引发教学思考(提倡

5、教学反思,提升教师的社会认识水平。)二、本册教材使用中的问题、困难与解决.拉近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距离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内容都源于生活。有的是学生的直接生活,有的是他们间接可以触摸到的生活。由于间接生活与学生有距离,教学中的困难可以用如下方法解决:(1)帮助学生运用直接生活经验来感悟(2)运用收集资料的方法,利用故事吸引学生,理解教学内容。(3)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2.运用形象思维拉动抽象思维小学生因其年龄特点决定他们的认知有着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特点。本册教材内容的教学可以利用地图作为形象认知的中介,帮助学生接受抽象认知的内容。例如,《我们生息的国土》主题教学就要尽量

6、利用地图学习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相关学习内容,达成教学目标。三、检测与评价.评价的目的与功能必须明确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评价目的在于获得反馈信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促进儿童的发展。而不是对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作出终结性评定,或对儿童进行比较或分等。因此,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评价重视的是诊断与调节的功能、强化与教育的功能。2.评价内容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评价内容包括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学习结果的综合性评价。3.评价方法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除了采取教师观察记录、描述性评语、学生自述、学生互评、作品评价、个案分析等方法,

7、也可以采用测查、检测的方法获取反馈信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