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283212
大小:58.0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01-08
《论文: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之我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之我见摘要:小组合作学习从教学理念的层面来看,它体现的是《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理念。现实教育教学中为彰显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而进行的合作探究屡见不鲜,大多数老师都积极地把这一理念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而事实却流于形式,背离了这种数学学习方式的初衷。针对目前我们这种大班额班级如何把这种全新的教学理念真正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而避免走过场的形式主义,笔者认为,构建“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模式,不仅仅是推广和应用一种教学研究的手段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充分的合作精神、合作
2、能力,形成民主互动的和谐氛围。关键词:自主探究共同进步民主参与合作交流在诺贝尔奖设立的第一个25年(1901-1925年)中,合作研究获奖的人数为获奖总数的41%,第二个25年(1926-1950)中,合作研究获奖的人数为获奖总数的65%,第三个25年(1951-1975)中,合作研究获奖的人数为获奖总数的79%,第四个25年(1976-2000)中,合作研究获奖的人数为获奖总数的94%。从宏观角度讲,未来社会更需要大兵团作战、多学科合作。善于凝聚人力和人心,一起奋斗是十分必要的。从微观角度讲,善于合作也是心理健康和
3、个人格发展的基础。与人和睦相处不仅是生存的需要,而且也是生活的需要,善于合作的人始终是快乐的。应该学会理解人、原谅人,养成13换位思考的习惯,善于发现他人的闪光点。孔子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才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模式。不同的研究人员对于合作学习看法并不完全一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斯莱文教授认为,合作学习是让学生在小组或者团队中展开学习,互相帮助,学习某些材料,并且依据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取奖励或者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美
4、国约翰逊教授认为,合作学习是在教学中运用小组,促使学生共同开展学习活动,最大限度地促进他们自己及他人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沙兰教授认为,合作学习是组织和促进课堂教学的一系列方法的总称.合作学习具有不同的形式,但是以下几个基本要素不可缺少:相互依赖——学生不仅要为自己的形象负责,而且还要为他们小组中的其他同学的学习负责;个人责任——每个学生都必须表现出对分配作业的掌握情况以及自己的行为对小组所产生的影响;积极互动——学生有机会相互解释所学的东西,有机会帮助理解和完成作业;社交技能——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
5、的沟通,对小组活动提供指导,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效解决组内冲突;小组加工——各个小组必须定期评价公用活动的情况是否良好,应该怎样提高其有效性。13近几年的学习观摩实践中,谈谈自己对组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几点认识:一、明确合作学习的精髓初中生渴望与同学建立友谊,期望得到老师与同伴的注意和颀赏,也期望自我价值的实现。新课程要求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即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适合初中生的心理需要和实际需求。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英国文学家肖伯纳曾经说过“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个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是各只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我们每个人将各有两种思想。”有效的合作学习必能集思广益,充分发挥个人才智、主观能动性,激发个人潜能的不断发展。二、构建适合学生合作学习的环境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并不是随意的建构,而是需要与他人协商并不断调整修改,同时不可避免地受
7、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知识是个体与他人经过磋商并达成一致的社会建构。合作学习的意义由此可见一斑。“以知识为本”的课堂教学,注重的是“知识的灌输”或是“知识的移植”,客观上造成了一种沉闷、压抑的,而非合作化的环境,影响了知识的吸收和转化。而“以学生发展为本”13的数学课堂教学,注重以数学知识为载体,通过学生观察、动手实验、提出猜想、论证、应用的知识生成过程,由个体自学——小组间生生互动——全班同学与老师的互动,使“数学知识”在学生的大脑里生根、发芽,乃至长成参天大树,可以遮风挡雨。三、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有效途径(一)、科
8、学组合,使同学们“合”作一团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态度、成绩的差异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水平,以及初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按课程标准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的教学要求,可将学生依上、中、下按3:5:2的比例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是拔尖的优等生,即能掌握课文内容,独立完成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