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物学史之二逐步形成较系统的生物学知识

中国生物学史之二逐步形成较系统的生物学知识

ID:6422814

大小:34.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1-13

中国生物学史之二逐步形成较系统的生物学知识_第1页
中国生物学史之二逐步形成较系统的生物学知识_第2页
中国生物学史之二逐步形成较系统的生物学知识_第3页
资源描述:

《中国生物学史之二逐步形成较系统的生物学知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中国生物学史之二:逐步形成较系统的生物学知识从春秋中叶至南北朝(公元前6~公元6世纪)〕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其文化特点是“学在四夷”。由于私人学派和集团的形成,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思想大解放。他们以其所掌握的有关知识去探索并试图解答从社会到宇宙本源的种种问题,建立了各自的学说,从而促使经验性的生物学知识得到某种初步的整理和说明,出现了不少农学、医学、药物学(本草)和有关动、植物的著作,在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蕴含在农学、医学、本草、哲学以及在铨释经典的训诂学中的分别阐述

2、形态分类、生理、生态和生物发生发展等方面内容的比较系统的生物学知识。秦汉之际(公元前3世纪),释经的词书《尔雅》有“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诸篇,记述植物200余种,动物100余种。甚至对某些动植物体的不同部位和功能都各有专名,莲属的荷(Nelumbonucifera),其茎名茄(jia),叶名 (xia),茎下端近泥处名(mi),花名菡(han)萏(dan),果实名莲,根名藕,种子名 (di),种胚名薏:称麋鹿的反刍为齿益 (yi);称猕猴和鼠兼(音与口兼同)鼠所具有的

3、“颊里藏食”的现象为“口兼”(qian)。称鸟的食管后段暂时贮食的膨大部分为嗉。《韩非子·解老》说:树木的根部有“直根”(主根)和“曼根”(须根)之分,前者具有“建生”(支撑)的作用,后者具有“特生”(摄取营养)的作用。东晋葛洪(284~364)《肘后备急方》记载沙虱[蛛形纲恙螨科(Trombiculidae)的恙螨之古称]的形状“正如疥虫,著火上映光方见行动”等等。至于根据家畜外形来挑选马、牛等家畜的知识,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发现的帛书《马经》(残卷)以及《后汉书·马援传》中均有所反映。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

4、》(约成书于533~544年间)更全面地总结了秦汉以来人们利用微生物的经验,认识到制酱主要依靠“麦”(wan)中的“衣”(即黄曲霉的菌丝)的作用。麦又称为“黄衣”,因其“衣”色黄而得名。指出“白醭”(bu)对酿造有害。白醭大概是影响酿造的产酸杂菌。该书将黄衣、黄蒸和蘖列为专章(《黄衣、黄蒸及蘖六十八》)论述,表明当时已意识到它们都含有黄色发酵物。该书还记有“若粪不可得者,五、六月种豆,至七八月犁掩杀之,……则良美与粪不殊,又省功力”(《种葵第十七》),表明当时已知豆科植物可以增加肥力,等等。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黄

5、帝内经》在讲到人体结构和功能时,已强调解剖测量,讲求大数。《灵枢经》的《肠胃》、《平人绝谷》诸篇,记录了从口到肛门的肠胃消化道各部的具体长度、宽度、重量、容量、周长和直径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胃肠的形状结构和功能。《内经》中还谈到“心主身之血脉”《素问·痿论》,“脉者,血之府也”。(《痿论》、《脉要精微》)“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素问·举痛》还认识到血是由营气和津液化生而成,循经脉而运行周身,向各器官提供营养物质(《灵枢经》的《邪客》、《本藏》)。这是关于心脏、血管和血液之间关系的早期描述。《灵枢》

6、还描述了肺、脾、肝、肾、膀胱、胆、脑、女子胞等器官,并认识到肺司呼吸,外与鼻通(《灵枢·脉度》);肾与膀胱相接,膀胱有贮存尿液的功能(《灵枢·五癃津液别》)等。对男女生长发育的过程及其生理特征也有较切实的描述(《素问·上古天真论》)。战国时期人们已认识到人的精神活动依赖于感觉器官;内脏器官(“心”)的活动异常,会影响到精神状态(《荀子·正名》)。反之,精神状态对内脏器官也有影响,“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以,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曾概括地指

7、出,“形具而神生”(《天论》)。认为形(有机体)是神(生理功能和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他把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和精神活动联系起来视为统一的整体。关于动、植物的分类原理也有很大的进步。春秋时期,已有人把生物分为植物和动物;动物又分为小虫和大兽。其中植物又分 (zao)物(柞、栗之属)、膏物(莲、茨之属)、(hu)物(梅、李之属)、荚物(荠荚、王棘之属)和丛物〔萑(huan)苇之属〕等五类;动物中的大兽又分为鳞物(鱼蛇之属)、介物(龟鳖之属)、羽物(鸟类)、毛物(兽类)和类(人类和猿类)(见《周礼·地官》和《考工记·

8、梓人》)。这大概与阴阳五行之说有关。古代植物的分类原理是同逻辑分类原理联系在一起的。战国晚期,荀子在后期墨家逻辑分类概念的基础上,吸取了当时的学术成就,明确地提出制定名称或概念的目的,在于“明贵贱(社会等级)”、“辨同异(事物之异同)”。在辨别事物的同异时,要求从考察事物的形、色、声、臭入手,采取“取类比象”的方法,把类似的东西放在一起,以一个东西为模式,共同约定名称。这样,“约定俗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