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54718
大小:71.5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7-08-26
《小學語文教材教法複習資料(專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小學語文教材教法複習資料(專科)教学法复习资料课程介绍1.课程介绍:语文教学法是一门综合的应用理论学科,是语文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也是语文教育专业职业性最强的一门课。既是学科教育学,又是应用教育学。既是边缘学科,又是综合学科。2.学科的发展阶段:⑴孕育于教育学时期(1902-1918)⑵“国文教授法”时期(1918-1924)⑶、“国文教学法”和“国语教学法”时期(1924-1939)⑷“语文教材教法”时期(1939-1978)⑸“语文教学法”和“语文教学论”时期(1978-1989)⑹“语文教育学”时期(1989-1997)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时期(1997年至今)3.
2、学科的发展阶段:⑴“语文教育学”学科名称产生的逻辑是:教育学——学科教育学——语文教育学⑵“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名称产生的逻辑是: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这两个不同的逻辑顺序显示:“语文教育学”强调的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培养个性完美发展的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强调的是语文教学的实践过程——语文学科的课程与教学。终极目标是通过实践过程达到的,语文教学研究的重点应该是它的实践过程。从强调终极目标到强调实践过程,是自身本质的回归。4.新课程的价值追求:⑴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全面发展⑵新课程所追求的新的课程理念是:教育民主国际理
3、解回归生活关爱自然个性发展5.案例:《老树的故事》这篇课文的一段教学实录,根据这段教学实录,分析陈老师教学中给学生传导的关爱自然的思想。师:请小朋友们认真看课本上的插图。(稍后问)你怎么知道这是一棵‘老树’?(有些学生急于回答问题,老师再次要求他们观察图学生纷纷说了老树“老”的一些特点。)师:我们刚才用的是边观察图边想象的方法来向老树提问题的。谁还能用这种方法继续向老树提问题?一生:老树你有多大啊?一生:老树你有一百岁了吧?一生:老树你为什么这么老?一生:老树你为什么这么胖?一生:老树你为什么这么矮?一生:老树你为什么这么绿?一生:老树有多少鸟在你身上安过家?一生:老树有多少
4、鸟和你谈过话?一生:老树有多少鸟给你唱过歌?一生:老树你为什么笑啊?师:请你来扮演老树讲一讲自己经历过的事情;请你扮演老树上安家的小鸟;请你扮演对老树凝望、问问题的小朋友。(学生们热情很高,纷纷举手选择自己想扮演的角色。有一名男同学双手伸开扮演老树。)一男生:我今年已经一百岁了,但身子还很健壮(手攥成拳,摆出很有劲的样子),头发还是绿的,没有变黄(边说边抚摸着自己的头发),许多小鸟都来我家做客,在我孤独的时候,它们陪我聊天,还给我唱歌呢!我非常喜欢它们所以就让它们在我身上安家了。有一次我生病了,是它们救了我,帮我治好了病,我很感激它们,每天都伸展着绿叶,为它们提供清新的空气。
5、师:他知道了树和小鸟是相互依存的,谁也离不开谁,我提倡同学们都向他学习。一女生:老树你为什么都这么大年纪了还这么枝叶茂盛啊?你一定有秘诀吧?是不是你身上的小鸟帮的忙啊?它们一定帮你捉了不少害虫吧?这些小鸟真是太好了,我以后再也不乱捉小鸟了。我一定会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全班同学都鼓掌。)师:小朋友们她表演的好在哪里?一生:她不但知道小鸟对树的重要性,还知道人和小鸟的关系,人们要保护小鸟,保护大自然。我们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校园里的一草一木,爱护小鸟,不捉小鸟和其他动物。让我们身边的每一棵小树都能长成健壮的老树!6.改革应试教育的课程体系:课程目标:知识技能取向课程内容
6、:繁难偏旧课程结构:严重的”分科主义倾向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课程评价:选拔取向课程管理:中央集权7.新课程目标的时代特色:新课程的知识观新课程确立起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新课程的学生观8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全面转型:⑴语文新课程对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和教学方式将产生重大影响。①教师角色:②教学方式:⑵语文新课程对教材编写提出了新的要求。①确定语文课程的基础知识,应由狭义的知识观转变为广义的知识观。②教材编写要从讲读中心向言语实践转变。③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⑶面向未来,增强课程的现代意识,加强信息技术的运用。⑷关注传统,弘扬民族文化,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⑸淡化
7、旧有的语文知识体系,反对机械训练,突出言语实践活动。⑹加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倡导综合性学习。9.思考题:以自己的体会谈谈他们所感受到的应试教育的弊端。讨论对“狭义知识观”与“广义知识观”的看法。讨论课程当如何回归生活。.语文课程基本理念1.理念指导实践,实践孕育理念: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基本理念:⑴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强调打好基础,提出“双基”⑵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中期:强调能力和智力,提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⑶八十年代中后期:强调非智力因素,提出“培养非智力因素”;⑷九十年代以后:强调素质教育和创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