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935919
大小:38.6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01-31
《从土地到金融:农村改革再突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从土地到金融:农村改革再突破 中国农村改革的动力来自于农民生生不息的创业精神。这种创业精神磨砺于计划经济时期有限的制度空间,激扬于第一轮农村改革的土地新政,受制于近年来的农村金融困局。当前,一个普遍性的规律是,投资兴业、创造财富已经从“土地时代”、“设施时代”跃进到“金融时代”,金融正逐步取代土地、设施成为新时期财富创造的主要载体。如何培育农村金融,使农民的创业能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找到释放空间,是新一轮农村改革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农村改革创造奇迹的逻辑起点 从土地到金融:农村改革再突破 中国农村改革的
2、动力来自于农民生生不息的创业精神。这种创业精神磨砺于计划经济时期有限的制度空间,激扬于第一轮农村改革的土地新政,受制于近年来的农村金融困局。当前,一个普遍性的规律是,投资兴业、创造财富已经从“土地时代”、“设施时代”跃进到“金融时代”,金融正逐步取代土地、设施成为新时期财富创造的主要载体。如何培育农村金融,使农民的创业能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找到释放空间,是新一轮农村改革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农村改革创造奇迹的逻辑起点 计划经济时代一直残存着允许农民在一定范围内自由创业的狭小空间。自留地、自由饲养畜禽和自由
3、市场的存在,使家家都有一块面积很小的可以自由耕种的土地,家家都可以饲养几只家禽家畜,也可以到农村集市上出售少量农产品。在这个十分狭小的制度空间里,农民见缝插针、有地立木,顽强开拓着自己的生存环境。尤其在“两个挤压”和“一个激励”的作用下,这种开拓创业精神愈益强劲。所谓“两个挤压”:一是自身生存需求的挤压。生产队分的粮食不够吃,必须另觅途径,自留地和一定限度的自由养殖便成了农民自由发挥的空间。二是制度的挤压。自留地、自由养殖、自由市场的自由量受到基层干部严格限制,自留地耕种的时间只能是早起、夜晚或饭前饭后等集体出工的
4、空档间隙,耕种、浇灌等完全依靠人力,更不提供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自由养殖的场所、数量受限;农产品进入自由市场的品种、数量、价格和时间也受到严格限制。农民一旦超越限制,便被当成“资本主义尾巴”割掉,轻则没收产品,重则罚款批斗。“一个激励”就是农民通过与“两大挤压”的对抗,能够获取比大田产量高出数倍的可喜成果,这些成果不断点燃着农民创业的激情。 “两大挤压”、“一个激励”是农民在计划经济的夹缝中极尽发挥积极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动力源,是农民创业精神得以铸炼锻造的大熔炉。从一定意义上说,农民正是一直拖着
5、那条“露头就被割”的“资本主义尾巴”才成就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奇迹。 从社会管理层面看,中国农村改革的成功源于家庭承包经营的制度伟力,这毋庸置疑。但制度只是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和条件,是外因。而真正创造奇迹的根本则是内因,是几亿农民在有限的自由空间里“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艰苦卓绝的实践,是他们在这一过程中长期磨砺的创业精神、创业潜能和创业经验。没有这些因素的累积叠加,奇迹难以发生。同样是一个“包”字,进城后的表现就相去甚远。城里人在计划经济时代一直彻彻底底地躺在计划分配的温床上享受着一切。制度没有给他们
6、留下一丝一毫的发挥空间。同时,他们不仅没有生存的挤压,而且环顾浩如烟海的农村,身处城市,那真是“天上人间”,云泥之别,他们相对于农村,是“人上人”。更何况按过去的说法,“世界上还有2/3的人在受苦受难,需要我们去解救”,生存状况还不如中国农村。一种莫名的满足感弥散在每一个有城市户口人的心头。当在农村十分灵验的“包”字进城后,他们很麻木、很茫然,反应迟钝。因为他们当初进城时的创业精神已经完全退化了、消亡了,他们宁肯躺在现有的制度上“享清福”。城市改革举步维艰,至今拖泥带水,这不能不说是“病”之根源。 可以说,在
7、计划经济时代,中国农村有限的自由空间虽然狭小,但却始终孕育生长着一种求新求变的创业精神。这种生生不息的创业精神在时时刻刻应对各种复杂局面的过程中,锤炼了“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生存本领,并不断积蓄着潜能。这一长期蕴藏的巨大潜能,一旦遇到合适的条件与环境,便由“星星之火”迅速扩展成“燎原之势”。因此,30年前中国改革从农村破题;30年后的今天,中国改革同样需要从农村突围。30年前把土地交给农民,农民的创业潜能得以充分释放;30年后,把金融交给农民,农民的创业精神才有用武之地。 二、从土地到金融,农民创业再突破
8、 中国农村第一步改革的成功,就是为农民发挥创业精神、释放创业潜能找到了土地这个载体。土地承包、家庭经营使农村生产力得到空前解放。农民解决了吃饭、穿衣问题之后,拥有了更多的剩余时间、剩余劳力,积累了更多的剩余产品、剩余资金,开启了“离土不离乡”的创业之路,由此衍生出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占据国民经济半壁河山的宏图伟业,使中国工业化的道路发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