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例小儿首次发热临床研究

300例小儿首次发热临床研究

ID:6238505

大小:26.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1-07

300例小儿首次发热临床研究_第1页
300例小儿首次发热临床研究_第2页
300例小儿首次发热临床研究_第3页
300例小儿首次发热临床研究_第4页
资源描述:

《300例小儿首次发热临床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300例小儿首次发热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分析小儿首次发热的病因及年龄分布。方法对300例首次发热患儿的病因及年龄分布进行分析总结。结果300例首次发热病例中,上呼吸道感染74例,占全部病例的24.7%;幼儿急疹186例,占62%;下呼吸道感染(包括支气管炎、肺炎)21例,占7%;其他诊断(包括肠炎、出牙、过敏等)19例,占6.3%。1岁以内的小儿首次发热以小儿急疹居多,占该年龄段首次发热患儿的69.9%,占全部小儿急疹人数的79.6%。结论小儿首次发热以小儿急疹等病毒性感染为主,了解其病因及年龄分布,有助于早期诊断,减少抗生素滥用。关键词:小儿;发热

2、;临床分析发热是儿科临床最常见的症状,是很多疾病的首要症状。肛温﹥37.8℃,舌下温度﹥37.5℃,腋下温度﹥37.4℃为发热[1]。由于小儿抵抗力低下、体温波动大、起病急,首次发热使家长手足无措、焦急万分。为了解小儿首次发热的病因分布、特点及转归,本文对我院收治的300例以首次发热为主要症状的小儿进行总结、分析,以期对基层儿科门诊的临床诊治工作提供经验参考。1临床资料以腋温>37.44℃为入选标准。全部病例均为我院儿科门诊收治的首次发热的小儿,其中男178例,女122例,0~1岁212例,1~2岁62例,2~3岁26例。热程3d80例;最高体温:≤3

3、7.9℃32例,38℃~38.9℃105例,≥39℃63例;伴随症状:哭闹36例、鼻塞或流涕58例、咳嗽68例、腹泻38例、惊厥2例,上述症状可单独或合并存在,无任何伴随症状196例。实验室检查:268例行血常规检查,其中白细胞偏低28例,白细胞正常196例,白细胞升高44例;中性粒细胞升高34例,淋巴细胞比例升高126例。2结果诊断标准参考《实用儿科学》第7版,上呼吸道感染74例,占全部病例的24.7%;幼儿急疹186例,占62%;下呼吸道感染(包括支气管炎、肺炎)21例,占7%;其他诊断(包括肠炎、出牙、过敏等)19例,占6.3%。见表1。从表1可

4、以看出,小儿首次发热多数集中在1岁以内,占70.7%。1岁以内的小儿首次发热以小儿急疹居多,占该年龄段首次发热患儿的69.9%,占全部小儿急疹人数的79.6%。1~2岁小儿首次发热病例中,小儿急疹占58.1%,占全部小儿急疹人数的19.4%。300例患儿中有215例应用西药抗生素治疗,占71.7%,其余患儿仅给予清热解毒、抗病毒类中成药及(或)退热药等对症处理。3讨论4小儿由于抵抗力低下,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健全,很容易出现发热症状,而且年龄越小越容易出现体温波动,但病因相对单纯,多数为小儿急疹,其次为呼吸道感染,且以病毒感染居多。本组资料显示,首次发热

5、病例中,1岁以内小儿以急疹居多,并且占全部小儿急疹的大多数,无男女性别差异,与报道一致[2]。幼儿急疹又称婴儿玫瑰疹或第六病,中医称奶疹,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发疹性疾病,好发于冬春季,其病原体是人疱疹病毒6型[3]。患儿可突然发热,但一般状况良好,不伴咳嗽、流涕等呼吸道症状,偶有腹泻,血常规检测绝大多数患儿的白细胞在正常范围内,但多数有淋巴细胞比例的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正常。预后良好,临床应以对症治疗为主,不应使用抗生素,抗生素的使用并不能改善其预后。另外,从本组资料可以看出,小儿首次发热多数为病毒感染所致,临床少有明确的细菌感染证据,而调查显示有71.

6、7%的小儿在首次发热时使用过抗生素,可能是由于小儿急疹要在出疹后才能确诊,基层医院缺乏相关病毒感染的早期检测,加之多数家长对首次发热的焦虑、紧张心理而导致多数病毒感染患儿也在使用抗生素。因此我们体会,根据患儿的发病年龄、发热特点、伴随症状及血象检测可以做出推测,只要没有明确的细菌感染证据,就应以清热解毒、对症治疗为主,避免抗生素的滥用。4上呼吸道感染一般以低热或中度热为主,热程多不超过3d,可伴有流涕、鼻塞等症状,多数为病毒感染,治疗上以对症治疗为主。支气管炎、肺炎等下呼吸道感染多与季节、气温变化等有关,咳嗽、气喘等伴随症状重,世界卫生组织(WHO)提

7、出了两个最关键的观察方法:数呼吸次数和看有无胸廓凹陷[4],辅以查体及X线检查都能及时诊断,并及早应用抗生素治疗。综上所述,了解小儿首次发热的病因特点及年龄分布,有助于小儿发热的早期诊断及合理治疗,减少抗生素的滥用。参考文献:[1]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98.[2]王慕逖,儿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98.[3]胡亚美,江载芳.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38.[4]刘湘云.儿童保健学[M].第2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398.编

8、辑/王海静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