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679902
大小:37.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1-22
《万玉玲新课改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语 文 新 课 改 如 何 实 现 开 放 性 教 学摘 要:语文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形成。合作学习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责任感,以及与他人的交际能力、合作协调能力。传统的语文教学是一个封闭式的教学系统:教学模式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上;教学信息主要从教师单向流向学生;教学场所局限于教室和校园。这种教学方式,极大的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潜能。系统论认为,任何系统只有开放,与外界有物质的、信息的交换,才能实现从低级结构向高级结
2、构的发展。语文教学要克服这些弊端,就要在现代教学理念指导下,建立开放式的教学系统,实现语文教学过程全方位的开放,拓展学生的创造时空,给予学生创造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关键词:实现 开放性 课程改革 合作学习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中学课程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次课程改革规模之大、进展之快超过了以往任何一次改革。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教学的开放性问题将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实现开放性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实现教学内容的开放由单一的课本知识延伸、扩展到课外阅读。据统计:
3、在学生掌握知识总量中,课本知识约占40%,是知识的核心部分;课外知识占约60%,是知识的外围部分。前者求“精”,后者求“博”,“精”与“博”是知识大厦纵横两部分的构件,是知识的最佳结构。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出现“通才取胜”的局面。所谓“通才”,是具有一、二门专业知识,而又知识面广博、基础扎实的人。美国曾对1311位科学家的论文、成果、晋级等方面情况作了五年调查,发现很少有人是仅仅精通一门专业的“人才”,而多数是以博取胜的。杨振宁、李政道两位博士指出:知识面窄是我国青年的一大缺点。学生在多读多写和多向评价过程中,他们感到轻松、自然
4、、有趣、和谐,精神压力消除了,心理状态改善了,就能变“苦”为“乐”,变“难”为“易”,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由于学生语文积累丰富,语文素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必然大幅度提高。大量阅读和写作对发展学生的智力是大有裨益的。正像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转化“差生”时曾经说过的:“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是特别有害的--这种做法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思维变得更加迟钝。我曾经用许多手段来减轻这些学生的脑力劳动,结果得出一个结论: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写作范围。”中学语文教材是语文信息的载体,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内容,它的综合
5、性很强,不仅涉及社会、经济、人文等因素,也与历史、地理、政治等学科密切联系。尽管这几年教材改革力度在不断加大,然而,语文教材在目前还是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还有许多尚待完善的地方,这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发展的空间。如此这些,要求我们在教学实际中,应力戒照本宣科,注意活用教材,提高教材的开放性。我们知道,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我们的教学应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跳出教材,对教材做灵活变通、或重组或增加或删补,还可以选取文化内涵比较丰富、深厚的文章或文学作品,如冰心、朱自清等著名学者的文章。还可以增加一些富于时代气息、体现时代特点的文章或文
6、学作品,如史铁生、贾平凹、王安亿等的作品,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语文的教学面,开阔语文的教学视野,这一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个性。-二、实现教学观念的开放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和教学行为要转变,这就需要教师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来看待和实现新课程。教师要把教学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教学策略以学习者为中心,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促进学习者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以主动获取对知识本身和知识价值的真正理解。教师要以“研究者”的心态
7、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不断反思自身的行为。其中课堂的开放性是衡量一个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教学水平的一把尺子。教学理念新,教改意识强的教师,课堂上敢放能收。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猜想、去操作、去探究、去思考分析、去讨论、去判断、去验证结论。现在不少教育专家都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让学生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这说明,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解决问题的意见,而且还要培养学生自己敢于提出挑战性问题的习惯。开放式的课堂,要确保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发
8、表意见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敢于质疑,有时间质疑。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为此,教师必须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做到真正地关注学生和接受学生,建立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对知识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而不是“客观知识”的传递过程。教师不仅是一个教育者,也是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