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771295
大小:41.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1-25
《肝内胆管结石诊疗方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胆石病(肝内胆管结石)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16751.1-1997)。以右上腹胀闷或痛,检查发现胆道结石为主要表现的结石类疾病,可归纳为胆石病。2.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2。对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不但要求明确结石部位、数量、大小的分布,还应了解肝内胆管和肝脏的病理改变。(1)临床表现:反复发作胆管炎、肝区疼痛、肝肿大和黄疸。(2)实验室检查:急性感染期与肝外胆管结石的化验结果相似。慢性期
2、可有血浆蛋白偏低、血清碱性磷酸酶、Y-谷氨酞胺转肽酶升高或血转氨酶偏高。晚期多有肝功能损害。(3)影像学检查肝内胆管结石的确切诊断和了解肝胆管系统的病理状况,最终需要依靠现代影像学检查。①B超和CT检查:有助于了解结石的大体位置、数量和胆管扩张情况。B超准确率在70%左右。CT准确率平均80%左右。两者均难准确了解具体的位置、数量和胆管病理改变。不易与肝内钙化灶区别。②经皮经肝穿刺胆系造影(PTC)和经内镜胆胰管逆行造影(ERCP):成功的PTC和ERCP影像清晰,能明确结石的具体部位、大小、数量和胆管病理现状。准确率可达95%以上。但有一定的并发症。需注
3、意预防。目前仍为术前诊断的主要方法。③磁共振胆系成像:可以显示结石和胆管系统的影像状况,无创,有逐渐替代PTC和ERCP的趋势。但不如PTC和ERCP清晰。④术中胆管造影和胆管镜检查:可进一步确定诊断和了解结石是否取净。(二)证候诊断1.肝胆气滞证:右胁或剑突下绞痛,恶心呕吐,口苦厌油,或有发热,舌苔薄黄,脉弦。2.肝胆湿热证:右胁或剑突下剧痛,牵引肩背,恶心呕吐,口干口苦,寒热往来,声目黄染,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3.热毒淤肝证:寒战高热,右胁绞痛,全身发黄,恶心呕吐,腹部胀满,大便秘结,小便短黄,心烦易怒,甚至神昏谵语,舌质红绛
4、,舌苔黄腻,脉弦数。4.肝郁脾虚证:右上腹胀痛,痞闷不舒,纳呆,腹胀,嗳气,便溏,舌苔白,脉弦细。5.肝胆瘀滞证:右上腹疼痛,痛有定处,状如针刺或刀割,舌质紫暗或有斑点,脉弦涩。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肝胆气滞证治法:疏肝理气、利胆排石。方药:大柴胡汤加减,柴胡、大黄、枳实、黄芩、制半夏、白芍、生姜、大枣等。加减举例:一般可酌情加金钱草、海金砂、鸡内金、芒硝(冲服)、延胡索等。中成药:舒胆片。2.肝胆湿热证治法:清热利湿、利胆排石。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黄芩、栀子、生地、车前草、泽泻、当归、炙甘草、木通、柴胡等。加减举例:
5、一般可加金钱草、海金砂、鸡内金;黄疸,加茵陈、虎杖;热盛,加银花、蒲公英。中成药:舒胆片。消炎利胆片。茵陈化湿丸(院内制剂)。3.热毒淤肝证治法:清热解毒、苦寒攻下。方药:茵陈蒿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茵陈、栀子、大黄、黄芩、黄连、黄柏等。加减举例:一般可加金钱草、海金砂、鸡内金;右胁痛剧,加郁金、延胡索、芒硝(冲服);呕吐,加竹茹、制半夏;烦躁、谵语,加丹皮、生地、赤芍;神昏,配服安宫牛黄丸。中成药:双虎清肝颗粒。舒胆片。4、肝郁脾虚证治法:疏肝理气健脾。方药:柴芍六君子汤加减。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柴胡、白芍、制半夏等。加减举例:一般可加枳实、金钱
6、草、海金砂、鸡内金。中成药:舒肝解郁胶囊。逍遥丸。5、肝胆瘀滞证治法:行气化瘀、利胆结石。方药:膈下逐瘀汤加减。五灵脂、川芎、丹皮、赤芍、乌药、延胡索、甘草、桃仁、红花、香附、枳壳等。加减举例:一般可加金钱草、海金砂、鸡内金。中成药:血府逐瘀口服液。(二)静脉滴注中成药注射剂根据病情可辨证选用。肝胆湿热证可选用苦黄注射液;肝胆瘀滞证可选用复方丹参注射液。(三)其他中医特色治疗1、外敷“肝胆排石膏”:不分年龄大小以用2贴为最好,即肝区前后各1贴,洗澡或隔2-3天取下对折几次使未发挥药物作用的部分调节到外面,再敷肝胆痛区,1周更换1次新药。肝胆排石膏主要成份:
7、南星、附子、香附各10g,当归、肉桂、丁香、乳香、没药、大黄各20g,灵脂、木香、陈皮、地龙各30g,防风、荆芥各40g,广丹1000g,香油1000g。具有活血化瘀,疏肝理气、消炎止痛、利胆排石等作用。2、针灸疗法:(1)体针疗法:主穴日月、京门、阳陵泉、巨阙,配穴公孙、内关,用泻法。(2)耳针疗法:胆区,留针30分钟。三、疗效评价1.中医症候疗效评价:基本痊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无
8、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2.肝功能疗效评价:临床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