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7756961
大小:24.01 KB
页数:9页
时间:2022-04-29
《范仲淹文学思想综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范仲淹文学思想综述作者:陈如毅单位:荆楚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谥号"文正"。作为政治家,范仲淹大胆革新,励精图治,是庆历新政的中流砥柱;作为军事家,范仲淹白首守边,苦心经营,在西北构筑了一道坚固的国防屏障;作为文学家,范仲淹是北宋诗新运动的先驱,提出了一系列力矫文弊的文学主张,并以出色的创作实绩卓立文坛,对宋初文学的拨乱反正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作为历史名臣大家,范仲淹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上世纪研究者多关注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范仲淹,对其政治思想、政治功绩、军
2、事理论、军事成就等探讨较多,宏观微观,成果斐然,对于文学家的范仲淹相对倾力较少。21世纪以来,范仲淹的文学成就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研究者日渐增多,论文论著频出,但综观之,对范仲淹诗词文赋等创作实绩的研究偏多,对其文学思想、文学理论的研究偏少,即使有论及,也多侧重于文学功能论、文学风格论,对其文学本体论、文学创作论、文体论等阐发不够。本文拟从宏观角度对范仲淹的文学思想作一梳理,对其中主要观点进行一定探讨,以期能引导对范仲淹文学思想研究的深入。一、文质相救,宗经复古第9页共9页范仲淹文学思想综述作者:陈如毅单位:荆楚理工学院人文社
3、科学院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谥号"文正"。作为政治家,范仲淹大胆革新,励精图治,是庆历新政的中流砥柱;作为军事家,范仲淹白首守边,苦心经营,在西北构筑了一道坚固的国防屏障;作为文学家,范仲淹是北宋诗新运动的先驱,提出了一系列力矫文弊的文学主张,并以出色的创作实绩卓立文坛,对宋初文学的拨乱反正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作为历史名臣大家,范仲淹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上世纪研究者多关注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范仲淹,对其政治思想、政治功绩、军事理论、军事成就等探讨较多,宏观微观,成果斐然,对于文
4、学家的范仲淹相对倾力较少。21世纪以来,范仲淹的文学成就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研究者日渐增多,论文论著频出,但综观之,对范仲淹诗词文赋等创作实绩的研究偏多,对其文学思想、文学理论的研究偏少,即使有论及,也多侧重于文学功能论、文学风格论,对其文学本体论、文学创作论、文体论等阐发不够。本文拟从宏观角度对范仲淹的文学思想作一梳理,对其中主要观点进行一定探讨,以期能引导对范仲淹文学思想研究的深入。一、文质相救,宗经复古第9页共9页宋自开国历太祖、太宗、真宗七十余年,墨守祖宗家法,政尚循谨,社会承平日久,不思进取,但同时,浮华奢靡的背后潜
5、伏着种种危机,正如范仲淹所说:"我国家革五代之乱,富有四海,垂八十年,纲纪制度,日削月侵,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这种积贫积弱的局面使他发出"不可不更张以救之"的呼声[1]524。早在天圣五年,范仲淹就已指出在"朝廷久无忧矣,天下久太平矣"的假象下所掩盖的国用无度、百姓困穷、民力已竭、邦本不固的真实情况,发出"傥不思变其道,而但维持岁月,一旦乱阶复作,使天下为血为肉数百年"的警告,提出改革吏治的主张,以期达到"朝廷无过,生灵无怨"的目的[1]212-213。第9页共9页在这种经世济时思想的影响下,范仲淹十分重视
6、文学的政治教化作用。他说:"臣闻国之文章,应于风化。风化厚薄,见乎文章"[1]200,"某闻前代盛衰与文消息,观虞夏之纯,则可见王道之正;观南朝之丽,则知国风之衰"[1]238,认为文章是政治的重要的、有机的组成部分,关系到社会风俗的醇善讹薄、国家的兴衰成败,因此,统治者不能不引起高度重视。范仲淹不满于宋初文坛的柔靡卑弱,说:"今文庠不振,师道久缺……文章柔靡,风俗巧伪"[1]238,"以至靡靡增华,愔愔相滥。仰不主乎规谏,俯不主乎劝诫。抱郑卫之奏,责夔旷之赏,游西北之流,望江海之宗者有矣"[1]186,要求变革文风,以厚其风化
7、。《论语•雍也》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2]61文章的形式与内容相统一,才是正常现象,针对宋初文坛柔靡文风,范仲淹提出了文质相救、厚其风化的文学思想。他在《奏上时务书》中说:故圣人之理天下也,文弊则救之以质,质弊则救之以文。质弊而不救,则晦而不彰;文弊而不救,则华而将落。前代之季,不能自救,以至于大乱,乃有来者,起而救之。故文章之薄,则为君子之忧;风化其坏,则为来者之资。惟圣帝明王,文质相救,在乎己,不在乎人[1]200。文章厚薄通过文与质体现,质弊则内容晦涩,难起教化作用,文弊质木无华,
8、导致行而不远,只有文质相救,才能文质彬彬,有补于时,因此,圣人理世均重视文质相救,以厚其风俗,平治天下。范仲淹认为宋初文弊是"文章之薄",需"救之以质"。怎样"救之以质"呢?他分析"文章之薄"原因是"为学者不根乎经籍,从政者罕议乎教化"[1]238,"惜乎不追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