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75.大学生的依恋方式与应付方式关系的研究

1475.大学生的依恋方式与应付方式关系的研究

ID:6663996

大小:87.50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8-01-21

1475.大学生的依恋方式与应付方式关系的研究_第1页
1475.大学生的依恋方式与应付方式关系的研究_第2页
1475.大学生的依恋方式与应付方式关系的研究_第3页
1475.大学生的依恋方式与应付方式关系的研究_第4页
1475.大学生的依恋方式与应付方式关系的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1475.大学生的依恋方式与应付方式关系的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大学生的依恋方式与应付方式关系的研究摘要本研究采用问卷法以广州市288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亲密关系经历调查表(ECR)、应付方式问卷共两个问卷对其进行测量,探讨了大学生依恋方式和应付方式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学生的依恋方式和应付方式在性别、年级、专业、是否独生子女等变量上都不存在显著的差异。但是,在家庭情况(即:父母的婚姻状况)这一变量中,依恋类型中的依恋焦虑和应付方式中的自责和退避差异显著。相关分析表明:大学生应付方式与依恋方式有显著相关。回归分析进一步表明:依恋回避、依恋焦虑对应付方式的六个因子:解决问题、自责、求

2、助、幻想、退避、合理化都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关键词:大学生依恋方式,依恋回避,依恋焦虑,应付方式191引言国外有研究表明,依恋的两个维度(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与焦虑和抑郁等心理困扰之间呈现正相关。另有多项研究发现,应付方式是依恋维度和心理困扰之间的中介。Mikulincer等人(1995)研究发现:面对压力,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倾向的个体,更多使用情感取向和冷漠的应付方式;Kobak等人(1998)认为:依恋的两个维度应该与不同的应付方式相联系,无效的应对方式是依恋维度与心理困扰之间联系的中介;Berqer等人(2001)研

3、究发现:应付方式部分协调了依恋焦虑对心理困扰的影响,并且在控制依恋焦虑这个变量之后,依恋回避与心理困扰之间没有达到显著相关[1]。从上面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依恋方式与应付方式是有一定的联系的。在我国,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在压力状态下容易产生心理冲突,而心理冲突对个体身心健康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2]。因此人们对压力带来的影响也越来越重视,人们便开始研究人在面临压力后的反应和行为,即人们如何应付压力,这就引起了对应付研究的重视。而作为年轻一代的大学生,具有专门的专业知识体系结构

4、,同时也面临着生活、学习、择业中的种种压力和应激事件,如果没有正确的应付方式,很容易出现不良反应,影响其身心健康。虽然早期依恋理论将依恋界定于亲子之间,但已有大量研究表明婴儿与其父母的互动经验会逐渐内化,形成稳定的工作模型,并将延续到成年。当个体遇到压力情境时,该模型就会被激活,进而对其认知、情绪及行为产生影响[3]。大学阶段是青少年向成人过渡的时期,在这个阶段个体拥有了固定的依恋对象,比如:父母、朋友、恋人、团队、组织或者抽象的形象(如上帝)等[4]。而且,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依恋方式,个体在面对压力和应激事件时表现出

5、来的行为也不一样,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那么,在我们国家,当代大学生面临着较大的竞争和学习压力,在压力面前大学生们会以怎样的方式来应付呢?跟国外的研究有什么不同和相似的地方?这是本研究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1.1依恋理论研究综述1.1.1依恋的概念和发展阶段早期的研究者将依恋理论界定在“婴儿和母亲的亲密关系”之内,但依恋理论的奠基人Bowlby却坚持认为依恋是一种“从摇篮到坟墓”的稳定而持久的情感联结,在个人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存在个体差异。狭义的依恋是指婴儿与第一照看人(通常是母亲)之间建立的情感联结

6、状态。广义的依恋是“人际间在感情上甚为接近而又彼此依附的情形,所谓相依为命,既为此意”[5]19。恋人、挚友之间都存在依恋。在西方依恋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上个世纪60年代,以Bowlby为代表,是依恋理论框架的创建阶段,主要的研究内容是论述儿童对母亲的依恋机制。第二阶段主要是:6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以Ainsworth为代表,在这一个阶段主要发展了陌生情景技术。第三个阶段是:80年代至今,依恋研究成为心理学跨领域研究的热点,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上都有了很大的进展[6]。在这一阶段,依恋从儿童依恋

7、发展到青少年依恋、成人依恋。一篇题为《浪漫的爱可以看成依恋过程》的论文的发表,标志着依恋的研究拓展到了成人阶段[7]。1.1.2成人依恋成人依恋的概念:Berman和Sperling在1994年对成人依恋下了如下定义:“成人依恋是个体一种的稳定的倾向,去靠近他主观认为能提供其满足生理、心理安全的特定对象,维持和寻求接近的实质努力,而这种稳定的倾向是由依恋内部工作模式所调节,而这些基于个人在其人际世界中的认知一情感一动机的模型中[6]。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人们开始讨论依恋原理与成人的亲密关系之间的相关性了。他们集中讨论

8、了依恋这种情感纽带的作用。个体可以从配偶或恋人那里获得舒适和安全,有与对方厮守在一起的愿望(特别是有压力的时候),当对方提出分离时就会拒绝。Ainsworth突出强调了依恋行为系统在成人生活中的机能,认为安全型依恋关系能促进关系之外的机能与能力的发展。她指出,个体在与伴侣关系中寻求安全与舒适的经历。若当这些安全感与舒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