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61106
大小:37.0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7-08-29
《“三农问题”的世纪反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三农问题”的世纪反思在今天这种瞬息万变的时代,一个人如果能够自始至终坚持做完一件事,往往要靠运气。因此我真的是三生有幸,不仅有机会从80年代农村改革试验区创办起就参与其中、一直干了11年;而且最近这两年又不期然得到了一个安静地坐下来、总结试验成果的机会,可以认真地读点书,可以学然后知不足,可以进一步反思自提出三农问题以来、不断在理论见之于实践的过程中得以深化的认识。有方法论常识的人都知道,试验就是通过不断地试错和证伪来科学求解,因此即使大部分试验出问题或不能成功,本来也应该是符合预期的正常现象
2、,不必动辄得咎。与农村改革有关的学界人士大多知道,我们十多年来在各地试验区身体力行的,就是按照新古典的基本理论追求市场化,按照新制度学派的理论推进产权清晰化。这些年为了能够公正地对待任何理论,我对学界各派人士一向以师礼事之、一概尊为老师,对各种观点一视同仁,采取拿来主义。在理论界讨论问题的很多场合,我都强调自己只是个试验员,而绝非理论工作者,现在也认为自己提出的只是对农村基层客观情况的感性认识。因此,本文只是一篇草根派试读三农问题这本大书的心得。一、中国的问题是什么长期在基层的摸爬滚打之中,我有
3、过很多被书本上的理论迷惑、又被大量的实际调研所解惑的经验,于是才逐渐不惑。我认为中国近一个世纪以来受西学影响逐渐形成的思想理论体系,一直就有一个源于西方的科学及其背后的科学哲学,如何与中国的实际和中国的传统理论相结合的问题。在当代中国社会科学理论研究中先后居于绝对地位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自由主义经济学,客观上也同样有外来理论与中国实际相接合的问题。无论是毛泽东、邓小平,还是国内外认真的学者,都认为这个问题至今并未解决好。因为中国至今还是一个农村人口占绝对比例的农民国家:中国100年来的3次国
4、内战争被称为3次以农民革命为主体的土地革命战争;解放后的新民主主义从满足农民要求的土改起;社会主义改造从组织农民的合作化起;近20年的改革又从农民自发改革的大包干开始……弄得无论什么外来思想、内生理论,都不得不在能否解释农村、农民和农业这三农问题上受检验。有鉴于此,对于本世纪初以来的中国问题研究,我能够提出的基本假设,其实是一个简单到尽人皆知的判断:中国的问题,基本上是一个人口膨胀而资源短缺的农民国家追求工业化的发展问题。从这个假设出发进行的研究可以抽象为两个基本矛盾和两个历史阶段,这100年的
5、经济发展可以概括为一个农民国家的4次工业化;通过研究得出的结果更是十分简单:任何制度安排,都不过是宏观环境制约下要素结构变化的结果,而不是它的前提。以下是我的解释:1、中国近代农村革命的基本脉络孙中山早在发动旧民主主义革命之初,就以历代农民造反提出的要求平均地权为其民生主义的两个重要内容之一,这立即引起了与保皇派关于农村土地占有关系问题的论战。尽管孙中山及其同志在理论上没有退让,但是不久之后他却在自身革命实践中得到教训农民几乎不为革命所动。他认识到:中国农村社会的不平等其实只有大贫与小贫之分。于
6、是,发动不起农民革命的孙中山转向联络会党起义,那场革命最终沦为列强操纵下军阀崛起的割据战争。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在20年代作农村调查写出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充分肯定了被大多数人所诟病的痞子运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形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的理论依据。后来在秋收起义、建立井岗山根据地的历程中,也一度尝试开展打土豪分田地来平均地权;其后不久他就因为山区小农剩余太少、不足养军,而把土地革命改变为斗土豪、筹粮饷,并因此而受到左倾路线把持的中央的严厉处分,险些为此牺牲生命。此后井岗山和其它根据地也因此虽然扩红30
7、万而苏维埃革命终于未果。再后来红军历经艰苦长征,几次选择目的地才发现陕北;而仅以3万军力在陕北贫瘠的乡村立足,以延安山沟里也能出马克思主义战胜了王明从莫斯科照搬的苏式教条主义并终成正果,究其原因(排除抗日战争这个外因),把分田地改革为减租减息,把打土豪改革为承认李鼎明先生是个开明士绅、亦即保持农村基层传统的的社区精英自治,应是其中的关键。《毛泽东选集》中的两论和改造我们的学习,就是中国共产党同苏式教条主义斗争的产物。2、高度分散的小农经济社会与政府追求现代化之间的对抗性矛盾几乎就在中国以农民为主
8、体的共产党从教训中逐步纠正从西方的共产国际批发来的左倾错误的同一时期,中国知识界30年代也曾经有过一次较深刻的反思。一批注意研究国情的学者提出亚细亚生产方式或称亚细亚形态的问题引起讨论。其意在于引证马克思晚年自省对亚洲古代社会认识不足、因而不能以自己源于摩尔根和达尔文的有关论点,来分析中国不同于西方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特殊性。这本来对于中国的社会科学研究的本土化是一线希望的曙光。因为,东方古国以原始灌溉农业为生存基础,这种生产方式必然要求以群体(家庭)为社会基因,其社会发展过程因此的确有别于以原始狩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