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台湾学报徵稿简则

文史台湾学报徵稿简则

ID:6846601

大小:58.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1-28

文史台湾学报徵稿简则_第1页
文史台湾学报徵稿简则_第2页
文史台湾学报徵稿简则_第3页
文史台湾学报徵稿简则_第4页
文史台湾学报徵稿简则_第5页
资源描述:

《文史台湾学报徵稿简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敬請張貼《文史台灣學報》徵稿簡則一、本學報登載有關台灣文學及史學等相關領域之論文。二、一般論文以一至三萬字為原則,特約稿不在此限。三、本學報不接受已正式刊登之論文。四、來稿一律送請學者專家雙向匿名審查,採用與否,將以書函通知。請自留底稿,來稿不再退還。五、入選刊登之論文,將致贈該期學報二本及論文抽印本20份,不另支付稿酬。六、稿件中涉及版權部份(如:圖片及較長之引文),請事先徵得原作者或出版者之書面同意。七、第一期之專題為「歌謠與文史」,並接受一般論文。截稿期限為2009年3月1日,預計2009年6月出刊。八、文稿架

2、構:篇名、作者、論文摘要(300字)、關鍵字(3-6個)、正文、附錄、參考資料;撰稿格式參照本學報撰稿體例(請上本所網站下載)。投稿者請(一)檢附磁片一份,以word格式儲存;(二)列印正式文稿二份。論文通過審查後,將另函通知補送英文篇名、英文摘要、英文關鍵詞等資料。九、凡入選刊登之論文,請繳交「著作財產授權同意書」,俟紙本出版後,電子全文將刊登於本所網頁。十、來稿請寄:  10671台北市和平東路二段134號e-mail:ritl@tea.ntue.edu.tw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文史台灣學報》編輯委員

3、會 《文史台灣學報》投稿者資料表投稿日期字數論文名稱中文:英文:投稿者資料第一作者姓名:手機:連絡電話(H):連絡電話(O):服務單位:職稱:e-mail:通訊處(含郵遞區號):共同作者(一)姓名:手機:連絡電話(H):連絡電話(O):服務單位:職稱:e-mail:通訊處(含郵遞區號):論文遞送方式□郵寄論文一份紙本及電子檔磁片或光碟片□郵寄論文一份紙本、電子檔以e-mail傳送至ritl@tea.ntue.edu.tw**投稿地址:台北市和平東路二段134號《文史台灣學報》編輯委員會收**連絡電話:02-27321

4、104轉2231論文撰寫體例一、正文(一)字體中文採新細明體,必要之引述採標楷體;英文、數字採TimeNewRomans。(二)字級正文為12級字之新細明體;註釋10級字,置於該頁下方。(三)編次章節之標題必編序號,依序採下列次序:「一、(一)、1、(1)、a、(a)……等」;英文標題採「Ⅰ.A.(A).1.(1).a.(a)……等」。(四)符號1.採用新式全形標點符號,。、:;!﹖等,破折號為——。2.引文符號採「」;引文中之引文採『』。3.圖書、期刊名稱採《》;論文、篇名及詩名採〈〉。在行文中,書名和篇名連用時,

5、省略篇名號,例《台灣通史‧xx列傳》。4.英文書名採斜體,篇名採“”。5.日文譯成中文時,行文時一併改用中文新式標號。(五)分段1.每段首行空二個全形字。2.直接引語另起一段時,每行開頭均空三個全型字。3.引文段落前後各空一行。(六)附加原文來稿若以中文撰寫,引用外國人名、著作、地名、政府機關、社團組織等專有名詞時,若使用中文譯名,應於首次出現時以圓括號()附註原文,若有簡稱應附於其後,例美國圖書館協會(AmericanLibraryAssocation,簡稱ALA)。二、註釋、引用(一)註之編號依阿拉伯數字隨文標示

6、,順次排列,置於每頁之末,每註另起一行。(二)註解名詞,則標註於該名詞之後;註解整句,則標註於句末標點符號之前;獨立引文時放在標點之後。(三)再次徵引時可隨文註或以下列簡便方式處理,如下例註①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雜誌社,1996),頁172。註②同註1。註③同註1,頁5。(四)若再次徵引的註不接續,表示如下:註⑧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頁5。(一)若文中多次徵引同一本書,可省略再註腳,改於在引文最後加括號註明書名或篇名及頁數。三、參考文獻(一)在正文撰述過程所徵引的所有參考文獻資料,均需一一編列於

7、參考書目,另起一頁置於正文之後。(二)內容首分中、西文;中文在前,西文在後,並按姓氏筆畫或字母順序編列。(三)引用之參考文獻格式如下例:1.專書①.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雜誌社,1996),頁172。②.藤井省三著,張季琳譯,《臺灣文學這一百年》(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頁30。③.張秀亞,〈略談我散文寫作的經驗〉,《張秀亞全集》第十五卷(台南:國家臺灣文學館,2005),頁247-248。2.論文①.期刊論文廖振富,〈論葉榮鐘詩作手稿及其相關資料之研究價值〉,《台灣文學學報》9期(2006.1

8、2),頁13-44。②.碩博士論文丁世傑,〈台灣家族敘事的記憶與認同〉(台北: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06),頁18-24。③.研討會論文林秀蘭,〈耽溺、毀滅與救贖——論蘇偉貞《沉默之島》的「身體意識」〉(台南:第二屆全國臺灣文學研究生學術論文研討會,2005.06.04-05),頁10。3.報紙文章丁樹南,〈歐坦生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