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384922
大小:163.50 KB
页数:30页
时间:2018-01-12
《后进生的特点与教育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学习中心编号:学习中心名称:江苏丹阳市教师进修学校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毕业论文论文题目:论文题目后进生的特点与教育对策学生陈春华学号0722500143015专业小学教育层次专升本通讯地址江苏丹阳市西门小学邮政编码212300指导教师周玲博士学生姓名陈春华学号0722500143015入学年级07秋季专业小学教育所属学习中心名称江苏丹阳市教师进修学校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后进生的特点与教育对策指导教师意见:评分: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评审意见:评审组长(签名)年月日备注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毕业论文(设计)评定表后进生的特点与教育对策摘要学生是影响教育教学成败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只有学生发自内心
2、地想学习、想提高,才能保证教育教学的高效益,才可能使存在的许多问题迎刃而解。如何使学生保持这种积极的心态,特别是“后进生”,充分挖掘他们自身的潜能,笔者认为要实施赏识教育。赏识教育是通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前提,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用肯定的、欣赏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可贵之处,并给以充分地激励和引导,以实现对学生有效激励作用的“正强化”教育。本篇论文的目的就是探究赏识教育的理论,分析它与素质教育的关系,通过研究国内外有关赏识教育的发展,并结合平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践,探究出一条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利用赏识教育来教育我们的学生,特别是针对“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找出一条切
3、实可行的方法,为与大家共勉。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后进生产生的概念及产生原因;第二部分,分析后进生的心理特点;第三部分,运用赏识教育转化后进生教育的对策,强调赏识教育理论的研究和实践必须紧密联系当前的素质教育,必须全面、准确理解赏识教育的内涵,并在赏识教育的理念下学校、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提升自身的素养,才能在转化“后进生”的工作中收到较好的效果。关键字:后进生,赏识教育,转化I目录第一章绪论11.1问题的提出11.2研究综述11.3研究的目的及意义4第二章后进生的概念及成因62.1后进生的概念62.2后进生的成因分析7第三章后进生特点分析83.1矛盾心理特点83.1.1需要得到别
4、人的尊重和得不到别人尊重的矛盾83.1.2后进生的上进愿望与意志薄弱的矛盾83.1.3道德良知犹存但又以自我为中心两者之间的矛盾93.1.4好胜而不能取胜的矛盾93.1.5对集体既向往又抵触93.2自卑心理特点103.3厌恶心理特点10第四章运用赏识教育转化后进生教育的对策114.1赏识教育的概念114.2赏识教育的特点124.2.1全体性124.2.2情感性124.2.3赏识教育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的教育。134.3赏识教育的原则134.3.1信任学生134.3.2尊重学生144.3.3激励学生144.3.4适度的原则154.4运用赏识教育转化后进生154.4.1尊重、信任“后进生”为原则,
5、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164.4.2以表扬与鼓励为契机,建立“后进生”自信心174.4.3捕捉“后进生”的“闪光点”,因材施教184.4.4更新家长观念,用赏识教育理念来转化“后进生”194.5教师在赏识教育中应具备的素质204.5.1教师要具备正确的赏识教育观素质204.5.2教师要具备“热爱学生”的素质214.5.3教师要具备善于挖掘“闪光点”的素质21结束语22参考文献23致谢24第一章绪论第一章绪论1.1问题的提出每位老师都抱有一种美好的愿望,班内的学生有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有健康的性格,有优秀的品质。可是在教育教学中,总会有一部分令人头疼和棘手的后进生,让老师无所适从。所谓的后进生,他们
6、的智力是正常的,只是指由于某种原因,导致其在道德行为和学习成绩方面与一般学生拉开了差距。即指那些思想品德或学习成绩有比较严重的缺点,表现比较落后的学生。他们往往表现地自由散漫、贪玩、不诚实、懒惰,对学习没有兴趣,课堂上不听讲,不按时完成或者拖欠作业,对老师有抵抗情绪。通过研究发现,这些学生与一般学生相比,在心理方面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有着其独特的特征。如果老师不能及时地研究了解后进生的心理特征,根据其心理特征制定出对策,不能很好地及时地引导,必定会影响到他们的成长,更为重要的会影响一个班级的发展。对这部分学生的关注,成为教师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班级管理工作中一个不能回避忽视的问题。赏识教育【
7、1】是教育者在对受教育者实施教育时运用的一种教育方式,它是一种从情感方面对受教育者进行深入细微的教育方式,让受教育者在这种点点滴滴的感化中去努力学习,特别是人们眼中所谓的“后进生”,从而使受教育者达到“乐学”、“好学”的境界。关于赏识教育,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有一些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提出过这方面的真知灼见,但目前为止,比较系统全面的专门针对赏识教育与“后进生”的研究还比较少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