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705869
大小:46.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1-23
《修辞专题复习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石狮市第七中学初三语文备课组修辞专题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2、修辞方法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表达作用【教学重点】常用修辞手法的类别及作用【教学难点】常用修辞手法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运用【教学设计】一、导入同学们,一株大白菜放在清水里煮起来,不加任何调料,你觉得好吃吗?(生回答:不好吃。)为什么?(生各抒己见。如:淡然无味等)那你认为怎么样才会好吃呢?(生答:加入一些调味品。)非常好,其实我们写作文也是一样的,为什么有些同学的作文能够写得非常的优美,而有的同学却是平平淡淡的呢?如何让我们的语言更加的优美呢?这就涉及到修辞手法的问题了。二、你了解吗
2、?1、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初中阶段学过的修辞手法有哪些?(学生回答)(出示幻灯片:中考说明要求需要掌握的十一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借代,对比,引用。)2、你能说说这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吗?(学生回答常用的修辞手法的一些作用。)(1)比喻以具体、浅湿熟知的事物或道理为喻体,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不熟悉的事或理,达到说得形象、生动、明白的目的。明喻(用“像”、“如“等比喻词)“共产党像太阳。”(本体像喻体)“解剖整个地区,如同抱个大‘金娃’!”难点是借喻、博喻。喑喻(用“是”、“等于”、“成为”等比喻词)“那里四周是山
3、,环抱着一潭春水,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本体等于喻体)“且看这里遍地青松,个个雷锋!”(省比喻词。)借喻(只有喻体,本体比喻词不出现)“忘了和尚多了没水吃。”(喻体代替本体,无比喻词。) (2)比拟有强烈感情时,才能用好比拟,而且不能随意比拟,一般要有一定相似点。比拟重在于“拟”,即把甲“当作”乙,两者浑然一体;比喻重在于“喻”,即以甲喻乙,两者有主有从。拟人(把物当人来写,给物以人的感情、动作、语言等)“油中考专项复习教案石狮市第七中学初三语文备课组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拟物(把人当物写,使人具有物的情态或动作)“敌人夹着尾巴逃跑了。”
4、 (3)借代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使语言富于变化,给读者深刻印象。特征代人和事物“花白胡子下坐在墙角吸旱烟。”(“花白胡子”代“老年人”)“按一按衣袋,硬硬的还在。”(“硬硬的”代“洋钱”) 具体代抽象“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本本”代“革命理论”) 局部代整体:“几千双眼睛都在盯着你。”(“几千双眼睛”代“几千个人) 器物代本称:“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决不容许枪指挥党。”(“枪”代“军队”) 借代易与借喻相混。区分时注意:借代、借喻相同点是本体都不出现,借体(即别称)和喻体都必须出现。借代着重于甲
5、代乙,两者必须有密切关系;借喻重在以甲喻乙,两者有相似处。 (4)夸张对人或事物的原样作故意的夸大或缩小的描写,就是夸张。它有助于充分表达自己对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的充分肯定或否定的态度、感情,促使读者联想。注意不要忽略缩小的夸张。 向上夸张(故意往大处、高处、多处、远处等方面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故意往多处说)向下夸张(故意往小处、少处、短处、弱处等方面说)“一眨眼的工夫麦子就由青变黄了,收害的日子到了。”(故意往时间短处说) 超前夸张(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的或者跟前者同时出现的)“他酒没沾唇,心早就热了。” (5)对偶由结
6、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句子或词组组成。运用对偶可突出事物的矛盾,增强语言的音乐性、感染力。旧体诗词运用的“对仗”即“对偶”,要求很严,如要求词性相对,并讲究评仄。注意“对偶”与“对照”的区别。正对(上下两联是相似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互为补充、衬托。)“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反对(上下两联是相反或相对的两类事物,或一个事物的相反的两方面,互相对照、映衬)“斧头劈翻旧世界,镰刀开出新乾坤。”“看洞中依然旧景,望窗外已是新春。”串对(上下联有承接或条件或因果或假设等主从关系)“中考专项复习教案石狮市第七中学初三语文备课组满
7、园春风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因果)“若要人不知,除非已莫为。”(假设)(6)排比用一组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或词组成串地排列在一起,用以增强语势,抒发感情。排比的各项内常出现一个相同的词语作为连锁词。它们不得少于三项,彼此为并列关系。分句排比“声音绘制色彩,声音绘制形象,声音绘制感情。”句子成分排比(多为词组)“你是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而在有些人却是出风头第一,休息第一与自己第一。”(7)设问 用自问自答形式表达看法。问句不表肯定或否定。有引人注意的作用。“什么叫问题?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8)反问(反诘) 为加强语气,用
8、疑问句方式表示确定的意思(用肯定表否定、用否定表肯定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