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717028
大小:36.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1-23
《以教学活动提高文言文学习兴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以教学活动提高文言文学习兴趣1.初高中文言只是衔接提高兴趣我们很多中学老师都会发现,给高一学生讲文言文不是十分的顺手,诸如此类活用,文言特殊句式等古代汉语语言现象,近几年的中学生多是一问三不知,更何况在新课改之后文言课文的比例又有了一定的上升,老师们感到文言文的教学费时费力,出现这种新情况的原因是教学大纲调整的教学要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读文言课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对修订前的大纲所规定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已不做要求。以前的文言文教学讲求字字句句落实,要求学生掌握实词的古今异义,一词多意,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知识;掌握常见虚词的用
2、法,教学中花费大量精力对这些句式进行语法分析。现在教读文言文不再提字词句的要求,老师要求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阅读。在了解内容的基础上,能顺畅的朗读,能背诵一些基本课文。其中并不要求学生掌握各种语言现象,句式等,学生能够疏通文字即可无论是在文化传承方面还是在审美熏陶方面,无论是在语言能力的习得方面还是在精神品质的培养方面,文言文都拥有着无法估量的教育潜能。它熔铸着一个古老民族的精魂。在这座由文言的“砖石”砌成的文化宝库里,浓缩着中华文明的景观,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反映着历朝历代的生活,透视着中国人的文化心态、思维方式。中学的文言文教学,就是在学生面前打开扇窗、铺开一条道,让他
3、们能穿越时空,去触摸、感受和了解我们的历史、我们曾经美丽曾经辉煌过的千年文化。中学语文教学责无旁贷地要承担起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使命。令大多数的语文教师犹豫和困惑的是:文言文的教学是应当注重实用,还是应当关注审美;是形而下的字词讲授,还是形而上的文本研究;是为短期的应试服务,还是为长远的人的发展考虑;是偏重一方还是两者兼善?我以为追求文言阅读的审美教学是解决诸多问题的一个路径,也是体现新课标精神的一种有益的尝试。现就文言阅读审美教学策略提出以下思考。策略一:反复诵读中国历代大学问家、大教育家都认为读悟相通。“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白知。”“心潜于一,久而不移,而所读之书,
4、文章接连,血脉贯通,自然心与理会。”诵读的过程就是由口入心的过程,逐步深入理解作品的过程。诵读需体察文本固有的气韵,读准了,读多了,往往就会把握文言文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就会进入一个广阔深邃的精神世界,自己的思想就会逐步走向丰盈和深刻。文学语言不同于其他的语言,它具有其本身的特点,是一种“精神意义的存在”,是“人的精神本体赖以存在的凭依”,形音义的结合造成了音韵的谐和、音义的通融。朱熹说:“韩退之、苏明允作文,其一生之力皆从古人声响学。”姚姬传说:“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正声疾读,又缓读,久之自悟。”这都是在通过对声音节奏之美的感觉,调动所有的感官“目视”“口诵”“耳听”“心惟”,抵达
5、“与作者心灵相感通”,即神相遇、气相通、心相印、情相融的欣赏境界。以《过秦论》《阿房宫赋》这两篇文章为例,文中的句子,都是以繁笔增加气势,大量对偶排比句式的运用,使得文句音节铿锵,音韵优美。《过秦论》的排比性的长句一气写来,笔酣墨饱,意兴淋漓。吞并六国、独占天下的勃勃雄心,虎视眈眈、咄咄逼人的情态,诵读之中,就能感受到那内在的运动感、力量的速度感。汉代艺术还不懂得后代讲求的以虚当实、计白当黑之类的规律,铺天盖地,满幅而来,文字塞得满满的。唐代就不同,晚唐的作品似乎也雄浑厚重,但那种狂放的气势、力量、速度,与汉代就有些距离。《阿房宫赋》中作者工笔重彩,精描细绘,状声摹形,引人入胜
6、。阿房宫之丰姿盛态可谓跃然纸上,而杜牧文字的疏宕和明丽,那种“宕而丽”的风格也一览见余。这样一种感觉的养成,可以通过反复的朗读、吟诵获得。以诵读法教授文言文,自然、亲切,它兼及了文章的内容了解、感情体会、特色把握,甚至兼及思路、情调、风格等内在美的感悟、欣赏。需要强调的是:要让文言文中的无声语言变成声情并茂的复合语言,需要把语言美、形象美、情感美、思想美融为一体,整合贯通地读。教师对诵读方法的指导要做好四个结合,自读和范读相结合,齐读和个读相结合,讲前读和讲后读相结合,朗读和背诵相结合。策略二:引入情境文言文的学习首先是文学作品的学习。一味地咬文嚼字,会让学习兴趣荡然无存,因此
7、要先把学生引入到作品所描写的特定情境中去,所谓“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这入境,就是让学生从世俗的繁杂的生活中走出,逐渐沉静下来,“澄怀”“味象”。从方法来说,情境的设立是讲求不拘一格、富于变化的。音乐绘画的先声夺人、典故的铺述、诗歌的旁引以及背景介绍等等,都对审美心境的营造、审美欲望的强化起到很好的作用。在《雨霖铃》与《锦瑟》的比较阅读教学中,我就抽取了作品中共同的文化元素“别”,以大量的诗歌作品铺排陈述,再加以概括:“别有情,别有景,别有形式的繁复,别有生命的选择,这无数的分别无不贯穿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