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449373
大小:67.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1-14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研究活动初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研究活动”初探从2008年9月中旬到12月20日,我们精心准备并成功组织了四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研究活动”的演讲比赛。这项活动给了我们一次极好的学习机会,能够事先拜读近百位选手的发言稿,因此也产生一些初步的感想和粗浅的认识,虽作了一些思考,但仍不成熟,于是展示如下,期望能得到读者的指教。一、“和谐”的概念及其相关背景——和谐社会关于“和谐”的解读非常多。其原意是指音乐的合拍、配合的匀称。《辞海》中对和谐的解释是指存在差别的各种成分可以相互协调地联系在一起。延伸含义是指各种事物有条不紊、井然有序、相互协调。笔者觉得作
2、家张贤亮对“和谐”的解读颇有见地,应该说抓住了这个词的要义。他说:“和”的右边是个“口”,就是说人人都有饭吃;“谐”的左边是个“言”,就是说人人都可以说话。中共十六大提出了本世纪头20年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社会更加和谐”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的一个主要议程,就是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审议《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稿。和谐世界,这一理念昭示着中国对外战略的转变,是调整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提升当代中国对世界深刻理
3、解和战略选择的总体把握,它将以自信的大国心态、开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不断拓展中国对外开放的国际发展空间。“和”的理念,在2008年北京国际奥运会上得到了2008名表演者用肢体语言极其形象地诠释。这必将有助于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新形象。“和谐”已成为当下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词汇,谈论“和谐”渐成风气,“构建和谐社会”也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和谐社会”在于不仅要让人人都富起来,还要防止贫富差距拉得太大;构建和谐社会,还必须让大家享有说话的权力,能够在民主的气氛中把心里话说出来。在集中了全党智慧形成的这份《8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4、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指引下,聊城市、临清市两级教育局审时度势,先后下发文件,揭开了“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研究活动”的序幕。临清市教育局领导认真研究了当前教育的形势,结合我市教育现状,做了统一规划和部署:进行相关课题研究,各学校申报了许多相关子课题,并陆续进行调查研究;组织有关人员到各个学校对“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研究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视导、调研,取得第一手资料;开展了“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我该怎么办”大讨论活动;与此同时,又组织了这两次共四个系列的演讲比赛活动,即11月22日上午的中学学生组和下午的小学学生组演讲比赛,以及12月19日的
5、小学教师组和12月20日的中学教师组演讲比赛,这四场演讲比赛活动都获得了圆满成功。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必将带动其它关系的和谐和谐师生关系的概念,在现有的许多资料中,基本上没有明确的定义。现代教育理论期望的师生关系是用10个词20个字表现的,即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关爱。不妨以此作为“和谐师生关系”概念的内涵。社会的和谐,必将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改善,可提升国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指数。我们的校园,作为社会的一部分,也是一个小社会,师生关系是学校众多关系中的一个重要的人际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
6、现代学校教育的追求,也是教育事业兴旺的标志。陶行知认为,理想的师生关系应该是相亲相爱的朋友关系、教学相长的伙伴关系、各负其责的合作关系和不可或缺的依存关系。这与我们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理念极其相似。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学校师生的共同目标和责任,必须依靠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按照课程改革的理念,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受多方面的影响或制约,譬如来自教育教学理念的、来自学校与教育主管部门的、来自学生家长与社会的等等。下图是课改理念下教师、学生和教材相互作用构成立体交叉的一个关系网络。家庭价值教材自学与探究学生学校开发与利用教师合作与交流理念社
7、会情感形式示意图与师生相关的立体交叉关系网络在这个示意图8中,球内接四面体的四个顶点分别表示理念、学生、教材、教师,四面体底面的三边分别表示自学与探究、合作与交流、开发与利用,三条侧棱分别表示形式(教学形式与学习形式)、价值、情感。球面及其外部空间表示社会,球内部空间表示家庭,球内的圆面表示学校。在上图所呈现所有关系中,教师与学生的关联是极其特殊、极其关键的,其它所有的关系都是为师生关系服务的。其它关系的和谐对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必将带动其它关系的和谐,由此可以说,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校园内最重要
8、的人际关系。作为教育者,教师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活动中的责任自然会更大一些,怎样实现这一目标,是每个教育者都需要思考的问题。不仅如此,这也是受教育者及其家长乃至全社会都需要思考的问题。然而需要澄清的是,并不是我们现在校园内的师生关系到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