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7年秋期人教版部编本二年级上册第4单元教案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017年秋期人教版部编本二年级上册第4单元教案设计2017年秋期人教版部编本二年级上册第4单元教案设计 第8课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 1.学习《望庐山瀑布》。理解诗的意思,感受庐山瀑布的壮观气势。 2.学会本课的生字。 3.背诵古诗,结合诗的内容展开想象,并把想象到的画面说出来。 生字、新词卡片;与诗歌内容相一致的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首古诗《望庐山瀑布》。 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这首古诗是哪位诗人写的?(李白。)李白是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气势豪放,想象奇特大胆,语言清
2、新自然,被称为“诗仙”,和杜甫并称为“李杜”。著有《李太白集》。 2.借助拼音读古诗。要读准字音,圈出生字。 3.集体认读生字:炉烟挂流尺疑银 4.交流记字的方法。 5.集体反馈。2017年秋期人教版部编本二年级上册第4单元教案设计 (1)挂:右半部分是由两个“土”组成的。(2)流:右半部分不要少写“丶”。 6.再读古诗,读准字音。 三精读古诗,体会意境 1.先听老师读古诗,然后说一说这首诗写的是哪里的景色。(庐山瀑布。) 2.数一数这首古诗共有几句。(4句。) 3.质疑、解疑,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1)庐山:三山
3、五岳中三山之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南。 (2)香炉:指香炉峰,是庐山西北部的一座山峰。它的形状尖而圆,峰上烟云缭绕,就像一座香炉,因此而得名。 (3)生:产生。(4)紫烟:紫色的烟雾。 (5)挂前川:指瀑布好像一条大河垂挂在山前。川,河流。 4.说一说这首古诗的意思。(太阳照耀着香炉峰,升腾起紫色的烟雾,远看瀑布就像一条大河垂挂在山前。湍急的水流从三千尺的高处飞泻下来,让人怀疑是银河从天而降。) 5.想一想,在这首诗中,诗人看到了什么?(香炉峰、瀑布。) 6.看到了这样的景象,作者想到了什么?(疑是银河落九天。) 7.观看课件
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四课后延伸拓展 1.展开想象,把想到的画面说一说。 2.推荐李白的诗《独坐敬亭山》,建议学生背诵。 1.教学《望庐山瀑布》时,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谈谈对李白的了解,学生的知识面很丰富,不仅背了不少李白的诗,还知道他之所以被称为“诗仙”,是因为他的诗想象丰富,诗中常会出现凡间没有的奇景。2017年秋期人教版部编本二年级上册第4单元教案设计 2.教师范读,学生练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走近作者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被后人称为
5、“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诗风格豪放洒脱,想象丰富奇特,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8《望庐山瀑布》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4个生字,会写“炉“、“银”、“流”3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3.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教学重点:1.认识4个生字,会写“炉“、“银”、“流”3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
6、情。教学难点:1.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2.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教学准备:2017年秋期人教版部编本二年级上册第4单元教案设计教师:生字卡、挂图、课件、录音机。学生:预习课文、读《静夜思》(李白)、搜集已学过的或课外读过的古诗。教学过程: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1.复习李白《静夜思》和《赠汪伦》。(课件《静夜思》和《赠汪伦》)导语:这是大诗人李白写的诗,谁会背呢?今天,我们又学习一首李白写瀑布的诗。2.师引述:我国唐代有个诗人叫李白。这首诗是诗人李白五十岁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叫《望庐山瀑布》(板书课题),
7、齐读题、释题。释题后问:大家想知道他写了什么吗?3.看图说话:(出示挂图)瞧,这就是李白作诗时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出示庐山风景片,解说其秀丽的风光)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过渡语:诗人究竟写了些什么?我们读了课文就知道了。1.听录音朗读课文。2.自由读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顺诗句。2017年秋期人教版部编本二年级上册第4单元教案设计3.出示生字卡(庐、瀑、炉、疑、银、烟、流)谁会拼?(个别读、小组读、全班读、同桌互读互查)4.让学生观察范字(银、烟、流),交流识字写字的经验。5.有重点地指导识记(“银”字有两个
8、“竖提”,“艮”的竖提应略向下,长于金字旁的竖提。板书生字)6.学生练习书写生字。7.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课件《望庐山瀑布》)8.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