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校外实践活动培养中小学生社会责任感

加强校外实践活动培养中小学生社会责任感

ID:6240266

大小:26.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1-07

加强校外实践活动培养中小学生社会责任感_第1页
加强校外实践活动培养中小学生社会责任感_第2页
加强校外实践活动培养中小学生社会责任感_第3页
加强校外实践活动培养中小学生社会责任感_第4页
加强校外实践活动培养中小学生社会责任感_第5页
资源描述:

《加强校外实践活动培养中小学生社会责任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加强校外实践活动培养中小学生社会责任感  摘要:中小学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年龄特征,他们主体意识增强、个性发展显著,兴趣广泛,情绪不稳定、心情容易烦躁,抗挫折和独立生活能力较差等。这些表现概括起来就是:重视自我责任意识的培养,轻视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重视个人功利的行为选择,轻视服务他人的行为选择;重视知识能力的掌握,轻视思想品德的修养。这些共同特征,也正是青少年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所要解决的,本文从中小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存在的问题入手,对如何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校外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途径进行了分析。关键词:校外活动;中小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一、中小学生校内社

2、会责任感养成存在的问题51.1学科教学中的社会责任感教育难以落实。思想品德课承担着学校德育的主要任务。初中的大纲中九年级第一课安排了责任感教育的内容;小学的思想政治课也包含了丰富的公民教育。作为德育主渠道的思想品德课承担着对学生的责任感知识和行为进行全面教育的责任。然而,其中存在的问题是思想品德课的课时少,与学生接触的时间少,纸上谈兵,教育效果并不明显。其它学科往往由于本身的教学任务,而容易忽略社会责任教育的渗透[1]。每个学科的教师都有德育的义务,都可以利用该学科资源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即使是数理化等学科也蕴含着很好的责任教育的资源,例如,化学学科可以在学生

3、做化学实验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处理好危险的化学药品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1.2教师实施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动力不足。长期以来,中学存在的“重智育、轻德育”现象严重影响了中学德育的发展。社会责任感是良好道德品质的基础,它基于个人对自身社会角色的认知,需要相应的教育激发,并最终内化为学生的道德与价值。然而,在“中考”指挥棒下,教师绝大部分精力需要投入到学生的智育发展过程中,容易忽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只是偶尔联想到了,才会穿插教育。并且,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教育行政部门的文件、通知等越来越多,所有文件的最终“目的地”都是学校。这种过多的行政干预进一步分散了教师的精力

4、,使得教师对学生的德育投入更少。二、在校外活动中培养中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2.15按照认识过程引导。根据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接受能力和成长环境影响,校外活动中其应认识和承担的社会责任:认识自我责任,建立对生命的珍惜感和对自然的敬畏感;认识家庭责任,建立对父母、亲友的知恩感;认识他人责任,建立对同学的尊敬感,认识集体责任,建立对社区的荣誉感;认识社会责任,建立服务社会、建设社会的义务感;认识国家责任,建立国强民富的使命感等。这些社会责任在不同学习阶段和不同学生身上表现是不相同的。就是在同一学生身上受到周围环境影响在不同学习阶段也会存在差异。但是按照中小学生认知规律,他

5、们对社会责任和道德情感总有一个由低到髙、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可按认识顺序进行培育和养成,还需因人、因时、因地区别对待[2]。2.2遵循行为规律养成。中小学生社会责任5感培育本质上是行为养成的问题,一般经历以下阶段:接受认识阶段,在学校授予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相关知识,让社会责任感被学生所认知、认同,形成内心体验;动机形成阶段,通过个体内在心理活动,催化为思想动机,形成内在的驱动力;行为选择阶段,内在的一系列动机支配行为选择,外化为自主行为;习惯养成阶段,行为经过多次重复,形成良好习惯;个体意识形成阶段,在行为实践过程中,性质相同的习惯有机结合,转化为个体的倾

6、向性,形成个体意识,赋以责任内涵,也就是责任意识,渗透道德情感,就转化成社会责任感。可见,中小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经过内化和外化的两次转化,先由教育者施加培育影响,内化为学生个体责任意识,再由学生个体责任意识外化为服务社会的责任行为。而这两方转化还要接受社会实践的检验,社会教育者可以根据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的实际效果,充分利用校外活动实践,不断修正养成计划,以适应变化了的新情况,从而开始新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过程。2.3选择有效途径实施。中小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的路径是多方面的,而且是相互结合的,可以以一个养成路径为主,同时结合其它路径一起实施,取得整体有效的育人效应。校

7、外教育者要认真选择好以下路径:一是认知教育的路径。认知是和认同、体认相联系的,一般是通过课堂讲授、参观访问、实地体验获得的。认知是指对社会责任感的知识、理论的了解和把握,属于学习范畴;认同是对社会责任感的认可和确信,属于价值评价范畴;体认则是在体验中深化认可,属于实践范畴。三者之间紧密联系,可选择多种路径实施,提高养成效果[3]。校外教育者要多在体认工作上下功夫。二是道德情感培养的路径。校外教育者可根据中小学生认识特点和实际状况,可选择感恩教育为切入点,通过相关活动,培养学生感恩父母、报恩师长、报答社会、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从而对道德情感培养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三

8、是行为养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