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240405
大小:26.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1-07
《胆汁反流性胃炎68例临床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胆汁反流性胃炎68例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治疗方法,观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68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给予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壁黏膜等常规对症支持治疗。结果经治疗本组68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显效40例,有效2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4.1%。结论铝碳酸镁、法莫替丁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关键词:胆汁反流性胃炎;疗效;临床分析胆汁反流性胃炎(Bilerefluxgastritis,BRG)是消化内科的常见病
2、、多发病,是指十二指肠液中含有的胆酸、溶血卵磷脂及胰腺分泌液从幽门反流入胃过多而致胃黏膜损伤引发胃炎。临床可将BRG分为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和继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两类。我院应用铝碳酸镁联法莫替丁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68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将治疗效果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5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月我科住院的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68例,其中男42例,女26例,年龄15~55岁,平均年龄40.2岁。68例中,胆囊疾病20例,占29.4%(其中胆囊切除术后15例,胆囊结石5例);胃术后15例,占
3、22.1%(其中毕Ⅱ式术后9例,毕Ⅰ式术后6例);不明原因33例,占48.5%;HP感染情况:68例中30例HP阳性,不明原因者20例。1.2诊断标准全部患者:①符合《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中有关”胆汁反流性胃炎”诊断标准[1];②符合《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共识意见》中内镜诊断标准[2]:胃镜检查示胃黏液湖呈黄色或黄绿色胆汁样,胃黏膜可见胆汁淤块,黏膜黄染、充血、水肿呈颗粒状,病理改变为黏膜下层水肿,黏膜层血管扩张、充血、炎性细胞浸润,幽门口用胃镜静止观察1min仍见胆汁反流;③B超检查肝、胆、胰
4、腺均未见异常;④经胃镜排除消化性溃疡、肿瘤及糜烂。1.3方法本组68例患者给予法莫替丁注射液40mg静脉滴注,1次/d;铝碳酸镁1.0g,3次/d,餐后20min嚼碎服。两药连服30d。2结果2.1疗效判断标准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标准[3]:①显效:临床症状消失,胃镜示胃黏膜恢复正常,无胆汁淤积或胆汁反流消失;②有效:临床症状减轻,胃镜检查示胃炎表现明显减轻,黏液湖可略带黄色;③无效:临床症状无缓解或加重,胃镜检查示胃炎仍呈活动性,黏液湖仍为黄绿色。2.2治疗效果5本组68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经治疗
5、,显效40例,有效2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4.1%。3讨论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病因尚不清楚,胆囊疾病和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关系已引起重视,胆囊切除术后或胆囊多发性结石时由于胆囊不能贮存胆汁、胆汁可随消化间期运动复合波的逆蠕动反流入胃并且此时胆汁成分已发生改变,以次级胆酸、去氧胆酸为主,比原来的胆汁酸更易损伤胃黏膜,导致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发生。本组资料中因胆囊疾病而发生胆汁反流性胃炎者达29.4%,表明胆囊疾病是胆汁反流性胃炎的重要病因。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4],十二指肠胃反流的发生与十二指肠收缩活动推动十二指肠内容物
6、逆向移动及幽门口开放有关,反流胆汁中的胆酸是导致发病的主要原因。术后由于大量壁细胞、支配胃的神经纤维及幽门被切除,破坏了胃窦-幽门-十二指肠的生理功能,使胃排空延缓,十二指肠逆蠕动增加,容易发生胆汁反流,而近端胃手术胃窦-幽门-十二指肠轴的生理功能依然存在,使胆汁反流的可能性明显减少,因此不同术式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发生率明显不同。5法莫替丁是H1受体阻断剂,可以有效抑制组胺引起的胃酸分泌;铝碳酸镁是一种新型结合胆酸药物,可在酸性环境下结合胃内胆汁酸,保持胃内最适宜的pH值[5]。有报道胆汁酸无论在体内还是体外均可
7、直接杀死Hp。Hp在高浓度的胆汁酸作用下,其外形由原来的杆状变成带有气泡的球状,最后浓缩成团块状而失去活性。且Hp适宜在pH≤4的酸性环境中生长和生存,胆汁反流明显破坏了Hp的生存环境。因此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中Hp感染率较低,Hp感染是不明原因胆汁反流性胃炎的重要病因。目前对胆汁反流的治疗:①结合胆汁以减少反流物的损害因素,药物铝碳酸镁可通过结合胃内胆酸降低胆酸浓度而起到治疗作用。②改善胃肠动力,促进胃十二指肠协调运动以减少十二指肠胃反流的发生。常用的药物为胃复安、多潘立酮、西沙比利、莫沙比利等胃肠动力药物。因
8、Hp感染是不明原因胆汁反流的重要病因,因此对于Hp阳性的胆汁反流宜给予正规的抗Hp治疗。参考文献:[1]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4,12(5):314.[2]汪鸿志,曹世植.实用消化内科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206.[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