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在德国的发展:历史、人物、展望》

《中国学在德国的发展:历史、人物、展望》

ID:6548790

大小:32.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1-17

《中国学在德国的发展:历史、人物、展望》_第1页
《中国学在德国的发展:历史、人物、展望》_第2页
《中国学在德国的发展:历史、人物、展望》_第3页
《中国学在德国的发展:历史、人物、展望》_第4页
资源描述:

《《中国学在德国的发展:历史、人物、展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HelmutMartinundChristianeHammer(Hrsg.),Chinawissenschaften.DeutschsprachigeEntwicklungen.Geschichte,Personnen,Perspektiven.Hamburg,1999,S.678(《中国学在德国的发展:历史、人物、展望》,汉堡,1999年,678页)张国刚(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天津300071)从1887年柏林东方语言研究所成立并讲授汉语,到1909年汉堡殖民学院设立第一汉学教授职位,1912年柏林大学成立汉学系,德国汉

2、学专业的建立步履蹒跚地经历一段曲折的道路,两次世界大战和战后东西德的分裂,使20-30年代曾经辉煌一时的德国汉学元气大伤。如何总结自己走过的学术道路,开辟未来的发展方向,便成为统一后德国汉学界思考的现实课题。1997年——德国教授汉学的最早的机构——柏林东方语言研究所成立110周年,德国中国学研究协会在柏林召开第8届学术年会,讨论德国中国学发展的历史和前景,本书(除少数论文为后来增入的外)是这次学术讨论会的的论文结集,以汉堡亚洲研究所通报第303辑出版,主编是马汉茂(1940-1999)教授及其助手哈默尔女士。《中国学在

3、德国的发展》全书共收入论文38篇,分为六个专题。一、理论、方法与中国形象;二、历史的回顾;三、战后东西德汉学的发展;四、中国学家与作者;五、环视周边:欧洲的视角;六、图书文献与翻译。前面冠以马汉茂的序言。这本论文集反映了德国汉学界浓厚的自我反省意识。第一个专题的理论与方法部分的论文注意清点德国汉学史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如果说舒特博士的《中国学学科创立的学术文化史考察》主要论述德国汉学学科建立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那么罗梅君教授《世界观、学术、社会:批判汉学的反思》则重点清点了德国汉学史上有影响的汉学大家学术思想,如比较了高

4、延、顾鲁伯、孔拉迪、艾克斯关于包括儒教在内的中国宗教的不同观点,指出了其中浓重的殖民主义思想的历史痕迹。罗教授的学生余凯思博士的《想象化的中国——德国汉学的“话语霸权”》与此思路相似,他运用怀海德的话语霸权理论剖析了德国汉学史上占统治地位的一些观点,比如作者讨论了福兰阁的名著《中华帝国史》中提出的“普遍国家”(Universalstaat)概念。福兰阁认为中国的世俗统治与宗教统治是合二为一的,文化与宗教在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及其深刻的巨大作用。多林的《文化主义与全球化之间——汉学在歧路?》就当前德国汉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

5、出四点意见,他的看法是,汉学作为一门包罗万象的文化科学已经是历史的陈迹,与时代要求不合拍;落伍的德国汉学已经无法参与国际同行关于现实中国问题的对话;因此,德国汉学的未来趋势应该是一方面内部要有更加专业化的分工,另一方面对外要向人文社会科学开放,以便改变其无序状态。他呼吁,当前要就德国汉学新的发展路线和新的自我定位展开公开的讨论。丁佩德《德国人与中国》分析了当前影响德国人的中国观三个主要因素,即中国经济发展、人权状况和对外政策。讨论了时下一般德国大众心中的所谓“中国人的特性”问题。方为贵《中国精神的神话》主要讨论卫礼贤的中

6、国观。作者以卫礼贤的《中国精神》(DieSeeleChinas)作为主要分析对象,认为卫氏描述的带有玫瑰色彩的中国图象,并不是现实中国的反映。论文集的第二部分专题回顾德国汉学的历史,特别是把重点放在纳粹时期的德国汉学这个过去比较忽视的时期。其中皮古腊《早期德语区汉学的历史学研究》是研究德国汉学学科建立以前的所谓早期汉学的。文章认为欧洲关于中国知识的加工和欧洲对中国的想象看成是欧洲文化史的组成部分。诸如马可波罗游记中的中国知识,利玛窦、门多萨等书中的中国知识以及卫匡国等传教士介绍的中国知识和门泽尔等的研究可以算是德国汉学的

7、初始时期。在启蒙时期与法国的伏尔泰等同时,德国也有一批热诚的中国文化鼓吹者,他们从法语和英语作品中翻译关于中国的知识,在新编世界通史中添上了中国一章。在19世纪的历史学家和历史哲学家中,有许多人对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感兴趣。如赫尔德(1744-1803)、黑格尔(1770-1831)、马克思(1818-1883)等等。19世纪熟悉中国的欧洲人和汉学家中也有不少德国人,如长期旅居法国的汉学家克拉普若特、柏林大学教授硕特、学者帕拉特、传教士郭士腊、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等等。接下来6篇文章讨论二战前德国的中国学。维亭霍夫《德意志帝国

8、与第三帝国期间的中国学》简要地介绍了从1909年汉堡设立第一个汉学教授职位后到30-40年代德国汉学的发展概况,以及这时期培养的汉学家包括在北京中德学社的德国汉学家对于战后德国乃至西方汉学的影响。《中国人留学德国史》的作者哈尼士博士在《汉学的缺失:1945年以前中国留学生对汉学的贡献》的简短论文中论述了中国留德学生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