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水文化中的自然观和科学意义

浅析水文化中的自然观和科学意义

ID:6559050

大小:53.0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01-17

上传者:直挂云帆济沧海
浅析水文化中的自然观和科学意义_第1页
浅析水文化中的自然观和科学意义_第2页
浅析水文化中的自然观和科学意义_第3页
浅析水文化中的自然观和科学意义_第4页
浅析水文化中的自然观和科学意义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析水文化中的自然观和科学意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浅析水文化中的自然观和科学意义张余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遥感学院,江苏南京210044)摘要:水是生命之源、文明之源,因水而生的水文化,不仅体现在我国古代汗牛充栋的古文献中,也表现在古往今来人类在与水打交道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所获得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生产能力的总和。充分认识水文化的功能,对深入挖掘和弘扬传统水文化的丰富内涵以及充分认识我国传统水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有着重要的意义。追求崇水为上、人水和谐的价值观念,这是水文化博大精深地深刻体现。新时期水文发展理念是“服务”,服务为本、服务至上,在服务中求生存,在服务中谋发展,即以适应经济的发展,满足社会的需求,紧紧围绕水利事业发展为中心,提供全面、优质、高效的水文服务。关键词:水文化;崇水为上;人水和谐AnalysisofthewatercultureviewofnatureandscientificsignificanceZhangyuqing(RemoteSensingInstituteofNanjingUniversityofInformationScience&Technology,JiangsuNanjing210044,China)Abstract:Wateristhesourceoflife,thesourceofcivilization,waterandrawwaterculture,notonlyinancientChinathevoluminousancientliterature,butalsoinmaterialwealththroughtheageshumansocialpracticeindealingwithwater,thespiritwealth,thesumoftheproductioncapacity.Fullyunderstandthefunctionofthewaterculture,digandpromotetheculturalrichnessoftraditionalwaterandfullyunderstandthehistoricalsignificanceandpracticalvalueofthetraditionalwaterculturehasanimportantsignificance.PursuitChongwater,humanandwaterharmonyvalues,whichisthewatercultureisprofoundtoprofoundlyembodied.Thehydrologicalconceptofdevelopmentintheneweraisthe"service",service-oriented,servicefirst,intheserviceofsurvival,intheserviceplandevelopment,toadapttoeconomicdevelopment,tomeettheneedsofthecommunity,closelyaroundtheWaterDevelopmentforthecenter,toprovidecomprehensive,highquality,efficientandhydrologicalservicesKeyWords:Waterculture;admirewater;personandwaterharmonious 水是生命之源、文明之源。人类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与水息息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认识水顺应水和治理开发水资源,从而推进文明进步的历史[1]。纵观世界历史,世界四大古代文明,都发祥于古代的江河之滨。例如:古巴比伦文明发祥于古代西亚地区的两河流域(即今天伊拉克境内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古埃及文明发祥于尼罗河流域;古印度文明发祥于恒河流域;而中华文明则发祥于黄河、长江流域,因之,中国人自古至今称黄河、长江为“母亲河”。一个民族的哲学是其文化系统的主导和核心,代表了这个民族理论思维的最高水平。无论是世界文明的发展史,还是中国文明的发展进程都表明,任何一种文化都只有在哲学的高度上过滤和升华,才能奠定它的理论基石。中国的文化是从水文化开始的,水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母体文化[2]。而中国水文化最初的启蒙,又是以“哲学之水”开始的,这正是中国水文化形成和发展、水哲学启蒙与思辩的独特而久远的魅力。各个民族在生存发展中形成了水的观念、使用水的规范、习俗等,构成了各民族的水文化。但是由于不同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的差异,不同民族水文化的内涵也是不同而丰富多彩的,如有的民族人们生活在江河流域、有的生活在平坝、有的生活在山区、有的生活在湖泊畔,这一切都决定了各民族的水文化有不同的内涵[3]。 一地球表面约有70%以上为水所覆盖,水是人类生存和文明进步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没有水就不会有人类,当然也就不会有人类聚居的城市,不会有人类创造的文明。传统水文化对水的认识是比较系统、全面、客观的,并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升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水是万物之源,自古就有水生世界的哲学观点。早在公元前300年人们就提出了“太一生水”[4]的宇宙生成说。先秦时代的管子曾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产也。”(《管子·水地》)管子之后,中国古代许多先哲解释世界的本原,都把水视作十分重要的元素,如著名的“水、火、木、金、土”五行说,把水视为物质构成的五要素之首。中国的文化审美中“水”的外延最为宽泛,几乎可以深入到任何艺术领域。从“大禹治水”到“洛神赋”,从“二泉映月”到“荷塘月色”,都是因水而创作而衍生。水文化中最重要也是最彰显的,是“水”的母性象征或女性象征,这是因为水的自然形态被人们自觉诗化,最后成为有精神内核的人文指代,所以会有“母亲河”的说法。“水”在人们的精神领域中占有不可替代的神圣感。西藏有寓意幸福吉祥的“圣湖”,云南有象征爱情美满的“蝴蝶泉”,山西有象征生命渊源的“难老泉”。中国大地上,几乎每一处都有关于自己水景的故事。此外,在漫长的兴水之利、除水之害的历史实践中,形成了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治水文化,它们构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古代文人往往喜好聚集在某个有山有水、 风光秀美的景点吟诗作词,寓情于景,咏物言志,因此留下了很多动人的诗句,有的是描述当时的一景一物,有的则可以从中感受到文人的种种情怀。其中,有些记载成为我们今天了解古时河流、水系、水文、气象等的重要依据。赏物抒情的如李白《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入海不复回”、《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杜甫《登高》中“无端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还有李煜《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这些诗句,无不成为借水抒情的千古绝唱。古文献中还有大量的警句、格言、成语等,借水表达深刻的哲理。如“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必溃,伤人必多”的警句,将民众心声的表达比喻为河中水流的自然流动,不得随意阻挡。“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的格言,将连绵不断的历史比喻为滚滚不息的长江水,形象而富于理性。而与水有关的成语就更为常见,无一不蕴涵着深刻的道理。这些古代文学作品中俯拾即是的与水有关的文字,都是我国古代水文化的具体展现。此外,我国汗牛充栋的古文献中,还有丰富的江河水系的系统记载,这成为我国古代水文化的重要载体。当然古代水旱灾害的频发也对传统文化观念产生影响。一方面,灾害不断对生产力造成毁灭性的破坏;另一方面,历史上始终存在着人地关系紧张、人与水争地为利的状况,它们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压抑了人们开放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我国传统文化中谨慎、内敛、宿命等特点,或许都与水文化有着不解的联系。 二水文化是人类在与水打交道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所获得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生产能力的总和[5]。从物质财富讲,水文化是人们以水为载体创造的物质财富的总和。水是一种自然资源,自身并不能形成文化。水一旦与人发生了联系,人们对水有了认识,有了思考,有了治水、用水、管水的创造,就产生了水文化,就是说,水与人,与人类社会发生了联系就会形成文化。水孕育了人类社会,自有人类的社会活动,就有水事活动,就有水文化的存在。说水文化是人们以水为载体创造的物质财富的总和,有两层意思:一是一切与水有关的物质财富都是在一定的水文化环境中创造出的;二是一切与水有关的物质财富都人们知识和智慧的结晶,都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如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工程建在春秋战国之际,当时中国是历史上生产力大发展、社会大变革和文化空前繁荣的时代,“自强不息”的主体精神和“道法自然”的天道观念己是当时社会文化的重要氛围。都江堰的创建,正是以李冰为代表的治水先贤,在总结前人治水经验的基础上,“参天地之造化”,遵循“道法自然”的原则,根据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水流态势,度势建堰,成就了人类科学治水的光辉典范。都江堰所蕴含的“道法自然”的哲学理念,集中表现在工程的选址和营构上。都江堰选址在岷江上中游的交汇处,这里恰好是岷江上游“自然之区”和中游“人文之区”的联结点。渠首三大主体工程的设置巧妙地利用“凹岸取水”、“凸岸排沙”的原理,以“鱼嘴”分流分沙,筑“飞沙堰”泄洪排沙,凿“宝瓶口” 限洪引水,三大工程相辅相成,浑然一体,协调运行,达到引水灌溉、分洪减灾、排沙防淤的神奇功效。又如奥运水系的清洋河治理也有丰富的水文化内涵。就这工程的名称就有浓厚的水文化韵味。这项治理工程本来是清河导流渠和仰山大沟的治理。工程的建设者巧妙地把历史典故和现代治水理念结合,体现了人文奥运的理念。历史典故是相传老子紫气东来留下道德经,其传人在成都建青羊宫宏传道家哲学思想,青羊与清河导流渠和仰山大沟的首字谐音,加上水变成“清洋”恰巧又与我们治理河道弘扬水德之意相合,包含了“人水和谐”的治水理念和当代水文化的发展。因此我们就把治理后清河导流渠和仰山大沟更名为“清洋河”。清洋河是北京市第一条修建在公园内的河道,兼具行洪、改善水质和美化景观的功能,河道景观以“喜融共舞”为主题。从精神财富讲,水文化是人们创造的与水有关的精神财富的总和,也可以理解为狭义的水文化。水事活动是一种客观的社会存在,必然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意识。人们对水事活动的认识都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水文化就是人们对各种水事活动理性思考的结晶。所谓理性思考就是对丰富多彩水事活动的历史积淀和现实活动,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方式,探求事物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并形成一定的观念和思想,即一种社会意识。这种社会意识主要表现为与水有关的人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行为规范、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哲学思想、精神状态、文学艺术等;表现为对水事活动的经验总结和规律性的认识;表现为水利工作的方针、政策、法规、条例、办法和工作思路等;这些都是人类精神财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 从生产能力讲,水文化是生产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辞海》中把能力定义为文化的范畴是非常重要的。能力属于知识的范畴,是能成功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具有的个性心理特征。如观察力、记忆力、识别力等,这种能力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结果。有的人虽然读书很少,也没有什么文凭,但由于他肯学习、善思考、具有很好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办事、会办事,这也是文化水平高的一种表现。所以德国哲学家康德把文化定义为:“有理性的实体为了一定的目的而进行的能力创造”。我国清末民初有位著名的水利专家叫王同春(1851~1925年),河北邢台人,他没有上过正规学校,15岁参加水利工程施工。由于他在长期的水利施工中积累了经验,他可以从黄河的泡沫中推测出河水的涨落,能从田鼠打洞翻出土的干湿程度滩推测地下水位的深浅,能利用灯火测量地面的高低,能从观察雨水流向确定渠道的走向。在他开后套渠道中,主持开挖义、和沙、河丰、济刚、灶王等五条河,开垦荒地万顷。由于他精于水利工程,声名远播。民国初年,山西雁北地区兴修灌溉渠道,两次请他前去指导。1914年,担任北洋政府水利局总裁的张謇聘他为水利顾问,参与制定导淮计划。1925年,冯玉祥将军请他主持后套水利技术工作,他不顾74岁的高龄亲自进行现场查勘,为后套水利建设立下了不朽功勋。正是无数像王同春似的人物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能力才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水文化。三 充分认识水文化的功能,对深入挖掘和弘扬传统水文化的丰富内涵以及充分认识我国传统水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有着重要的意义。水文化的功能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孕育功能、教化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审美功能、规范功能[6]。孕育功能主要表现在水是人类文明和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必要前提。从我们的祖先类人猿开始,没有一天不与水打交道,无论旧石器时期文化还是新石器时期文化大都是在江河湖海之沿产生。一个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总是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相伴而行的,首先是与水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相伴而行的。因此说水文化参与了人类文明和中华民族孕育和发展的全过程,催化了人类文明和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教化功能即教育和感化的功能,这是一切文化的基本功能。水文化的教化功能主要表现在:一是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二是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知识素质。三是提高全社会的水意识。水意识包括爱水、惜水、护水和水患意识。水与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关系极为密切,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凝聚力是水文化的核心作用部分。水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通过核心价值观来体现的。价值观就是每个人对事物都有“好”与“坏”、“对”与“错”的判断标准,众多个体凝聚、规范、动员起来的价值追求、价值准则就构成价值体系。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谈到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时,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之后又对中国人民解放军提出了现代革命军人的核心价值观:“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祖国、献身使命、崇尚荣誉。” 这些都是为了增加全国人民和全军的凝聚力。水文化的激励功能主要是精神的激励。水精神和水利行业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创造能力和优秀品质,激励着广大水利工作者,为了人民的利益艰苦奋斗,前赴后继,创造了古往今来的水利事业的辉煌。水文化的审美功能主要有:从水环境看,水确实能为我们创造许多无限美好的境界。茫茫的海洋,滚滚的江河,潺潺的涧溪,飞挂的瀑布,粼粼的湖荡,清彻的山泉,构成了地球上千妩百媚的“水体”景色,与自然和人文等要素组合成奇妙多彩、文雅别致的风景名胜,给人以美的享受。从水利工程上看,尽量使每项水工程成为具有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工艺品;成为旅游观光的理想景点、休闲娱乐的良好场所、陶冶情操的高雅去处,满足人们亲水、爱水、戏水、休闲、娱乐等文化的需求。为美化人们的生活,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提供优美的环境。水文化的规范功能是指规范实践层面水文化行为的功能。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法律、法规、条例、规章、制度办法等强制性行为规范,这种水文化的规范功能不仅规范从事水事活动人们的行为,而且是要求全社会的人都要共同遵守,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都要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二是人们遵循长期以来在水事活动中形成的基本道德、习惯、行为准则以及对水和水利的价值判断标准,这是一种情感、意识的内在强制性的规范功能。 四人与水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处理好这对矛盾的基本要求就是人水和谐。人水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和“和为贵”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水关系上的具体体现。其文化意义主要包含“以人为本,以水为善,以水为师”等几个方面,是一种典型的和谐文化[7]。崇水为上、人水和谐的价值观念。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命题,千百年来,人类择水而居、逐水而走,人们亲水娱水、吟水歌水,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人水和谐的价值追求[8]。人水和谐是一种道德的必然。文化意味着价值。无论孔孟从水中体会了时间观和自强不息的人生观,无论老庄体会了谦卑的道德观和无为自敛的精神气质,无论荀子说“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无论孙子通过水之虚实、水之强弱体会了兵家之道,也无论佛家参悟了无量大慧。然而,架构于人水关系的水文化,其根本价值在于追求人水和谐。人不能对水只有权利,没有义务,水对人只有义务,没有权利。从我国水文化发展的历史来看,只要人水和谐相处,文化就能获得生命力;如若人水不能和谐相处,则必将引发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河流、湖泊都不是我们的保护对象,在和人类文化的共生中它们具有“道德顾客”身份[9];因而,和谐的关系是一种交往的需要,道德的必然,是最根本的文化价值。人水和谐是新时期治水的基本理念,遵循自然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新时期水文发展理念是“服务” 。服务为本、服务至上,在服务中求生存,在服务中谋发展,即以适应经济的发展,满足社会的需求,紧紧围绕水利事业发展为中心,提供全面、优质、高效的水文服务[10]。一是工作思路创新。新时期的水文工作要贴近水利,融入水利,面向社会。既要为防汛抗旱提供及时、准确的水情与雨情信息,同时还要确立和遵循“由与洪水抗争转到主动科学防控,由控制洪水转到管理洪水”的新方略,加强水文巡测及预测预报工作。大力拓宽水文工作领域,不断提高社会服务功能,走多功能、大水文的发展路子,真正做到为防汛减灾提供优质服务、为水资源统一管理提供全面服务、为水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基础服务、为水利发展规划和工程建设管理提供可靠服务、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周到服务。二是科技运用创新。突破传统观念,敢于创新,加快水文测报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突出和完善能力、素质建设,加大新技术、新仪器、新设备的更新和推广运用力度,不断提高水文信息在采集、传输、处理、存贮、服务等各个环节的现代化水平,建立和完善水文业务应用和服务系统建设,不断增强水文应急监测、机动监测、自动监测和面向社会综合服务的能力,全面提高水文技术和现代化水平。五我国的水文化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历史上,水利实践活动促进了水文化的产生与发展,而水文化又是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内容。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一座水文化的宝库,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索。今天,水利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造成了一些问题, 如水系污染、江河断流、生态环境恶化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除了防洪、抗旱的安全保障之外,经济发达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关注水环境问题,80年代开始关注水域的景观,90年代又开始关注水域的生态系统。近年来,我国开始采用生态技术改善河流湖泊的水质,恢复滨水环境,美化滨水景观。尤其是在城市,人们将水文化的观念运用到水环境的修复与城市水景观的营造工作中,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经济等多方面的效益。成都、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宁波等一些大城市在这方面都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如,武汉汉口的江滩,通过防洪工程的加强、滨水景观的营造使之在洪水季节能够有效防洪,平时则为市民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昔日凌乱不堪、常遭洪水侵袭的地方如今已成为武汉市亮丽的一道风景线。社会变革影响着文化的发展,文化又以其反作用力影响着社会的变革。社会的要求必然推动水利事业的发展,在水利建设的同时如何改善水域的景观和生态环境,成为现代水利事业发展的重要问题,也对水文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我们研究水文化的目的就是要在社会实践中自觉地建设新时期的水文化,使之为现实社会服务。 主要参考文献:[1]戴颖,李可可.水文化浅议[J].黄河水利.2004,(6)[2]潘杰.“以水为师”—中国水文化的哲学启蒙[J].中国水利,2005[3]熊晶,郑晓云.水文化与水环境保护研究文集.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4]江林昌.考古发现与先秦两汉学术文化[J].社会科学战线,2003(2):214-220[5]李宗新.再论水文化的深刻内涵[J].水利发展研究,2009·7[6]顾学明,李宗新.试论水文化的主要功能[J].水利发展研究 2010·2[7]王培君.传统水文化的哲学观照[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9月[8]王宏.水文化发展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第5期[9]余达淮,张文捷,钱自立.人水和谐:水文化的核心价值[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6月[10]李宗新.建设水文化、弘扬水精神构建水文化核心价值体系[J].水利发展研究 2008·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