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古诗十九首》汉末文人的生存态度论文

ID:6264522

大小:121.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1-08

探析《古诗十九首》汉末文人的生存态度论文_第1页
探析《古诗十九首》汉末文人的生存态度论文_第2页
探析《古诗十九首》汉末文人的生存态度论文_第3页
探析《古诗十九首》汉末文人的生存态度论文_第4页
探析《古诗十九首》汉末文人的生存态度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探析《古诗十九首》汉末文人的生存态度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探析《古诗十九首》汉末文人的生存态度摘要:《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文人五言诗中最成熟的作品。这组诗非一人一时之作,作者是中下层文人。其创作之时正值汉代儒学衰微之时,旧有的道德原则失落,主体意识觉醒,新的信仰尚未建立起来,因而《古诗十九首》在思想内容上呈现出汉末文人的苦闷、彷徨等复杂的时代特点,真实地传达了一代知识分子的内心情感,反映出汉末文人生命意识的觉醒。本文将以十九首诗歌为线索,分析《古诗十九首》描述下的汉末文人的生存态度,试图了解朴素的语言下深层次的原因。关键词:古诗十九首;生存态度;社会现实;文学变化《古诗十九首》表

2、现了乐府古诗人化的典型特征,深刻描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活着却无法改变社会,内心的挣扎和不屈服,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艺术上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而发人深思,《古诗十九首》所表达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饱含哲理,读了多次之后,让我对生命、时间、人生价值都不断有新的思考,是不可以多得的精神食粮,值得我们的关注。本文将以十九首诗歌为线索,分析《古诗十九首》描述下的汉末文人的生存态度,试图了解朴素的语言下深层次的原因。运用社会学、哲学、美学、文艺学等理论,通过文献法和研究法对具体诗歌做定性和定量

3、的研究。盖一言之,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深入研究它的本质,然而更好地感觉《古诗十九首》的内涵和意义。一、汉末文人的社会形态人生态度1.伤时光之易逝,忧生命之短暂一年四季的更迭,总是在周而复始的进行着,春去春来,花开花落,是自然的规律,仿佛有什么不可捉摸的某种东西在支配着这一切,冥冥中似乎他们也好象感觉到什么了。一草一木的萌芽、繁盛、枯萎、凋零,与生命的历程是那么的相似,在这些已对生死有所觉醒和正在觉醒的文人们不可能感知不到[1]。因此,碧草郁树、江上芙蓉、兰泽芳草、庭中奇树、萧瑟树木、惨凄冰霜、凋零兰叶⋯⋯使人们感知到了“伤

4、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因此才会有众多的惜春、伤春,叹悲秋,恨寒冬。面对春天大好时光,美好景色,他们会留恋、珍惜、享受青春生命的快乐,而秋风萧瑟、寒冬凋零,使他们感到生命的脆弱、悲哀与无奈,而这些文人在失意之时、相思之际、悲叹之余,就会把自己的主观情感与这四季荣衰紧密联系在一起,或兴或反衬都是他们内心忧患的生命意识的真实流露。不论是“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中的“涧中石”,还是“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中的“坚固盘石”,或是“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中的“金石”,或是“迢迢

5、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中的牛郎、织女星,这些石、山、水、星、月,对古人而言,尤其在这些文人看来虽是自然存在,但在他们印象中它们是坚固、永恒的,对于这些所见的永恒浩大相比,人的生命却如朝露、浮尘般卑微,所见的宇宙万物越宏大,自己所观之感受就觉得越显渺小,在这种永恒与短促有限的生命对照中,在这种巨大反差中,在那失意的人生中,他们除了无奈悲叹,还有更多的无限感慨。生存与死亡这组矛盾是这些游子文人对生命意识有了觉醒之后必然要面对的问题,宇宙的浩大、永恒与短暂、卑微,除了让人感到无奈、悲哀之外,人怎样在有限的人生中摆脱死亡的痛苦、恐

6、惧,去享受生命和人生呢?2.生命短暂,应追求美好事物《古诗十九首》中对一些生命短促动物的描写,如促织(蟋蟀)、秋蝉(寒蝉)、蝼蛄等,从这些短促生命动物的描写,实际上也是他们对自己生命短促的关注,把这些动物的生命与自己的生命进行了参照比较,从而感觉到了人生的短暂,这些生命短促的动物的描写寄托了作者的人生苦短的哀叹[2]。《古诗十九首》的文人不写长寿的动物,这确实与时代和人们对大自然、对动物生命的认识,在与人的生命对照中,从感知人生之短促而唱怨歌到明白再长寿也有尽头的无奈,从而奋起只争朝夕、有所作为,对功名利禄、人生价值、远

7、大志向的渴望与追求,受儒学进取功名意识影响。因此生命忧患意识,即使是直面死亡。应该说动物的生死,与人的生死较之于四季更替草木盛衰,虽没那么直观和明显,但它对启发人们对自身的生命意识的关注却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这之前,把人的死亡直接入诗的现象是较少见的,虽然《古诗十九首》中对“丘坟”、“古墓”中的死人死因没有具体交代,但是对于中、下层文人、寒族来说,失意、落魄已让他们深感人生苦短,而要直面“丘坟”、“古墓”,这种对死亡逼近的惊骇、恐惧则更让他们感到怵目惊心,因此文中作者对于死亡的描述主要联系自己个人命运的有感而发。3.

8、家庭情深,又离别、怨恨重重《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主要是东汉末年的一群无名的中下层文人,当时社会动荡不安,阶级矛盾日趋尖锐,失意的中下层文人无奈地将注意力转移到自身生命、自身存在的关心上,在诗歌创作中抒发人之常情,他们都或多或少地沿继了汉代士人怀抱政治热情,追求功名的文化心态[3]。因而《古诗十九首》中由生命短暂、人生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正文描述:

《探析《古诗十九首》汉末文人的生存态度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探析《古诗十九首》汉末文人的生存态度摘要:《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文人五言诗中最成熟的作品。这组诗非一人一时之作,作者是中下层文人。其创作之时正值汉代儒学衰微之时,旧有的道德原则失落,主体意识觉醒,新的信仰尚未建立起来,因而《古诗十九首》在思想内容上呈现出汉末文人的苦闷、彷徨等复杂的时代特点,真实地传达了一代知识分子的内心情感,反映出汉末文人生命意识的觉醒。本文将以十九首诗歌为线索,分析《古诗十九首》描述下的汉末文人的生存态度,试图了解朴素的语言下深层次的原因。关键词:古诗十九首;生存态度;社会现实;文学变化《古诗十九首》表

2、现了乐府古诗人化的典型特征,深刻描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活着却无法改变社会,内心的挣扎和不屈服,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艺术上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而发人深思,《古诗十九首》所表达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饱含哲理,读了多次之后,让我对生命、时间、人生价值都不断有新的思考,是不可以多得的精神食粮,值得我们的关注。本文将以十九首诗歌为线索,分析《古诗十九首》描述下的汉末文人的生存态度,试图了解朴素的语言下深层次的原因。运用社会学、哲学、美学、文艺学等理论,通过文献法和研究法对具体诗歌做定性和定量

3、的研究。盖一言之,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深入研究它的本质,然而更好地感觉《古诗十九首》的内涵和意义。一、汉末文人的社会形态人生态度1.伤时光之易逝,忧生命之短暂一年四季的更迭,总是在周而复始的进行着,春去春来,花开花落,是自然的规律,仿佛有什么不可捉摸的某种东西在支配着这一切,冥冥中似乎他们也好象感觉到什么了。一草一木的萌芽、繁盛、枯萎、凋零,与生命的历程是那么的相似,在这些已对生死有所觉醒和正在觉醒的文人们不可能感知不到[1]。因此,碧草郁树、江上芙蓉、兰泽芳草、庭中奇树、萧瑟树木、惨凄冰霜、凋零兰叶⋯⋯使人们感知到了“伤

4、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因此才会有众多的惜春、伤春,叹悲秋,恨寒冬。面对春天大好时光,美好景色,他们会留恋、珍惜、享受青春生命的快乐,而秋风萧瑟、寒冬凋零,使他们感到生命的脆弱、悲哀与无奈,而这些文人在失意之时、相思之际、悲叹之余,就会把自己的主观情感与这四季荣衰紧密联系在一起,或兴或反衬都是他们内心忧患的生命意识的真实流露。不论是“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中的“涧中石”,还是“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中的“坚固盘石”,或是“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中的“金石”,或是“迢迢

5、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中的牛郎、织女星,这些石、山、水、星、月,对古人而言,尤其在这些文人看来虽是自然存在,但在他们印象中它们是坚固、永恒的,对于这些所见的永恒浩大相比,人的生命却如朝露、浮尘般卑微,所见的宇宙万物越宏大,自己所观之感受就觉得越显渺小,在这种永恒与短促有限的生命对照中,在这种巨大反差中,在那失意的人生中,他们除了无奈悲叹,还有更多的无限感慨。生存与死亡这组矛盾是这些游子文人对生命意识有了觉醒之后必然要面对的问题,宇宙的浩大、永恒与短暂、卑微,除了让人感到无奈、悲哀之外,人怎样在有限的人生中摆脱死亡的痛苦、恐

6、惧,去享受生命和人生呢?2.生命短暂,应追求美好事物《古诗十九首》中对一些生命短促动物的描写,如促织(蟋蟀)、秋蝉(寒蝉)、蝼蛄等,从这些短促生命动物的描写,实际上也是他们对自己生命短促的关注,把这些动物的生命与自己的生命进行了参照比较,从而感觉到了人生的短暂,这些生命短促的动物的描写寄托了作者的人生苦短的哀叹[2]。《古诗十九首》的文人不写长寿的动物,这确实与时代和人们对大自然、对动物生命的认识,在与人的生命对照中,从感知人生之短促而唱怨歌到明白再长寿也有尽头的无奈,从而奋起只争朝夕、有所作为,对功名利禄、人生价值、远

7、大志向的渴望与追求,受儒学进取功名意识影响。因此生命忧患意识,即使是直面死亡。应该说动物的生死,与人的生死较之于四季更替草木盛衰,虽没那么直观和明显,但它对启发人们对自身的生命意识的关注却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这之前,把人的死亡直接入诗的现象是较少见的,虽然《古诗十九首》中对“丘坟”、“古墓”中的死人死因没有具体交代,但是对于中、下层文人、寒族来说,失意、落魄已让他们深感人生苦短,而要直面“丘坟”、“古墓”,这种对死亡逼近的惊骇、恐惧则更让他们感到怵目惊心,因此文中作者对于死亡的描述主要联系自己个人命运的有感而发。3.

8、家庭情深,又离别、怨恨重重《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主要是东汉末年的一群无名的中下层文人,当时社会动荡不安,阶级矛盾日趋尖锐,失意的中下层文人无奈地将注意力转移到自身生命、自身存在的关心上,在诗歌创作中抒发人之常情,他们都或多或少地沿继了汉代士人怀抱政治热情,追求功名的文化心态[3]。因而《古诗十九首》中由生命短暂、人生无

显示全部收起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