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帖的“出”与“入”

临帖的“出”与“入”

ID:67731547

大小:23.55 KB

页数:8页

时间:2021-09-26

临帖的“出”与“入”_第1页
临帖的“出”与“入”_第2页
临帖的“出”与“入”_第3页
临帖的“出”与“入”_第4页
临帖的“出”与“入”_第5页
临帖的“出”与“入”_第6页
临帖的“出”与“入”_第7页
临帖的“出”与“入”_第8页
资源描述:

《临帖的“出”与“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临帖的“出”与“入”第8页共8页《胡抗美书学论稿》开首两篇即“临帖:书家的日课”,“古人与临帖”,临帖,在胡抗美书法创作及理论中似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在《心智的觉解:情感与形式――胡抗美书法美学观》一文中笔者曾谈到艺术的深境有待于情感的觉解,这让人想到艺术天赋。没错,艺术与天赋有着密切关联,无艺术天赋,无论如何勤奋,艺道亦不酬勤,这是从艺者的必要条件。然有艺术天分,是否就足够成就一位艺术家?这里有两种观点,一种浪漫主义观点,以为艺术不可学,无规则可言,天才就是无视他物,自立规则者;另一种观点则在承认天赋的前提下

2、,强调对法度、对规则的学习掌握,后天学养亦尤为重要。细观胡抗美的书法观,有两种似乎抵触的提法引人注意。其一是临摹中提出首先要立足于传统的形似,反对一开始就追求神似,舍形求“神”;而在草书创作中,则一反传统提法,指出其最高境界非“形神兼备”,而是“见神不见形”。这两种提法,不仅彼此似乎冲突,且与传统见解也有所不同。然要理解某观点的真正含义,必先理解它所针对的问题的实质。临帖者,是学习,其心智技巧皆有待启蒙;创作者,则心智学养已趋成熟。对前者而言,重在对他人形式与情感之双螺旋结构的领会,并孕育属于自己的双螺旋结构

3、;而对创作者,技法则是早已解决的问题,对于成熟的书家而言,创作时应心神凝定,静观心眼所见之“形象”,是以自己的情感体验为轴心,基于自己的双螺旋结构创作出属于全新的书法艺术。不管如何,两种提法都以情感与形式的双螺旋结构为前提。但对学习者和创作者,应有不同的侧重。临帖讲究笔到、心到。“笔到解决形似问题,心到才能达到神似的最高境界。笔到法不亏,但心不到就打不开法帖作者的内心世界。”[1]清人蒋骥也早有“若徒求形似,则不足与论书”之断。这是书界共识;但此共识也衍生出一种似是而非的说法,“临摹古人,千万不能形似,形似者

4、,书奴也”。“进而神似变成了一把万能的尺子,无处不用,无处不量。书法大家求神似,对书法有一定了解的人求神似,初学者也求神似。”[2]面临如此乱象,胡抗美力倡临帖首先要讲究形似,这一观点与某些流行观点显然颇有距离,引发争议自可预见。然将胡之观点置于历史文化语境中,则会注意到一个差异。从历史角度来讲,当下的书者与古人身临的世界完全不同。古人开蒙期就用毛笔写字、临帖,写字临帖已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无论古今,假若陷于一日日的临帖,而无书法的美学意识和自觉追求,可能陷入对形似的无限追摹中去,沦为字匠;况且当下的书者自小

5、缺乏环境的浸润,基础训练难与古人相比。而一旦立意当“书法家”,又无力抵御浮泛世风中时髦语汇及种种名利的诱惑,被冲昏头脑的初学者往往难以脚踏实地,勤于日课,因而往往便利地取来“神似”的招牌来掩盖功底的薄弱。因而,书法一方面需要美学意识的启蒙,另一方面则需要临帖时那种朴素的心境与日常的苦功。第8页共8页有感于时弊,胡抗美对造形尤为重视。在心到与笔到间,首先必须具备笔到的功夫,有了功夫才有进境的基础和空间,因一旦领悟技法背后的情理基础,便能豁然开朗,这是走在正途中的人;而设若自以为心到而笔未到,则会如孙过庭所批评的

6、“任笔为体,聚墨成形,心昏拟效之方,手迷挥运之理”[3],一开始便步入歧途。是以,在认识到“心与笔”的辩证关系前提下,胡抗美更从功能角度指出,初学者的笔法造型到位较之“心领神会”更为重要。于创作者而言,必须心有所悟而形之于手,心是第一位的;对于学习者而言,则必须由表及里,从艺术表层形式进而领悟古人心灵之深层构造。虽然由表层形式而进入其心灵深层形式的领悟,可能是同步发生的,然从认识的逻辑来讲,仍存在由表及里的顺序。因此,我们将“知人”置于“形似”之后来分析。第8页共8页手到,只是临帖途中迈出的一小步,而且对笔意

7、的领悟刚刚开始。此处要突出“他者”的重要性。临帖,是临他人之形式与领悟他人之性情。他―我之别必须分明。但由于他―我之间必有距离,为了使这一理解更为顺畅,在选择“他”时,又要尽可能与“我”贴近,使“我”能够亲近他,理解他。因而对于初学者,选帖也很重要,胡抗美谓之“量体裁衣”。与自己性情接近者,有便于你理解何以他之如此情感可生成如此形式。一旦领悟此形式与情感的生成关系,你便领会了“笔之意”,在临帖途中迈出了一大步。此处必有一个认识上的界限,临帖时,即便选帖与“我”接近,你所认知的目标却不是“我”,更非表现“我”,

8、否则,说是临帖,不过是重复自我,“别人看后不知道临的谁的帖,反倒知道是谁临的帖。”[4]一个表象的悖论出现了,一个人处在自我当中,以自我为中心,反倒离自我认知最远,他只是被动地承受“自我”。只有自觉地进入他人的灵魂中,并予以观摩理解,他才获得心智觉解的资源。因而,临帖中的“他―我”之界限,乃自我启蒙之前提。此时,在习帖者心中形成初步的形塑原则。第8页共8页当你内心有了初步的形塑原则,你也就初次品尝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