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画教学的思考.doc

人物画教学的思考.doc

ID:62455137

大小:35.5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20-02-27

人物画教学的思考.doc_第1页
人物画教学的思考.doc_第2页
人物画教学的思考.doc_第3页
人物画教学的思考.doc_第4页
人物画教学的思考.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人物画教学的思考.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人物画教学的思考黎敏中国人物画基本功是以扎实的写实人物基本功与传统文化的意象理念相融,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关于意象理念主要以它的内在结构能否成为人物画造型的辅助方法,并能上升为审美感受来把握人物的造型整体感。所以,对意象方式的认知,我觉得首先是通过对传统经典作品的解读和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来获得的。意象人物画的造型研究,应分两个方面:一方面要研究现实人物的造型,掌握扎实的写实造型规律,并在解剖知识、素描、速写上下大功夫。另一方面要深入研究传统绘画造型观,如山水、花鸟、壁画、雕塑等都融入到造型的范围来思考——要研究传统绘画中的观察方法与造象方法

2、,而传统绘画方法始终是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所以,对传统文化和绘画规律的认知与体验,是要下功夫的。意象与造型是相互一体的,二者互为作用。意象,指文艺家构思的意趣和物象的契合。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缜密》:“意象欲出,造化已奇。”(引林同华编《中华美学大词典》)由此,可以感知意象不仅是一种审美理念,更是一种关于审美的体验。意象是一种审美的空间,它借助于物象、造型来感知、体味。所以造型从宏观上讲,它是由文化的品质决定的;如果从写生的方法讲,它是借助对象承载学生在对象和文化两者之间所把握的量和品质之间的文化性灵来决定的,即我们培养学生既要有良好的技能

3、,又要有高端的品质。这个过程是从人物画的写生基础进行一种有意味的结构分析。从看一个对象开始,我们就进入了“寻象以观意”的状态中,“象”与“意”互为共存、相守不分。《易•系辞》在解释卦象与卦意的关系时说:“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迹,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又托为孔子所说“圣人立象以尽意”,开始把“意”与“象”联系起来,虽然说的不是诗,但是与诗学相通。钱钟书先生说:“是象也者,大似维果所谓以想象体示概念。盖与诗歌之托物寓旨,理有相通。”禹克坤在《中国诗歌的审美境界》①著述中谈到:“古人好以‘比兴’论诗,‘比兴’含义历代解释不一,但是其中一

4、个要义也是情与景的结合。如取象曰比,取义曰兴,义即象下之意。”皎然《诗式•用事》中,在皎然看来:“比是取兴,兴是取象之意,比兴也即意象。”象作为想象、万物之象,应该以“其中有物”来承载,而“其中有物”又应归属在“尽意”之中。意,在中国古代美学范畴中指本意、意念、意识、意思、意义等。《孟子•万章上》已提出:“说《诗》者,不以文言辞,不以辞言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又《庄子•天道》指出:“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②此中之意,是意在寻境。所以“意”成为一幅画的内涵,是一个造型的核心;我们画一个形,对一个

5、形的理解和思考应立意为先。汤垕《画鉴•画论》:“画者当以意写之,不在形似耳。”清刘熙载《艺概•书概》:“书虽重法,然意乃法之所受命也。”“意,先天书之本也。”③我想,汤垕所指出的“形似”是实体之形,而“以意写之”是心意之形,这其中需要一个转换,即它需要“立象”。“象”,是美学范畴:或指审美现象、或指审美想象、或指审美形象、或指事物形象、或指事物现象④。中国的诗文化是:“托物寓旨,以物起情。”而其中所言之物是取象、立象或取象所包含的以上五个方面的方式,而第一个审美现象首先是取端正、立格之象,以此才有心容万物之象,而取或立之象是“随意所适”。⑤蔡

6、邕《笔论》:“夫书,先蓦然静思,随意所适……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形……若虫食木叶……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亦。”形象地论述了意与象的结构。陈良运在《中国诗学体系论》学著中关于“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也有清晰的论述:“道之为物,惟恍惟惚,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老子•二十一章》)陈良运解释为:“‘道’是精神之物,不是具体之物,是一种恍恍惚惚的存在,所以也就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万事万物各有自己的具体形象,但它既然是精神之物,也就一定有它不可具体形容的‘象’,这‘象’就是‘道’的生机、生命力的表现,是非常真实的存在,是可

7、信不可疑的存在。”这个“存在”是“象”由物来托。陈氏又进一步谈到:“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容,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苦浊。(《老子•十五章》)这就是‘道’的人化之象,也是老子在描述他对道种种独特的感受……《老子》关于‘象’的表述,实际上就是现在我们常说的‘意象’。”陈氏将老子的“象”与“道”理解为自然的规律,它们既存在于人们的感性经验中,也超越人们的感性经验。为此,魏晋人王弼从精神上体验和领悟了《老子》的“道”与“象”,他提出了“寻言以观象”、“寻象以观意”,进而“得意而忘言”、“得意而忘象”⑥。对于绘画

8、而言,参照一个对象或一方物象关键在于“取向曰比”与“取义曰兴”,取象需先观物,观察物象,感受所画对象。我认为尊重物象是“寻象”之源,将物象或对象与自己心性所感相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