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康复治疗论文康复治疗技术论文: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36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康复治疗论文康复治疗技术论文: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36例【关键词】 吞咽障碍;卒中;康复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存活患者多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尤其是吞咽功能障碍[1]。2006-01—2009-10,我们在西医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36例,并与单纯西医神经内科常规治疗35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71例均为我中心综合康复科住院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6例,男15例,女21例;年龄49~69岁;病程1~14个月;病变部位于脑干8例,内囊14例,丘脑14例;洼田氏
2、饮水试验4级19例,5级17例。对照组35例,男17例,女18例;年龄51~67岁;病程1~13个月;病变部位于脑干7例,内囊13例,丘脑15例;洼田氏饮水试验4级20例,5级15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 诊断标准 脑卒中诊断参照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1],并经头颅CT或核磁共振(MRI)证实。吞咽障碍的评定标准参照洼田氏饮水试验[2]。患者取坐位,饮温开水30mL,观察和记录饮水时间、有无呛咳及饮水状况。1级(正常):5s内将水一次饮尽,无呛咳;2级(可疑):饮水时间>5s,或分2次以
3、上饮尽,无呛咳;3级(轻度异常):能1次饮尽,但有呛咳;4级(中度异常):分2次以上饮尽,且有呛咳;5级(重度异常):常呛咳,难以饮完。1.3 治疗方法1.3.1 对照组 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包括脱水、改善脑循环等。1.3.2 治疗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由专人拟定综合康复治疗计划,予吞咽功能训练、针灸、中频电刺激治疗。1.3.2.1 吞咽功能训练 ①口腔、咽喉部冷刺激与空吞咽:治疗师戴消毒橡胶手套,将手指于冰水混合物中浸泡片刻后轻轻按摩患者口唇、颊部及咽腭弓处,然后嘱患者空吞咽。②训练舌部运动:治疗师用示指用力下压患者舌前1/3并做水平震动,震动的幅度应小并且
4、治疗师的手指在口中不应超过5s。③屏气-发声运动:患者坐在椅子上,双手支撑椅面做推压动作,屏气,此时胸廓固定、声门紧闭,然后突然松手,声门大开,呼气发声。④摄食训练:包括调整食物形态(半糊状食糜团吞咽)、进食体位(30~60°仰卧位+颈前屈位)、调整一口量等[2]。以上训练每日3次。1.3.2.2 针灸治疗 取穴:廉泉、人迎、风府、风池、天突,予平补平泻法,针刺得气后留针20min,每日1次。1.3.2.3 中频电刺激 使用电针治疗仪(G6805-2A型,上海华谊医用仪器有限公司)G6805型电针治疗仪,电极片分别置咽喉部及食管上段皮肤处,选用脉冲电流,连续疏
5、波,刺激强度以患者耐受为限,每次20min,每日1次。1.3.3 疗程 2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1.4 观察指标 由同一名医师和治疗师评定治疗前后吞咽功能障碍程度变化。1.5 疗效标准 治愈:舌体运动自如,能正常吞咽,饮水试验评定1级。显效:吞咽障碍明显改善,饮水试验评定2级。有效:吞咽障碍有所改善,饮水试验评定3级。无效:吞咽障碍无改善,饮水试验评定4或5级[2]。以治愈、显效、有效统计总有效率。2 结 果2组疗效比较治疗组36例,治愈12例(33.3%),显效16例(44.4%),有效6例(16.7%),无效2例(5.6%),总有效率为94.4%。对照组3
6、5例,治愈5例(14.3%),显效10例(28.6%),有效11例(31.4%),无效9例(25.7%),总有效率74.3%。2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3 讨 论吞咽功能训练、中频电疗法、针灸刺激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的主要机制有[3,4]:根据神经促通技术和神经元再塑原理,口唇、面颊部、舌部的主动及被动运动可促进吞咽及构音器官血液循环,改善咽部肌肉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前咽门是以刺激吞咽反射的最佳部位,而冷刺激是最好的刺激方式,但并不是由于接触作用启发了吞咽反射,而是在吞咽反射存在时冷刺激提高了相应区域的敏感性
7、,使吞咽反射更加强烈;针刺廉泉人迎等穴位,其深部为下颌舌骨肌、舌肌、舌下神经,有促进吞咽肌群的收缩,改善吞咽及构音器官血液循环等功效;中频电疗法有促进咽部肌肉收缩,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调节自主神经功能等作用。我们观察脑干病变引起的吞咽障碍因脑干运动核受损,一般症状重,舌肌萎缩或有肌束震颤,咽反射消失,代偿能力差,故康复效果差。内囊及丘脑病变引起的吞咽障碍以单侧多见,支配咽喉肌的下运动神经元未受损,代偿能力强,故康复效果好。对照组治愈率明显低于治疗组,提示脑卒中后中枢神经系统虽然有一定的自然康复能力,但是如果不及时进行有效系统的康复治疗,自然康复率较低。参考文献[
8、1] 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